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高中學生高考古詩詞鑒賞實例

時間:2022-12-09 17:57:23 詩詞鑒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學生高考古詩詞鑒賞實例

  詩詞屬于一項經典的語言藝術,古代詩歌鑒賞是高考必考的考點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鑒賞技巧。那么有哪些比較好的高中古詩詞鑒賞例子?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中古詩詞鑒賞例,供大家參閱!

高中學生高考古詩詞鑒賞實例

  高中古詩詞鑒賞實例講解

  詩人選定特定的意象,以暗示詩歌特定的思想或情感,可在分析詩人情感或思想,或在賞析具體語句時,往往忽視此“暗示”。

  【例1】閱讀下面這首古詩,思考: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菊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學生答案】詩歌表達出詩人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情感。

  【分析】得0分。菊:隱逸、高潔、脫俗。它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并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獲得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其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其清高的氣質。詩人此之詠菊,實為托物言志,暗示與寄寓自己的生命追求。

  【參考答案】詩人用“繞舍”“遍繞”極寫菊花之多,又以“花中偏愛”“開盡無花”直言對菊花的盛贊與推崇之情。詩人借菊表達其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

  【例2】閱讀思考:詩中首聯“一雁聲”起著什么作用?(2分)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學生答案】以雁聲的'單調勾畫出蒼茫凄冷的意境。

  【分析】得1分。因為這大雁是遞書傳情的使者,古人常是矚目大雁而心生對遠人的牽掛與思念。在這首懷人詩歌中,可見還有這特定意象引出思念的暗示作用。加之,題眼為“憶”,詩人的思念之情早已溢于言表。

  【參考答案】加上:引出自己對舍弟的思念。

  【啟示】詩歌有特定的情感表達與思想意象,我們復習時,也就要有意歸納柳、月、竹、菊、松、橋、大雁等意象所承載的情感與思想。

  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及實例分析

  根據《考試大綱》要求,高考古詩鑒賞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鑒賞,二是評價。鑒賞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鑒賞其形象;2.鑒賞其語言;3.鑒賞其表達技巧。評價就是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內容。無論是鑒賞還是評價,實質上都是考查考生對于詩歌的想象能力。考生從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樣去想象,如何結合詩歌本身、命題者所問、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寫出來,這是答題的關鍵。綜觀近幾年高考試題,“古詩鑒賞的答題格式”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形象:身份+性格

  例1.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詞人在詞中刻畫了怎樣的藝術形象?

  點絳唇·蹴罷秋千 (宋)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簡析】上片寫身份,寫人物神態,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下片寫性格,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在我們心中立起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著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例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簡要分析詩中塑造的“瀑布”這一意象。

  瀑布

  李忱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簡析】涓涓細流不辭辛苦,匯集成一落千丈、雄偉壯觀的瀑布,而后又謝絕溪澗的挽留,繼續向前,決心化作洶涌澎湃的波濤。(表層含義)這“瀑布”乃是胸懷大志、不懼艱難、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層含義)

  三、所抒感情:通過什么內容+抒發(寄寓/揭露/表達)什么感情

  例3.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從詩中領悟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簡析】通過“林中鳥”與“籠中鳥”的不同形象、不同境遇的對比,表達了對自由的熱情贊美,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和否定。

  四、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秋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簡析】“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或心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真)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對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

  玉樓春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簡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古人煉字妙用的理解闡釋。作者用一個“鬧”字,不僅讓人覺得杏花綻放得熱烈,甚至還使人聯想到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機蓬勃的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六、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分析尾聯的修辭效果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登金陵鳳凰臺①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此詩作于天寶年間,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

  【簡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辭格的運用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報國無門的傷痛,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情懷。

  七、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么+抒什么情

  例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賞析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美景。

  漫成一絕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簡析】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蜷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光籠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撥剌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八、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行即興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1)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2)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簡析】(1)修辭方法:對偶。“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九、概括評價詩歌內容:

  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么+通過什么手法+抒發什么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例9.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試從內容主旨方面賞析這首詩。

  春日偶成 程顥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簡析〕這首詩描繪了風和日麗的春天景色。一二兩句寫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風、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紅花、綠柳、碧水。上下輝映,生機盎然。三四句抒發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閑學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達了詩人怡然自得之情。

  附文:楊萬里《過楊村》詩賞析

  【原作重現】

  過楊村

  楊萬里

  石橋兩畔好人煙,匹似諸村別一川。

  楊柳蔭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漁船。

  紅紅白白花臨水,碧碧黃黃麥際天。

  政爾清和還在道,為誰辛苦不歸田?

