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集合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詞鑒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詞鑒賞1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意思: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夏日絕句的賞析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
詩的后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
夏日絕句作者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后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夏日絕句》,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古詩詞鑒賞2
詩歌閱讀(4分)
閱讀下面一首小令,回答問題。
天凈沙·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9.這首小令描繪出一幅豐富多彩的秋景圖,體現出秋天不同的特征,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答案
9.作者用了孤村、落日、殘霞、老樹、寒鴉等意象(景物)(1分)來表現傳統秋意冷寂、凄清、蕭瑟的一面(1分);結尾又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等意象(景物),(1分)展現了秋天明朗、絢麗、多彩的.一面(1分)。
古詩詞鑒賞3
晚 鴉
崔護
黯黯嚴城罷鼓鼙,
數聲相續出寒棲。
不嫌驚破寒窗夢,
卻恐為奴半夜啼。
鑒賞
詩中描寫的情景應發生在長安城南,禁夜之后。
示意止其行李,以備竊盜的暮鼓早已敲過了(黯黯嚴城罷鼓鼙),這時某一住宅中的一位婦人,卻被屋外樹上的鴉啼聲驚醒。出人意料的是,她并未因此埋怨啼鴉,卻反作歉然的語氣道:恐怕是我睡夢中的哭聲驚擾了枝上的.晚鴉罷。看來,她一點也不為昨夜悲哀夢境的驚破而感到遺憾。
這就立刻使人們聯想到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同樣被啼鳥驚夢,這里的婦人可是怨聲沖天,遷怒于啼鳥呢。兩首詩情景形成對照,但不同的形式,卻有相同的意味。不管嫌鳥也好,不嫌鳥也好,可以說都不是詩的本意。詩人通過怨鳥或謝鳥的形式,目的都在于更好地表現閨怨。一般說來,閨怨的本質內容沒有太大差別,千差萬別之處在于表現的方式。不正面寫閨怨,而借水怨山,從側面微挑,更具含蓄韻味。
詩里一面稱鴉窠為寒棲,一面稱自家為寒窗,兩兩相形,最見物我同情之意,不待奴啼驚鴉,鴉啼驚奴,彼此原諒而后知。與《春怨》比照來讀,我們感到這體諒晚鴉的人,是貧婦;那打起黃鶯的人兒,卻是香閨少婦。由詩讀出人物身份,可見詩的高妙。
古詩詞鑒賞4
一.鑒賞形象
1.人物形象
(1)一句概括,形象特點+社會屬性(…的隱士;…的底層勞動婦女;…的書生)(2)結合全詩的句子進行分析,有描寫手法的要鑒賞所用的描寫手法(側面,正面)(3)概括出形象中蘊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對…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作者…)
2.事物形象(詠物詩中)
(1)一句概括,所描寫事物的形象特點
(2)結合詩句分析所詠之物的特點(哪句怎樣表現了哪個特點)
(3)結合詩人的思想感情,寫出所詠之物中的所托之情(托物言志)
3.景物形象
(1)一句概括,詩句描寫了一幅+(季節、地點、事件)+(什么樣氛圍特點的,孤寂冷清,雄渾壯闊,恬靜優美,蕭瑟凄涼等)的圖景
(2)用自己的語言將詩中所寫之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
(3)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二.鑒賞語言
1.煉字、詞、句
(1)釋義,“…”字在句中的含義是…;或“…”字的特殊語法現象(名詞動用之類的)、修辭手法(擬人,通感,化無情為有情,化靜為動等)
(2)把該字放回原句中,描述景象,點出該字所烘托出的意境
(3)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2.鑒賞語言風格
(1)點明語言特色(沉郁頓挫[常見杜甫]、綺麗典雅、清新質樸、簡潔明快、雄渾奔放、悲慨凄涼)
(2)結合相關詩句分析
(3)表達了人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三.鑒賞表達技巧
1.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用典抒情[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前人語句]、借事抒情)
