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大全[15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詞鑒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詞鑒賞1
去蜀 [唐] 杜甫
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
世事已黃發,殘生隨白鷗。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
【注釋】:
“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這兩句表面上是自我安慰,實際上是對現實政治不滿,對自己一生際遇感慨萬千。
題曰去蜀,是臨去成都而作也。公自乾元二年季冬來蜀。至永泰元年,首尾凡七年,其實止六年耳。所謂五載客蜀者,上元元年、上元二年、寶應元年、廣德二年、永泰元年也。二年居梓者,專指廣德元年也。此詩作于永泰元年夏,將往戎渝之時。黃鶴編在廣德二年閬州詩內,恐未然。今從蔡氏編次。
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①。萬事已黃發②殘生隨白鷗③。安危大臣在④,不必淚長流。
(上四去蜀之故,下四去蜀有感。(,) 關塞阻,難返長安。瀟湘游,將往荊楚也。萬事,憶從前。殘生,思后日。大臣,指郭子儀!军S注】國家安危,自有大臣負荷,杞憂徒抱,何補于事,唯有拭淚長辭,扁舟下峽而已。此反言以自釋之辭也。)
①古詩:“瀟湘逢故人!雹凇稌罚骸吧刑兤濣S發!雹埘U照詩:“翻波揚白鷗!雹堋恫洗呵铩罚合韧踔灾蝸y安危也。注:亂者治之,危者安之。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2
原文:
軍城早秋
[唐代]嚴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昨夜蕭瑟的秋風吹入關塞,極目遠望,只見寒云低壓,月色清冷滿照西山。
一再催促手下勇勐的將士追擊敵人,不要讓敵人一兵一馬從戰場上逃回。
注釋
漢關:漢朝的關塞,這里指唐朝軍隊駐守的關塞。
朔云邊月:指邊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邊:邊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當時控制吐蕃內侵的要地。
更催:再次催促。飛將:西漢名將李廣被匈奴稱為“飛將軍”,這里泛指嚴武部下作戰勇勐的將領。驕虜:指唐朝時入侵的吐蕃軍隊。
莫遣:不要讓。
沙場:戰場。
賞析:
此詩描寫作者率領軍隊與入侵的吐蕃軍隊進行激烈戰斗的情景。前兩句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疆的將領,斗志昂揚,堅信必勝的豪邁情懷。全詩表現了邊防將帥在對敵作戰中的警惕性,以及剛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視敵人的豪邁氣概。格調高昂,讀來使人振奮。
這首《軍城早秋》,一方面使讀者看到嚴武作為鎮守一方的主將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這位統兵主將的詞章文采,能文善武,無怪杜甫稱其為“出群”之才。
“昨夜秋風入漢關”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我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治武裝,常于秋高馬肥的季節向內地進犯!扒镲L入漢關”就意味著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昨夜”二字,緊扣詩題“早秋”,如此及時地了解“秋風”,正反映了嚴武作為邊關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情的熟悉。
“朔云邊月滿西山”接著寫詩人聽到秋風的反映,這個反映是很有個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表現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注的具體內容。西山,寒云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為濃重,這氣氛正似風云突變的前兆,大戰前的沉默!把壑行蝿菪刂胁摺,這是一切將領用兵作戰的基本規律。所以詩的前兩句既然寫出了戰云密布的“眼中形勢”,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詩中略去這一部分內容,正表現了嚴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案摺倍职凳緫鹗乱寻粗鲗⒉渴饎倮归_。兩句一氣而下,筆意酣暢,字字千鈞,既顯示出戰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表現了主將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而整個戰斗的結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放在一起來看,就會發現中間有著很大的跳躍。了解戰爭的人都知道,一個閉目塞聽、對敵情一無所知的主將,是斷然不會打勝仗的,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于戰前主將對敵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詩的一、二句景中有情,顯示出主將準確地掌握了時機和敵情,這就意味著已經居于主動地位,取得了主動權,取得了克敵制勝的先決條件,這一切正預示著戰爭的順利,因而,勝利也就成了人們意料中的結果,所以讀到三、四句非但沒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種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滿足。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概雄壯,干凈利落,表現出地道的統帥本色。
古詩詞鑒賞3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注解>
蜀相:三國時蜀國丞相,指諸葛亮。
錦官城:現四川省城都市。
自:空。
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
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
開濟:指幫助劉備開國和輔佐劉禪繼位
<韻譯>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評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借游覽武侯祠,稱頌丞相輔佐兩朝,惋惜他出師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統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