  【作品賞析】

  江西鉛山縣有一個地方叫“楊村”,詩題所說的楊村,可能就是這個地方。作者外出做官,途中經過楊村,看到農村的一派美好風光,便想到辭官歸隱,回老家種田,就寫了這首詩。

  第一聯概寫楊村的好景致:走到石橋,看到橋的兩頭,溪的兩岸,一邊是農田,一邊居住著許多人家,炊煙裊裊,一派好景;和其他村子比起來(匹似諸村),一望平川,另是一種境界。怎么個好法呢?

  中間兩聯便具體地描繪楊村的美好景色:看到村頭,初夏綠色楊柳的濃蔭下,有一家門面嶄新的酒店,一灣溪水繞村流過,村莊這頭的溪邊葡萄(蒲萄)架下,停泊著打魚的小船。可以想象,到這酒店里,一定有鮮魚下美酒,這豈不是十分愜意!掉轉頭來,看溪流的對岸,沿著水邊,開著紅的白的各色鮮花。水邊的花兒和倒映在水中的花影交織成一片,好看級了。越過溪流,再向遠處看去,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將要成熟的麥穗,一片金黃,一直延伸到天邊,和碧藍色的天空連接在一起,顯然是一派豐收景象。

  這四句勾畫了一幅田園風光的美麗圖畫:構圖好,一個村莊,一灣流水,一座石橋,一片農田;布局好,著色好,綠色的楊柳和葡萄,紅白相間的鮮花,金黃的麥田和碧藍的天空,象是重彩的民間畫,色調的對比很鮮明;立意也好,不只畫出了美景,而且通過景物,表現了田園的樂趣:麥子豐收,吃得飽;鮮魚美酒,滋味好。畫面上沒有人物,但是農民的樂趣卻表現出來了。

  最后一聯寫自己的感想,意思是說,正當這(政爾)農歷的四月天(“清和”一般指四月,如司馬光《客中初夏》詩說“四月清和雨乍晴”),我還在趕到外地做官的路上,農村有這樣的好景,有這樣的樂趣,我何不回家種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為了誰呢?他說了許多農村如何如何好的話,主要目的,就在于最后這一句話,以田園樂趣來反襯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考查參考】

  (1) 試從“繪色”的角度對這首詩的中間兩聯進行賞析。

  (2) 結合你對尾聯的理解,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主旨的。

  【答案】

  (1) 綠色的楊柳和葡萄,紅白相間的鮮花,金黃的麥田和碧藍的天空,濃墨重彩,色調對比強烈。詩的中間兩聯勾畫了一幅田園風光的美麗圖畫。

  (2) 尾聯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說,在這農歷的四月天,我還在趕往異地做官的路上,農村是這樣的美,何不回家種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為了誰呢?這首詩的前三聯描寫農村的美好風光,目的就是這最后一句。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來表現對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園樂趣來襯托辭官歸隱的愿望。

  高中古詩詞鑒賞之十三種描寫手法

  主要有:白描、細描、象征、襯托、烘托、渲染、對比、抑揚、動靜結合、正側結合、虛實結合等。

  【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即純用線條勾勒,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寫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蒼山,風雪,白屋,柴門,犬吠,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形成了“風雪夜歸人”的畫境。

  公子家 聶夷中

  種花滿西園,花發青樓道。花下一禾生,去之為惡草。

  [注 釋] ① 公子:封建貴族家的子弟。②西園 指公子家的花園。③青樓:泛指華美的樓房 。 在此指花 園 中 的 道 路 。 ④ 惡 草 : 雜 草 。

  [翻 譯] 公 子 家 的 花 種 滿 了 整 個 花 園, 花 開 了 , 遮 住 了 花 園 的 路 。 一 棵 禾 苗 在 花 兒 旁 邊生 長 出 來 。 公 子 以 為 禾 苗 是 惡 草 , 便 順 手 將 禾 苗 拔掉 了 。

  【析】此詩運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兒的形象。

  2、細描

  細描是指對事物的一筆一畫的精雕細刻,相對于白描,細描也可以稱為工筆,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種錦官城。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抓住典型細節,工筆細描,精妙傳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離的氛圍。

