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嬰幼兒行為觀察卡教學隨筆
嬰幼兒行為觀察卡是專為0-3歲孩子教養人而設計的。通過實踐“嬰幼兒行為觀察卡”,提升了我們觀察、分析嬰幼兒行為的能力,分析和調整活動方案的能力以及創設環境的能力。
下面我們就自己通過這一階段對“嬰幼兒行為觀察卡”的實施來談談我們的一點體會和做法。
我們以觀察“過小橋”為例。
有一段時間在戶外活動時,托班孩子對于小、中班哥哥姐姐過小橋的游戲情節很感興趣。他們很仔細、認真地觀察,顯露出一種特別也想嘗試玩一玩的心情。當初是剛入園,有部分孩子的情緒還不穩定,加上可能老師思想的滯后和過分保護,我們不敢讓入園時間還不長的孩子去嘗試。
后來,通過嬰幼兒行為觀察卡的學習和實施,讓我知道了,原來“過小橋”對于托班孩子的戶外活動來說是比較有需要和可操作性的。
于是,我們托班三位老師一起組織孩子在戶外的塑膠場地上進行“過小橋”的游戲。在安全工作上做了充分的準備以后,我們給了孩子們第一次嘗試。有了第一次的嘗試和孩子們的興趣,在以后的時間里我們又多次組織了游戲,并進行了適時的觀察和指導。
首先,從“過小橋”中分析孩子性格氣質的不同。
有些孩子比較膽大,他能獨立上橋、過橋、下橋。有些孩子則比較膽小,需要老師幫扶才愿意走小橋。更有些孩子在首次的游戲中拒絕了游戲,站在旁邊注視同伴。針對所觀察到的情況,針對不同的孩子,我們分別進行了不同的指導。膽子大的,我們要求心細,注意他們是否有不安全的動作發生;對于需要老師幫助的孩子,我們鼓勵他大膽;對于拒絕的孩子,我們不急于要求他們上橋,而是通過同伴的榜樣再鼓勵他們,引發他們嘗試的愿望和勇氣。
其次,從“過小橋”中分析孩子的身體平衡能力的發展。
我們可以從孩子是平衡走過,有摔下河的現象,蝸牛式得小步移動等分析孩子控制身體平衡的能力。例如:我們的柴佳寧小朋友很沉穩得一步跟著一步,走過了整條小橋,沒有摔下河的現象。這反映出他的控制身體平衡能力在托班孩子中處于較高水平,超越了大部分孩子的發展。
第三,從“過小橋”中分析孩子空間感知和協調能力。
在剛開始時,我們只告訴孩子橋下面是小河不能掉進水里,而沒有告訴孩子大家應該往一個方向走。結果出現了兩位孩子在橋中間碰頭的現象。結果出現了三種情況。有些是其中的一個跳下了小河。讓兩一位幼兒順利通過,還有一些孩子是站在中間誰也不讓。還有些是調轉頭。兩名孩子往一個方向走,大家一起順利走到小橋的一頭。從這三個不同的反應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們不同的.空間感知和協調能力。第一種情況的孩子缺乏生活經驗或者是空間感知能力。第二種情況的孩子空間感知能力較好但缺乏協調能力。第三種情況的孩子比較少。說明他們擁有比較好的空間感知能力和反應能力,其發展超出該年齡段孩子的發展水平。
第四,從“過小橋”中分析孩子的生活經驗。
初次游戲,當一位孩子由于種種原因掉下小橋時,老師問問他自己掉哪里了,大部分孩子都沒有說出掉水里了。經過一個階段的游戲后,孩子們知道過橋不能掉下去,掉下去就掉河里里。金悅凡坐媽媽的自行車上一起過橋時,她對媽媽說,不要開到橋下去,要掉到河里去的。
第五.從“過小橋”中分析孩子情境性行為的特點。
為了增強孩子的興趣,考慮他們喜歡情境性游戲的特點,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些動物,鼓勵孩子來當爸爸媽媽,帶著小動物一起過河。在游戲中,有些孩子伴隨了一些簡單語言。比如,他會邊走邊說“過橋了,過橋了”,遇到對面的同伴過來時。他會說“讓一讓,讓一讓”,有些孩子還會模仿老師,對著自己手里的動物會說“小心點,小心點”從這里,我們也可以也可以看出孩子不同的語言發展水平。
第六,從“過小橋”中孩子的多種玩玩分析孩子的探索能力。
從游戲中,我們發現,一些孩子選擇了一些與別人不同的游戲方式。比如,有些孩子讓小動物過橋,她在橋下走,她一邊在河里走一邊用手操控小動物過橋。
有兩個小朋友在游戲中他不再滿足于過橋這一動作,他不斷爬下橋,然后從橋上跳下,再爬上橋從橋上跳下。把興趣點轉向了爬上又跳下這一動作的反復。還有一些孩子從不是用腳走過橋,而是騎在橋上,騎馬式得騎著過完整條小橋。我們根據孩子們探索延伸出的不同玩法,適時得提供了需要的游戲材料在旁邊開辟新的情況,為孩子提供一些適應的道具和器材供那部分孩子進行游戲。
就這樣,通過嬰幼兒行為觀察卡的解讀和實施,無論是孩子還是教師都讓我們收獲很大。從此我們不再盲目得觀察孩子,而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對于孩子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實踐嬰幼兒行為觀察卡教學隨筆】相關文章:
1.綜合實踐教學隨筆
5.卡奇拉的雪隨筆
6.卡奇拉的朋友隨筆
7.卡布奇諾心情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