古詩詞鑒賞4
《好了歌》
甄士隱知投人不著,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驚唬,急忿怨痛已傷,暮年之人,貧病交攻,竟漸漸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來。可巧這日拄了拐杖掙到街前散散心時,忽見那邊來了一個跛足道人,瘋癲落拓,麻鞋鶉衣,口內念著幾句言詞道: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士隱聽了,便迎上來道:“你滿口說些甚么?只聽見些‘好了’‘好了’!蹦堑廊诵Φ溃骸澳闳艄犚姟昧恕郑算你明白?芍郎先f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便名《好了歌》。”士隱本是有夙慧的,一聞此言,心中早已徹悟,因笑道:“且!待我將你這《好了歌》注解出來何如?”道人笑道:“你就請解。”士隱乃說道: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
說甚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歌》注釋
1、陋室——簡陋的屋子。笏滿床——形容家里人做大官的多。笏,古時禮制君臣朝見時臣子拿的用以指畫或記事的板子。事出《舊唐書·崔義元傳》:神慶的兒子琳、珪、瑤等都做大官,每年家宴時“以一榻置笏重疊于其上”。后來俗傳誤為郭子儀事,并編有《滿床笏》劇,小說中曾寫到。這兩句說,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當年高官顯貴們擺著滿床笏板的華屋大宅。
2、雕梁——雕過花的屋梁,指代豪華的房屋。
3、謗——指責、毀謗。奚落、辱罵。
4、強梁——強盜的另一種稱呼。
5、擇膏梁——選擇富貴人家子弟為婚姻對象。膏梁,本指精美的食品。膏,肥肉;梁,美谷。引申為富貴之家。
6、紗帽——古時候的官吏所戴的帽子,這里是官職的代稱。
7、鎖枷——舊時囚系罪人的刑具。
8、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貴官所穿的公服。
9、反認他鄉是故鄉——比喻把功名富貴、妻妾兒孫等等誤當作人生的根本。
10、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為別人做事自己沒得到好處。唐代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1]
《好了歌》譯文: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功名是沒法忘記的,
從古至今的將領和丞相都在哪里,如今只剩下一堆荒墳;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財富是沒法忘記的,
活了一世,只恨積攢了沒多少錢,等到錢多了的時候,眼睛一閉就離世了;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嬌妻是沒法忘記的,
活著的時候天天訴說的恩情,死去之后又改嫁他人;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兒孫是沒法忘記的,
一片癡心教育孩子的父母從古來就有許多,但是有誰看見了那些所謂孝順的兒孫呢?
南無樂隊《好了歌》領唱新版紅樓夢首映
應新版《紅樓夢》片方及導演邀請,北京視襲音樂旗下勢頭看漲的南無樂隊帶著幾天前剛剛改編制作完成的新版《紅樓夢》電視劇插曲《好了歌》,登上了北京衛視新版《紅樓夢》電視劇首映典禮的舞臺。 《好了歌》堪稱《紅樓夢》古典文學經典中的經典!逗昧烁琛沸麚P的是一種遠離現實的虛無主義思想,好既是了,了既是好,表達的是佛教的“萬事到頭都成空,及早抽身了塵緣”的思想。
新版紅樓夢片方表示,“南無樂隊不管從音樂作品還是樂隊氣質來講,都蘊藏著濃厚的傳統文化元素,加之他們一直以來對佛學文化的研習經歷和感悟,非常契合《好了歌》在音樂呈現上的訴求。另外,南無樂隊作為當代中國青年人的鮮活代表,邀請他們參與到新版《紅樓夢》的相關創作工作中,也希望能從他們身上得到一些關于新版紅樓夢的直接反饋。這樣有助于讓觀眾能在新的紅樓中感受恰到好處的音樂,更能全面感受新紅樓。
《好了歌》賞析
這首歌出現在第一回中。甄士隱家業破敗后,夫妻倆到鄉下田莊里生活。又趕上"水旱不收,鼠盜蜂起",不得安身,只好變賣了田產,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個卑鄙貪財的人,把他僅剩的一點銀子也半哄半賺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隱"急忿怨痛"、"貧病交攻",直正走投無路了。一天,他拄著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見一個"瘋癲落脫、麻履鶉衣"的破足道人走過來,叨念出這首歌。
這首《好了歌》宣揚了一種逃避現實的虛無主義思想。從宗教的觀點看,人們活在世上,建功立業,發財致富,貪戀妻妾,顧念兒孫,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覺悟"的緣故。這首歌就是用通俗淺近的語言來說明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義引申一層,說只有和這個世界斬斷一切聯系,也就是說只有徹底的"了",才是徹底的"好"。所以他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極色彩是十分明顯的,但是我們還不能簡單地把它視為糟粕拋棄它。因為作者擬作這首《好了歌》,是對他所厭惡的社會現實的一種批判,盡管是一種消極的批判,也有它的價值。作者出身于一個上層的封建世家,親自觀察了這個階級的腐朽、墮落,親身體驗了貴族階級由興盛到衰敗的'苦痛,進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強烈的憤感,他要痛罵,他要詛咒,《好了歌》便是痛罵的歌、詛咒的歌。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復雜的。他傾注一腔心血,虛構了大觀園那樣一個如詩如畫的環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純潔的少女形象,描繪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見,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著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愛必然有憎,他描寫賈赦、賈珍、賈璉之流豬狗不如的品德和行為,就是對他憎惡的對象的鞭苔。而最后,無論他所愛的還是他所憎的,都一齊毀滅了,就使他墮入一種難以解脫的精神痛苦之中。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態度,再看他寫的這類具有虛無色彩的東西,就能夠把它放到適當的地位去理解了。也就是說,作者世界觀中盡管有虛無消極的一面,但同無愛無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沒有深厚的生活激情,豈能寫出這樣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紅樓夢》來?
