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廟中欞星門的意義說明文
在我國的文廟中,常有欞星門的建筑,這是文廟中很普遍的制度。一般將它建在泮地和影壁、泮地和圣門或者是泮地和戟門中間。欞星門和文廟建筑群總體布局有很大關系。
我國宋、元、明這幾個王朝對儒教很重視,建立尊孔制度,如宋代按唐代制度于元符、崇寧年間在各圣廟內加圣像,將大殿定名為大成殿,建立文廟;元武宗于山東曲阜設置室圣廟進行歌樂;明朝洪武年間則下令天下郡縣皆建孔廟。到了清代,建文廟更為普遍。因此,文廟建筑中布局規模較大,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是陪襯建筑作儀禮部分,在儀禮部分中有影壁、圣門、欞星門、泮池、文昌樓等;后半部是主體建筑作祭奠部分,在祭奠部分有戟門大成殿、東西廡等,這前、后兩部分的建筑都由一條中軸線貫穿著。
由圣門進入廟內,有泮池和欞星門,構成一個前院,它標示著孔廟的禮制,廟內院子多,門的式樣也有變化,也可以說是體現氣魄壯麗的裝飾性建筑,如同住宅里的垂花二門。這種建筑也常常用在一些大臣的陵墓前、祠廟和住宅中,樣式和牌坊非常接近,建造意義和牌坊也有相同之處。
其實欞星門的式樣也不完全一致,例如《龍魚河圖》一書中曰:“天鎮星主得士之慶,其精下為欞星之神”,按學宮,孔子廟前有欞星門,蓋取得士意。
【文廟中欞星門的意義說明文】相關文章:
門說明文05-03
游極星門初中作文04-22
人生的意義說明文03-27
旅行的意義說明文05-12
楚門的世界中勵志句子04-22
旅行的意義初中說明文04-30
望我彭錢氏門中05-12
大氣中的水說明文05-08
七星巖初三說明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