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之杜甫《佳人》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杜甫:佳人
杜甫:佳人【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佳人》
作者: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解】:
(1)絕代:冠絕當代,舉世無雙。佳人:貌美的女子。
(2)幽居:靜處閨室,恬淡自守。
(3)零落:飄零淪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4)喪亂:死亡和禍亂,指遭逢安史之亂。
(5)官高:指娘家官階高。
(6)骨肉:指遭難的兄弟。
(7)轉燭:燭火隨風轉動,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8)夫婿:丈夫。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夜合花,葉子朝開夜合。
(11)鴛鴦:水鳥,雌雄成對,日夜形影不離。
(12)舊人:佳人自稱。
(13)賣珠:因生活窮困而賣珠寶。
(14)牽蘿:拾取樹藤類枝條。也是寫佳人的清貧。
(15)采柏:采摘柏樹葉。動:往往。
(16)修竹:高高的竹子。
【韻譯】:
有一個美艷絕代的佳人,隱居在僻靜的深山野谷。
她說:“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與草木依附。
想當年長安喪亂的時候,兄弟遭到了殘酷的殺戮。
官高顯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養我這至親骨肉。
世情本來就是厭惡衰落,萬事象隨風抖動的蠟燭。
沒想到夫婿是個輕薄兒,又娶了美顏如玉的新婦。
合歡花朝舒昏合有時節,鴛鴦鳥雌雄交頸不獨宿。
朝朝暮暮只與新人調笑,那管我這個舊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渾濁濁。
變賣首飾的侍女剛回來,牽拉蘿藤修補著破茅屋。
摘來野花不愛插頭打扮,采來的柏子滿滿一大掬。
天氣寒冷美人衣衫單薄,夕陽下她倚著長長青竹。
【講解】: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遺降為華州司功參軍。第二年七月,他毅然棄官,拖家帶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負薪采橡栗,自給度日,《佳人》就寫于這一年的秋季。詩中寫一個亂世佳人被丈夫遺棄,幽居空谷,艱難度日。關于這首詩的作意,一向有爭論。有人認為全是寄托,有人則認為是寫實,但大部分折衷于二者之間。
杜甫身逢安史之亂,身陷賊手而不忘君國;對大唐朝廷,竭盡忠誠,竟落得降職棄官,漂泊流離。但他在關山難越、生計困窘的情況下,也始終不忘國憂。這樣的不平遭際,這樣的精神氣節,可嘉可嘆,與這首詩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所以,作者借他人之酒以澆胸中塊壘,在她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杜甫的《佳人》應該看作是一篇客觀反映與主觀寄托相結合的詩作。
【評解】
以棄婦為題材的古典詩文不乏佳作。如《詩經·衛風》中的《氓》,漢樂府里的《上山采蘼蕪》等,而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寫被廢棄的陳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兩句,正是杜甫《佳人》詩題的來源。
杜甫很少寫專詠美人的詩歌,《佳人》卻以其格調之高而成為詠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見其品質之清,侍婢賣珠見其生計之貧,牽蘿補屋見其隱居之志,摘花不戴見其樸素無華,采柏盈掬見其情操貞潔,日暮倚竹見其清高寂寞。詩人以純客觀敘述方法,兼采夾敘夾議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個在戰亂時期被遺棄的上層社會婦女所遭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全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傾訴見棄于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贊美佳人雖遭不幸,尚能潔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這首五言古體詩,從開篇一路下來,都是“說”,到了結尾兩句,才以一幅畫忽然結束。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這里。他沒有拿一個結局去遷就讀者的胃口,而是用一個懸念故意吊著讀者的胃口。讀過這首詩的人,一閉上眼睛,就會在腦海里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位絕世美貌卻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風中,在黃昏里,衣裳單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著一叢竹,眼里流露著哀愁。
【評析】:
詩的主人公是一個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在中國古典文學的人物畫廊中,這是一個獨特而鮮明的女性形象。
詩一開頭,便引出這位幽居空谷的絕代佳人,接著以“自云”領起,由佳人訴說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說自己出身于高門府第,但生不逢時,趕上了社會動亂;兄弟雖官居高位,但慘死于亂軍之中,連尸骨也無法收葬。在這人情世態隨著權勢轉移而冷暖炎涼的社會里,命運對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勢去,輕薄的夫婿無情地拋棄了她,在她的痛哭聲中與新人尋歡作樂去了。社會的、家庭的、個人的災難紛至沓來,統統降臨到這個弱女子頭上。女主人公的長篇獨白,邊敘述,邊議論,傾訴個人的不幸,慨嘆世情的冷酷,言辭之中充溢著悲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的比喻,“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的對照,使人想見她聲淚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獨向深山而與草木為鄰了。詩的最后六句,著力描寫深谷幽居的凄涼景況。茅屋需補,翠袖稱薄,賣珠飾以度日,采柏子而為食,見得佳人生活的清貧困窘;首不加飾,發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際,倚修竹而臨風,表現她形容憔悴和內心的寂寞、哀怨。無論從物質從精神來說,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個勤快的侍婢,出則變賣舊物,歸則補屋采食,與主人相依為命,否則,那將是何等孤苦難耐啊!
詩人在用“賦”的手法描寫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時,也借助“比興”贊美了她高潔自持的品格。固然,“牽蘿補茅屋”──那簡陋而清幽的環境,“摘花不插花”──那愛美而不為容的情趣,已經展示出佳人純潔樸素的心靈;但“采柏動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寫,卻更將佳人形象與“竹”、“柏”這些崇高品質的象征聯系起來,從而暗示讀者:你看這位時乘命蹇的女子,不是很象那經寒不凋的翠柏和挺拔勁節的綠竹嗎?同樣,“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兩句也是象征女主人公的高潔情操的。出山水濁是在山水清的陪襯,核心在于一個“清”字。詩人是要用山中泉水之清比喻空谷佳人的品格之清,與“倚竹”、“采柏”是出于同一機杼的。
命運是悲慘的,情操是高潔的,這是佳人形象的兩個側面。詩人刻畫人物的這兩個側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稱。敘述佳人命運,是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贊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含蓄蘊藉。率直酣暢,所以感人肺腑,觸發讀者的共鳴;含蓄蘊藉,所以耐人尋味,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兩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滿悲劇色彩又富于崇高感。
關于這首詩的作意,清人黃生認為:“偶有此人,有此事,適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詩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亂發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時候,詩人不得已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為生計所驅使,挈婦將雛,翻過隴山,來到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竟落到棄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關山難越、衣食無著的情況下,也始終不忘國家民族的命運。這樣的不平遭際,這樣的高風亮節,同這首詩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應該看作是一篇客觀反映與主觀寄托相結合的佳作。
【杜甫:佳人】相關文章:
關于唐詩三百首之杜甫《佳人》12-09
《佳人》詩詞鑒賞12-03
佳人翻譯賞析04-05
詩詞《佳人》賞析12-07
暑期征文佳人何處12-09
才子佳人隨筆04-03
杜甫:登高03-31
杜甫:野望03-31
杜甫:月夜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