古詩詞鑒賞5
作品原文
周鄭交質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1。王貳于虢2,鄭伯怨王3。王曰:“無之!惫手茑嵔毁|4。王子狐為質于鄭5,鄭公子忽為質于周6。
王崩7,周人將畀虢公政8。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9。秋,又取成周之禾10。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11,質無益也。明恕而行12,要之以禮13,雖無有質,誰能間之14?茍有明信15,澗溪沼沚之毛16,蘋蘩蘊藻之菜17,筐筥錡釜之器18,潢污行潦之水19,可薦於鬼神20,可羞於王公21,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22,《雅》有《行葦》、《泂酌》23,昭忠信也24!
詞句注釋
1、卿士:周朝執政官。
2、貳于虢(guó):二心,這里有“偏重”的意思。此指平王想把政權一部分讓虢執掌。虢,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
3、鄭伯:諸侯國鄭國的君主,這里是鄭莊公。
4、交質:交換人質。
5、王子狐:即姬狐,是周平王的次子、姬泄父的弟弟,史稱“王子狐”,在長兄“太子泄父”死后,被立為太子。
6、公子忽:鄭莊公太子,后即位為昭公。
7、王崩:周平王去世。崩,君主時代稱帝王死。
8、畀(bì):交給。
9、祭(zhài)足:即祭仲,鄭大(dà)夫。溫,周朝小國,在今河南溫縣南。
10、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陽市東。
11、中:同“衷”,內心。
12、明。夯ハ囿w諒。
13、要(yāo):約束。
14、間:離間。
15、明信:彼此了解,坦誠相待。
16、沼沚:沼,池塘。沚,水中小洲。
17、蘋(píng):水生植物,即四葉草(蘋古代無“蘋”之意)。蘩(fán),白蒿。蘊藻,一種聚生的藻類。菜,野菜。
18、筐莒(jǔ):竹制容器,方形為筐,圓形為莒。锜(qí)釜,均為烹飪器,有足為錡,無足為釜。
19、潢(huáng):積水池。污,積水。行(háng)潦(lǎo),路上的積水。
20、薦:享祭,祭祀。
21、羞:同“饈”,進奉。
22、《采蘩》、《采蘋》:均為《詩·召南》篇名,寫婦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23、《行葦》、《泂(jiǒng)酌》:均為《詩·大雅》篇名,前者寫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頌忠厚。后者寫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24、昭:表明。
原文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惫手茑嵔毁|。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白話翻譯
鄭武公、鄭莊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權給虢公,鄭莊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說:“沒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鄭國交換人質(證明互信):(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質。周平王死(后),周王室準備讓虢公掌政。四月,鄭國的祭足帥軍隊收割了溫邑的麥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鄭互相仇恨。
君子說:“信用不發自心中,盟約抵押也沒用。開誠布公互相諒解地行事,用禮教約束,即使沒有抵押,誰能離間他們呢?假如有真誠的信用,山澗溪流中的浮萍,蕨類水藻這樣的菜,裝在竹筐鐵鍋一類的器物里,用低洼處溝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獻給王公為食,何況君子締結兩國的盟約,按禮去做,又哪里用得著人質?《國風》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葦》、《泂酌》詩,都是昭示忠信的。”
作品背景
在自春秋起始的東周,從平王東遷立國,就天下大亂,禮崩樂壞,連姬姓的宗室諸侯也不再忠心輔佐。天子和諸侯的信用,要用交換人質來作保證,成為笑談。鄭莊公不循禮法開了先例,王綱已墮。而后,周王室與執政大臣鄭伯發生信任危機,鄭國是西周末至戰國初重要諸侯國之一,鄭桓公曾經是周朝朝廷的司徒,鄭武公也在周平王時出任卿士。鄭莊公繼承父親為鄭國國君時,也承襲了父親在朝廷的卿士職位。后來,周平王寵信虢公忌父,有意擢升虢公、分享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派遣鄭卿祭足率領鄭軍在四月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溫地的麥,又于當年秋天再率領鄭軍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成周的禾,周鄭關系因此進一步惡化。周鄭互相懷恨,關系急遽惡化。日漸衰微的周王室為了防止鄭莊公獨攬朝政,就想分政給另一個姬姓國國君虢公,以保持政權的平衡。然而,鄭莊公不買周平王的賬,對周平王準備采取的這一舉措怨恨不已。為了達成妥協,作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為諸侯國國君的鄭莊公,居然采用了進入春秋時代以后各諸侯國間普遍采用的一種外交手段,即交換質子。而這一手段并沒有奏效。以上就是該文的背景。
作品鑒賞
