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之杜甫《登樓》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杜甫:登樓
杜甫:登樓【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登樓》
作者: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注解】
客心:客居者之心。
一、二句因果倒置。登臨而想到萬方多難,因此而傷心。
錦江:即濯錦江,流經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錦,錦在江中漂洗,色澤更加鮮明,因此命名濯錦江。 岷江的支流,流經成都。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玉壘浮云變古今:是說多變的政局和多難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來一向如此。玉壘:山名,在四川灌縣西、成都西北。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北極:北極星,比喻朝廷中樞。終不改:終究不能改,終于沒有改。
西山寇盜:吐蕃。這兩句所寫史實是:廣德元年(7)十月吐蕃入侵長安,代宗出奔陜州。吐蕃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作傀儡),改元,大赦,置百官,留十五日而退。十二月,代宗還長安,承宏逃匿草野,赦不誅。同月,吐蕃又陷松、維、保三州(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東部松潘、理縣一帶)及云山新筑二城。"終不改"、"莫相侵"均因此而言。
后主:劉備的兒子劉禪,三國時蜀國之后主。曹魏滅蜀,他辭廟北上,成亡國之君。還祠廟:還有祠廟。這句是說,象蜀后主這樣一個昏饋的亡國之君,本不配有祠廟,然而由于劉備和諸葛亮對蜀地人民做過一些好事,人心不忘,所以還是為他建了祠廟。大唐立國百有余年,即使萬方多難,也決不會就此亡國。但另一方面,杜甫又有借古諷今之意:蜀后主寵信宦官黃皓,唐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和魚朝恩。還:仍然。
聊為:不甘心這樣做而姑且這樣做。《梁父吟》:情調哀傷的曲子。《三國志》說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韻譯】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發傷心;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玉壘山的浮云變幻莫測從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極星不可動搖;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嘆劉后主那么昏庸還立廟祠祀;日暮時分我要學習孔明聊作梁父吟。
【評析】
??
此詩抒寫詩人對國家災難的深重憂思和自己報國無門的無限感傷。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當此春光濃艷、繁花似錦的三月,花近高樓,正好賞玩,而詩人登臨卻觸景傷情,百感交集,不能自已。“傷心原不在花,在于萬方多難”(《金圣嘆選批杜詩》)。蓋此際兵戈未息,時事擾攘也。全詩以倒裝句法開篇,語極頓挫。花傷客心,與《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一樣,均是以樂景寫哀的反襯手法。
頷聯緊承“登臨”,寫所見之景。遼闊的成都平原上的爛漫春色,伴著錦江春水的涌動,充塞于天地之間。“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變化如蒼狗”(《可嘆》)。玉壘山頭飄忽起滅的浮云,使詩人聯想到古今世勢的紛紜變化。其中的“今”,暗含著“安史之亂”以來世事的蒼黃反復。兩句即景抒情,思接千載,宏麗奇幻,境界闊大。清人沈德潛評此詩“氣象雄偉,籠蓋宇宙”(《唐詩別裁集》),主要就是針對這兩句說的。腹聯即由第四句生發開去,正面敘寫“萬方多難”的時局,也是登臨所想。“萬方多難”,不可能全寫,故只重點寫吐蕃陷京師擾四川等事,這是安史之亂后的大難。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明言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也正因為作者堅信“朝廷終不改”,故下句針對吐蕃的覬覦而告以“莫相侵”。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中透著堅定的信念。明人王嗣奭云:“‘北極朝廷’如錦江水源遠流長,終不為改;而‘西山盜寇’如玉壘之云倏起倏滅,莫來相侵”(《杜臆》)。很好地闡明了腹聯與頷聯的內在聯系。
尾聯就登樓所見古跡以寄慨,遣辭委婉而諷刺深切。上句大意是說蜀后主劉禪如今仍然得享祭祀,但其人實為無道亡國之君,只令人感到其可憐罷了。這完全是借眼前古跡,慨嘆劉禪任用小人而亡國,,對唐代宗寵信宦官程元振、魚朝恩以致釀成萬方多難盜寇相侵的局面予以尖銳而深刻的諷刺。結句自傷寂寞。杜甫是一個“濟時肯殺身”、“時危思報主”的人,而當此萬方多難之際,自己卻只能若躬耕隴畝時的諸葛亮“好為《梁甫吟》”一樣,于此登樓吟詩,而垂暮多病,志向莫伸,豈能不令人悲慨!這正是首句“花近高樓傷客心”的主要原因。
全詩即景抒懷,狀山川雄麗且聯系著古今世事之變,蒿目時艱又能把自然景物滲透其中,熔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于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是詩人沉郁頓挫藝術風格的很好體現。
【杜甫:登樓】相關文章:
唐詩三百首之杜甫《登樓》賞析12-06
登樓詩詞鑒賞12-06
《登樓》古詩詞鑒賞01-25
杜甫:登高03-31
杜甫:野望03-31
杜甫:佳人03-31
杜甫:月夜03-31
關于杜甫的作文11-24
杜甫經典名句大全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