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古詩詞鑒賞

時間:2022-11-20 17:51:11 詩詞鑒賞 我要投稿

古詩詞鑒賞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詞鑒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詞鑒賞

古詩詞鑒賞1

  明神

  明神司過豈令冤,暗室由來有禍門。

  莫為無人欺一物,他時須慮石能言。

  翻譯

  英明的神靈掌管人間一切是非功過,怎會令它是非不分功過不明?即使是暗室也自有致禍之門。

  請別以為暗室無人,就可以一掌遮天地!總有那么一天會來到:石頭也會說話啊!

  注釋

  明神:對神的.尊稱。

  司過:掌握人的罪過。

  暗室:謂隱避之處,暗處。

  石能言:石頭能講話。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大中二年(848)。此詩所寫,究何所指,歷代注家,意見紛歧。

  賞析

  這是一首短詩,在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中,包含著作者對當前局勢的無限痛心。人世間事,錯綜復雜,詩人在無何奈何之余,只好藉明神以示警,設想到終有一天石亦能言,則一切是非恩怨,自無所遁于天地之間。語極沉痛。一二句謂神明司過,不冤枉好人,不放縱壞人;暗中策謀,乃招禍之門。三四句謂莫因無人知曉而敢于暗中欺人,將來總有一天,真相大白,石亦能為證。

  此詩純為議論,而論中有象,其象則在“暗室欺人”、“石亦能言”;而議中寓情,其情在“豈令”、“由來”、“莫為”、“須慮”,虛字呼應,一氣轉旋,每轉愈深。對此類題目的詩,實在是很難以一般七絕的藝術技巧來衡量了。

古詩詞鑒賞2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譯文翻譯

  攜杖出門去尋找納涼圣地,畫橋南畔,綠樹成蔭,坐靠在胡床之上愜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參差的笛聲響起在耳邊縈繞不覺,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注釋解釋

  倚胡床:坐靠胡床。倚:坐靠。

  詩文賞析

  這句連用“攜”、“來”、“追”三個動詞,把詩人攜杖出戶后的動作,分出層次加以表現。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傳達出詩人追尋理想中的納涼勝處的內在感情,實自杜甫《羌村》“憶昔好追涼”句點化而成。這樣,詩人急于從火海中解脫出來的情懷,通過一系列動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次句具體指出了柳外納涼地方的方位和臨時的布置:“畫橋南畔倚胡床。”這是一個綠柳成行,位于“畫橋南畔”的'佳處。詩人選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盡情領略納涼的況味。在詩人看來,這也可算“最是人間佳絕處”(《睡足軒》)了。胡床,即交椅,可躺臥。陶潛“倚南窗以寄傲”(《歸去來兮辭》),是為了遠離塵俗;秦觀“倚胡床”以“追涼”,是為了驅解煩熱,都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他們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處的。

  一二兩句寫仔細尋覓納涼勝地。三四兩句則展開了對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繪:“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月明之夜,船家兒女吹著短笛,笛聲參差而起,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自在幽香不時散溢,沁人心脾。詩人閑倚胡床,怡神閉目,不只感宮上得到滿足,連心境也分外舒適。這兩句采取了對偶句式,把納涼時的具體感受藝術地組合起來,于是,一個納涼勝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現在讀者面前。

  此詩以納涼為題,詩中著力表現的是一個絕離煩熱之處。詩人首先經過尋訪,發現了這個處所的秘密,其次進行具體布置,置身其間,與外境融而為一,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另外一個“自清涼無汗”的世界。

  宋人呂本中曾在《童蒙詩訓》中評論“少游此詩閑雅嚴重”(《詩林廣記》引),“閑雅”當指此詩詞語上的特點而言,“嚴重”則涉及此詩嚴肅而鄭重的內容。它很可能是秦觀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納涼》是一首描寫景物的短詩。從字面上看,可以說沒有反映什么社會生活內容。但是,透過詩句的表面,卻隱約地表現出:詩人渴望遠離的是炙手可熱的官場社會,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個理想中的清涼世界的原因。秦觀是一個有用世之志的詩人。他對官場的奔競傾奪表示厭棄,力求遠避,此詩表達的就是這種感情。這種把創作念圖隱藏在詩句背后的寫法,讀者應著意體會。

古詩詞鑒賞3

  春寒

  春晝自陰陰,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

  亞樹青簾動,依山片雨臨。

  未嘗辜景物,多病不能尋。

  翻譯

  春日陰云籠罩,雖然云層不厚,但整天濃陰密布,云天霧海。

  一片迷茫蝴蝶因氣候寒冷而緊縮了翅膀,不能飛舞;花朵因空氣濕冷而遲遲不開。

  春風凜冽,吹動著掛在樹枝上的酒旗;春雨陣陣,靠近山的地方,春風突然夾裹著春雨而來。

  叫人感到一陣寒冷不曾做對不住景物的事,只是苦于身體條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

  注釋

  青簾:指酒旗。

  賞析

  北宋詩人梅堯臣的這首《春寒》詩可以按“起、承、轉、合”的結構規律來把握。

  首聯“起”,點明季節特征,說明春日陰云籠罩,雖然云層不厚,但整天濃陰密布,云天霧海,一片迷茫。“云容薄”三字很好地點明了早春云霧的特點。

  頷聯“承”,以極其對仗的句式,寫出了春寒料峭的氣候環境下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氣候寒冷而緊縮了翅膀,不能飛舞;花朵因空氣濕冷而遲遲不開。其中“不開心”三字一語雙關,寫景寫人,移情手法,別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來。

  頸聯“轉”,由靜景而至于動景。春風凜冽,吹動著掛在樹枝上的酒旗;春雨陣陣,靠近山的地方,春風突然夾裹著春雨而來,叫人感到一陣寒冷。“亞”通“壓”,低低地垂掛著。“片”,不能理解為大雨,它準確地描繪出春雨的特點。

