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如何古詩詞鑒賞

時間:2022-11-15 08:54:54 詩詞鑒賞 我要投稿

如何古詩詞鑒賞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如何古詩詞鑒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古詩詞鑒賞3篇

如何古詩詞鑒賞1

  一、巧用修辭

  在眾多的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有以下幾種:

  1.比喻

  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征。如: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并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再如:

  江上看山

  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后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析: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2.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如: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析: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析:“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的含蓄,給女方獲得的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析:“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兩句雖然意境開朗壯闊,寫出洞庭湖煙波浩淼的雄偉氣象,但這只是表象。內里還包含著作者當時的處境(杜甫當時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齡58歲,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國家的處境——沉浮。

  其它修辭,如反復、排比、夸張、比興等手法,由于比較簡單或常用于現代詩歌中,不予分述。

  二、表現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征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征高潔、傲霜斗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征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麗;等等。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析:“籬邊菊”象征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操。

  屈原用“蘭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與世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陸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與勁節(《卜算子·詠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又叫感物抒懷。托物言志詩,又叫寫物詩。如: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析:此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這首詩以“小松”喻人,寫“小松”初長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云大樹,反映出作者對人才出身輕微而終成大業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淺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類似的還有于謙的《石灰吟》、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張九齡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寫景

  詩歌“貴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傳情達意?古人慣用手法便是借景達情了。常用寫景方式有:

  1.側面烘托

  詩人在寫景時,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入手,以對側面景物的描寫來達到反映主題的效果,即是側面烘托。如: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析:本詩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析:本詩與《石頭城》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通過烏衣巷周圍景物——雜草叢生,野花點點,夕陽斜照,舊時燕飛入普通百姓家——寫出了烏衣巷已不是昔日的烏衣巷了,今日的烏衣巷一片荒涼,昔時豪門世族已不復存在。

  [雙調]折桂令

  中秋

  張養浩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發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析:“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句,以“玉露”“銀河無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側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態。

  2.以景襯情(景)

  詩人在描摹細微婉曲、隱秘難言的情感或濃情密意時,往往通過景物來渲染襯托,如:

  [雙調]清江引

  秋懷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析: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思情。然而這種鄉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沒有直接外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特征的一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那么作者為什么把這幅秋景著上濃麗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襯自己濃濃的鄉思情!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寫為“如碧”、“秦桑”寫為“低綠”,引起讀者的想象:濃綠才“碧”,濃綠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襯托出處在燕地的丈夫與處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濃厚。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析:這是一首隱逸詩,作者寫出了空山的寧靜、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靜時采用了以鬧襯靜的方法外,還用了以景襯靜景的方法:返影(斜陽返照)寧靜詳和,靜靜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顯深林的幽與靜——以“返影”襯空山的幽靜。

  3.側重寫動、靜景或動靜景結合或動靜景相互映襯

  在一些山水詩中,往往有靜景,如山、月等;動景,如水流、風搖等等。據側重點的不同,作者有時只寫動景或靜景,有時動靜景兼寫,有時為寫靜景而以寫動景來襯托,有時為寫動景而以寫靜景來襯托。如王維的《鹿柴》以“人語響”襯“空山”之靜;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蓮動”來襯“空山”之靜,抒發一種閑情逸致。

  戴叔倫的《蘭溪棹歌》采用了動景(前兩句)靜景(后兩句)結合的方法,將山水的明麗動人,月色的清爽皎潔,漁民的`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明澈秀麗的畫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圍,抒發情感

  古今詩歌中,先寫景后敘事抒情或全篇寫景的詩作很多,詩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氣氛渲染得濃濃的,為下文抒情作鋪墊或融情入景中。根據景物的性質可分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

  “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詩人的高妙之處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過景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析: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蒼涼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風震撼高天發出怒號的聲音,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凋落,江水奔騰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為下文四句渲染了濃濃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下文四句敘事抒情——哀情: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對淪落他鄉不勝的感傷。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析:此詩描寫作者夜泊楓橋時的情景,屬寫景詩。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帶有凄清蕭疏孤寂特點,這正與作者的羈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襯哀情

  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如:

  絕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析:本詩作于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兩句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5.虛實結合

  詩人在詩歌創作中,離不開聯想和想像。聯想和想像對表現詩歌的主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聯想與想像須有一定的現實根基——現實客觀景物或事件。

  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如: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

  析: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樓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和色和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

  總之,在詩歌中,以景傳情達意(間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明月”傳達“鄉思情”;以“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以“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憂愁”;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以“風雨落花,雙燕孤飛,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詩人的羈旅之苦”;以“夢后酒醒,煙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啼鵑”傳達“悲歡離合情”;以“昔榮今非,幾度夕陽紅”傳達“對世事滄桑的感嘆”;以“空城落花”傳達“對國勢衰危的哀嘆、一腔的愛國情”;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或和諧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顯志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馳騁閑放,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的豁達。