2.描寫方法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2)實寫和虛寫(虛寫:神仙鬼怪世界、夢境、已逝之情景、設想想象未來之情景)
(3)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
(4)色彩變換描寫(異色相襯,在答描寫的景象時要注意)
(5)視角變換描寫(可設題如:全詩怎樣體現“望”字的;描寫景物很有層次,請分析)
(6)白描(一般不著抒情和議論,常和簡練、質樸的語言風格相聯系)
(7)細節描寫(常是動作描寫,小的場景化描寫)
(8)通過不同感官描寫(嗅、視[注意顏色詞]、聲[注意擬聲詞]、觸[注意動作詞]、味)
3.修辭方法
(1)比喻(要注意暗喻,說清本體和喻體,注意它能化具體為抽象,化無形為有形,突出事物特點)
(2)比擬(注意擬人,擬物[人擬物,A物擬B物])
(3)對比(把…和…作對比,更加突出了…,表達了作者…)
(4)襯托(有正襯和反襯,以動襯靜,以樂景襯哀情,以永恒襯無常[常見詠史詩],以無情襯有情[注意托物言志詩],虛實相襯,異色相襯)
(5)象征(詠物詩中)
(6)借代(部分代整體,具體代抽象,用特征代人)
(7)設問(片頭設問,引起全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8)反問(加強語氣,表達更加強烈的感情)
4.構思方法
(1)欲揚先抑2鋪墊3照應4以小見大5以景結情6卒章顯志
二.評價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
1.詠史懷古詩(多寫古人往事,游覽古跡,古今對比)
主要思想感情:
(1)對歷史冷靜的思考(多用用典抒情)
(2)抒發昔盛今衰之慨(多用反襯,對比)
(3)抒發滄桑之感,和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多用大自然的有常襯人事的無常[多在對古跡的景物描寫中])
(4)借古諷今[或勸誡],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抨擊,或感慨個人遭遇
2.山水田園(隱逸)詩(多描寫自然風光,多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渲染氣氛;多有描述畫面的題)
主要思想感情:
(1)表達了淡泊名利,追求閑適恬淡的隱逸生活的思想感情
(2)厭惡和鄙視黑暗的社會現實,想要遠離塵世的思想感情
(3)表達了對大自然和祖國山河的熱愛
(4)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向上的心態
3.送別詩(多臨山傍水,也稱山水送別詩;常寓情于景,渲染烘托,以樂景襯哀情)
主要思想感情:
(1)表達了對友人離去的依依不舍,表現出內心的愁苦、迷戀和傷感
(2)表達了與友人的深情厚誼,以及對友人的贊美、美好期望或激勵勸勉
(3)借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和美好理想,表達詩人自己的豁達胸襟和豪放的氣度
(4)表達了對友人前途的擔憂,或對友人路途遙遠的無限關心(多用虛寫)
4.思鄉懷人(羈旅行意)詩(寫在外漂泊的游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常在特殊節日[除夕、元宵、中秋、重陽等];
常觸景生情,感時生情,托物傳情,因夢寄情)主要思想感情:
(1)抒發了作者的羈旅愁思,抒發內心的孤獨、凄涼之情
(2)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故鄉親人的摯愛與思念
(3)抒發了獨居他鄉,不得重用,在外漂泊多年卻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
5.閨怨詩(常會讓分析人物形象)
主要思想感情:
(1)描寫男女之間深厚的感情,歌頌愛情的真摯(多見于詩經)
(2)表達了閨中生活的孤獨與寂寞,或宮中生活的悲涼
(3)表達了對丈夫、家人的思念(丈夫多在外征戰,或他鄉為官;會和邊塞詩的一些內容聯系)
(4)表達了對虛度時光、青春易逝的哀怨與慨嘆
(5)借閨怨詩表達作者不被朝廷重用的幽怨
6.邊塞詩(多寫邊塞蒼茫雄奇的景象,或邊疆戰事的慘烈,或軍營生活)
主要思想感情:
(1)體現了塞外大漠雄奇的自然風光,抒發豪邁之情
(2)表現了戰士們奮勇殺敵、建功立業的渴望,和保家衛國的決心
(3)寫戰事漸衰,表現了報國無門的悲壯,和壯志難酬卻又無可奈何的慨嘆
(4)揭露了戰爭的激烈與殘酷和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戰士思念家鄉、厭惡戰爭、渴望與家人團圓的情感,以及對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憤懣與不滿
7.詠物抒懷詩(多用托物言志,象征)
主要思想感情:
(1)表達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堅持個性、保持清白的高尚節操
(2)由于受生活中某種事物的觸動,進而引發出自己的某種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若讓答:“本詩抒發感情很有層次,請簡要分析。”
