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蒙田隨筆》讀后感

時間:2020-05-22 16:08:28 隨筆 我要投稿

《蒙田隨筆》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蒙田隨筆》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蒙田隨筆》讀后感

《蒙田隨筆》讀后感1

  《蒙田隨筆》是我看到過的內容最豐富的作品之一,作品涉獵范圍廣泛,包羅萬象。這是蒙田融合了生活的經驗和個人的感悟創作出來的作品。蒙田不僅僅是一名作家,在我看來他還是一個思想家。值得一提的是,隨筆的文體方式出自于他。

  蒙田的這部作品分為六十二個章節,相互獨立。不管你多大年紀,什么文化程度,你翻開任意的章節都會受益匪淺,獲得精神上的共鳴。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有關于人文風俗的、愛情的、生活的、善惡的、友誼的,教育的等等,這些都是他思想的精髓。蒙田知識非常淵博,這些可以從他引用大量典故、歷史和大量名人的名言警句可以看出。如《論殊途同歸》中為了論證自己的論點,他連續用了很多歷史事件來說明。每個章節他都鮮明的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觀點非常明確,讓人印象深刻。在講到如何培養交際能力時,他認為,沉默和謙虛的人更容易獲得別的贊賞。在《熱愛生命》中,他闡述了自己對于生命的思考。在《論對孩子的教育》中,他認為孩子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幾十個章節雖然短小,但濃縮的都是都是精華,這些作品都是智慧的結晶。就算放到現在社會,有的見解都是很有時代感,也體現出他是一個很有先見的人。

  讀蒙田的隨筆,就好像跟一個智者促膝長談。簡潔、平易的語言,讓這部作品更顯魅力。我們從400多年前的先哲那里尋找智慧,開拓思維,啟迪人生。

《蒙田隨筆》讀后感2

  看了《蒙田隨筆》后,才發現他的思想觀點在我看別的書時就接觸過了,原來他是法國文藝復興后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在十六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感情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峻研究的學者。讀完他的書,讓我重新認真反思了一下自己,雖然可能只是一知半解,但是陶淵明也說過:“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蒙田說:“自然的造化可謂巧奪天工,倘若我們的相貌毫無相同之處,那就會人獸不分;倘若我們的相貌完全相同,人與人就無法辨別。”這句話給了我好大的啟發,是啊,這和馬克思思想里的所謂“事物都具有共性和個性”的觀點大概有異曲同工之妙吧,所以,從來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事物作出相同的判斷,而且兩種見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樣。不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里,看法也會有所不同。一個人只要善于學習,從以往事件中汲取經驗便足以使自我變得更聰明。如果誰能記得曾經受到過的傷害,以及使他們情緒發生變化的微妙的原因,那他就能為未來的變化和自己的處境作好思想準備。由此,蒙田認為用經驗來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為事情永遠不可能相同,只有推開門才能知道門是開是關,因此,蒙田提倡要我們“認識你自己吧”。曾經我看過一些書,其中有《認識你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我想這些書其中的一些思想也多多少少有受到蒙田的熏陶吧。

  其中還有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說,讀書能明智,能獲得樂趣。但是,倘若讀得過度,變成書呆子,便只剩興味索然了。此外,可能還會傷害身體,而快樂和健康卻是我們最寶貴的,倘若結果竟弄到有損身心的地步,那么我們就拋開書本吧。從來我都沒有想過我們可以拋開書本,從我讀小學開始,我就認為書本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東西,我們不能拋棄它,因為它能帶給我們知識和不一樣的思想,可是,就在我讀到這里的時候,突然覺得蒙田說出來埋藏在我心底深處的話,誠然,書籍對我們很重要,很有意義,可是如果我們一味地看書,那我們可能不會有機會出去走走,融入大自然,融入社會,甚至可能由于用眼過度導致近視什么的影響健康,所以,當我們想出去走走的時候,那么就拋開書本吧,屋外也會是另一番有趣的天地。蒙田還指出,對書本的選擇,當選有趣而且易讀的。因為此類書籍能調劑我們的精神,給我們帶來慰藉,至于那些艱深難懂的學科,我們不選也罷,留給那些所謂的專家們去探討吧。在讀到這里之前,我一直抱著所謂的經典名著硬著頭皮苦讀,殊不知既無趣又讓自己心情郁悶不少,也許現在還不是讀這類書的好時機,所以與其浪費時間讀自己不感興趣的書,倒不如沉浸在自己喜歡的書的世界里。