  尾聯“合”,點明詩人對景物產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發了感情。“未嘗辜”是說詩人不曾做對不住景物的事,是詩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病”字一語雙關,既寫了身體狀況,也寫出詩人此時的心情。

  詩題“寒”字奠定了全文凄冷的基調。首聯點明春陰的季節特征,薄云密布,是詩人心境的流露。中間兩聯,通過具體物象,來表現春寒,三四句寫因寒氣襲來,蝴蝶收斂雙翅,花蕾無力舒展,這是選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寫天氣之寒。五六句寫壓掛在樹枝上的`酒旗翻動,足見風很猛;依傍山丘的陰云挾帶著陣雨壓來,表明雨勢之急。這四句從不同視角形容春寒,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著凄冷寥落的氣氛,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畫出來。聯系詩人的人生經歷和范仲淹革新失敗的歷史背景,不難理解詩人此時因改革處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涼的深意。

古詩詞鑒賞4

  古詩原文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譯文翻譯

  我有著深深思念的人,卻相隔在遠遠的異鄉。

  我有所感懷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

  故鄉遙遠回不去,我沒有一天不遙望它。

  內心痛苦萬分卻無處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無望,孤獨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覺。

  秋天尚未來臨,卻已風雨紛紛。

  不曾學過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記曾經的過往!

  注釋解釋

  鄉:家鄉。

  瞻望:往遠處或高處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夕:日落的時候:夕陽。夕照。朝夕相處。無夕:日日夜夜。

  殘燈: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空堂:空屋。

  曉:到來,來臨。

  正:此時。蒼蒼:紛紛。

  頭陀:苦行僧。

  安:怎么。

  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四十歲。從“獨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詩是為一個與作者相愛的女子而寫。且學者周相錄考證,這個女子就是白居易幾度在詩作中提到過的“東鄰嬋娟子”湘靈。

  詩文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寫出了所要記敘的事情,強烈的感情色彩也在無需意像的渲染的情況下,立刻展現在讀者面前。四句話形式上兩兩相同,但情感上卻是層層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遠,都是平平的概述,點到為止,并沒有提及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則重點寫到了思念,寫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沒有深寫。行文至此,全詩的中心已經點明框架,已經明晰,但還只是一幅,如果用畫畫作比的話,構圖,或者說是工筆前的白描圖,線條簡潔而有力。第三句對第一句進行了擴充和延伸,鄉遠遠的程度,對故鄉,更準確的說是對故鄉的生活,故鄉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對第二句進行了擴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寫實,故鄉、人都是客觀存在的。二、四句是寫虛,回憶中的事和肝腸絞痛的感覺是詩人主觀的感情。一實,一虛,把氣氛渲染開來,行文至此,白描已經被染,出現了淡淡的色彩,陰陽、冷暖色初步分明。詩人付與“人”一個“隔”,付與“事”一個“結”字。“隔”、“結”都是冰涼涼的字眼,給人一種一對火熱的戀人被活生生分扯開來的感覺。詩人用兩個冰冷的字形象地寫出了自己火熱的情感,而火熱又敗于冰冷,這時引出自己肝腸絞痛的感覺顯得自然,又打動了讀者。在這里,詩人又用了一個打動人的.動詞“瞻望”。鄉遠,瞻望卻不可相望見,可是還要望,縱是眼望不見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鄉的戀人身畔。

  前四句是對一個長時間一直以來狀態的寫,從“況此”一句開始,詩人就開始描繪一個夜雨的場景了。作者在描寫夜雨場景的時候,卻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兩句話二十個字。這兩句話不寫思,不寫念,不寫人,不寫事,只是用簡潔的言語描繪了許多意像,燈、堂、天、風雨。一個況字說明這四句所描寫的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進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個“況”字就替代了千言萬語的心理描寫。“夜”是時間,在“夜”之前詩人用了一個名詞作形容詞來形容“夜”,“殘燈”。燈從晚上點,點到殘,一定已是深夜。詩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著心中的戀人。殘燈昏暗的光下,長長的燈芯使光閃爍著,詩人在這情景萬分傷心,沒有言自然顯得寂靜,寂靜使屋子顯得“空”,顯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為缺少“人”。夜雨同話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寫出詩人心中的悵然若失。“秋天”“未曉”“風雨”更是融情于景。“蒼蒼”二字既是對風雨的描寫,又是詩人此時的心境。這兩句,不著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詩人的思念之情著色,分染過的白描已經基本上上好了顏色。最后一句話,可謂畫龍點睛之筆,使用直抒胸意的寫法,將全詩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詩人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就在這無果的結局中謝幕,無數的思念,向何處傾訴。

  整首詩貫穿著白居易的大、簡、妙風格,雖是寫愛情,寫思念,但不像多數愛情詩一樣婉約,它大氣、又不失細膩,這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一種情感之至,一種渾然天成。這首詩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體詩,它共有七句話,前四句大量的重復用字,也并不合乎詩歌的習慣。意像的描寫被放在了敘事之后,全詩沒有比喻、沒有用典,也沒有大量的興、比之作,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格律的羈絆,用最直白的語言,抒發了最真摯的情感。

古詩詞鑒賞5

  20xx年高考語文專項提升:古詩歌鑒賞經典范例

  范例1: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唐)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賞析】這是一首和詩,詩人因物感興,即景生情,寫自己宦游他鄉,春光滿地不能歸省的傷情。詩一開頭就發出感慨,說明離鄉宦游,對異土之“物候”才有“驚新”之意。在這“獨有”“偏驚”的強調語氣中,生動表現出詩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中間二聯具體寫“驚新”的感受:清晨的太陽從東邊海上升起,云氣在朝陽的照耀下,霞光燦爛,絢麗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頭開放,這春意由江南漸漸移到江北,楊柳也已經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氣撩逗得黃鶯兒婉囀鳴叫,晴日的陽光把蘋草映照得變成了綠色。這四句細膩地寫出了朝霞、梅柳、黃鳥、綠蘋等景物在早春里的變化,生動地展現了江南新春的美麗景色,也寓含著心中懷念中原故鄉之情,與首聯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貫,同時也自然地轉到尾聯,道出自己傷春的本意——懷念中原故土,點明思歸的主題。全詩采用擬人手法,寫江南早春之景,歷歷如畫。

