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頎:古從軍行
李頎:古從軍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古從軍行》
作者: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
【韻譯】
白天士卒們登山觀察報警的烽火;黃昏為了飲馬他們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風沙昏暗中聽到刁斗凄厲;或聽到烏孫公主琵琶聲幽怨更多。
野營萬里廣漠荒涼得看不見城郭;大雪霏霏迷漫了遼闊無邊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鳴著夜夜驚飛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著個個淚流滂沱。
聽說玉門關的交通還被關閉阻斷;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隨將軍去拼搏。
年年征戰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見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漢家。
??
【點評】
詩歌首句即從緊張的軍旅生活寫起,氣氛壓抑。詩人筆下是如此的單調而暗含兇險。白天爬上荒山去觀望四方有無舉烽火的邊警;黃昏時唯一的內容則是牽馬飲水。在夜晚,軍營里沒有別的溫情,只有單調的敲擊“刁斗”的更漏聲和當年遠嫁邊陲的公主曾經彈奏過的琵琶曲,一聲聲述說著哀怨和凄涼。一、二句寫“白日”、“黃昏”的情況,那么夜晚又如何呢?風沙彌漫,一片漆黑。
接著,詩人又著意渲染邊陲的環境。軍營所在,一片荒野,蒼茫萬里竟連一座可以容身的城郭也無處可循;遮天蔽日的雨雪紛紛,連著浩渺無垠的大漠,其中所蘊含的蒼涼孤寂之感泫然紙上。這六句詩寫盡了邊疆將士生活之苦。接下來,似乎該正面點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詩人卻獨出心裁,別書機杼,竟又寫了“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兩句繼續映襯。土生土長的胡雁胡兒,尚且哀啼落淚,何況遠戍到此的“行人”呢?哀鳴夜夜、垂淚雙雙。連使兩處疊字,表現了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悲涼,含血茹淚的泣訴直如撲面而來一般。
若這般艱苦是為了保家衛國也就罷了,偏又不是,到底是誰的罪惡之手操縱著這場罪惡的戰爭呢?作者最后的四句詩如風刀霜劍一般,直刺好大喜功的朝廷和皇帝。
“聞道玉門猶被遮”筆鋒一轉,似當頭一棒,打斷了“行人”思歸之念。遮住的不止是玉門關隘,更是萬千將士的唯一的一點希望。玉門高鎖,回鄉無門,想息兵罷戰留得殘軀也不可得,只能跟著本部將領“輕車將軍”去與敵軍拼命。據《史記·大宛傳》記載,漢武帝太初元年,曾派李廣利率軍攻打大宛,戰事不利,廣利請求罷兵。漢武帝聞之大怒,派人遮斷玉門關,下令:“軍有敢入者輒斬之。”這里雖然用典,但其劍鋒所指,毫無疑問正是當朝皇帝唐玄宗。這位天子的一意孤行、窮兵黷武與漢武帝毫無二致。這兩句詩直白鋒利,已經悲憤到了極點下面一句,在全詩而言,份量極重。。
接下去再接再厲,繼續逼問。拼命死戰的結果如何呢?到底又為了什么?“年年戰骨埋荒外”。荒外埋骨比比皆是,“年年歲歲”竟屬尋常,時間空間織成一張大網,網里網外竟然都是累累尸寒。全詩一步緊一步,由苦楚的軍旅生活,到回鄉無門,到人命如草被隨意菅殺,為的是什么?這十一句的壓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就是現在的葡萄。漢武帝為求天馬(即今阿拉伯馬),開通西域,便亂啟戰端。當時隨天馬入中國的還有“蒲陶”和“苜宿”的種子,漢武帝把它們種在離宮別館之旁,彌望皆是。
原來就是為了這顆小小的果子?
慢慢黃沙和一片如茵的藤蘿;累累白骨和幾滴紅艷誘人的汁水。多么強烈、刺激的諷刺,無數戰士捐軀赴死,為的竟然只是皇帝的一時口舌之欲!殺伐聲、思鄉曲乃至生與死沉郁的叩問一下子都失去了重量。而這首詩也在這個落差極大的藝術審美中實現了升華。
【李頎:古從軍行】相關文章:
李頎:古意03-31
李頎:琴歌03-31
李頎:送陳章甫03-31
李頎:送魏萬之京03-31
《古從軍行》詩詞鑒賞10-19
《古從軍行》詩詞鑒賞3篇10-20
兒童唐詩三百首:古從軍行12-09
唐詩三百首李頎《送魏萬之京》12-09
《送陳章甫》唐詩三百首之李頎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