則將詩分層,找到體現感情細微變化的細節描寫、意象描寫,逐層分析具體表現了什么情感,每層之間用一定的表變化的詞語過渡,最后可能是情感升華,或是將前面得多方面情感融為一體。
古詩詞鑒賞5
《望洞庭》翻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天的月色相互融合,水面風平浪靜,好像一面銅鏡還沒有打磨。
遠遠望去,那月下洞庭湖里的君山和湖水,就好像白銀盤子里盛放著一枚青螺。
《望洞庭》原詩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
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劉禹錫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漢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劉禹錫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
古詩詞鑒賞6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注解
1、陽月:陰歷十月。
2、瘴:舊指南方山林間濕熱致病之氣。
3、隴頭梅:其地氣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見梅,舊時紅白梅夾道,故有梅嶺之稱。隴頭:即為“嶺頭”。
譯文
陰歷十月的時候,大雁就開始南飛,據說飛到大庾嶺,它們就全部折回。鳥兒不進,我卻行程未止遠涉嶺南,真不知何日何時,我才能遇赦歸來?潮水退落了,江面靜靜地泛著漣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氣濃重散不開。來日我登上高山頂,向北遙望故鄉,抑或能看到:那山頭上初放的'紅梅。
賞析
大庚嶺為五嶺之一,古人以此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飛至此不過嶺南之傳說。是作者流放欽州途經大庚嶺時所作。全詩寫貶謫嶺南的傷感,于旅途中抒發情懷。開頭以比興入手,寫望雁思鄉,再寫嶺南境惡,更襯懷鄉情切。最后兩句由寫景轉為抒情,暗祈能見到紅梅采寄親眷,以表衷情。詩旨在寫“愁”,卻未著“愁”字,情致凄婉,愁緒滿懷,以情布景,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柔婉動人。
古詩詞鑒賞7
《故鄉杏花》
唐·司空圖
寄花寄酒喜新開,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問花枝與杯酒,故人何得不同來?
《江外思鄉》
唐·韋莊
年年春日異鄉悲,杜曲黃鶯可得知。
更被夕陽江岸上,斷腸煙柳一絲絲。
《遠望》
唐·元稹
滿眼傷心冬景和,一山紅樹寺邊多。
仲宣無限思鄉淚,漳水東流碧玉波。
《和三鄉詩》
唐·高衢
南北千山與萬山,軒車誰不思鄉關。
獨留芳翰悲前跡,陌上恐傷桃李顏。
《鄉思》
唐·薛濤
峨嵋山下水如油,憐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離錦浦,棹聲齊唱發中流。
《登逍遙樓》
唐·宋之問
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云霧間,
北去衡陽二千里,無因雁足系書還。
《渭上思歸》
唐·孟郊
獨訪千里信,回臨千里河。
家在吳楚鄉,淚寄東南波。
《吐蕃別館月夜》
唐·呂溫
三五窮荒月,還應照北堂。
回身向暗臥,不忍見圓光。
《宿云夢館》
宋·歐陽修
北雁來時歲欲昏,私書歸夢杳難分。
井桐葉落池荷盡,一夜西窗雨不聞。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古詩詞鑒賞8
作品原文
橫塘
范成大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作品注釋
1.橫塘:在今江蘇蘇州市西南。
2.南浦:南面水邊。此指送別的地方,出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泛指送別之處。南浦是中國古詩詞中以送別之地表達送別之情的重要意像,與之類似的還有專指陸上送別的“長亭”。
3.一川:是為一片,遍地。
4.石橋:指楓橋。在橫塘之北。
5.朱塔:紅色的寶塔。這里指寒山寺的塔。
6.系:拴著。
7.畫船:油漆彩繪之船。
作品譯文
春天來了,南浦邊,一道碧綠的河水已經漲滿;那橫臥河上的楓橋,高聳的寒山寺塔,還是同舊時的模樣一般。我不記得多少年了,每年都在這橫塘送客,眼前總是這熟悉的.一幕:天下著細雨,楊柳依依,水邊停泊著畫船。
作品賞析
這首送別的小詩,寫得很別致。詩題“橫塘”就是送別的地方。橫塘在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所以詩中所寫,句句與水相關。
