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古詩詞鑒賞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風》古詩詞鑒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古詩詞鑒賞1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可以吹落金黃的葉,可以催開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竹傾斜。
注釋:
、俳饴洌捍德,散落。
、谌铮褐盖锾。
、勰埽耗軌颉
、芏拢褐复禾。
、葸^:經過。
、扌保簝A斜。讀xi,現在讀xi。
賞析:
這是一首單純寫風的詩,前兩句寫,吹落秋葉,吹開春花,風成了季節的使者,時間的代言,好像賦予了風神奇的。后兩句寫,可掀千尺浪,可斜萬竿竹,進一步突顯風的氣魄。然而,由于未融入人的情致,相較于北宋著名詞人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就少了諸多韻味了。
李嶠是武后、中宗時期的文壇領袖,與唐代政治、文學家蘇并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李嶠共作有詠物詩120篇,詩詞自風云月露,飛動植礦,至服務器用,一應俱全、包羅萬象。這首《風》便是其中一首。但所作之詩,雖刻意描繪,卻略無興寄。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評價李嶠的.詩: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他的詩和他的處世之道一樣,過于規矩,過于保守,以至少了人情景致。
《風》古詩詞鑒賞2
腳到處青山綠水,興來時白酒黃雞。遠是非,絕名利,腹便便午窗酣睡。鸚鵡杯中晝日遲,到強似麟麒畫里。
笑白發猶纏利鎖,喜紅塵不到漁蓑。八詠詩,三閭些。收拾下晚春工課。茅舍竹籬小過活,有情分沙歐伴我。
注釋
、佟芭d來時”句:言興來時便吃點喝點。辛棄疾《水調歌頭》,“黃雞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
②“腹便便”句:這里用了邊孝先的故事。《后漢書·文苑傳·邊韶傳》:“韶口辯,曾晝日假臥,弟子私嘲之曰:‘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韶潛聞之,應時對曰:‘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
、埯W鵡杯:形似鸚鵡嘴的.酒杯。
、堋暗綇娝啤本洌貉员劝严癞嬙邝梓腴w里要強。
、荨跋布t塵”句:言幸喜塵世間的風波不會影響到漁樵的生活。
⑥八詠詩:南齊沈約在浙江金華縣南建了元暢樓,并寫了《登臺望秋月》等詩八首,號“八泳詩”。后來宋代馮伉改“元暢樓”為“八詠樓”。
、呷傂撼稳偞蠓。后來便以“三閭”專代屈原。他寫的《招魂》,句尾皆用“些”,因以“楚些”為“楚辭”的代稱。元好問《李長源》詩:“方為騷人箋楚些。”
、唷坝星椤本洌盒翖壖病抖L波》:“居士,而今渾不怕風波,借使未成歐鳥伴,也應學得老漁蓑!边@里化用其意。
《風》古詩詞鑒賞3
古詩原文
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于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
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繡,從子于鵠。既見君子,云何其憂?