文章先簡要記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一方面揭示了鄭莊公兩次入侵東周之地,強逼平王立質、咄咄逼人的姿態;另一方面則反映了東周王室已然衰微、任人欺凌、委曲求全的歷史情狀。并由此得出結論,周天子與鄭莊公想通過交換人質來緩解矛盾、取信對方的做法是不可靠、也不可取的,因為周鄭之間并沒有誠信之心,又不依“禮”行事,所以雙方即使交換了人質,也還是不能夠維持他們之間的關系。
最后,君子通過對此事的評論,指出相互之間的了解和信任要建立在彼此體諒、坦誠相待的基礎之上,強調了恪守禮儀、忠于信義的重要性。
文章雖然不長,但敘事樸實,議論周嚴,有事實,有根據,有結論,語言中肯,說服力很強。文末“君子日”一段評論,以信和禮為標準。一針見血地指出周鄭交質之非。數層轉折與整齊的排旬,使作者的論斷顯示出不可逆轉的氣勢,空靈排宕、辭采縱橫而又風韻悠然。
自幽王烽火戲諸侯及平王東遷以來,周王權威早已實際崩潰。但周王及諸侯都沒有將此事捅破。周鄭交質作為一個可供觀測或曰方便標記的事件點而成為周王權威崩潰的標志!蹲髠鳌氛J為周鄭交質“無信(已墮落到需靠人質故曰無信)不禮(周鄭上下失序故曰不禮)”,是東周“禮崩樂壞”的縮影。
在《周鄭交質》中,君子對雙方都有責難,但側重于批評周王室。左丘明認為這種局面的出現是因其不能以信服人,是以禮馭下造成的。周、鄭由“交質”到“交惡”,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權力再分配問題上矛盾沖突的必然結果。也就是說,決定周、鄭雙方關系的`最終原則是利益和權利的再分配。盡管由于歷史的局限,《左傳》作者不可能揭示周、鄭由“交質”到“交惡”的歷史本質,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實說話”,所以,還是使我們看到了這一時代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總動向。而“用事實說話”,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點。至于此文用較多的文字闡發誠信的重要性,那只是作者的一種美好愿望而已,因為在歷史進入“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以后,就很難看到各諸侯國“要之以禮”并“行之以禮”的事情了!吨茑嵔毁|》這篇文章反映了《左傳》崇霸貶王思想。全文先講事實,再進行評論,這是《左傳》的典型寫法。君子的議論以“禮信”為中心,引經據典,辭理暢達。對后世史論有極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也有說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歷史學家。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春秋時魯國都君莊)人。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
古詩詞鑒賞6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賞析
冷風中望著遠方的拂云堆,不知道多少次我登壇殺馬以祭。今天的大唐王朝是多么的威武雄壯,再也不肯用和親這樣的方略來換取短暫的和平了。
盛唐邊塞詩人名家王之渙一生才高運蹇,惜只六首詩作傳世,實讓后人嘆嗟!《涼州詞》其一可謂人人皆知,網路上輕易便可找到相關的解釋。但《涼州詞》其二多錄其詩文,注解卻是鮮見少聞。無奈,泊云居只得自己動手。有不恰處,閱者莫笑泊云居才淺也!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開題便以別樣的視角入筆,詩寫外族首領北望拂云堆,其心內情感想必是復雜多變的吧。每次打算入侵中原之前我都會到拂云堆神祠祭酹求福。這是我祖輩生活的土地呀!而今只能遠遠的望著它了。多少無奈多少悲憤皆入詩中,仿佛一個末路的英雄虎目含淚仰天悲鳴。
敢于從這樣的角度寫詩,敢于替敵人鳴不平,縱觀中國歷史怕只有盛唐才有這樣的胸襟氣度。從這兩句詩中不難發現王之渙自身的豪放不羈,和觀察想像的深入。唐朝雖然政治清明,詩人們多敢于言。但能站在這樣的立場來看待思考問題實難能可貴,晚于王之渙的邊塞詩人李頎在《古從軍行》也有相類似的詩句:"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這兩位詩人都能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戰爭,的確難能可貴。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這兩句直白道來更有一種激刺的震憾。藏在詩后的深切的情感波濤才是直指人心靈深處的由血和淚交織而成的爭戰歷史。自春秋戰國起,華夏周邊諸馬上民族戰力強盛,漢家天子多以和親之策以換得短時間的和平,圖謀發展。而周邊外族在漢族和親之后和得到漢族朝貢來的'禮物多也烽鼓暫息。
漢、唐時漢族國力強大起來,用不著再用和親的政策來換取和平了,而且強大起來的漢家天子野心勃勃,對外族發起戰爭。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朝名將張仁愿乘默啜悉率其眾西擊突騎施、營州一帶空虛之機,奏請朝廷奪取漠南并沿黃河北岸筑“受降城”,加強防御,首尾相應,斷絕突厥南寇之路于河北筑中、東、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張仁愿正好把中受降城筑于他們誓師之地。東城建于今內蒙托克托。西城筑于五原西北。三城各相距四百余里,占據黃河北岸險要之地,遙相呼應,構成一道堅強的防御屏障。王之渙詩中的單于可能便是指默啜悉吧,他更是連祖宗的宗廟也失去了。從自“不敢渡山畋牧”。再想漢家天子用和親來安撫自己,怕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吧!