詩首二句寫橫塘的景色。春天來到,送別之處,一川綠水,楓橋與寒山寺塔,呈現眼前。用“南浦”二字,已暗藏送客,而“依然”二字,說明自己不是初到橫塘,而是常常到這里來,為下文“年年送客”作引子。同時,石橋、朱塔,就在詩中不單是作為景色的點綴,同樣是離別的見證物。范成大另一首《楓橋》詩就這么說:“墻上浮圖路旁堠,送人南北管離愁。”詩中的浮圖,就是楓橋邊上寒山寺的塔。詩的結句很蘊藉,“細雨”是點春時,也是寫春景,為送別的氣氛平添了三分冷清凄涼;“垂楊”即柳樹,古人有折柳送別的風俗習慣,依依楊柳,在雨中搖曳著枝條,仿佛在挽留行人,又為送別增添了三分惆悵;“系畫船”是寫船等著人走,寫系,實在又帶著催,又為送別加深了三分愁苦。前三句次第寫來,句句連環,被末句帶有深刻情感的景語一束,詩便全都活了起來。
懷人詩與送別詩,都喜歡用景物作為襯托,寄存自己的情思。如唐趙嘏的成名作《江樓感舊》云:“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玩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詩先為人們勾勒了一幅空靈明麗的圖景,以“獨上”二字逼出下文風景依稀如舊而人事變遷,從而細膩地表達懷人之感。范成大這首詩在寫作手法上也相仿。詩先描繪了一派江南水鄉的春景,然后說到送人;詩寫今年送別,卻點明“年年送別”,于是春水仍如往年那么綠,石橋朱塔還是像往年那樣聳立,連細雨中維系的畫船都與往年相似,不過送的對象變了。去年、前年送別的人在何處呢?如今又送走的朋友,到明年春天,我再送別人時,今天送走的朋友又在何處呢?這樣,感情色彩就更加濃重,別離滋味更加難耐,詩由一層而化多層,越發令人感動。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等。
古詩詞鑒賞9
【愿文】
曹植(三國·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釋】
1.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2.煎:煎熬,隱喻迫害。
【簡析】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后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么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這首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古詩詞鑒賞10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塵匣元開鏡,風簾自上鉤。
兔應疑鶴發,蟾亦戀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注釋:
梁氏編在大歷二年,今按詩云“殘夜水明樓”,當是元年西閣作。
四更山吐月①,殘夜水明樓。塵匣元開鏡,風簾自上鉤②。兔應疑鶴發,蟾亦戀貂裘③。斟酌姮娥寡④,天寒奈九秋⑤。
(上四詠將盡之月,下則對月自憐也。四更山吐月,乃二十四五之夜。月照水而光映于樓,故曰水明樓。月魄留痕,如匣邊露鏡,此承吐月。彎月掛檐,如鉤上風簾,此承明樓。月色臨頭,恐兔疑白發。月影隨身,如蟾戀裘暖。從月色下,寫出衰老凄涼之況。姮娥獨處而耐秋,亦同于己之孤寂矣。【黃生注】對鏡則見發,臨風則增寒,五六句亦用分承。寡婦孤臣,情況如一,故借以自比。)
①庾信詩:“四更天欲曙。”吳均詩:“疏岑時吐月。”②鮑照《擬古》:“明鏡塵匣中,寶琴生網絲。”庾信《鏡》詩:“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枚乘《月賦》“隱圓巖而似鉤。”《西溪叢語》:沈云卿《月》詩:“臺前疑掛鏡,簾外自懸鉤。”塵匣二句本此。又詩:“既能明似鏡,何用曲如鉤。”③《后漢·天文志》注載《靈憲》之言曰:“月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蛤。”劉孝綽詩:“攢柯半玉蟾,叢葉映金兔。”《趙典傳》:“大儀鶴發。”庾信《竹杖賦》:“鶴發雞皮。”④蘇武書:“子留斟酌。”斟酌,代為思忖也。庾肩吾詩:“姮娥隨月落。”楊慎曰:月中嫦娥,說始于《淮南》及張衡《靈憲》,其實因常儀占月而誤也。古者,羲和占日,常儀占月,皆官名,見于《呂氏春秋》。《左傳》有常儀靡,即常儀氏之后,俗訛為嫦娥,以儀娥音同耳。《周禮注》儀娥二字,古皆音俄。《易·小象》“失其義也”,葉“信如何也。”《詩》“樂且有儀”,葉“在彼中阿”。《太玄》“各遵其儀”,葉“不偏不頗”。漢碑蓼莪皆作蓼儀,則嫦娥為常儀之誤無疑。⑤阮籍詩:如何似九秋。梁元帝《纂要》:九秋,以九十日言之。黃生曰:此詩寫景精切,布格整密,運意又極玲瓏,東坡但以“殘夜水明樓”五字,稱為絕唱,其比興之深遠,從來未經人道也。又曰:疊用鏡鉤、蟾兔、姮娥,他人且入目生厭矣,一經公筆,顧反耐思,由其命意深而出語秀也。
宗武生日
梁氏編在夔州詩內,得之。黃鶴因首句“何時見”,遂疑寶應元年。公在梓州,宗武在成都,其實首句不如是解也。至德二載,公陷賊中,有詩云“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此時宗武約計五歲矣。其后,自乾元二年至蜀,及永泰元年去蜀,中歷八年,宗武約十四歲左右矣。此詩都邑、乃指成都,其云“自從都邑語,已伴老夫名”,則知作此詩,又在成都之后矣。
小了何時見?高秋此日生①。自從都邑語②,已伴老夫名。詩是吾家事③,..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④,休覓彩衣輕⑤。
