關于贊美廬山的文章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次山中
(蘇軾詩作)
——導讀
※第一篇《四上廬山說“識山”》
踏上去廬山的旅程,蘇軾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響亮地回蕩在我的耳際。
這次是我第四次游廬山,其時已人到老年。記得我在青年時、中年時,曾經三次游過廬山,那三次“一日游”,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拍了照片,留了紀念,浮光掠影,當時感動,時過境遷,所剩無幾。為何“有印象,不深刻”呢?反思之后才想到900多年前蘇軾提出的“識山”的課題。我沒有真正“識山”啊!
吃一塹,長一智。這一次游廬山可就不同了。在未上廬山之前,我到圖書館去尋找有關廬山的書籍,我還到網上去搜索有關廬山的信息資料。認真閱讀,仔細消化。到了廬山之后,我又到書亭里買了諸如《廬山詩文楹對苑識選編》《廬山古今詩選》等五本新近出版的廬山傳統文化叢書。把眼前的廬山放到歷史與文化的層面上去認識,自然得到的“認識”就不一樣了。
記得,我從黃龍潭烏龍潭返回時,攀登完300多米長的石級山道,已是氣喘吁吁。走到三寶樹旁的石凳邊時,我長長地噓了一口氣。“三寶樹”是三棵高大的樹,即生長了600多年的兩棵柳杉,有40多米高;生長了500多年的銀杏,有30多米高。三棵樹抱在一起,恩蔭了好大一片地面。我坐下來,打開隨身帶的背包,掏出一本書,一邊歇歇腳,一邊讀讀詩人榮成惠、燕冀、伊有恒、鄭明等以“三寶樹”為題材寫的詩詞,“栽種前僧績,維培后世功”“僧栽三寶長千年,傲骨蒼顏峻態妍”“擎天立地昂蓬映”“久保雄姿氣勢”……詩人對“三寶樹”的解讀,引起我的思考。在對比辨析中,自然會生發出自己的感慨。這樣說來,三寶樹既是三棵頂天立地的樹,更是三棵支撐精神大廈的樹。樹非樹!三寶樹給我們健康身心帶來了營養,給我們完善人生帶來了動力……
坐在三寶樹下,我又想,古代圣賢教導我們要“行千里路,讀萬卷書”。我們在游山觀水時,切莫忘記讀書。由三寶樹而到整個廬山,這“讀書”旅游與“不讀書”旅游,是大不一樣的.。我第一次上廬山,只感覺到廬山是美麗的山;第二次上廬山,只感覺到廬山是雄偉的山;第三次上廬山,只感覺到廬山是險峻的山。這三次上廬山,由于沒有歷史與文化的“望遠鏡”,所以對廬山的認識都只停留在自然的層面上。而現今第四次上廬山,感覺就大不一樣了。站在歷史與文化的高度來“認識”,我不僅驚嘆廬山的大氣磅礴,更驚嘆廬山的歷史與文化的博大精深……
起風了,三寶樹簌簌飄落下樹葉。我拾起幾枚銀杏樹葉,夾進書中。讓銀杏樹葉的芳香與書本的芳香融合在一起吧,成為永不飄逝的記憶,永遠芳香我的人生……
當我從三寶樹下又繼續前進時,我情不自禁地對身邊的朋友說:“在游山觀水的旅行包里,千萬不要忘記放上一兩本書啊!”
※第二篇《外險內秀的三疊泉(之三)》
“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廬山的三疊泉是我國四大著名瀑布之一,它以外險內秀而受到國內外游客的青睞,也磁石般吸引了我的心。
今年夏天,我有幸游覽了三疊泉。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我坐7公里纜車,來到三疊泉茶室,再到三疊泉景區入口。到三疊泉,要向下走1400多級臺階,相當于從100多層高的樓房上走下去。每級石級只有1米來寬。臺階路的坡度大約70度,很陡。我走下臺階時,仿佛踩著前面人的頭。臺階山路大約3公里,半山腰還有一座清蓮寺。手扶著臺階邊的鐵鏈子,小心翼翼往下走。因為路的一邊是懸崖千仞,另一邊卻是幽壑百丈。轟然之聲,從云騰霧繞處噴薄而出,令人心寒。大約走了40多分鐘,才到了觀瀑臺。
放眼望去,對面的三疊泉盡收眼底。三疊泉位于廬山的五老峰下東山谷中,又稱“三星泉”。
三疊泉匯聚了海拔1453米的五老峰、大月山之溪水,經三級峭壁,飛流而下。千桑貴寫的《永遇樂.三疊泉》給三疊泉做了逼真的描繪:“洞口天開,乍銀河水,洶涌奔駛。四紀冰川,形成三疊,源一分流二。如云拖練,如珠碎濺,如墜兩龍齊至。落潭聲,雷霆萬鈞,四垂森然幽致。
/匡廬瀑布,風華綺媚,尤首評三疊最。噴灑長空,鋪屏飄玉,毫不夸描繪。可藏荒野,無聞默默,久緩不為人悉。直延宋樵于發現,始揚世醉。” 一疊泉頭從海拔814.7米的巔萁背上垂直奔向二疊,如飄雪拖練;二疊泉頭又從海拔772米處彎曲而奔向三疊,如碎玉摧冰;三疊泉頭從海拔665.7米處,又長又闊傾瀉到海拔605.84米的水潭,如玉龍走潭。三疊泉垂直落差208.86米。
就這樣,溪水分為三級,經三百余米的大盤石,飛瀉而下,極為壯觀,撼人魂魄。抬頭仰望,拋珠濺玉的三疊泉,宛如白鷺千片,上下爭飛;又如百副冰綃,抖騰長空,還似萬斛明珠,九天飛灑。我恰好是 在一次暴風雨后來到三疊泉的。但見飛瀑如發怒的玉龍,沖破青天,凌空飛下,雷聲轟鳴,令人嘆為觀止。此時,勝景帶來的愉悅,已把我攀登途中的辛勞一掃而光了。
從觀瀑臺再往下走,便到了龍潭。真奇怪!剛剛在大盤石上兇猛咆哮的玉龍,一旦進入潭里之后,竟變得綿羊般溫馴,化為蕩漾的碧波了。立地成佛,靜影沉璧,這是奔騰的一種歸宿。三疊泉的本質是秀美溫柔的。潭面上雨霧飄飛,涼氣襲人。潭水清澈,卵石可見。捧起潭水,晶瑩剔透,涼爽潤滑,成了尤物。我到時,正值酷暑盛夏,我真想在龍潭邊放一把躺椅,悠哉游哉地美美逍遙九九八十一天。
據導游說,氣魄雄偉姿態秀麗的三疊泉曾長期隱藏荒山深壑,不為世人所知。大約到宋朝紹熙二年(1191),三疊泉才有幸被一位樵夫發現,于是傳播開去,轟動了廬山內外。而隱居在它上源屏風疊的李白,講學在它下游白鹿洞的朱熹都沒發現它。在沐浴三疊泉純美的洗禮時,我能不對不知姓名的樵夫,道一聲深深的感謝?
回來時是走上坡路,耗費的體力更大,大約要氣喘吁吁走1個多小時,才能登上三疊泉茶室。回望云霧深處的三疊泉,心中又泛起別樣的甜蜜,疲勞倏地煙消云散了……
【關于贊美廬山的文章】相關文章:
6.關于贊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