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攤破浣溪沙古詩詞鑒賞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攤破浣溪沙古詩詞鑒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攤破浣溪沙古詩詞鑒賞1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古詩簡介
《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這首詞創作于李清照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詞,最早收錄在《樂府雅詞》中。
從此詞的詞情來看是李清照大病漸愈時所作。上闋描寫黎明前病中室內生活,下闋描寫白天里室外景物,作者抓住大病漸愈這一生活片斷,從身心感受運筆,無論寫病中生活細事,還是寫病中所見景物,不受物所束,不為病所苦,無不流露出女詞人病中清靜閑適的心情;而身臥病床,鬢發斑白,臥看殘月,煎藥忌茶,又無不蘊含著病中孤苦哀愁的心境。此詞筆致淡雅,情調直切,意境清朗,含蘊耐味。
譯文
兩鬢已經稀疏病后又添白發了,臥在床榻上看著殘月照在窗紗上。將豆蔻煎成沸騰的湯水,不用強打精神分茶而食。
靠在枕上讀書是多么閑適,門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著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注釋
①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在唐五代時即將《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個字的.結句,成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攤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又因南唐李璟詞“菡萏香銷”之下片“細雨夢回”兩句頗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稱。雙調四十八字,平韻。
②蕭蕭:這里形容鬢發華白稀疏的樣子。
③豆蔻:藥物名,其性能行氣、化濕、溫中、和胃……豆蔻連梢:語見于張良臣《西江月》:“蠻江豆蔻影連梢。”熟:《天籟軒詞選》、《歷代詩余》作“熱”。熟水:當時的一種藥用飲料。陳元靚《事林廣記》別集卷七之《豆蔻熟水》:“夏月凡造熟水,先傾百盞滾湯在瓶器內,然后將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則香倍矣……白豆蔻殼揀凈,投入沸湯瓶中,密封片時用之,極妙。每次用七個足矣。不可多用,多則香濁。”《百草正義》則說:“白豆蔻氣味皆極濃厚,咀嚼久之,又有一種清澈冷洌之氣,隱隱然沁入心脾。則先升后降,所以又能下氣。”
④分茶: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由此可見,“分茶”是一種巧妙高雅的茶戲。其方法是用茶匙取茶湯分別注入盞中飲食。
⑤書:《歷代詩余》作“篇”字。
⑥醞藉:寬和有涵容。《漢書·薛廣德傳》:“廣德為人,溫雅有醞藉。”
⑦木犀花:即桂花。
賞析/鑒賞
這首詞創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詞,主要寫她病后的生活情狀,委婉動人。詞中所述多為尋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卻起扣人心弦之效。
詞中系相對病前而言,因為大病,頭發白了許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這個處理極妙,意思似乎是說,頭發已經那樣,何必再去管它,還是料理今后罷。這不僅表現了作者的樂觀態度,行文也更簡潔。
下面接寫了看月與煎藥。因為還沒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臥著看月。“臥看”,是因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時也說明作者心情閑散,漫不經心,兩字極為傳神。“上”字說明此乃初升之月,則此殘月當為上弦月,此時入夜還淺。病中的人當然不能睡得太晚,寫得極為逼真。上句寫的是衰象,此句卻是樂事,表明作者確實不太以發白為念了。“莫分茶”即不飲茶,茶性涼,與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為飲,即含有以藥代茶之意。這又與首句呼應。人兒斜臥,缺月初上,室中飄散縷縷清香,一派閑靜氣氛。
下片寫白日消閑情事。觀書、散詩、賞景,確實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時光的最好辦法。“閑處好”一是說這樣看書只能閑暇無事才能如此;一是說閑時也只能看點閑書,看時也很隨便,消遣而已。對一個成天閑散家的人說來,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卻也較平時別有一種情趣。末句將木犀擬人化,結得雋永有致。“木犀”點出時間。本來是自己終日看花,卻說花終日“向人”,把木犀寫得非常多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木犀的喜愛,見出她終日都把它觀賞。“醞藉”,寫桂花溫雅清淡的風度。木犀花小淡黃,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樣只以濃艷媚人,用“醞藉”形容,亦極得神。“醞藉”又可指含蓄香氣而言。
此詞格調輕快,心境怡然自得,與同時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語言樸素自然,情味深長。
攤破浣溪沙古詩詞鑒賞2
這是一首抒情詞。詞中所述多為尋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卻起扣人心弦之效。
上片以突出寫“病”情為主。“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兩句活脫脫地畫出了一幅靜態圖:大病之后方能活動謂之病起,病體初愈顯得更加憔悴蒼老,頭發稀疏、兩鬢飛霜;靜臥在床對著窗兒,看著那彎缺的弦月發出的淡光漸漸地灑滿紗窗。接下兩句“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則是寫病后仍需細心調理,所飲用的是用連枝帶梢的豆蔻煎成的熟水,以及放上姜、鹽一齊煮成的茶。豆蔻,植物名,為多年生草本;其葉大、披針形,花淡黃色;果實呈扁球形如石榴子,氣味芳香,性溫味辛,可入中藥,去濕、和脾胃。“分茶”一詞在唐宋時具有特殊含義,原來時人飲用之茶通常是放置姜、鹽在茶內一齊煎煮而成的;至于“分茶”則專指不放置姜與鹽之茶。這里的“莫分茶”顯然是病人此時所飲用的不是“分茶”,而是要飲用放置了姜鹽的茶。姜性辛辣,可驅寒、和胃,與豆蔻連梢的煎熟水所起的效用是一致的。這里既可知病人的病是長期抑郁、生活顛沛所致,雖能“起”而尚未十分痊愈,仍需將養,也可看到時人生活習性之細節,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下片以抒發“閑”情為主。“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兩句是說:養病期間閑居無事,可以盡情閱讀枕邊詩書;門前的`風物景象固然優美,但當微風夾著細雨飄灑而下,將樹木花草都刷洗得極為明凈時,眼前的一切豈不是更加清新誘人!詩書與景物對養病的詞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東西,這種最大的精神享受用一個“好”字、一個“佳”字便點足了。同時也襯托出詞人澹泊名利、追求善美的情操。
結尾句“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寫的是桂花,但實是自喻。桂花以自己的清純幽香無私地面向人們,這種只有奉獻并無索取,這種以內質動人而不以外形取媚的桂花的品質,恰與清照自身的氣質風度相吻合。“醞藉”一詞,常用來形容學問淵深、胸懷寬博、待人寬厚的人中表率,如《歸唐書·權德輿傳》稱他“風流醞藉,為縉紳羽儀”。武士愛馬、詩人愛花,我們的女詞人清照在一首《鷓鴣天》詞中對桂花作了“自是花中第一流”、“畫欄開處冠中秋”的高譽,為什么對桂花給予了這多的厚愛?答案不就在“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之中嗎!這確是畫龍點睛之句,有了它,全首詞便活了,連那些抒寫病態、閑情的尋常句子,都憑添了更進一層的深意。
【攤破浣溪沙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浣溪沙古詩詞鑒賞08-09
《浣溪沙》詩詞鑒賞11-22
浣溪沙詩詞鑒賞12-07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古詩詞鑒賞12-06
《浣溪沙》古代詩詞鑒賞12-09
古詩詞鑒賞11-25
古詩詞鑒賞11-20
經典勵志古詩詞鑒賞12-09
小學古詩詞鑒賞精選12-09
語文經典古詩詞鑒賞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