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譯文翻譯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潔的山石被沖刷激蕩。士兵白衣紅領整裝待發,跟隨他從曲沃奔赴疆場。我們見到了勇武的桓叔,還有什么不歡樂的地方?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潔的山石白得發光亮。士兵白衣紅袖整裝待發,跟隨他從鵠邑奔赴疆場。我們見到了勇武的桓叔,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地方?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水底山石映出粼粼波浪。我剛剛得到起事的命令,不敢輕易告人傳播四方。
注釋解釋
揚:激揚。一說揚為地名。
鑿鑿:鮮明貌。一說形容石頭高低不平之狀。
襮(bó):繡有黼文的衣領,或說衣袖。
從:隨從,跟隨。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聞喜縣東北。
既:已。君子:指桓叔。
云何:如何。云,語助詞。
皓皓:潔白狀。
繡:刺方領繡。
鵠(hú):邑名,即曲沃;一說曲沃的城邑。
其憂:有憂。
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凈。
命:命令,政令。
創作背景
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師于曲沃,號為桓叔。公元前738年,晉大臣潘父殺死了晉昭侯,而欲迎立桓叔。當桓叔想入晉都時,晉人發兵進攻桓叔。桓叔抵擋不住,只得敗回曲沃,潘父也被殺。作者有感于當時的這場政治斗爭,在事發前夕寫了這首詩。
詩文賞析
此詩以“揚之水”開篇,是一種起興,并以之比晉衰而將叛之。小河之水緩緩地流淌,流經水底的白石,清澈見底,映出粼粼的波紋。這是一個平靜安祥的環境。誰知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有一個很大的事變陰謀正在醞釀著。一群士兵身著白衣紅領,準備在曲沃起事。他們看到了敬愛的桓叔將有所作為,非常高興。跟隨未來之主,必將成為有功之臣。所以,很多造反起家的人,歷來是有所圖、有所為、有所得的。
此詩一唱三嘆,反復歌詠著揚之水,白石白,以此映襯著白衣紅袖,旗甲鮮明,說明隊伍正在整裝待發。他們看到自己的領袖勝卷在握,躊躇滿志,不禁喜上眉稍,根本沒有不成功的擔憂。所以很自然地耳語起來。這樣也使此詩籠罩著一種緊張又神秘的氣氛。
詩中“素衣朱襮”、“素衣朱繡”是指諸侯的衣服,程俊英認為這是叛變者所穿。蔣立甫反駁之。因為根據程俊英的說法,潘父與桓叔合力謀反既然是密事,他不能堂而皇之地公開穿起諸侯的.衣服去見桓叔。這等于泄密。而桓叔見其僭越之服,自然會有看法。所以,“素衣朱襮”、“素衣朱繡”諸語,不可能是對潘父的一種描寫,而是就桓叔而言,是對桓叔早日能成為諸侯的一種熱切盼望。
詩以“揚之水”引出人物,暗示當時的形勢與政局,頗為巧妙。而詩的情節與內容,也隨之層層推進,到最后才點出其將有政變事件發生的真相。所以,此詩在鋪敘中始終有一種懸念在吸引著人,引人入勝。而“白石鑿鑿(皓皓,粼粼)”與下文的“素衣”、“朱襮(繡)”在顏色上亦產生既是貫連又是對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詩雖無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卻始終有一種緊張和擔憂的心情,在《詩經》中也可以說是別具一格。
《風》古詩詞鑒賞4
古詩原文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譯文翻譯
暖暖的雨,暖暖的風,送走了些許冬天的寒意。柳葉長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經來了。端莊的少婦,也被這春意撩撥起了愁懷。愛侶不在身邊,又能和誰把酒論詩呢?少婦的淚水流下臉頰,弄殘了搽在她臉上的香粉。
少婦試穿金絲縫成的夾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無情無緒的斜靠在枕頭上,把她頭上的釵兒壓壞了,她也茫然不顧。她孤單的愁思太濃,又怎能做得好夢?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著燈花,心里想著愛侶。