  三、結構

  在詩歌的結構安排上,詩人也是獨具匠心的。常用的結構模式有:

  (一)層層渲染、鋪墊,如:

  江上看山

  蘇轍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

  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

  析:此詩通過色彩的層層渲染,描繪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時分的“靄新畫”、“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讓詩人觀止,抒發感嘆——誰知可愛信如今!卻哪知巫山最濃秀?層層的渲染,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二)首尾照應

  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對照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如: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析: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于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三)結構對比

  對比手法在詩歌中運用較多,因其具有層次性的特點,結構性較強,如: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里,不及人間自在啼。

  析:這首詩就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后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詩歌的表達技巧是多方面的,還有如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欲揚先抑的技巧等等,只要我們在訓練中認真總結,歸結模式,詩歌表達技巧的鑒賞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

如何古詩詞鑒賞2

  古詩中常用到“空”(隔葉黃鸝空好音)、“自”(花自漂零水自流)、“又”(春風又綠江南岸)、“猶”(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應”(應是良辰好景虛設)等副詞。

  鑒賞“虛”字“詩眼”需先將體現“詩眼”的“虛”字從詩句中移除,體會其表達效果,然后再將“虛”字移入,想象其表現出的意境。這樣就能領悟“詩眼”的獨特魅力。如杜甫《蜀相》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兩句詩是詩人對曾經肯定的美景進行否定。詩人走在前往諸葛祠大殿的臺階上,看到碧草萋萋,掩映臺階;茂林疊翠,黃鸝歌鳴,真是一派大好春色。但當詩人瞻顧大殿,感到人影稀少,香火冷清,甚至諸葛塑像已經是層層灰土覆蓋,先前的喜悅漸漸逝去。當詩人再次回歸到臺階之上,再看著那“映階碧草春色,隔葉黃鸝好音”,心中不覺產生否定其存在價值的念頭,真有“良辰好景,形同虛設”的無奈和凄涼。

  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是表示季節更替的物候詞,因此它能刺激人感受時光的匆匆流逝。第一次“小樓昨夜東風”之時,主人公獨上高樓,回首故國,不堪其痛,但生渴望又使他需要撫平心靈的創傷,于是把希望寄托于時間。第二次“小樓昨夜東風”之時,寄希望于時間的夢想破滅,詩人不得不承受加倍的亡國之痛,但生的本能又使他渴望撫平心靈的`創傷,于是再一次把希望寄托于時間。主人公就是這樣掙扎在生與死、希望與失望、夢想與幻滅之間,承受著心靈的煎熬,在生的渴望中一步步走向絕望。“又”字就是這樣概括地寫出了主人公復雜微妙的心理,抒發了隨時光流逝而日益加重的亡國之悲,表達了心靈不堪承受的亡國之痛。(《語文報·高考版》)

如何古詩詞鑒賞3

  閱讀下面的古代詩歌,完成題目。

  春暮西園

  高啟

  綠池芳草滿晴波,

  春色都從雨里過。

  知是人家花落盡,

  菜畦今日蝶來多。

  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本詩。

  【思路點撥】

  這道試題角度任選,開放度大,可以說是湖南卷的最大亮點。這些角度大致有四個:語言、形象、技巧、內容主旨。在每一個角度中又按不同標準,可分若干小角度。

  語言:

  (1)分析總體風格;

  (2)品味錘煉字句,分析滿過知等煉字的精當。

  形象:可聯系詩中意象、意境進行分析。

  技巧:可從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的角度,聯系寫景狀物進行分析;也可從渲染、襯托等修辭角度進行賞析;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點。

  內容:從評價作品思想內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對春暮的態度,也可評價末句暗點西園的用意。

  當然,還可以從其他角度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在具體操作時,一般要根據題干指向,根據詩歌特點,選擇一個小角度切入,進行賞析,切不可膠柱鼓瑟。

  表述思路:觀點+相關詩句分析印證。答題結構一般是總分式或總分總式。

  【答案示例】

  (1)從語言角度賞析

  ①這首絕句語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話:暮春時節,菜畦里蝶舞蜂狂,也別有一番盎然情趣,令人欣悅,不落俗套;四句詩句式平常,通俗易懂。

  ②字句錘煉很見功夫:首句中的綠和芳,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描繪了綠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滿字形象地寫出陽光灑滿水池的景象。第三句中的花落盡的盡字,虛景實寫,畫出了暮春時節殘紅遍地的景象。