(此以家學勛宗武。小子何時見其生乎?此日正其墮地時也,起作問答之詞。都邑語,成都之人夸語也。公祖審言善詩,世情因而傳述,故當精《文選》以紹家學,何必為采衣娛親乎?此乃面命之語,非遙寄宗武也。)
①宋子侯詩:“高秋八九月。”②《大戴禮》:百里而有都邑。③《顏氏家訓》:“吾家風教,素為整密。”④《呂氏春秋》:“精而熟之,鬼將告之。”梁昭明太子蕭統在東宮有書三萬卷,集古人文詞詩賦為《文選》三十卷。⑤《列女傳》:老萊子養二親,行年七十,著五色彩衣,戲於親側。
凋擦筵初秩①,欹斜坐不成②。流霞分片片③,涓滴就徐傾④。
(此敘生日情事。宗武侍庭,故有筵秩。凋瘵欹斜,自述老病。流霞涓滴,思得仙將以起疾也。此章,上八句,下四句。)
①《海賦》:“為凋為瘵。”《詩》:“賓之初筵,左右秩秩。”②庾信《小園賊》:“行欹斜兮得路。”③《抱樸子》:項曼都,自言到天上,遇紫府仙人,以流霞一杯,飲之輒不饑渴。庾信詩:“片片紅顏落。”④鮑照詩:“銅溪晝森沉,亂竇夜涓滴。”
古詩詞鑒賞11
《飲酒》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釋:
1、結廬:構筑屋子。人境:人間,人類居住的地方。
2、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囂聲。
3、君:作者自謂。爾:如此、這樣。這句和下句設為問答之辭,說明心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4、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
5、見:(讀xiàn)同“現”,出現。
6、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這兩句是說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
7、此中:即此時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隱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義,即“迷途知返”。這句和下句是說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意思是既領會到此中的真意,不必說。
8、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詩意: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
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之超凡灑脫,
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墻下采擷清菊時心情徜徉,
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
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這之中隱含的人生的真理,
想要說出卻忘記了如何表達。
賞析:
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于是目注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后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么一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污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古詩詞鑒賞12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賞析】
這是陸游為教育兒子子聿而寫的一首短詩。它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卻是讀書學習的經驗總結,因而富有一定的哲理性。
詩的前兩句講古人做學問總是不遺余力的,他們不偷懶,不懈怠,用上了全副心血與精力,從少壯年輕的時候開始就刻苦研讀,下足了工夫,所以到老年時在學業上才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離開了踏踏實實的潛心追求,離開了青年時代的日積月累的努力,要想得到成功是不可能的。在這里,詩人指出了“少壯工夫”的重要。正如俗語所說:“補漏趁天晴,學習趁年輕。”珍惜青春年華,打好學業基礎,以求老來有成,這是古人做學問的一條寶貴經驗,它對人們有著普遍的教育意義。
詩的后兩句是講學習的另一種重要規律,就是學習和實踐的關系。雖然書本的知識是重要的,必需認真學習掌握。但是光從書本學習還是遠遠不夠的。“紙上得來終覺淺”,這是詩人切身感受之后對晚輩提出的諄諄告誡。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只能得到一些膚淺和皮毛的東西;要求“深”求“實”,獲取全面的有用的知識,還要親身去做,只有得到的.書本知識在實踐中反復運用,不斷深化,才能學到真正的本領。“絕知此事要躬行”,詩的結句果斷有力,不容含糊。詩人以決絕的語氣強調了“躬行”的重要,這無疑是指導青年讀書的正確途徑。