  范例2:

  度大庾嶺 (唐)宋之問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賞析】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被貶邊遠之地的不滿情緒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起句扣題直敘,詩人來到“華夷”分界的梅嶺,將要辭別故國了,對句“停軺一望家”,詩人停下驛車,駐足遠望家鄉。頷聯“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緊承首聯中的“望”字而來,詩人遙望鄉關,只見鳥兒飛翔,花兒開放。但在詩人眼中鳥兒是“南翥”的,花兒是“北枝”的,因此觸動了北人南遷的情思,使他黯然神傷。這聯詩寫得情景交融。頸聯上句寫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許晴光,下句描繪江中云影即將變作彩霞的剎那間,將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時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在這樣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詩人的心潮逐漸趨于平靜,開始振作起來面對現實考慮自己的出路。他希望勤奮修職,爭取早日赦歸,于是不禁發出了“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一天,就心滿意足了,對自己受貶不敢有所怨恨,以直抒胸臆作結。全詩音韻諧婉,屬對精密,詞藻華美,尤其突出的是詩人巧妙地將寫景與抒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既表現出景致優美,又表現出詩人對自己赦免返京的前途充滿信心。

古詩詞鑒賞6

  【原文】

  蘇幕遮·燎沉香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譯文】

  細焚沉香(名貴香料),來消除夏天悶熱潮濕的暑氣。鳥雀鳴叫呼喚著晴天(舊有鳥鳴可占雨之說),拂曉時分我偷偷聽它們在屋檐下的“言語”。荷葉上初出的陽光曬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潤圓正,荷葉迎著晨風,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這風景)我想到遙遠的'故鄉,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吳越一帶,長久地客居長安。五月,故鄉的我小時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劃著小船,我的夢中來到了荷花塘。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為分明。

  第一句起寫靜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涼之意,或暗示在熱鬧場中服一副清涼劑,第二句寫境靜心也靜。三、四句寫靜中有噪,“鳥雀呼晴”,一“呼”字,極為傳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曉窺檐語”,更是鳥雀多情,窺檐而告訴人以新晴之歡,生動而有風致。“葉上”句,清新而又美麗。“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則動態可掬。這三句,實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極為巧妙,而又音響動人。是寫清圓的荷葉,葉面上還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陽下逐漸地干了,一陣風來,荷葉兒一團團地舞動起來,這像是電影的鏡頭一樣,是有時間性的景致。詞句煉一“舉”字,全詞站立了起來。動景如生。這樣,我們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時間,則該是一天的事,而從“鳥雀呼晴”起,則是晨光初興的景物,然后再從屋邊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時間該是拖長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靜可知,意義豐富而含蓄,為下片久客思鄉伏了一筆。

  下片直抒胸懷,語詞如話,不加雕飾。己身旅泊“長安”,實即當時汴京(今開封)。周邦彥本以太學生入都,以獻《汴都賦》為神宗所賞識,進為太學正,但仍無所作為,不免有鄉關之思。“故鄉遙,何日去”點地點時,“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實為不如歸去之意。緊接“五月漁郎相憶否”,不言己思家鄉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這是從對面深一層寫法。一結兩句,“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即夢中劃小舟入蓮花塘中了。以虛構的夢景作結,雖虛而實,變幻莫測。

  這首詞構成的境界,確如周濟所說:“上片,若有意,若無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詞選》)而周邦彥的心胸,又當如陳世所說:“不必以詞勝,而詞自勝。風致絕佳,亦見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見周邦彥的詞以典雅著稱,又被推為集大成詞人,其詞作固然精工絕倫,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實尤為其詞作之牢固基礎。

古詩詞鑒賞7

  《元宵》原文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譯文

  這樣的夜,如果只有燦爛的燈,缺少皎潔的月,無以盡興,這樣的夜,如果只有皎潔的月,沒有燦爛的燈,無以為春。

  春天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人間,美人如花似玉,彩燈帶著歡欣的笑意燃燒月下,月亮如水似銀。

  滿街珠寶翡翠閃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聲嘹亮,笙管悠揚,那是小伙在賽社神。

  如果不盡興游玩,開懷大笑,怎么對得起這樣的'吉日良辰?

  《元宵》注釋

  社神,土地神。古代每逢社日(分春社,秋社兩種)有祭祀土地神,祈祝豐收的習俗。

  尊,古代盛酒器具。

  《元宵》簡析

  《元宵》是明代詩人唐寅所作的一首詩。寫出了農村過元宵節的熱鬧場面。

  通常的元夜詩,多寫都市。而這首《元宵》卻取材農村。燈月輝映的鄉村是美的,燈月映照下的村女則更美。她們青春煥發,喜氣洋洋,盡情歡笑。《元宵》全詩意境優美感人。

古詩詞鑒賞8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注解

  1、未諳句:意思是還不熟悉婆嫂的口味。

  韻譯

  新娘三朝下廚房,洗手親自作菜湯。

  不知婆婆啥口味,先叫小姑嘗一嘗。

  評析

  詩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態。第一次燒飯菜。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婆婆養大的.小姑嘗試。

  語雖淺白。卻頗為得體,合情合理。新娘的機靈聰敏,心計巧思,躍然紙上。"先遣小姑嘗",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

  有人認為此詩是為新入仕途者而作。在情理上,作為新入仕途者的借鑒亦未嘗不可。

古詩詞鑒賞9

  原文:

  夜坐

  宋代:張耒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譯文: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寂靜的前庭空無一人,只有秋月仍舊明亮。夜里的清霜將要落下,空氣中也充滿了清朗的氣息。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梧桐樹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樹上的梧桐葉迎風搖擺,發出了些許聲音。

  注釋:

  庭(tíng)戶無人秋月明,夜霜(shuāng)欲落氣先清。

  氣:氣氛。清:冷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甘:甘心。

  賞析:

  這首秋夜即景詩,上聯寫景,突出了清幽寂靜之意;下聯景中寓情,用殘葉迎風尚有聲響來抒發“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胸懷與抱負,詩寫得蒼涼悲壯,雄勁有氣勢。

  此詩寫秋風殘葉,卻不寫其衰颯敗落,而突出其不懼風寒的神韻。此與蘇軾一派在哲宗紹圣時期所受苦難的歷史背景有關,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征。這也是一種人文意趣。

  此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古典詩詞摹寫梧桐抒發秋意,通常表示悲秋的情結,睹物傷懷,見葉落更覺秋深。用梧桐殘葉迎風尚能發出聲響,來書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胸懷與抱負。

古詩詞鑒賞10

  半減依依學轉蓬,班騅無奈恣西東。

  平沙千里經春雪,廣陌三條盡日風。

  北斗城高連蠛蠓,甘泉樹密蔽青蔥。

  漢家舊苑眠應足,豈覺黃金萬縷空。

  《柳絮》譯文

  像轉蓬一樣紛飛而起的柳絮,在搖曳、飄蕩之間,婀娜、輕柔之態已半減;離別贈柳時,平添一番無可奈何的愁緒,只得任馬兒各奔東西。

  花絮漫舞,一片片廣袤的沙原宛如蓋上了潔白的春雪;柳絮輕飛,一條條寬闊的街道整日風吹不息。

  北斗城墻,崔巍高聳,唯見蠛蠓蔽天;甘泉宮內,樹木茂密,滿目青蔥一片。

  漢家舊苑的柳樹呵,該已睡足,是否發現那萬縷千絲的枝條上,金黃的柳花已隨風飛盡?

  《柳絮》注釋

  轉蓬:隨風飄轉的蓬草。

  班騅:毛色青白相雜的駿馬。

  恣:沒有拘束。

  蠛蠓(miè měnɡ):古書上指蠓。

  《柳絮》賞析

  此詩首聯伊始,緊扣詩題,以設喻形式出之,頗為生動:“半減依依學轉蓬,斑騅無奈恣西東。”柳絮輕盈,不由自主,你看它被風吹起,像蓬草飛揚一樣,飄搖不定,又宛如野馬奔馳,各往西東,令人無可奈何。上句用一“學”字,以擬人手法,借轉蓬喻柳絮,突出其搖曳不定,把春與秋聯系起來,頗見佳妙。下句用“恣”字,以奔馬喻柳絮,表現其狂放不羈,和杜甫“顛狂柳絮”之說相似。這兩句通過細致地描繪,新穎地比喻,寫出了柳絮的特點,透露出一種淡淡的迷蒙遲暮之意緒。

  頷聯承上而生發,仍用比喻,寫柳絮飄搖之廣闊,“平沙千里經春雪,廣陌三條盡日風。”晉代才女謝道韞詠雪,有“莫若柳絮因風起”之名句,而劉筠則反轉用之,以春雪喻柳絮,這兩句既有想像又有夸張,實中帶虛,極盡描寫之能事。

  頸聯繼續深化,從另一角度寫之多:“北斗城高連蠛蠓,甘泉樹密蔽青蔥。”漢代楊雄《甘泉賦》中曾有“浮蠛蠓而蔽天”、“翠玉樹之青蔥”之句,此聯即由此化出,這一聯化用成句自然巧妙,含蓄蘊藉,雖屬極力夸張,卻也合乎常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功底。

  尾聯以典故結束全詩,借物抒情,極有韻致:“漢家舊苑眠應足,豈覺黃金萬縷空?”據《三輔舊事》載:“漢宮苑有柳如人形,號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唐人李商隱在他的`《江之嫣賦》中說:“豈如河畔牛星,隔歲只聞一過;不及苑中人柳,終朝剩得三眠。”(《侯鯖錄》所引)。劉筠等西昆體作家,以學李商隱為主,樂用李所推重的典故,這里的一個“空”字,與首聯的“轉蓬”相呼應,表現了事物多變、時光易逝、而又無可奈何的悵惘之情。

古詩詞鑒賞11

  綿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周原膴々,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畝。自西徂東,周爰執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

  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乃立皋門,皋門有伉。乃立應門,應門將將。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混夷駾矣,維其喙矣!

  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翻譯

  大瓜小瓜瓜蔓長,周人最早得發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來,率民挖窖又開窯,還沒筑屋建廳堂。

  太王古公亶父來,清早出行趕起馬。沿著河岸直向西,來到岐山山腳下。接著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麥芽糖。開始謀劃和商量,再刻龜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

  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處勞作忙,于是劃疆又治理,于是開渠又墾荒。打從東面到西面,要管雜事一樣樣。

  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宮室使建立。準繩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來打夯,筑廟動作好整齊。

  鏟土入筐騰騰騰,投土上墻轟轟轟。齊聲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墻嘭嘭嘭。成百道墻一時起,人聲賽過打鼓聲。