這首詩視角獨特,觀察深入。描寫動人心魄。雖不如為人熟知的人《涼州詞》其一,但在其直白的描寫中道出戰爭不只是給漢家帶來災難,同樣的,戰爭的另一方也同樣是為了生與死,國與家而輕死舍生。實應為后人警聳也!縱觀《涼州詞》二首,不難發現這位個性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卻時運不濟的詩人悲天憫人的另一面。
古詩詞鑒賞7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問我什么時候回去,我還沒有確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詩意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復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創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r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古詩詞鑒賞8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山行留客》譯文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氣象萬千。何必初見陰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氣晴朗,沒有一絲雨意,走入云山深處,也會沾濕衣裳。
《山行留客》譯文二
山中萬物正在春日的陽光下意興盎然,不要看到些許陰云就打算匆匆回家。
就算是沒有一絲雨意的晴朗天氣,云山深處的霧靄也會將衣衫打濕。
《山行留客》注釋
山行:一作“山中”。
春暉:春光。
莫:不要。輕陰:陰云。便擬歸:就打算回去。
縱使:縱然,即使。
云:指霧氣、煙靄。
《山行留客》賞析
《山行留客》是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的詩作。此詩通過對春山美景的整體描繪和對客人欲離去想法的否定及勸說,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好景色的喜愛之情與希望同友人共賞美景的愿望,并蘊含著要欣賞最美景致就不能淺嘗輒止的哲理。篇幅雖短,卻景、情、理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全詩語言質樸,虛實相間,跌宕自如,詞淺意深,耐人尋味。
這首詩緊扣詩題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繪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畫。
首句“山光物態弄春輝”,寫出了留客的前提條件——山中萬物都在春天的陽光下爭奇斗艷,呈現著一派醉人的美景。一個“弄”字出神入化,給山中景物賦予了人的性格,描繪了萬物朝氣蓬勃的盎然生機。全詩正面描寫山景只有這一句詩。因為只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著力表現春山的整個面貌,從萬象更新的氣象中,渲染出滿目生機、引人入勝的意境。因為只有把這一句寫得很濃,而且先聲奪人,形成一種壓倒的優勢,“留”才有意義,客人所擔心的問題才顯得無足輕重。
次句“莫為輕陰便擬歸”,是詩人對客人的勸留之辭,恰值游興正濃之際,天空中忽然浮過一片“輕陰”,大有大雨將至之勢,這是令客人游興頓減的惟一客觀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觀上并非不戀山景的心靈信息。次句與首句緊密相關。由于第一句蘊含豐富,很有分量,第二句雖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卻顯得順流而下,毫不費力。
最后兩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采取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的筆法,進一步勸慰客人既來之,則安之,不要錯過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為客人怕“輕陰”致雨、淋濕衣服,詩人就婉曲地假設了一個晴天游春的問題——在晴天中,因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霧鎖的山中也會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徑上,衣服和鞋子同樣會被露水和霧汽打濕的。這也就是說,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無法避免的問題,從某一角度說,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樂趣,那么,就不必為一片“輕陰”而躑躅不前。
這兩句不只是消極地解除客人的疑慮,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地去誘導、去點燃客人心中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
這首詩的意境異常清幽,還表現在雋永的哲理啟迪上。它告訴人們:事物是復雜的,不應片面地看問題,對待困難也是如此。在人們前進的道路上,要正視困難,勇往直前,“莫為輕陰便擬歸”;在克服困難中迎來的美景,才更加賞心悅目,其樂無窮。正由于詩中含義豐富而深刻,所以,這首詩與同類登山春游詩相比就更別具一番悠然不盡的韻味。
《山行留客》鑒賞
這首詩題為《山中留客》,它的重點當然是留客。但是,因為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無疑是欣賞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寫到春山的美景,不過寫多了又會沖淡“留客”的主題。詩人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他正面描寫山景只用了一句詩:“山光物態弄春暉”。因為只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著力表現春山的整個面貌,從萬象更新的氣象中,渲染出滿目生機、引人入勝的意境。嚴冬過盡,春風給蕭瑟的山林換上新裝,萬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生氣勃勃,光采煥發,爭奇斗妍。這一“弄”字,便賦予萬物以和諧的、活躍的情態和意趣!吧焦馕飸B弄春暉”,寫得極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態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綠葉嗎?是迎風招展的山花送來陣陣的芬芳嗎?是花葉叢中百鳥的歡唱嗎?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嗎?……它們全部囊括在這一句詩里了。這是一個極富啟發性和鼓動性的詩句。詩人把它放在詩的開頭也是頗具匠心的。