注釋解釋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雨: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作“日”,旁注“雨”。晴: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旁注“和”;《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統》《古今詩余醉》《林下詞選》《歷代詩余》《漱玉詞》(詩詞雜俎本)作“和”;《花草粹編》、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清”; 《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清,誤”。初破凍:剛剛解凍。
柳眼:初生柳葉,細長如眼,故謂“柳眼”。眼:《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潤”;《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林下詞選》、詩詞雜俎本《漱玉詞》作“潤”。梅腮:梅花瓣兒,似美女香腮,故稱“梅腮”。腮:《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林下詞選》、詩詞雜俎本《漱玉詞》作“輕”。
花鈿(diàn):用金翠珠寶等制成花朵的首飾。
乍:起初,剛剛開始。衫:《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統》《古今詩余醉》《歷代詩余》《林下詞選》《漱玉詞》(詩詞雜俎本)作“衣”。金縷縫:用金錢縫成的農服。
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稱“山枕”。山,《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鴛”。斜欹:《歷代詩余》、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欹斜”。欹(qī):靠著。
釵頭鳳:即頭釵,古代婦女的首飾。因其形如鳳,故名。
夜闌:夜深。燈花:燈蕊燃燒耐結成的花形。
創作背景
此詞很難確切系年,應該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在有的版本中,題作”離情“或”春懷“。當作于趙明誠閑居故里十年后重新出仕、李清照仍獨自留居青州時。趙明誠擔任地方官的時候,二人曾有過短暫的離別。
詩文賞析
此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綜》等都題作“離情”,而《草堂詩余別集》還注云:“一作春懷”。由此看來,這些恐均非原題,是后人據詞作內容添加的;此外,“春懷”與“離情”確也概括了詞作的主要內容。
閨情、傷別,在中國古代詩詞創作中,大約也算是永恒的主題之一了。但是,在李清照之前,真正出自少女作家之手,而又能以純情的筆致、高雅的格調來曲寫閨事的作品,并不多見,更不要說能透過閨情這一側面,反映出一個人心靈的歷史,折射出某時代的治亂滄桑了。
李清照的'這首《蝶戀花》寫閨中離情,在她的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既不像早年之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寫出了青年夫妻間特有的別離相思之苦;也不似她晚年的《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借詠梅來抒發備嘗戰亂流離、伉儷生死睽隔的凄楚情懷。這首詞中,抒情主人公,生活依然安定,情感亦較深沉,整篇以高雅的精神生活為基點,寫她同丈夫趙明誠暫別后的孤寂落寞。
上片前三句,既以明麗的色彩描繪早春持有的風物,也表現出對生活的信心、期望和熱愛。她不寫料峭春寒,而選擇了“暖雨晴風”;“柳眼梅腮”,更以擬人之筆,細膩地描摹出她對萬物復蘇的審美情感。“柳眼”,是說楊柳初生的嫩葉象人剛剛張開的睡眼;“梅腮”則創造性地刻畫出早梅花發時的生動意象。梅在落葉果樹中是花發最早的一種,它的:花先葉開放,又往往兩朵齊出,或呈淡紅,或呈粉白,用少女的雙腮比擬它,可謂一字傳神!耙延X春心動”,既象是說大自然透出了春的信息。又似景物觸動了縷縷春愁!熬埔庠娗檎l與共?”這近乎內心獨白的一句,便把別后相思與失落之感直接道破了。但這句貌似直露,實則含蓄,其中高度凝煉地概括了趙李二人夫妻生活所獨具的豐富內容;李清照和趙明誠都是詩人和學者。論創作天才,趙不及李;講學者氣質李遜于趙。李清照天才秀出,其作品“俯視巾幗”、“壓倒須眉”;趙明誠治學精慎,每能“援碑刻以正史傳”;夫妻各有所長,巧妙互補,達到了“意會心謀,目往神授”的入化境界。李清照在趙明誠死后,為他的學術著作《金石錄》所寫的《后序》中,就曾深情地追懷他們共同創造的、交織著文藝、學術、愛情的美好經歷。結婚之初,趙明誠還在“太學”作學生,“每朔望謁先出”,就往往“質衣取半千錢,步火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后來趙明誠出為郡守,更是“竭其俸入”,以賄金石、圖籍,就連李清照也為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而以摩蕊彝鼎,校勘史傳,指摘疵病,其析疑義為最大的樂趣。所以“酒意詩情誰與共冬決不是尋常士大夫的花前月下,淺醉低吟,而是指更深刻、更豐富、更高雅,甚至更崇高的精神生活。這種生活的暫時中斷,怎能不令人感到難以忍受的精神失落?所以難怪獨坐相思,淚融殘粉,就連頭上所戴的些許首飾,也覺得無比沉重而不勝負荷了。