  于是建起郭城門,郭門高聳入云霄。于是立起王宮門,正門雄偉氣勢豪。于是修筑起大社,正當防戎那大盜。

  既不斷絕對敵憤,鄰國也不失聘問。柞櫟白桵都拔去,道路暢通又寬正。昆夷奔逃不敢來,疲弊困乏勢不振。

  虞芮兩國爭執平,文王啟發感其性。我說有臣疏化親,我說有臣輔佐靈。我說有臣善奔走,我說有臣御敵侵。

  注釋

  緜:同“綿”。

  緜緜:即綿綿,不絕貌。

  瓞:瓜。小曰瓜,大曰瓞。

  土:居住。

  沮漆:古二水名,均在今陜西省境內。

  古公亶父:周王族十三世祖,后追稱大(太)王。古公是稱號,猶言“故邠公”;亶父是名。

  陶:窯灶。

  復:古時的一種窯洞,即旁穿之穴。

  家室:猶言“宮室”。

  朝:早。

  走馬:指避狄難。

  率:沿著。

  滸:水涯。漆沮之側也。

  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

  爰:于是。

  姜女:指古公亶父之妃,姜氏。

  聿:發語詞。

  胥宇:猶言“相宅”,就是考察地勢,選擇建筑宮室的地址。胥,相,視。

  膴膴:肥沃的樣子。

  堇:旱芹。

  荼:苦菜。

  飴:用米芽或麥芽熬成的糖漿。

  契:鍥,指刻龜甲占卜。

  龜:指占卜所用的龜甲。

  曰:語助詞。

  止:言此地可以居住。

  時:言此時可以動工。

  茲:此,這里。

  廼:同“乃”。《詩經》各篇通用“乃”,惟此篇與《大雅·公劉》“廼”、“乃”雜用。

  慰:安定。

  止:居住。

  疆:劃分疆界。

  理:治理土地。

  宣:疏通溝渠。

  畝:整治田壟。

  徂:往,去。

  周:徧(遍的異體字)。

  司空:管工程的官。

  司徒:管土地和力役的官。

  俾:使。

  縮:捆綁。

  載:通“栽”,筑墻的長板。

  翼翼:動作整齊。

  捄:盛土于筐。

  陾陾:眾多貌。

  度:填土于筑板內。

  薨薨:填土聲。

  登登:相應聲。

  屢:通“塿(lǒu)”,土墻隆起的部分。

  馮馮:削平墻面的聲音。

  堵:五版為堵。

  興:起。此言治宮室。

  鼛:大鼓,長一丈二尺。

  弗勝:指鼓聲蓋不過人聲。

  皋門:王都的郭門。

  伉:通“亢”。高大貌。

  應門:王宮的正門。

  將將:莊嚴雄偉的樣子。

  冢土:即大社,祭祀社神的地方。冢,大;土,通“社”。

  戎:指昆夷,北方的游牧民族,即犬戎。

  丑:對邊遠民族的蔑稱。

  攸:所。

  肆:于是。

  殄:斷絕。

  慍:怒。

  隕:墜。

  問:通“聞”,謂聲譽。

  柞:櫟樹。

  棫:白桵(ruí),與柞皆叢生灌木。

  兌:通“達”,通暢。

  混夷:即昆夷。

  駾:突逃。

  喙:疲勞困倦。

  虞:古國名,在今山西平陸。

  芮:古國名,在今陜西大荔。

  質:評斷。

  成:平。

  蹶:感動。

  生:通“性”。

  予:周人自稱。

  曰:語助詞。王逸《楚辭章句》引作“聿”。

  疏附:指能使疏者親之臣。

  先后:指君王前后輔佐之臣。

  奔奏:指奔命四方之臣。“奏”亦作“走”。

  御侮:指捍衛國家之臣。

  賞析

  全詩共九章。首章以“緜緜瓜瓞”起興,開首八字簡潔地概括了周人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漫長歷史。以下至第八章,全敘太王率族遷岐、建設周原的情況。正是太王遷岐的重大決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滅商建國的基礎,如《魯頌·閟宮》所言:“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至于文武,纘大王之緒。”篇末便自然而然帶出文王平虞芮之訟的事,顯示出其蒸蒸日上的景象。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人們遭遇強悍游牧民族昆夷的侵擾,促使古公亶父舉族遷移。《孟子·梁惠王下》記載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幣、珠玉、犬馬,均不得免,乃“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從之者如歸市”。全詩以遷岐為中心展開鋪排描繪,疏密有致。長長的遷徙過程濃縮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而“爰及姜女”一句,看似隨筆帶出,實則畫龍點睛。姜女是當地平原民族姜族的長女,周與姜聯姻,意味著古公亶父被承認為周原的占有者和統治者。同時,此句又為后文在渭水平原上的種種生活勞動的刻畫,做了鋪墊。

  在“堇荼如飴”的遼闊平原上,周人懷著滿腔喜悅和對新生活的憧憬投入了勞動,他們刻龜占卜,商議謀劃。詩人以濃彩重墨描繪農耕、建筑的同時,融人了深沉樸質的感情。他們一面“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畝”,歡天喜地安家定宅,封疆劃界,開渠墾荒,一面“筑室于茲”。與落后的邠地相比,平原文明的'標志便是建造房屋。走出地穴窯洞,在地面上修屋筑室,是一個質的飛躍,是周人安居樂業的開始,是周族初興的象征,也正是古公亶父遷岐的偉大功業。對建筑的描摹刻畫,正是對古公亶父的熱情歌頌,故而詩中最精彩生動的描寫正集于此:“陾陾”“薨薨”“登登”“馮馮”四組擬聲詞,以聲音的嘈雜響亮表現了種種勞動場面,烘托了勞動的氣氛。洪大的鼓聲被淹沒在鏟土聲、填土聲、打夯聲和笑語聲中,真是朝氣蓬勃、熱火朝天。“百堵皆興”,既是對施工規模的自豪,也暗示了周民族的蓬勃發展。“皋門有伉”“應門將將”,既是對自己建筑技術的夸耀,又顯示了周人的自強自立、不可侵犯的精神。由此歌頌武功文略便是水到渠成:“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混夷駾矣,維其喙矣。”表現了日益強大的周族對昆夷的蔑視和勝利后的自豪感。文王平虞芮之訟,突出表現其睿智與文德。結尾四個“予曰”,一氣呵成,既是詩人內心激情一瀉而出的傾述,又是對文王德化的贊美,更是對古公亶父文韜武略的追憶,與首句“緜緜瓜瓞”遙相呼應,相映成趣。