陸游的這首教子詩富有高度哲理性,他以豐富的實踐經驗,總結出的這兩條讀書的重要規律,給予我們很有意義的啟發。
古詩詞鑒賞13
爾黃發,欲三壽之作朋;遺我綠琴,顧雙金之何報。”嘗邀公至五羊,特為開宴,令洪丞相適代為樂語云:“云外神仙,何拘弱水。海隅老稚,始識魁星。”又寄調“臨江仙”以侑觴云:“北斗南頭云送喜,人間快睹魁星。向來平步到蓬瀛。如何天上客,來佐海邊城。
方伯娛賓香作穗,風隨歌扇涼生。且須滟滟引瑤觥。十年遲鳳沼,萬里寄鵬程。”及高要倅滿,權帥置酒,令洪內相景盧邁作樂語,有云:“三山宮闕,早窺云外之游;五嶺煙花,行送日邊之去。小駐南州之別業,肯臨東道之初筵。”時二洪迭居帥幕下,又云:“欲遠方歆艷于大名,故高會勤渠于縟禮。”洪時攝帥司機宜。
玄冥司柄,雪敷南畝之豐登;庚嶺生輝,梅報東君之消息。當一陽之來復,慶維岳之降神。某官節瑩冰霜,家傳清白。遐荒草木之細,皆知威名;調和鼎鼐之功,終歸妙手。愿乘谷旦,即奉芝函。某望啟戟以趨風,適桑蓬之紀瑞。自惟弱植,方沾雨露之深恩;強綴蕪辭,用祝椿松之遐算。敢靳采覽,第切兢惶。
屑瑤飄絮滿層空。人在廣寒宮。已覺樓臺改觀,漸看桃李春融。
一城和氣,賓筵不夜,舞態回風。正是為霖手段,南來先做年豐。
古詩詞鑒賞14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一潺,而泄一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譯文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許多山峰,樹林、山谷尤其優美,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一潺,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一出來的,是釀泉。山勢回環,山路轉彎,有亭子四角翹一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這里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云回聚攏來,山巖洞穴就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散發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凈,山中野味,田野蔬菜,雜亂地在前面擺著,這是太守的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于管弦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著,大聲喧嚷,賓客們(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返回,賓客跟隨。這時樹林里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游人離開后禽鳥在快樂了。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樂趣。喝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古詩詞鑒賞15
【原文賞析】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
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云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注解
1、木蘭舟:此因楚江而用《楚辭》中的木蘭舟。木蘭:小喬木。
2、云中君:本《楚辭·九歌》篇名,為祭祀云神之作,此也因楚江而想到《九歌》。
韻譯
霧露團團凝聚寒氣侵人,夕陽已落下楚地的山丘。猿在洞庭湖畔樹上啼叫,人乘木蘭舟在湖中泛游。
明月從廣漠的`湖上升起,兩岸青山夾著滔滔亂流。云中仙君怎么都不見了?我竟通宵達旦獨自悲秋。
評析
唐宣宗大中初年,詩人由山西太原幕府掌書記。被貶為龍陽尉,自江北來江南,行于洞庭湖畔,觸景生情,追慕先賢,感傷身世,而寫下了《楚江懷古》五津三章,這是第一首。
第一首雖題“懷古”,卻泛詠洞庭景致。詩人履楚江而臨晚秋,時值晚唐,不免“發思古之幽情”,感傷自身不遇。首聯先點明薄暮時分;頷聯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點出人來,頸聯就山水兩方面寫夜景,“夾”字猶見凝練;尾聯才寫出“懷
古”的主旨,為后兩首開題,而以悲愁作結。
全詩風格清麗婉約,感情細膩低徊。李元洛評曰:“在藝術上清超而不質實,深微而不粗放,詞華淡遠而不艷抹濃妝,含蓄蘊籍而不直露奔迸。”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04-06
古詩詞鑒賞11-20
經典的古詩詞鑒賞03-21
小學古詩詞鑒賞精選05-11
語文經典古詩詞鑒賞05-11
勵志的經典古詩詞鑒賞05-11
經典的勵志古詩詞及鑒賞05-11
中篇的古詩詞鑒賞精選05-11
中篇的古詩詞鑒賞精選05-11
兒童經典古詩詞鑒賞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