  (2)從寫作技巧角度賞析

  ①暗扣詩題,熨帖自然:第二句說瀟瀟春雨帶走了春色,暗扣題中暮春;第三句寫殘紅零落,句中花落盡也暗扣題中暮春;第四句菜畦暗扣題中西園。詩句反復扣題,使主體與詩題顧盼有情,渾然一體,耐人尋味。

  ②小詩寫景狀物有虛有實,首句描繪春天美景綠水盈盈、芳草萋萋,是實;次句寫春雨過后的情景,春色是實,春雨是虛;第三句中的知字表明花落盡是推測,是虛;第四句描寫今日蝶舞蜂狂的景象,是實。虛實相間,既能豐富畫面內涵,又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③這首絕句動靜皆備:首句描寫春波粼粼、春草芬芳的雨后景象,是靜景;次句寫雨里過的春色,是動景;第三句寫花落無聲,是靜;第四句寫蝶舞蜂狂,是動。全詩動靜結合,情趣盎然。

  (3)從作品思想內容的角度進行評價

  ①這首七言絕句描寫的是暮春景象:風雨陰晴、夏來春逝、此處花落、彼處蝶飛,玩味詩中意境,可從中體悟出樸素的生命哲理和豁達的人生態度。

  ②這首詩立意新奇。全詩描寫的雖是晚春時景,但詩人并沒有停留在對花的落盡、春的逝去的惋嘆上,而是從平淡無奇的菜畦里生發出新的詩意,讓暮春在蝶舞蜂狂的瞬間充滿生機和盎然情趣,這份清新令人欣悅,這份敏捷令人嘆服。

  (4)從意象、意境角度賞析

  ①首句中綠池芳草晴波組成了一幅暮春美景圖:池塘里粼粼春波,倒映著一碧如洗的天空,池塘周圍芳草嫩綠;次句是說瀟瀟春雨洗凈了天空,也帶走了春色,提醒人們,現在是暮春了。(賞析第一、二句中意象、意境)

  ②第三、四句中的殘紅、陣蝶,一句一景,第三句寫的'是落盡的殘紅,是虛景實寫;第四句寫的是蝶舞蜂狂的景象,隱含盡管春盡,但仍充滿生機和盎然情趣之意。

  【小試牛刀】

  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回答問題。

  上太行①

  于謙

  西風落日草斑斑,

  云薄秋空鳥獨還。

  兩鬢霜華千里客,

  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詩作于作者巡撫山西、視察太行山時,與家鄉錢塘遙隔千里。

  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本詩。

  答案示例:

  一、從品味字句角度賞析:這首詩用字看似信手拈來,卻耐人尋味,如末句中又字,寫出詩人雖兩鬢霜華,仍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為國事奔忙,一洗斷腸的哀怨,為全詩增添了一種爽朗豪健的情調,同時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躍然紙上。

  二、從技巧角度賞析:這首詩先抑后揚,一、二句描寫的景象蕭索凄清,是抑;三句寫詩人鬢發花白,遠旅他鄉,惆悵思歸,仍然是抑;末句聞馬蹄之聲,詩人陡然振起,斷腸哀怨全無,爽朗豪健之情溢于言表,是揚。

  三、從意象角度賞析:詩中的西風、落日、斑草、薄云、秋空、歸鳥等形象匯成一幅太行秋景圖,特別是其中的歸鳥飛動點活了靜態的畫面,它的渺小襯托出秋空的寥廓,它的獨還故巢寄寓了詩人濃厚的思鄉之情。

  四、從比較閱讀角度賞析:詩的前三句的意境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的后三句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頗為相似,但就整體而言,卻又有所區別:于詩結句聞馬蹄之聲,如見騎馬之人,兩鬢霜華,仍巡視太行,憂國忘家溢于言表,而馬曲則隱含一種消極遁世味道。

  五、從起、承、轉、合角度賞析:這首詩承轉自然,別具一格:首句平視,寫太行秋景的衰草、落日;二句緊承,仍寫太行秋景:暮云、秋空、飛鳥,角度是仰視;三句是轉,由景及人,轉中有承,兩鬢霜華寫詩人自身形象,這形象暗承上句飛鳥;末句是結,明扣詩題。此詩也可從常見的情與景關系角度進行賞析,詩中景與情看似分寫,其實一體連貫,耐人尋味。

【如何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如何古詩詞鑒賞11-14

古詩詞鑒賞04-06

古詩詞鑒賞11-20

經典的古詩詞鑒賞03-21

小學古詩詞鑒賞精選05-11

語文經典古詩詞鑒賞05-11

勵志的經典古詩詞鑒賞05-11

經典的勵志古詩詞及鑒賞05-11

中篇的古詩詞鑒賞精選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