  詩章以時間為經,以地點為緯,景隨情遷,情緣景發,渾然豐滿,情景一體,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自邠至岐,從起行、定宅、治田、建屋、筑廟到文王服虞芮、受天命,莫不洋溢著周人對生活的激情、對生命的熱愛、對祖先的崇敬。結構變幻,開合承啟不著痕跡,略處點到即止,詳處工筆刻畫,錯落有致。

  創作背景

  這是周部族的史詩性頌詩。周部族是一個農業民族,土地是其根本。能否占有并支配廣闊豐美的土地,關系到整個民族的興衰。周王朝奠基人古公亶父自豳遷居岐下(在今陜西岐縣),使周之基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大雅·緜》當是周王朝貴族為紀念古公亶父開疆創業之事跡而作。

古詩詞鑒賞12

  水漲魚天拍柳橋。

  云鳩拖雨過江皋。

  一番春信入東郊。

  閑碾鳳團消短夢,

  靜看燕子壘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作品詩意:

  春來潮漲,魚兒浮起,潮水拍打著柳橋。墨云行雨,起色如鳩,在江水之上,給郊外帶來了春的消息。我閑坐在屋內,沏一杯風團茶,想提一提神。看燕子飛來飛去重新筑著巢,日頭升起,又看到了花的影子,每天空對著春光,時光白白流失。

  注釋:云鳩: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鳩。

  江皋:江岸。

  鳳團:一種名茶。

  鑒賞:

  這是首筆觸細致而風格明秀的春日之作。詞篇幅一開,便春意盎然。“水漲魚天拍柳橋”。水漲,點春訊。以下五字渲染之。春來漲潮,浮起了魚天,不反水與岸齊,拍打著柳橋而已。魚天一辭,妙不可言。魚游于水,如翔于天,可見當漲潮托起春水之后,那春水仍是空明瑩澈。“云鳩拖雨過江皋”,云鳩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鳩。這又是一個妙手偶得的好辭。上句寫春水空明,此句寫春江煙雨,一陰一晴,陰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一番春信入東郊”,春從東來,東郊先得春信。這又是詞人下筆極細致有味之處。

  過片二句,詞境從江郊轉為室內。“閑碾鳳團消短夢,靜看燕子壘新巢。”上句寫自己沏茶。鳳團是宋時一種名茶。春日人常渴睡,短夢也是常有的。飲茶之意,在破睡提神。句首雖下一“閑”字,語似不經意,實則方才一餉短夢,竟大有難以遣除了卻之愁,故須飲茶以消其一份夢后的惘然。下句寫燕子壘巢。燕子不辭辛苦飛來飛去,一次又一次銜泥而來,眼看著就漸漸營造成了新巢。燕子極忙,詞人則靜。句首一下“靜”字,暗示的實是詞人并不平靜的心緒。大好時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為的悲哀,隱約見于此二句之言外。結句轉為室外。“又看日影上花梢”時光流轉,不知覺間,日影又已移上花梢。句首下一“又”字,則日日空對春光之意亦隱然可見。挽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閑”字、“靜”字、“又”字,詞人心頭不忍時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難體味。這種淡淡的哀怨,實是一種普遍的人生情緒。而詞中表現得極精微、含蓄。

  課后問題

  1。請分析本詞第二句中“拖”字的妙處。(3分)

  2。請找出下片中能表現詞人情思的詞語(至少兩個),結合詞句分析詞人的思想情感。(5分)

  參考答案

  1。“拖”寫黑云的移動(1分)。用擬人的.手法(1分),寫出了云帶雨來移過江岸的情景。墨云似乎有意拖動著春雨,很有情味(1分)。

  2。“閑”“靜”“又”(答出兩個即得2分)。“閑”字:看似悠閑,實則是詞人短夢后心有愁思難以遣除,所以借飲茶來消解夢后的惘然。“靜”字:燕子筑巢的忙與人的靜形成對比,暗示詞人無聊的心緒:大好春光而無事可為。“又”字:時光流轉,不知覺間,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個“又”字,暗示無事可為,每日空對春光的傷感。

古詩詞鑒賞13

  原文: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飄落。轉眼葵肌初繡,又紅欹欄角。

  別來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猶昨。話到英雄失路,忽涼風索索。

  注釋:

  ①史蘧庵:指史可程,字赤豹,號蘧庵,河南祥符人,明末忠臣史可法同祖弟。1643年(崇禎十六年)進士,改庶吉士,曾降闖、降清,為貳臣。清兵定江南后,可程未出仕,長期寓居南京、宜興,陳維崧與之交接甚密,集中唱和作品頗多。康熙中葉乃卒。吳閶:即蘇州。蘇州為春秋時吳國都會,有閶門,故稱。②柳花天:即暮春,楊柳飛花時節。③雪:指柳絮。晉時才女謝道韞詠雪,有“未若柳絮因風起”之句,此處是反用。④葵肌:指葵花。⑤欹(qī):傾斜。⑥吾徒:我輩,我們。⑦索索:風聲。

  賞析:

  迦陵小令詞多奇作,這首詞尤其是奇中之奇。詞開篇異常平淡,從分手時暮春的柳絮說到秋日里葵花盛開,都是閑閑而道。上片四句,其實只說了自春徂秋,韶華流逝這樣一層意思。在以精悍見長的'迦陵小令中,看似很浪費筆墨了。