下片選取了閨中生活的三個典型細節,分層次、多側面地刻畫了李清照的孤寂情懷。乍試夾衫,山枕獨倚,夜弄燈花,把“酒意詩情誰與共”的內心獨自;化成了生動的視覺形象。特別是最后兩句,借用古人燈花報喜之說,其深夜剪弄,就不只為了消解濃愁,而更透出了對丈夫早歸的熱切期待。
《風》古詩詞鑒賞5
古詩原文
簾幕風輕雙語燕。午醉醒來,柳絮飛撩亂。心事一春猶未見。余花落盡青苔院。
百尺朱樓閑倚遍。薄雨濃云,抵死遮人面。消息未知歸早晚。斜陽只送平波遠。
譯文翻譯
簾幕在微風的吹拂下,款款擺動,燕子輕語呢喃,像是交流著情話。酒醉醒來,柳絮隨風紛飛凌亂。整整一個春天,心里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見。長滿青苔的庭院,連晚開的花兒都凋落殆盡了。
在百尺高樓之上,將所有的欄桿倚遍,但那細雨和濃云,總是將視線遮攔。還不知道情人早晚歸來的確切消息,只能望著斜陽映照水流,流向遠方。
注釋解釋
撩亂:紛亂,同“繚亂”。
心事:心中所思慮或期待的事。
猶:還,仍。
百尺朱樓:朱樓即紅樓,富家女子所居,“百尺”形如其高。
倚(yǐ):靠。
抵死:總是,老是。
平波:平緩而廣漠的水流。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晚春的景象令詞人惜暮春思遠人,于是創作了這首傷春懷遠的作品。但也有記載這首詞的作者是歐陽修,作者是否為晏殊,尚有疑問,學術界較支持作者為晏殊的說法。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懷遠之作。
上片主要是寫主人公傷春懷人的悲愁和由此引發的紛亂心緒。開篇三句寫閨婦觸目所見之景,以景起情:晚春的和風輕輕地吹動著簾幕,燕子雙雙在檐廊的巢上啾啾話語。如此的良辰美景,愈加勾起了對遠方戀人的深切懷念,以至主人公借酒澆愁。然而,愁而飲,飲而醉,碎而睡,一覺醒來,只見庭院的柳絮隨風舞。“雙語燕”在手法上用的是反襯,即以樂景寫哀情,以成對燕兒的親切話語,對照閨婦塊然獨處的孤獨和凄冷。一個“醉”字,展示了主人公憂愁之深。兩句合起來,寫出了主人公所處的季節(晚春)、時間(午后)、地點(閨房)和眼前的景物(燕、柳),描繪出一幅暮春時節的風物圖畫,明里寫景,暗里抒情,寫物亦人!靶氖隆币痪,明點出閨婦的心態。整整一個春天,在孤單、愁寂中度過,心里想的是什么,自己也說不清!蔼q未見”與柳絮的“飛撩亂”相呼應,用的'是陪襯,即以哀景寫哀情,沸沸揚揚的柳絮在風中飄飛與閨婦思念情人的紛亂心緒是極相吻合的!坝嗷ā本洌M一步點染了暮春時節的濃重氛圍。長滿青苔的庭院,連晚開的花兒都凋落殆盡了。然而,花落人不在,燕語人不歸,春老紅殘,香消色減,青春飛逝,襯托出主人公的悲傷。整個上片,以景語為主,景語與情語互見,物象與心緒交融,反襯與陪襯雜用。特別是最后一句,寫得情味雋永,深曲委婉,具有豐富的情感內涵。
下片通過對景的拓展來達到對情的深化,進一步從視野的被阻隔來表現相思之無極。“過片”三句,寫閨婦為相思所折磨,禁不住登樓望遠,以從“天際識歸舟”中求得一絲半縷精神上的安慰?墒,展現在她面前的是如煙的春雨和布滿濃云的灰黯的天空,眼前的一切都被嚴嚴實實地遮蓋了,什么也看不見!鞍俪摺本洌蠢粘鲩|婦倚樓悵望的癡情形象,朱樓而“百尺”,狀樓之高,望之遠!伴e倚遍”,言登樓之頻繁,盼歸之殷切,懷人之情深,惆悵之濃重。“薄雨”句,再次點明季節的特征!暗炙馈本,說視線被阻,世事多艱,難如人意。主人公不能“望盡天涯路”,而是“抵死遮人面”,望而不能,盼而難求,足見“天地終無情”,其愁苦之深可想而知。由于主人公盼歸不能,音信又斷,所以就只能是“消息未知歸早晚”,游人什么時候回來,無處得知。末句“斜陽只送平波遠”,寫得極為疏淡、含蓄,具有豐富的表現層次:一說閨婦登樓倚望從薄雨之日到斜陽之時,景觀的變換暗示盼歸持久;二說游子取水路而歸;三說閨婦等待心愛之人而每每落空,終究失望;四說閨婦盼歸的離情愁緒如悠悠江水,“無窮無盡”、“欲斷更流”。
本詞全篇寫得語淺情深,詞約意濃,反映了封建社會癡情男女悲歡聚散的人生苦難。全詞通過暮春景象的描寫,表現了閨婦對游子的殷殷思念之情和盼歸不能的惆悵、幽怨的心緒。通篇寫得淡雅、含蓄、和婉,體現了晏詞的一貫風格。
《風》古詩詞鑒賞6
古詩原文
風滅爐煙殘灺冷,相伴惟孤影。判教狼藉醉清尊,為問世間醒眼是何人?