因為只有把這一句寫得很濃,而且先聲奪人,形成一種壓倒的優勢,“留”才有意義,客人所擔心的問題才顯得無足輕重。所以這開頭的一句在表現上、在結構上都是值得細味的。由于第一句蘊含豐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為輕陰便擬歸”,雖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卻顯得順流而下,毫不費力。是的,面對著這美不勝收的景致,怎能因為天邊一片陰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勸說客人“莫為輕陰便擬歸”還不夠,還必須使客人真正安下心來,游興濃起來才行。怎樣才能達到這一步呢?說今日無雨,可天有不測風云,何況“輕陰”已見,這種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險,未必能解決客人心中的疑慮。詩人琢磨著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賞這春山美景,只是擔心天雨淋濕了衣服。既然如此,詩人就來一個以退為進。你是怕天雨濕衣嗎,天晴又怎樣呢?“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沾衣”雖是難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煙縹緲,水汽蒙蒙,露濃花葉,……卻也是另一番極富詩意的境界啊!然而,這可不是遠在一旁所能見到的。它必須登高山、探幽谷,身臨其境,才能領略。而且細咀那“入云深處”四字,還會激起人們無窮的想象和追求,因為“入”之愈“深”,其所見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梢娫姷娜膬删,就不只是消極地解除客人的疑慮,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地去誘導、去點燃客人心中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不過要在四句短詩中把這一矛盾解決得完滿、生動、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詩人沒有回避客人提出的問題,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話去挽留,而是針對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導客人開闊視野,馳騁想象,改變他的想法,從而使客人留下來。事雖尋常,詩亦短小,卻寫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其中虛實相間,跌宕自如,委婉蘊含,顯示出絕句的那種詞顯意深、語近情遙、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
古詩詞鑒賞9
點絳唇·耍的猴兒謎(第五十回)
溪壑分離,紅塵游戲,真何趣?名利猶虛,后事終難繼。
【說明】
這首用“點絳唇”曲子寫的謎語,湘云念了后,“眾人都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戲人的。”只有寶玉一下子就猜著了。
【注釋】
1.溪壑分離,紅塵游戲——猴子多生活在山谷中、澗溪旁,被人捕住后便離了山林,來到鬧市,供人耍玩。
2.名利猶虛——指猴子穿衣戴帽,扮成文官武將的樣子。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耍猴兒者,木箱之內藏有羽帽烏紗,猴手自啟箱,戴而坐之,儼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揚可聽,古稱‘沐猴而冠’,殆指此也。”
3.后事終難繼——小說中湘云已作了解說:“那一個耍的猴兒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鑒賞】
湘云這個謎,作者大有深意。謎兒眾人不解,只讓寶玉猜中,也不是偶然的,因為它句句適用于寶玉:大荒山青梗峰的頑石,幻形入世,成了怡紅公子,這不正是“溪壑分離,紅塵游戲”嗎?“真何趣”的感慨與他在《寄生草解偈》一曲中所說的“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的意思一樣;“名利猶虛”,是他蔑視仕途經濟的反抗思想;“后事終難繼”,或者說“剁了尾巴去”,正應了他“懸崖撒手”、棄家為僧的結局。這樣,謎語就簡括了寶玉一生的道路。
從整個賈府后來“一敗涂地”、“樹倒猢猻散”來看,也完全符合謎語末句所言。當時湘云以猴兒斷尾解說它,引得眾人哈哈大笑。如果這些人知道這句話所預示的真正含義,還有誰能笑得出來呢?
謎語的.巧妙,還在于它又可以成為對當時政治上各種丑惡人物的無情的嘲諷。因為,在作者那樣“旁觀冷眼人”看來,世上一切熱中于功名利祿之輩,從他們套上名利的繩索的那一天起,也就像“耍的猴兒”一樣,上竄下跳在扮演著滑稽的角色。他們洋洋得意于一時的高官厚祿,儼然擺出一副了不起的姿態,這完全像“沐猴而冠”那樣虛妄可笑。戲總是要演完的,那時怕也免不了落得個“后事終難繼”的下場。后四十回的續補者沒有按原作者這條線索去寫。他硬要寶玉念念不忘“有個好兒子,能夠接續祖基”(對李紈說的話),而且寫他自已也得了貴子還攻讀“四書”、“八股”,考中科舉,金榜掛名,又預言“將來蘭桂齊芳,家道復初”,大翻曹雪芹“名利猶虛,后事終難繼”的案。今天看來,這些地方恰好都是續書的致命傷。
古詩詞鑒賞10
憂國憂時
1、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別離和戰亂的痛苦
3、同情人民地疾苦
4、對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建功報國
1、建功立業的渴望
2、保家衛國的決心
3、報國無門的悲傷
4、山河淪喪的'痛苦
5、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6、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
7、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公式: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么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06年全國卷2)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
(步驟一)(因為沒有什么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再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05年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抓住關鍵詞語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關鍵詞語。什么是關健詞語?
詩中的名詞(寫景、寫物、寫人),有時還得注意名詞前的修飾語,弄清它寫了什么。
動詞、形容詞、能反映詩人辛勤的形容詞。
秋詞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試析此詩寫了生活中那個“尋!钡募毠?表現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開”字,動詞。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又打開信封,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
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的無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又要補寫,是應為有說不盡的思念的話。
征人怨、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1、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2、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做簡要賞析。
找出名詞,分類:金河、玉關、黑山,地名,邊塞的地名。物名:馬策、刀環、青冢,黑山。動詞:貴、繞、詩題:怨、
地名、物名都有邊塞特征。怨是表達征人心情的動詞。
。1)寫了征人戍邊生活,所以說是一首邊塞詩。
。2)第一句“怨”、年年調動頻繁,第二句怨天天練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氣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單調。通篇雖無怨字,卻句句有怨情。
看標題,把握情感。
古詩詞鑒賞11
滿滿愛上詩詞,美文與友共擷取。一卷詩書,一杯清茶,不斷學習,珍惜當下,讓美好的生活詩情畫意。
今天與好友們擷取宋
代陸游的一首七律《州宅堂前牡丹花》
原文:
Caura仙子靜中芳,也帶酣紅學醉妝。
意欲十分開圣埃蒂安德,無情一餉斂斜陽。
泥根玉雪元Allanche,明晃白亮林間亦自香。
想的沙浦花正好,丁年織錦冀建涼。
注解:
Caura:駕波而行,這里是比喻牡丹花如駕波而行的仙女。
靜中芳:指異萼在靜靜散發出它的香氣。
酣紅:濃黃色。王安石《題西太一宮壁》:“柳葉鳴蜩綠暗,牡丹花落日紅酣!