  可是氣勢已經蓄足,下片話音一轉,即由時間的流動寫到時事的變遷。很多人事都不同已往,只有作者還在固守著一種落寞、一種失意。這是很難堪、很悲涼的,這是第二層意思。情緒依然平淡,但已漸漸顯出崢嶸頭角,為末二句的奇幻之筆作鋪墊。先生招飲,兩個落魄之人能談些甚么,那就說說英雄失路之事罷。但就在此時,涼飆驟發,索索有聲,此二句不僅自身造境奇幻,同時也令小詞通體振起,由極平淡化為極奇崛,情貌煥然一新。前人說:“陡然一驚,正是詞中妙境”(劉體仁《七頌堂詞繹》。

  其實此種章法,前人頗有之。李白《越中覽古》之“越女如花滿宮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將極繁華化為極荒涼;辛棄疾《破陣子》之“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將極豪邁化為極蕭瑟,都是經典性的例子。迦陵此詞,可與前賢競妙。

古詩詞鑒賞14

  古詩村居的意思:

  《村居》是由清代詩人高鼎晚年歸隱于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村居》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因春天來臨而喜悅,所見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

  英文解釋

  Ruralarea

  詳細解釋

  寓居鄉村。

  唐薛調《無雙傳》:“仙客捨輜騎驚走,歸襄陽,村居三年。”《紅樓夢》第一二○回:“賈政道:‘提起村居養靜,甚合我意,只是我受恩深重,尚未酬報耳。’”

  鄉村的住宅。

  明唐順之《答陳澄江僉事村居韻》之七:“村居鄰北郭,野語學東齊。”許地山《女兒心》六:“一會是同坐紫洞艇游河,一會又回到白云山附近的村居。”

  指鄉村、村莊。

  元汪元亨《沉醉東風·歸田》曲:“遠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

  原文:

  村居①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②。

  兒童散學歸來早③,忙趁東風放紙鳶④。

  作品注釋

  ①村居:在鄉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②楊柳拂堤:像楊柳一樣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形成的煙霧般的水汽。

  ③散學:放學。

  ④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白話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創作背景

  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于上饒地區的農村。在遠離戰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有感于春天來臨的喜悅而寫下此詩。

古詩詞鑒賞15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同為“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對王勃評價甚高,他在《王勃集序》中稱贊王勃的詩:“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在王勃今存的80多首詩中,最為著名的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送別詩誕生之后,1300多年來幾乎所有的送別詩均無出其右。宋代詞人陳德公稱贊此詩:“聲情婉上,正是絕塵處”。明代文藝批評家胡應麟認為,此詩“興象宛然,氣骨蒼然”,開啟了盛唐、中唐詩歌的妙境。近代詩人俞陛云感嘆,此詩“極行云流水之妙”。

  然而,為何“絕塵”?如何“啟盛、中妙境”?怎樣“極行云流水之妙”?要想明白個中妙理,先要弄清王勃寫作這首詩的背景。

  天資聰穎,六歲寫文章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49年),王勃出生于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名門世家。據《文中子世家》所載,王氏出自周靈王的太子晉,晉的兒子敬宗“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二十世祖王殷,做過云中太守;八世祖王元謨(玄謨),是南朝劉宋時的大將;六世祖王虬,曾任并州刺史;四世祖王一,曾任濟州刺史;三世祖(王勃的曾祖)王隆,曾任國子博士、昌樂令。

  王勃的祖父王通(仲淹),則是隋代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后人譽為“能續孔子六經,蓋孔子之亞也”。《三字經》更是將其著作列入五種必讀的子書之一:“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文中子是王通的道號,這里指的是《文中子中說》。王通還提出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為唐代尊儒崇道不抑佛的統治奠定了理論基礎。

  此外,王通的弟弟,即王勃的叔祖王績,字無功,是隋末唐初著名詩人,曾任秘書省正字、太樂丞。王勃的父親王福畤是王通的次子,“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阯六合二縣令,為齊州長史……絕六藝以成能,兼百行而為德”。

  王勃是一位神童,6歲就會寫文章,而且構思很快,遣詞造句、表情達意都很優秀。楊炯說:“(王勃)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顏氏即顏師古,是孔子高足顏回的三十七世孫,亦是楷圣顏真卿的曾祖,是唐初經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他注釋的《漢書》,直到今天仍然是權威的注本。而九歲的王勃讀后,卻寫出了十卷《指瑕》,指出顏注的過失和疏漏。十歲時,王勃就已飽覽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后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他還自學音韻學和訓詁學。對于“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這些千古玄機,王勃更是一學就通。

  成詩背景

  麟德元年,唐高宗命右相劉祥道等人巡行天下風俗,掄才舉士。王勃便向劉祥道上書,指責國家的政治弊端,陳述自己的報國志向,請求上表推薦自己。劉祥道欣然地將王勃表薦于朝廷,最終王勃獲任命為朝散郎,此時他才14歲。

  乾封元年,唐高宗封禪泰山,王勃撰寫《宸游東岳頌》。當時,東都洛陽乾元殿剛竣工,王勃又呈上自己撰寫的《乾元殿頌》。沛王李賢聽到他的才名,便召為府中侍讀兼修撰。王勃奉命撰寫了《平臺秘略》十篇,沛王因此對其更加愛重。

  咸亨三年九月,沛王李賢為雍王。上元二年,雍王李賢升為太子。儀鳳二年八月,李賢帶著王勃到英王府赴宴。開宴之前,王爺們玩起了斗雞的游戲,王勃便寫了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唐高宗看到后大怒:“據此是交構之漸……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斗雞雖是游戲,但也是一種變相賭博。況且,王勃的文章用的是檄文體裁,而檄文主要是用來奉辭伐罪的。正所謂,“檄書者,所以罪責當伐者也”。盡管“檄”的是“雞”,但這“雞”是有主人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雞”也是主人的一部分,甚至是主人的代表。愛屋及烏,憎烏及屋,難免會引發諸王之間的'矛盾。