  這些都只是我對《蒙田隨筆》的一點點小小的想法,我看到的僅僅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還有更大的寶藏等著我去挖掘。蒙田以對人生的特殊敏銳力,記錄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發展歷程,為后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蒙田隨筆》讀后感3

  其實我對蒙田不是很了解,但讀了他的隨筆集之后,我才知道他是個懷疑論者,他向自己發問而又不做回答,甚至拒接承認自己一無所知,而只是堅持那句“我知道什么呢?”蒙恬善于向哲人那樣講話,像朋友那樣談心。他對人生的特殊敏銳力,記錄了自己在智力上和精神上的發展歷程,為后代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財富。

  自我意識是蒙田身上恒定不變的部分,是他衡量一切學說的尺度。他曾說“你身上和身外都是一片虛妄,只不過,范圍越小,虛妄的程度越淺。上帝說‘人哪,除了你,每樣事物都首先研究自身,并且根據自身的需要,確定了工作和欲望的范圍。唯有擁抱宇宙的你是如此空虛,如此匱乏;你是沒有知覺的探索者,沒有審判權的法官,歸根到底,你是這出鬧劇的演員。”好深奧的哲理,真令人驚嘆,佩服。

  蒙田用他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風彩,分別闡明了論經驗,憂傷,閑逸,撒謊,恐懼,節制,榮譽,心態失衡,勇敢,習慣,口才,交往,良心,飲酒,發怒,人與人的區別,功利和誠實,后悔,相貌,年齡,想象的力量,對孩子的教育,言過其實,父子情,人性無常,死亡,自我衡量,坐井觀天,掠人之美,意愿,命運的安排等章節。他語言平易近人,形象親切生動,讓我們讀起來回味無窮,富有生活情趣。

  我對他的論述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論經驗。從來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斷,而且兩種見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樣。不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里,看法也會有所不同。以往的工作經驗會使你順利的適應新的工作崗位。但倘若你又以以往的工作經驗對待新的工作,那么你的工作會有新的起色嗎?會有突破嗎?的確,缺乏創新的精神,你便不可能長久地勝任你的工作。他認為,用經驗來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為事情永遠不可能相同。

  他還說,在培養交往能力時,沉默和謙遜有利于和人交往。如饑似渴的去尋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十分積極的投入這種交往中,這樣便能給和你交往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夢田的文章揭示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其深度和廣度不亞于任何一個哲學家。他對事物的探討堪稱執著,沒有半點忽視。他對任何事物也從不輕易下定論,總要從事物的正反兩面去探討,力圖把它看得更明白,更透徹。所以我說,有空就多讀一下蒙田吧,他能讓你平靜,而且你會喜歡他的。

《蒙田隨筆》讀后感4

  我一直以來,很喜歡讀蒙田的作品。他的作品十分耐讀,風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樣。他是個心態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風也很低調,但這并不能說他缺乏個性。他的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隨筆》,如果你不停地讀,只需一兩個星期,就可以把它讀完。讀完一遍后,你可能還想再細細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會明白我喜歡它的原因。 雖然是十六世紀寫成的書,而且書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事例,以及哲學家、歷史學家、詩人的詞句,即使這樣,在現代人眼里,卻一點也不嫌艱澀。談起問題來,娓娓道來,顯得那么親切,好像蒙田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在你的面前,像一個知己一樣,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談。那些充滿睿智的見解,如春風一般,拂過你的心田,使你對生活、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拿《蒙田隨筆》中卷第十六章《談榮譽》來說吧。我們知道一個事物在人的觀念里存在著物的名稱和物本身,名稱是人們用來指示物的詞匯。因此,蒙田指出,名稱既不是物的一個部分,也不是物實體的一個部分,而只是在物之外同物連在一起的某個東西。物本身通常保持穩定,所以它的本質不能拔高和充實,但它的名稱卻可以通過我們的頌揚來加以提高和充實。人類熱衷于名利,而蒙田對于名利有相當冷靜的認識。他感嘆道:我們的內部十分貧乏,我們的本質很不完善,需要不斷加以改進,這是我們應該竭盡全力去做的事情。我們全都十分空虛,但我們不應該用空氣和詞語來填補自己的空虛。為了彌補這一缺點,我們需要更加實在的東西。他說,我們缺乏健康、智慧、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可以等我們得到最主要的東西之后再去考慮。 他引用古希臘哲學家克里西波斯和第歐根尼的話說,在所有的快樂中,最危險、最應該避免的莫過于別人的贊揚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而且這些哲學家更加確切地說,即使能得到世界上所有的榮譽,有頭腦的人也不值得向它伸出一個手指。 他相當贊同伊壁鳩魯“過隱蔽的生活”的主張。他痛斥極端追求榮譽的哲學家卡捏阿德斯說,我感到難受的是,這種看法竟會在被榮幸地稱為哲學家的頭腦中產生。他說,有人為人正派只是為了讓別人知道,讓別人知道后更器重他,他只有在別人可能知道的情況下采取做好事,對這樣的人不能期望過高。他說,正直的人做了好事會感到心滿意足。表現勇敢應該是為了自己,而且這樣的好處,就是培養十分堅強的內心,可以抗拒命運的任何打擊……同榮譽相比,這種好處顯得尤為重要,也更值得我們起期望和追求,因為榮譽只是別人對我們的贊賞。 他對他那個時代的一些人深不以為然,他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我看到許多人靈活多變、模棱兩可、腳踏兩只船,大家都認為他們處事圓滑。至于他自己的主張。他說,我并不十分關心別人對我的看法,而只是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東西致富,而不想靠借來的東西致富。