“意欲”句:意指荷蓮迎著為叢蘚科扭口蘚對外開放得很有情義。
一餉:片刻工夫,一會兒工夫。
玉雪:比喻異萼的根雪白如雪。
Allanche:不被污染。意指荷蓮之根雖然繁殖在廢水當中,但它仍然長得雪白如玉。
沙浦:地名,在今無錫市西南十里處。那兒美景優美,與巢湖南匯相連相通。
相傳春秋時越國謀臣范蠡為越滅吳后功成身退,從這里與西施一起入湖。
范大成晚年居此地,宋孝宗曾親筆書寫“沙浦”兩字以賜。
丁年:比喻沙浦廣闊,河水遠望不見邊,水與天接。
織錦:浮云映在河水中,沙浦變得如織錦一般。
冀建:華麗的船。
譯文:
堂前的麻生當中,一叢叢荷蓮如Caura而行的仙子,在靜靜散發出它們的香氣。在陣陣的微風中,它們翩翩起舞,如貴妃醉酒一般表現著嫵媚的風姿。早晨,為叢蘚科扭口蘚普降,異萼對外開放得異常精神,如有情意欲的姑娘;傍晚,夕陽西下,荷蓮顯得無精無采,滿含委屈送走晚霞。它雖然繁殖在廢水當中,但它卻雪白如雪,一塵不染。它的葉片,林間碧綠,散發出著特有的清香。
觀賞
這首詩由君光,語言清爽亮麗,對仗工整,顯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學修養。詩中將牡丹花比為高潔端莊的美人,她有Caura仙子的美貌,多情而不可侵犯,在廢水當中而不染一塵一泥。它的外貌很美,但它的'品格更美,它因此而贏得著名詩人的鐘情與喜愛?伤吘狗敝秤谔们奥樯斨,不同于巢湖中成片牡丹花的氣勢,也因此引動了著名詩人割不斷理還亂的鄉思。讀這首詩,也自然讓我們想到那篇著名的《東坡》,二者各具特色,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楊萬里說陸游的詩“清爽嫵麗”,文征明說他“阮嶼美景語”,讀這首詩,方知前人之言不虛。
南匯
宋陸游
東山清風綠明遠,小橋朱塔兩依然。
第一年待客南匯路,細雨垂楊系冀建。
注解
東山:特指送行之處。
觀賞
這首詩寫送行好友時的情景,表達了與好友間的真摯。南匯在江蘇省無錫市西南,美景宜人。
前這段話為送行之景。東山,特指送行友人的河邊。明遠;是為一片,遍地。朱塔;黃色的寶塔。這這段話可以這樣理解;春天來了,東山平披上了蓑衣,大地煥然一新。只有小橋、朱塔,不管春夏秋冬,還是老樣子。兩依然,好友乘春光而去,以后只有小橋、朱塔與著名詩人為伴。想到這著名詩人黯然神傷。
后這段話是初戀之情。系;拴著。冀建;油漆彩繪之船。在第一年待客的南匯,今又有一條將要離去的冀建,在夜幕中拴在楊柳上,垂柳輕舟、雨中待客、依依惜別之情更使人傷懷。全詩以抒情之筆寫景,通過環境景物描寫,烘托初戀之情,情景交融,真摯纏綿,回味無窮。
結束語——
通過每天讀一首古典詩詞,既可增長知識,又可以提高自己駕馭語言和文字的表達能力,不斷加強文學修養,在與人交往中展示那獨具魅力的自己。
滿滿愛上詩詞,愿與好友們攜手共進,一路前行長知識,觀賞傳統文化中那美麗迷人的美景。
古詩詞鑒賞12
古詩原文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譯文翻譯
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刮風下雨。料峭的春寒還未結束,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
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注釋解釋
選自《簡齋集》。陳與義(1090—1138),號簡齋。宋代詩人。此詩寫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陽市。
園公:詩人自注:“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
胭脂:一種紅色顏料。也泛指紅色。
詩文賞析
這首絕句與其說是寫春寒,不如說是詠海棠。說到詠海棠,自然忘不了蘇軾的《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逼鋵崳@兩首海棠詩都是借海棠寫自己。蘇軾筆下的海棠圣潔、幽寂,是他貶官黃州時的寫照;陳與義筆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時的寫照。 因此,頭兩句的“風”“寒”就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風寒,更主要的是社會的`風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風飄絮”,詩人則“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兩句詩人用類似于刻劃松、梅、菊、竹的手法來寫海棠,說它傲然“獨立”于風雨中,哪怕有損于自己美麗的“胭脂色”。海棠的風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現。詩人點化杜甫的“林花著雨胭脂濕”,別創意境,不但更具風致,而且更具品格。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雅致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上乘之作,這就是詠物詩創作的訣竅。
古詩詞鑒賞13
《詠鵝》
朝代:唐代
作者: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詩】
鵝,鵝,鵝,彎著脖子向著天空唱歌。
它雪白的羽毛飄浮在綠水上,紅色的鵝掌輕輕地劃動著清澈的水波。
【賞析】
這首詩原題叫“詠鵝”!霸仭,用詩歌等來敘述。這首詩相傳是駱賓王府七歲時寫的,描寫白鵝在綠水中浮游蕩漾、快樂呼喚的情景,寫得通俗易懂,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不僅寫出了鵝的一般特征,而且給我們畫出了一幅清新悅人的“鵝戲清波”圖。這首詩也表現了這位天真的小作者歡快的心情。
第一句,選用了三個“鵝”字,運用摹聲的手法,把鵝的鳴叫聲送到人們的耳朵里,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難想象,小作者聽到鵝的叫聲,看到鵝在水面上游來游去,心中多么快活,不僅脫口而呼:“鵝、鵝、鵝!”