難逢易散花間酒,飲罷空搔首。閑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尊前。
譯文翻譯
冷風吹滅了香爐中的殘煙,燃盡的燭灰早已不再溫熱,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孤單的影子。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著醇酒來麻醉自己,大聲質問蒼天誰是這世間清醒不醉之人。
為何能與知己暢飲的盛宴總是相逢難,離別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對著滿桌的空杯搔首長嘆。閑愁縈懷,難以派遣,我還是用美酒和夢鄉來逃避它吧。但只怕醒來之后,滿腔的愁思就會讓我又一次來到酒杯的面前。
注釋解釋
虞美人:詞牌之一。唐教坊曲。茲取兩格,一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平韻。一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三平韻。
爐煙:熏爐或香爐之煙。
殘灺(xiè):燒殘的燭灰。
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
清尊(zūn):酒器,借指清醇之酒。判教句:意謂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來麻醉自己。唐皇甫冉《曾山送別詩》:“凄凄游子苦飄蓬,明日清尊只暫同!
醒眼:清醒之眼光。
花間酒:謂美景良辰時之酒宴。
搔(sāo)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尊前:酒樽之前。
創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1678年),是詞人妻子逝世的一周年,詞人一直沒有從妻子死亡的陰影中走出。詞人和朋友相邀喝酒,借酒消愁,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詩文賞析
詞首第一句以冷風、殘煙、燭灰、孤影交織而成一幅孤寂凄涼的室內獨居圖景。“風滅爐煙殘灺冷,相伴惟孤影”,冷風吹滅了香爐中的殘煙,燃盡的燭灰早已不再溫熱;陪伴他的,只有孤單的影子。他既是自感憂愁如此,漫漫長夜該如何打發。
詞的第二句寫詞人無法派遣憂愁,只能通過借酒來消愁!芭薪汤墙遄砬彘住,即是說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著醇酒來麻醉自己。“判教”、“狼藉”,都是決絕之語,感情色彩極為強烈,說明詞人愁痛深入骨髓。否則他也不會大聲質問蒼天,問誰是這世間清醒不醉之人。“為問世間醒眼是何人”出自《楚辭—漁夫》:“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边@句質問,似也點明了詞人滿腔郁悶憂愁的原因。
詞的第三句寫借酒消愁、時光短暫。“難逢易散花間酒,飲罷空搔首”,為何能與知己暢飲的盛宴總是相逢難、離別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對著滿桌的空杯搔首長嘆!翱丈κ住睂懗隽嗽~人對人生的感慨、對離別的`無可奈何。
詞的尾句寫出了雖然借酒消愁,但擔心醒時又會繼續喝酒的心理。“閑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尊前“,既然閑愁縈懷,難以派遣,詞人只能用美酒和夢鄉來逃避它。但詞人又害怕醒來之后,滿腔的愁思就會讓他又一次來到酒杯的面前!翱偂弊謱懗隽嗽~人的懷疑,“恐”字寫出了詞人的害怕和擔心。
全詞迂回曲折,寫出了詞人從孤獨到借酒銷愁,再到對酒產生懷疑,心中擔憂酒醒后又會繼續喝酒逃避的心理活動,和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類似。
【《風》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終風古詩詞鑒賞12-13
《洞庭阻風》古詩詞鑒賞12-08
沉醉風東·幽居古詩詞鑒賞12-09
國風《邶風·旄丘》古詩詞鑒賞11-16
風入松九日古詩詞鑒賞12-09
古詩詞鑒賞04-06
古詩詞鑒賞11-20
經典的古詩詞鑒賞03-21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古詩詞鑒賞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