  唐高宗認為,如果以此文為證據,那它就是諸王之間互相構陷的開端。于是,當天就斥退王勃,并不讓他再進入王府。

  本來意氣風發的王勃忽然間折翅,從太子府的侍讀修撰一下子成了黔首白丁。如此巨大的落差,使王勃的情緒跌到了谷底。就在這時,王勃的一位杜姓摯友要到蜀州出任縣尉(唐代縣令稱明府,縣尉是縣令的佐僚,故也被稱為少府)。于是,他便賦詩贈友,寫下了這首傳頌千古的名篇。

  可見,不俗的世代傳承、精英的教育背景、非凡的人生閱歷共同鑄就了這首超邁絕塵的五言律詩。這充分說明了天才、勤奮、時勢的缺一不可。

  “城闕”代指長安還是成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開頭一句,大多數版本均作“城闕輔三秦”。一般都把“城闕”解釋為長安宮闕,指代京都長安。把“輔”解釋為夾輔、護持。“三秦”本指潼關以西的秦朝故地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把此地封給秦軍的三位降將,即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那么,這句詩的意思就是說長安被三秦護持著。

  可是,這與詩題送別杜少府有什么關系?這句詩是不是離題了?因此,明代唐汝詢突發奇想,認為“城闕”應指蜀州:“蜀州雖有五津之隔,而實為三秦之輔,故我望彼之烽煙而惜別。”此說很有影響。清代黃叔燦解釋首句時就言:“言蜀與三秦猶為畿輔近地。”但是,蜀與三秦相距約1500里,這樣的“畿輔近地”似乎也太遠了點吧。清代吳昌祺對為什么稱蜀州為“城闕”還有過一番解說:“蜀稱城闕,以昭烈也。”吳昌祺認為,“城闕”本指京城,但劉備曾在巴蜀建國,所以成都也可以用指“城闕”。

  其實,“城闕”本指城門兩旁的瞭望閣樓,后代指宮殿或城市,特指京城。王勃在長安作詩,“城闕輔三秦”的“城闕”只能指長安。只是因為覺得解釋不通,注家就走上“城闕”指蜀州的邪路,殊不知這條路更加不通。

  “城闕輔三秦”中的“輔”一般解作“拱衛、夾輔、扶佑”等。但也有人把“輔”解作意動用法,全句解作“長安城以三秦為輔佐”。還有人進一步說:“城闕輔三秦,本意是三秦輔城闕,但一則為了調諧平仄,更重要的是為了突出城闕而將它提前,因而變換句式。在這里,三秦不是輔的賓語,而是輔的補語,前面省略了介詞以。”這樣解釋雖然勉強可通,但本詩首聯是對仗的——“城闕”對“風煙”、“輔”對“望”、“三秦”對“五津”。

  其實,這個“輔”也有版本之訛,本應作“俯”。清代蔣清翊編注的《王子安集注》,在“城闕輔三秦”的“輔”字下注云:“楊本作俯。”“楊本”即唐代楊炯作序的《王子安集》這個版本,該本今佚。宋代李昉等編纂的《文苑英華》,在“城闕輔三秦”的“三”下注云:“集作俯西。”意思是說,《文苑英華》的編纂者見到的《王子安集》本,首句作“城闕俯西秦”。御定《全唐詩》卷五十六本詩中,“城闕輔三”下有“一作俯西”。

  由此可見,“輔三秦”是正確的。“俯”與下句的“望”對仗工穩,而且首句也與詩題密切相關。杜少府要去蜀州赴任,在離開長安之前,王勃和杜少府兩人登上長安城墻上的瞭望閣樓,俯瞰長安附近的三秦大地。詩人于是吟誦:“在高高的城闕上俯瞰三秦,在茫茫的風煙中眺望五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首詩的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是千古名句,嚴格來說卻并非王勃的首創,前人已經有過類似的表達。曹植在《贈白馬王彪》(七首之六)中曾寫道: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這里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確很相近。所以,有人說王勃的這兩句詩是因襲曹植的。不過,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應該說,王勃的這兩句詩借鑒了曹植的詩,但王詩確有自己的創新,確乎完成了超越。

  其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對仗的,而“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并不對仗。工穩的對仗使得王詩更為概括、更為凝練,使得文字更具整齊之美。

  其二,王勃的這首詩是一首五言律詩,全篇八句,言簡義豐,真正做到了“篇無剩句,句無剩字”。而曹植的這首詩是一首五言古詩,共十二句,句子雖然多出了一半,但意思并不豐富。后面的“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后展殷勤”,只是對“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進一步解釋,并沒有增加新的意蘊,修辭藝術也顯得一般。

  其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象更為精巧。“天涯若比鄰”是比喻,“天涯”是本體,“比鄰”是喻體,有意有象。而“萬里猶比鄰”雖然從形式上看也像比喻,但其實不是比喻。因為“萬里”只是個數字,不能成為比喻的本體。也就是說,王詩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構思屬于形象思維;曹詩用的只是比較的手法,屬于直接陳述而非形象思維。

  此外,最后一句詩中的“兒女共沾巾”,也被認為是從曹植《贈白馬王彪》“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化用而來的。而兩首詩中的“兒女”都是指婦人之態,即“苦憂思成疾疢,乃兒女之仁心,非丈夫之節也”。很多譯注本誤將“兒女共沾巾”中的兒女解作青年男女,其實是講不通的。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04-06

經典的古詩詞鑒賞03-21

小學古詩詞鑒賞精選05-11

語文經典古詩詞鑒賞05-11

勵志的經典古詩詞鑒賞05-11

經典的勵志古詩詞及鑒賞05-11

中篇的古詩詞鑒賞精選05-11

中篇的古詩詞鑒賞精選05-11

兒童經典古詩詞鑒賞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