第二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時的樣子:彎曲著長長的脖子,向著藍天高歌。在孩子的眼中,這樣子有多么得意,多么神氣!
三、四句描寫鵝游動的情態。“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睗嵃椎挠鹈,碧綠的春水,鮮紅的腳掌,清澈的波紋,白、綠、紅互相映襯,色彩鮮艷。鵝在水上是輕輕地“浮”,緩緩地“撥”,動作優美,怡然自得。這情景,當然會使孩子心情愉快,甚至會高興地手舞足蹈。
這首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新鮮活潑,明白如話。詩人經過認真觀察,從聲音、形象、動作、顏色等幾個方面抓住特點進行描繪!扒棥、“白毛”、“紅掌”,是白鵝的形體特征;“向天歌”、“浮綠水”、“撥清波”,是白鵝的生活習性和行動特征。詩人抓住這些特征,把白鵝浮水時的形象和神態寫得生動、逼真,給人留下了一副富有情趣的`、美麗的圖畫。
【鑒賞】
詩中,小作者從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態,去理解和觀察鵝,用了擬人的手法,如把鵝的叫聲說成是“歌”等。同時也把色彩的對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現傳達的豐富和全面!鞍酌、“綠水”、“紅掌”、“清波”,相映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扒棥倍中稳甍Z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薄案 薄皳堋眱蓚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鞍酌薄凹t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艷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于觀察事物的能力。
無論從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藝術上,這首詩都是堪稱一絕的。
古詩詞鑒賞14
宋代鄭文妻《憶秦娥·花深深》
一鉤羅襪行花陰。行花陰。閑將柳帶,細結同心。
日邊消息空沈沈。畫眉樓上愁登臨。愁登臨。海棠開后,望到如今。
譯文/注釋
注釋
①一鉤:常用于形容新月,此喻美人足。
、谕模杭赐慕Y。用錦帶打成的連環回文樣結子,為男女相愛的象征。
譯文
在一個晴和的春日,詞人踱著輕盈的步子,獨自徘徊于花蔭之下,看到長長的柳條,便隨手攀折了幾枝,然后細心編成一個同心結,期望丈夫能與自己永結同心。
詞人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收到丈夫的來信了,在愁苦無奈的時候,只能獨自登上閨樓遠眺。從海棠花開就開始盼望,一直盼到現在。全文賞析上闋是以行動來暗示獨處的.悵惘和對堅貞愛情的向往。詞一開始即以“花深深”三字寫出百花盛開的濃麗景色,緊接著寫自己獨自徘徊于花陰之下!耙汇^羅襪”,指小巧的雙足,由此可以想見抒情女主人公是一位體態輕盈的妙齡女子。“花陰”二字,一方面補足上句花的繁茂,另一方面也點出這是一個晴和的日子。春和景明,本該夫妻團聚歡樂,攜手共游,但如今卻良辰美景虛設。不言惆悵,而惆悵自見。第三句“行花陰”重復第二句末三字,是格律的要求,但在這首詞中卻不是單純的重復,而含有徘徊復徘徊之意,以引出下面的行動。“閑將柳帶”二句寫女主人公看到長長的柳條,乃隨手攀折幾枝,精心地編成了一個同心結,以表達對于心心相印的愛情的向往。這兩句的“閑”字,“細”字,和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不思量,自難忘”二句中的“不”字和“自”字,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閑”為隨便,而“細”卻是仔細、經意。女主人公精細地做著并非特意去做的事,恰恰是蘊蓄心底的深情的自然流露。下闋是以直抒胸臆來表達她痛苦的期待和熱切的召喚。下闋著力寫一個“望”字。“日邊”句是說心愛的人老是讓人白等,毫無音信,寫的是自己無數次等待的結果。“日邊”,指皇帝所在地,此指鄭文就讀的太學所在地臨安。因為“日邊消息空沉沉”,故有下句“畫眉樓上愁登臨”。天天“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既想登樓眺望,又害怕再度失望,一個“愁”字,正表達了這種矛盾復雜的心理。“海棠”兩句,說明自己是從海棠開放的仲春時節一直望到夏日將臨。寫盼望時間之長,既表現了思念的深切,又流露出失望的怨懟。但期待的痛苦中卻又飽含著熱情的呼喚。“望到如今”一句,回應上闋。從時間言,“如今”,即上闋所寫之花濃柳暗的暮春時節;從表情言,上闋所寫都是女主人公“愁登臨”時的活動。前后呼應,渾然一體。
古詩詞鑒賞15
折楊柳
[唐]李白
垂楊拂綠水,搖艷東風年;饔耜P雪,葉暖金窗煙。
美人結長想,對此心凄然。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11-25
經典的古詩詞鑒賞11-17
古詩詞鑒賞11-20
古詩詞鑒賞05-15
《送別》古詩詞鑒賞08-11
浣溪沙古詩詞鑒賞08-09
元宵古詩詞鑒賞08-10
《登樓》古詩詞鑒賞01-25
《月夜》古詩詞鑒賞12-06
《小至》古詩詞鑒賞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