《蒙田隨筆》讀后感5

  蒙田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并不認識蒙田,但是讀過他的書后,才發現他的文字如絲絲清泉滋潤著讀者的心。認真地讀上幾章,就能讓你浮躁不安的`心逐漸安靜下來,一切的雜念都拋之腦后,仿佛這些文字擁有神奇的魔法。

  蒙田的作品特別耐讀,一邊讀一邊仔細地思考文字中的哲學,且細細品味其中的文字,一本書足夠能讀上好幾周。雖然這篇隨筆是在16世紀完筆,但是他的文字就好像穿越了時空隧道,讀起來完全沒有令人感到生澀、難懂,甚至有些親切感以及認同感,讓我對生活、對現實又有了跟深層次的了解。( )

  我的記憶力并不好,常常為這點而苦惱,認為記憶差簡直糟透了。正巧蒙田也是一個記憶差的人,他在書中寫出了記憶差的好處——隨著記憶的衰退,身上其他機能會得到加強;若得到記憶的好處,就會記住其他人的創造與意見,自己思想與判斷力就會跟隨別人的足跡而人云亦云,毫無活力。這讓我豁然開朗,原來記憶力不好也并不完全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蒙田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是因為在寫作中,他的思想引出句子,句子又產生思想,往往無意中說出的句子里包含了自己原來不曾注意到的想法。他有什么想法隨即寫下來,隨后整理,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他越寫越豐富、越開闊,也對自己了解越深。他從自己身上看到了別人,又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

  蒙田酷愛讀書。他從書籍中隨時摘錄他喜歡的警句、名言,不是為了記住,他的記性不好,而是為了用到這部書里。不論在這里還是在源文本都不是蒙田自己原創的。他說:“我們不是依靠過去的也不是依靠未來的,而是依靠現在的知識才做上個有學問的人。”

  平時,我們可以利用空余的時間翻上一兩本書,這樣就能在有限的時間中汲取無限的知識,若看到自己喜歡的句子就摘抄下來,這樣既充實了自己的時間,又得到了知識,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跟蒙田一樣愛讀書、有學問的人。文/陳chrissy

《蒙田隨筆》讀后感6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不錯的書——《蒙田隨筆集》。這本書,用平易通暢、不假雕飾、親切動人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也必將使我們的人生得到啟發而受益匪淺。

  蒙田在本書中向我們談論了經驗,憂傷,閑逸,對孩子的教育,口才,心態失衡,人與人的差別,父子情,死亡,命運的安排·····

  在這眾多的談論中,我最想談談的是“論對孩子的教育”。 還記得前幾天同室友在討論獨生子女的問題,我說由于是獨生子女,所以很多的孩子會因此而嬌生慣養。室友反駁道,其實是父母的教育問題。真是一語中的呀!剛好這本書也說,“對孩子的教育是人類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學問”。培養孩子就如同播種,種植前的準備工作相對簡單,可是一旦播下的種子有了生命,就有各種不同的培育方式,會遇上種種困難。對于孩子降臨人間,便是對他們教育的開始,每一位家長就像在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和自己的孩子在心靈上不斷進行磨合。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些對孩子很好的教育方式,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在為孩子選擇家庭教師方面,我們應該擯棄那種一味填鴨式的教授方式。一位高尚而有眼力的人,他會根據孩子的智力,對其進行引導、考驗,教會他獨立欣賞、識別和選擇事物,有時領著他前進,有時則讓他披荊斬棘,愿意停下自己步伐,傾聽孩子的心聲。