  3、象征

  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借助讀者的想象和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象征通常是以具體事物來暗示作者的思想、態度與感情的方式。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菊”象征高潔、傲霜斗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 “蘭芷”象征名貴、孤芳、清高等等。

  比如虞世南的《蟬》中賦予“蟬”特定的象征意義,借助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作者是在強調立身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憑借,自能聲名遠播。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析】“籬邊菊”象征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操。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析】本詩運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詠物言志。表面上寫石灰,實際上寫人、寫自己。將物性與人格巧妙地融為一體,形象地表達了自己以石灰為榜樣的高尚情操。

  4、襯托

  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常見的反襯有以動襯靜、以樂景襯哀情。例如: 絕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這首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的前兩句寫景,簡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馳的風景畫。以樂景襯哀情,極寫春景之美,更能反襯出歸心的殷切和鄉思之深。

  又如: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以動寫靜,用花落、月出、鳥鳴的動,反襯出了春澗的幽靜。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也是以聲寫靜,以動襯靜。

  5、烘托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是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突出的表現手法。側面描寫即間接描寫,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用于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再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環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烘托”與“襯托”不同,“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6、對比。

  對比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詩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請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上闋寫去年元夜時的幸福歡樂,下闋寫今年元夜時的苦悶傷感,對比鮮明,突出景物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悲傷情懷。

  對比、襯托和烘托的區別:

  “烘托”與“襯托”不同,“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對比”和“襯托”的區別在于: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趙師秀的《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詩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渲染和烘托 的區別: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并不意味著兩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說明這兩種表現手法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說,渲染氣氛,烘托情感。

  8、動靜結合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并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里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動靜結合是指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9、正側結合

  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從軍行》)

  白詩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王詩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形勢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10、虛實結合

  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云:“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二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并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三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柳永《雨霖鈴》中云:“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后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送別張生唱詞很多是設想的未來之境。

  “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

  《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簡單說,“虛”的方法,其實也就是作者想象聯想的方式。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的。

  (1)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11、點面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點,隱括全面的效果。

  廣鏡頭為面,特寫鏡頭為點;粗線條勾勒的多為面,細筆描繪的多為點。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前兩句為面,后兩句為點。

  12、從對方著筆:(虛寫)

  這是古代詩詞常用的一種表達技巧,也叫曲筆,即詩人不直抒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是從對方著筆,展開想象,是推進一層的寫法,這樣更加顯得情深意厚,并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遐想。

  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前兩句,詩人極力渲染了一種孤獨寂寞的氛圍,為下文正面描寫“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鋪墊,更令讀者去體會“家”的親切、溫暖。三、四兩句寫想家,其異于常人之處在于:不是直接寫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換一種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轉化成對方的思念,極寫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13、細節描寫

  細節,就是文學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尋味、最能引起人們想象的片刻;或寫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顰一笑;或寫平常生活場景中的一瞬。

  成功的細節描寫,對于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抒發感情,充實作品內容,表現主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解題思路:先分析細節的具體內容,再結合詩句分析為什么會有這個細節,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答案示例: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作者自己被貶他鄉,且在“垂死病中”,當聽到摯友遭貶消息時,竟“驚坐起”。一個極富表現力的細節,惟妙惟肖地摹寫出作者當時陡然一驚的神態,表達了對朋友命運的深切關懷,道盡了友情的真諦,情深意濃,詩味雋永,耐人咀嚼。元、白二人友誼之深,于此清晰可見。白居易在江州讀詩后,深受感動。他在給元稹的信中說:“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與微之書》)

  【區別幾組概念】:

  1、“對比”和“襯托”的區別在于:“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

  2、烘托”與“襯托”的區別在于:“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提醒一下——

  藝術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綜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

  結合詩句分析要具體,不能脫離詩句本身架空分析。

  總結概括要力求準確,反復篩選用詞。

【高中學生高考古詩詞鑒賞實例】相關文章:

詠雪高考古詩詞鑒賞01-23

高考常考的古詩詞原文及鑒賞05-11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答題技巧05-09

2017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答題模板04-04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解題技巧04-01

經典的古詩詞鑒賞03-21

古詩詞鑒賞04-06

古詩詞鑒賞11-20

高中生高考課外經典古詩詞鑒賞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