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誠實的橘子汁文章鑒賞
初一(2)班的班主任孫老師因病住進了醫(yī)院,同學(xué)們都自發(fā)地去醫(yī)院里看老師。
這讓李強犯了愁。別的同學(xué)去看老師,都給老師帶去了禮物,雖然聽說孫老師讓同學(xué)們把禮物都拿了回來,但畢竟人家都不是空著手進的病房。
在全班50個學(xué)生中,孫老師對他格外關(guān)照,不僅教他知識,還送他衣服,給他做鞋子……這是因為李強的爹去世后,母親改嫁,他跟著六十多歲的奶奶生活。孫老師是心疼他呀!如今,別的同學(xué)都拿著禮物去看孫老師,自己怎么能空手去呢?
可他沒有錢給孫老師買禮物,他也不好意思向奶奶要錢買禮物。
星期天,同村的同學(xué)柱子來找李強,約他一起去醫(yī)院看孫老師。奶奶忙催李強快去。李強急得直跟奶奶使眼色,指了指柱子自行車車筐里的一個袋子。奶奶明白了,她從里屋拿出一個小布袋,跟孫子說:“這是上次你姑姑給我?guī)У拈僮又瓋海銕Ыo孫老師。”
李強看到布袋里的那瓶子,驚得臉都白了。柱子接過李強奶奶手中的袋子,放進車筐里,拍拍自行車后座說:“走吧。”李強無奈,只好跟著柱子去醫(yī)院。
快到醫(yī)院時,柱子停下自行車對李強說:“你給我看著車子,我去商店看看。”柱子提著兩個袋子進了小賣店,幾分鐘后就出來了,又把兩個袋子放回了車筐里。
到了醫(yī)院,見到孫老師,孫老師高興地招呼他們兩個。幾個人聊了一會兒,孫老師催他們回家。李強說自己還有幾句話想單獨跟孫老師講,讓柱子先到外面等他。
柱子走出病房,孫老師笑著說:“有啥秘密要跟老師說?”李強鼓起很大的勇氣,說:“這是奶奶讓我?guī)Ыo你的禮物,但我不能給你。”孫老師問:“那是為啥?”
李強不得不跟孫老師說出事情的真相:“這瓶橘子汁是姑姑給奶奶買的,奶奶舍不得喝放了起來。我沒有喝過橘子汁,趁奶奶不在屋子時就偷偷喝了幾口,然后往瓶子里灌了涼開水……”聽到這里,孫老師心酸不已:“孩子,別的同學(xué)拿來的禮物我一概不要,但你拿來的這瓶摻了水的橘子汁兒我一定要收下。”
李強遲疑著從布袋里拿出那瓶橘子汁兒,他愣了,布袋里的橘子汁兒竟然是沒有啟封的。
孫老師看到完好的橘子汁,似乎想到了什么,問李強:“你們路上進商店了吧?”
孫老師這么一說,李強懂了。肯定是柱子看出他帶的橘子汁兒有問題,特意到商店買了瓶新的換掉了。
孫老師很欣慰,對李強說:“好了,這瓶橘子汁兒你拿回去給你奶奶喝。看到你們這么懂事,比送我什么禮物都高興。”
(選自《意林??少年版》20XX年第15期)
【專項品鑒】
這篇文章主要敘寫了學(xué)生柱子和李強帶了禮物去看望生病住院的孫老師的故事,事件簡單,但情節(jié)曲折,讀來趣味盎然,感人至深,主要得益于作者使用了設(shè)置懸念的寫法:題目“‘不誠實’的橘子汁”:橘子汁怎么會“不誠實”?其中蘊含了怎樣的故事?此為懸念一。奶奶拿出橘子汁做禮物,李強看到那瓶子,驚得臉都白了。以橘子汁做禮物,本屬人之常情,為何李強會“驚得臉都白了”?此為懸念二。快到醫(yī)院時,柱子停下自行車去商店,去干什么?提著兩個袋子進出,有這個必要嗎?此為懸念三。看望完老師,本應(yīng)一起回家,但李強還有幾句話想單獨跟孫老師講,講什么?還有什么不能讓柱子知道的,非得讓他先到外面等著?此為懸念四。把這幾個懸念融在其中,讀者的閱讀興趣被吊得老高。究竟是怎么回事?這吸引讀者迫不及待地繼續(xù)讀下去。
【借鑒指津】
記敘文要寫得引人入勝,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可以采用巧設(shè)懸念的方法。
倒敘設(shè)懸法:即把事情的結(jié)果或情節(jié)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開頭,使讀者產(chǎn)生一種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敘述事件的來龍去脈。采用倒敘的方法,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產(chǎn)生懸念,更能引人入勝,同時也可以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jié)構(gòu)的`單調(diào)。如《背影》一文,讀了開篇,我們不禁要問:父親肯定有許多方面令作者不能忘懷,為何單單不忘父親的“背影”呢?這就給讀者造成懸念,吸引讀者到文中去找答案。
設(shè)問生懸法:就是運用設(shè)問制造懸念。如《羚羊木雕》一文的開頭,媽媽劈頭就問:“那只羚羊哪兒去啦?”開頭用媽媽的一句問話造成懸念:什么“羚羊”?媽媽問這干什么?這樣,一下就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了故事,以下再交代羚羊木雕的來龍去脈。這種寫法,要比直接陳述事件的經(jīng)過更讓人感覺興味無窮。
誤會出懸法:利用誤會設(shè)置懸念,使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讀來妙趣橫生。如《山中訪友》,標(biāo)題就能讓人產(chǎn)生誤會。看過文章的標(biāo)題,讀者一定以為作者要到山中訪問自己的好朋友。然而讀罷全文,讀者方才明白,原來這個“友”指的不是人,而是山中的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和懸崖等,這里作者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它們當(dāng)作自己的朋友了。
抑揚育懸法:欲揚先抑,是一種人物描寫技巧。無論“揚”還是“抑”,都是一種強調(diào)手段,作者本想褒揚某個人物,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是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等到時機成熟再頌揚他(她)。運用此法,能使情節(jié)多變,形成波瀾,制造懸念,給讀者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戰(zhàn)國策》中有一個“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文章開頭先把馮諼貶抑到最低處:他既無愛好,又無能耐,還愛發(fā)牢騷,可以說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讀到這里,讀者不禁要問:這樣一個一無是處的人,孟嘗君為什么還要禮遇他呢?不料接下來作者卻筆鋒一轉(zhuǎn),寫他如何為孟嘗君經(jīng)營“三窟”,寫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原來作者是想利用開頭的“抑”襯托后面的“揚”。
【不誠實的橘子汁文章鑒賞】相關(guān)文章:
3.需要生活文章鑒賞
8.文章我與地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