  第二,學習的內容是使我們變得更完善更聰明。所以,當孩子接

  觸到新思潮時,要讓孩子清楚理解,以一種批判的視角來對待。唯有這樣,他們才可以在別人的哲思上,升華出自己的哲思。一個人,最怕的就是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以致思想麻痹。

  第三,父母應學會恰當地放開雙手,讓孩子去承擔責任。賀拉斯認為教育孩子應該讓他生活在野外、擔驚受怕。不光要錘煉他們的心靈,還要鍛煉他們的肌肉。心靈若無肌肉支撐,孤身承擔雙重任務,會不堪重負。中國也有古語:慈母多敗兒。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然而,又是不幸的。過多的關懷變成了溺愛,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缺少了感恩,甚至犯下嚴重錯誤。所以,多給孩子機會去迎接生活中的風暴,將給孩子一個更加璀璨的人生。

  第四,在培養交往能力方面,要教會孩子懂得沉默與謙遜。聽到別人胡言亂語,不要怒形于色,因為聽到不和自己趣味的東西就面有慍色,是不禮貌和討人厭的行為。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禮貌,要讓孩子在言談中閃耀出良心和美德,能明辨是非,敢于承認錯誤。

  第五,在自身的技能方面,要告訴孩子能博采眾長,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的價值,學眾人之長,總有用武之地。要培養他探詢一切的好奇心,讓他探究事物的究竟,對新奇的事物盡最大的努力弄個明白······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成為社會的棟梁,造福社會。那么,請您用心讀讀蒙田先生這篇對孩子的教育吧。讀懂了,汲取了,便會對你日后教子大有益處。

《蒙田隨筆》讀后感7

  《蒙田隨筆》是法國作家蒙田創作的關于人生哲學思考的散文集,它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當我第一次翻開我的這本蒙田隨筆的時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邊,他很詫異的看著我,說:“你在看蒙田隨筆?”“嗯”“這是我中學的時候一直想看的書,可是當時沒有條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這么期待而不得的書,我便對它重視了很多。

  其實很巧的是,我在老師的要求下,正在讀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這本書中講了六位哲學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還在讀周國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轉折點》。可能正是這些哲學類書籍的鋪墊,我看《蒙田隨筆》的時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沒有很早看這種書時候云里霧里的感覺,反而有點撥云見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紀的歐洲,整本書中用的例子難免都是那個時代歐洲的例子,有時可能我沒有辦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說的一些東西。這可能就是一個幾百年的代溝吧。

  但其實蒙田所議論的一些東西,都是一些我們現在都可以借鑒的。他寫作并沒有什么“后期”的潤色和加工,完全是隨心所欲的,就像蘇東坡一樣。

  雖說這本書算是一本哲學名著,但并沒有其它的哲學書來的晦澀,可能是這個版本翻譯的比較好。除了一些遠離我們的例子,譯者還仔細的為每一句有出處的話標上了出處。由此可見,蒙田實在是看過很多很多的書。

  看完了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再看這本書,感覺整個人輕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為畢生經歷的大相徑庭所造成的差異。蒙田本身身處在一個貴族家庭里,較為富裕的生活并沒有讓他經歷太多像尼采那樣的悲劇。所以在《哲學的慰藉》中對于蒙田的總提就是“對殘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學家那樣困難,但正因為不同環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學的慰藉》對蒙田的一句評價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尋求智慧而從未遠離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論悲傷》。其實我因為幸運,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邊,一個不少。幾乎沒有那種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經聽到過這樣一段話:“當你哭得出來的時候,那種痛并不算什么;總有一種撕心裂肺的疼痛會疼的你哭都哭不出來。”雖然我對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無法想象那種撕心裂肺的感覺。所以,當我通篇讀過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會了那種程度和感覺。

  這本書讀完實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氣,看了兩三遍,其實還是離讀懂有一定的距離,不過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時候,再讀一遍,也許就有了新的感覺。

  他所說的那些話,并沒有因為時間的移動而落后,反而因為時間的沉淀,更讓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實。他所展現的就是一個這樣沉淀在時間中的世界。

《蒙田隨筆》讀后感8

  “在羅馬,拇指有殘疾的可以免于參戰,理由是拇指不管用就沒有足夠的力氣握住武器。”——這是《蒙田隨筆》中《大拇指》這篇散文中提到的。雖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六百字,但是我個人覺得是整書中最精彩的一篇,里面所展示的世界各地對于大拇指的各種奇怪的崇拜,在令我驚訝的同時,也不禁讓我想到了當人們夸贊一個人的時候就會伸出大拇指的情形。這是何等榮耀和贊美!

  大拇指在五個手指當中,可以說是又短又丑陋的一個指頭,可是他卻憑什么讓人們認定它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呢?仔細觀察便可以發現大拇指是唯一一個沒有和其他手指完全連起來的手指,它所處的位置和它身上所附著的肌肉和其骨骼的構造都是獨特而美妙的,它是其他手指力的支撐,是其他手指面對面的存在,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這樣的與眾不同造就了它領袖一般讓人敬佩的能力。

  我們也經常會發現各種各樣類似的情形。比如《水滸》中的宋江,武藝一般,學識也不算超常,縱然他本身有多么不及其他人,但在一百零八將里面卻只有他能令眾人臣服。這個正是人格魅力使然。還有拿破侖這個響當當的人物,身材矮小,卻能將世界踩在腳下,在世界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愛迪生的電燈讓整個世界在黑夜也能充滿光亮,將人們的生活延伸到日落以后,甚至可以說延長了人類的生命,可它僅僅是一枚小小的——燈泡。“大拇指”式的人物和事例數不勝數,可以說上帝是公平的,他讓大拇指其貌不揚的同時,也為它準備了一個成為領袖的天賦。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都需要認識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因為無論如何總有那么一兩個優點存在,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發現它,并讓它像鉆石那樣閃亮于世。或者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是領袖——在將我們閃光的一面亮出來之后。然而如果大拇指失去了它這些獨特的優勢,它應該就成為那個小手指了。這也可以說明讓一個領袖或英雄碌碌無為是件多么容易的事。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我并不認為英雄值得崇拜,領袖值得頌揚,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每件事情每個人的拇指,而拇指在失去了其他手指之后也就不再是拇指。正如,砍掉拇指,手或許還能抓撓,若砍掉其他手指剩下拇指,那拇指只能一無是處了吧。

《蒙田隨筆》讀后感9

  這本書的作者是十六世紀的人,距離現在已經有四百多年了,但是這本書完全看不出跨越四百年的巨大鴻溝,在今天看來依然受益匪淺,只能說真正的智慧是不會被時光打磨漸漸消逝,反而經過時光的驗證更加讓人深信不疑。

  隨筆,既然是隨筆,顧名思義就是想到什么寫什么,隨性留下的筆錄。這本隨筆集現在有很多個版本,無數知名譯者為這本書貢獻過自己的汗水,將蒙田的智慧火花毫無保留、原汁原味的傳遞給讀者。感謝這群默默奉獻的偉大譯者,要知道讀者買書往往都是沖著作者去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譯者,他們掩蓋在作者的光芒下是連接中西方文化的橋梁,借此機會,向他們致敬。

  言歸正傳,蒙田隨筆是一本生活的哲學書,它不像其他哲學書那樣深奧而晦澀難懂,這本書就像一個胡子花白,臉上每一條皺紋都藏著歲月痕跡的老爺爺,整張臉黯淡蒼老,唯有眼睛透露出歷經世情的睿智與豁達。這本書適合夜深人靜的時候,在燈下閱讀,因為白天的浮躁無法讓人靜心思考,只會讓人越看越心煩意亂,夜晚的安靜和孤單滿足了思考的條件,能讓人靜靜聆聽這位爺爺慢慢向你訴說生活的哲學,給你迷茫的心指明方向,讓你的靈魂體會生活的奧妙。

  說了這么多都是空話,接下來我們就“空殼的麥穗才會趾高氣揚”這一章節談談我自己的看法。書中這樣寫道:“真正有知識的人的成長過程,就像麥穗的成長過程:麥穗空的時候,麥子長得很快,麥穗驕傲地高高昂起;但是,當麥穗成熟飽滿時,它們開始謙虛,垂下麥芒。”這句話的比喻多么形象。中國古代道德經有句話叫“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越好的音樂越寂靜無聲,越好的形象越飄渺無形,這句話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的成長就是一個從無知到有識的過程,我經常能看見小朋友一副小大人形象的給別人講一些淺顯的道理或者故事,一般我們只覺得小朋友可愛,至于那些道理和故事,難道真的不懂嗎?但如果換成一個成年人,他在大街上公共場合大聲說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欣賞,人們只覺得他無知而愚蠢。因為一個有學識有教養的人是不會在大街上以“傳授知識”的理由來獲得別人的尊敬與賞識。俗語說半瓶水晃蕩一瓶水不響,就是這個道理。

  謙虛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中國人千百年來的風骨與氣節都融入那句勝利之后還低頭抱拳的“承讓承讓”中,謙虛不是懦弱,謙虛不是自大,謙虛是經過沉淀之后的光芒內斂,謙虛是竹子壓不彎折不斷的筋骨。蒙田的博聞強識和他對于生活的領悟理解都寫在書里了,這本書可以當成人生的指路明燈。

《蒙田隨筆》讀后感10

  曾經聽人說過,讀書也要講緣分。若是你讀了某本書,必是與它有緣。我很是贊同,因我之前是從未聽過蒙田這個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隨筆》一書。機緣巧合地,我在瀏覽網頁的時候讀到蒙田的一句語錄,頗為震撼。“那些明了喪失生命并不是件壞事的人,肯定會坦誠自若的面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后來,我便開始了解蒙田,開始讀《蒙田隨筆》。

  我不敢說我能夠把蒙田的思想參透,但是每讀到一些見解獨到的地方,我也會有強烈的共鳴。蒙田是一個智者,一個思想家,他無時無刻都在思考,關于生命,關于人類的種種感情。

  在這個愈發喧囂的社會,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抵擋不住名利,金錢的誘惑。還有多少人愿意安安靜靜的捧一本書,慢慢品讀,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業人士更愿意分秒必爭地去應酬,因為對于他們而言,一分鐘可能就會是一百萬的交易,就可能為自己或者公司提高聲望。因此,他們又怎么可能會騰出如此“寶貴”的時間去看一本書呢?而《蒙田隨筆》中談到論榮譽,其中是這么寫道的:“自以為是者的名聲看起來多么美好,這動聽迷人的聲音,不過是一曲回聲,一幅影子般的虛無縹緲的夢境,微風一吹,它就銷聲匿跡全無蹤影。”所謂名聲,榮譽,也只不過是過眼云煙。

  太過看重的話,只會成為一種束縛,掙不脫,也放不開。若人的一生都在追逐這些徒有虛名的東西,那么很多值得我們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會被忽略了,也許等到走到人生的盡頭時,回頭一看,才發現其實這一生過得太匆忙,什么都沒有得到,除了那些虛名。

  《蒙田隨筆》中還談到無所事事。原文是這樣的:“如果不讓大腦有事可做,有所制約,它就會在想象的曠野中馳騁,有時就會迷失方向。”作為大學生的我,實在感到羞愧,因為我就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我常常讓大腦放空,寧愿發呆,也不愿找些事情讓我的大腦做,于是它就常常迷失方向了。其實,我相信如今的很多大學生也是無所事事的,因為他們坐在電腦前,刷著微博,又或者看著電視劇,大腦里面又在想些什么呢?我想答案應該是沒有的。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時

  間去思考,而是懶得去想,以一種逃避的方式去面對問題,面對世界。世界越是喧囂,我們越是要克制住自己,騰出一些時間,讓自己靜一靜;找一些事情,給大腦做一做。可以是靜靜地讀一本書,并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斷地完善自我。這樣人生就會充實了一些,就不會是無所事事了。

  蒙田隨筆中還談到其他一些關于人與人的交往問題,談到如何交流,談到關于死亡等等,思想自由開闊,見解獨到。先拋開里面的內容不說,一個人若是能夠靜下來想想事情,思考問題的話,那至少還會有屬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不會那么輕易地隨波逐流。在喧囂的世界中,能夠為自己覓一方靜土,那么人就不會那么浮躁了。

【《蒙田隨筆》讀后感】相關文章:

1.《蒙田隨筆》讀后感

2.《蒙田隨筆》讀后感

3.蒙田隨筆讀后感

4.《蒙田隨筆》讀后感范文

5.蒙田隨筆讀后感范文

6.《蒙田隨筆》讀后感5篇

7.《蒙田隨筆》讀后感(精選3篇)

8.《蒙田隨筆》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