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古代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教案

時間:2022-11-29 13:18:24 古代詩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古代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教案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詩歌了吧,詩歌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你知道什么樣的詩歌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代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教案

古代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教案1

  【教學目標】

  1、熟悉鑒賞古詩表達技巧的基本題型和特點。

  2、熟知命題規律和答題技巧,提高答題能力。

  3、能夠根據題目要求,選擇正確的表達技巧鑒賞詩歌。

  【教學重難點】

  1、熟練掌握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藝術構思等相關概念。

  2、熟練掌握解題思路,用“自我診療法”有效提高答題技巧。

  3、規范答題思維,掌握答題步驟。

  一、導語。

  在中華五千年的浩瀚歷史中,古詩詞就像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文學藝術的星空中熠熠

  生輝,又像是一股升騰了千年的香氣,在文學藝術的長廊上彌漫、繚繞,也像是我們永遠

  精神家園,溫暖而博大,學會鑒賞古詩的表達技巧,猶如找到了一條回家的路。

  二、表達技巧術語及含義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聲色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結情)、議論。

  2.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借代、對偶、夸張、排比、雙關、反復、設問、反問等。

  3.表現手法:遠近上下關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揚、烘托、用典、渲染、對比/對照、襯托/反襯(樂景襯哀情)、聯想與想象。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渾然天成、畫龍點睛等。

  三、答題模板

  這首詩用了(  )的表現手法(藝術手法,修辭手法),如(  ),從而突出了(強調了,更有效地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四、典題賞析 

  [典例1] (20xx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投長沙裴侍郎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注],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魂。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

  [注] 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第一步:審題干,定方向

  題干已經明確“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說明本題考查的是表達技巧。

  情感表達詩歌情感分析主要借助意象來理解,在此基礎上,再考慮詩句的思想感情。頸聯寫“雨結”“漁鄉”“風傳”“雁夜”等意象表達出作者孤高的人物形象。

  結構安排從詩文結構來看,頸聯一般來說是抒情較多,文中看似寫景,實則寫情,多婉轉、含蓄之意。

  第二步:找依據

  參考答案:①情感表達:頸聯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結構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典例2] (20xx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韓 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本詩前六句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形象的?請簡要分析。(6分)

  9658;第一步:審題干,定方向

  題干已經明確“對比手法”,說明本題考查的是表達技巧。

  9658;第二步:據要點,找對應

  語句形象特點

  首句中的終年與寸誠,用時間之長與寸心對比決心之堅

  三四句的山石細與海波平,用細石與大海對比雄心壯志和堅強的意志

  五六句的功難見與命已輕,用任務重、功業難成與生命有限對比精衛不能實現抱負的命運之悲

  [參考答案] “終年”與“寸誠”對比,表現了決心之堅;細石與大海對比,表現了抱負之大;任務重與性命輕對比,表現了命運之悲。

  第二課時(練習篇)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青玉案用辛稼軒元夕韻

  劉辰翁

  雪銷未盡殘梅樹。又風送、黃昏雨。長記小紅樓畔路。杵歌串串,鼓聲疊疊,預賞元宵舞。

  天涯客鬢愁成縷。海上傳柑夢中去[注]。今夜上元何處度。亂山茅屋,寒爐敗壁,漁火青熒處。

  [注] 臨安被占,宋幼主趙昺遁湖廣,后至崖山,崖山臨海,故稱“海上”。宋朝正月十五有貴戚宮人贈黃柑的習俗。可惜南宋覆滅,傳柑一事只如一夢而去了。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篇二句從眼前的景象著筆,殘雪未盡,梅花凋殘,黃昏風雨,春寒料峭,盡顯凄涼。

  B.“杵歌串串,鼓聲疊疊”是對偶句,極寫昔日元宵節歌舞不絕,熱鬧喧騰的景象。

  C.下片首句宕開一筆,描寫自己漂泊天涯的境遇,抒發國破家亡、無以寄身的凄慘愁緒。

  D.詞的末尾運用設問,再以景作答,直抒胸臆,強化了詞人的凄涼與孤獨之感。

  (2)請結合全詞分析下片中“夢中去”在結構與情感上的作用。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江心寺①

  柴 望

  寺比金焦②徹夜開,一山恰似小蓬萊。

  塔分兩岸波中影,潮長三門石③上苔。

  遺老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來。

  中流滾滾英雄恨,輸與高僧入定回。

  [注] ①作者在宋亡國以后不久所作。②金焦:指金山、焦山,原是南宋的江防要地。③三門:寺院大門,也稱山門。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的第二句寫此處的小山,像海中的小蓬萊一樣,“安然”立在江中。

  B.第三句先寫塔,塔勢平分著沉浸在江心的山影,周圍環境一片靜透。

  C.第四句再寫潮水,潮漲時,山門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景象極為壯觀。

  D.第六句是虛寫,寫遺老們談論起往日上皇曾經避兵此地,渡過此江。

  (2)全詩運筆委婉,多用暗示手法,請結合詩句對這一手法加以分析。

  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與東吳生相遇

  韋 莊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淚滿纓。

  老去不知花有態,亂來唯覺酒多情。

  貧疑陋巷春偏少,貴想豪家月最明。

  且對一尊開口笑,未衰應見泰階[注]平。

  [注] 泰階:星名,古人認為泰階星現,預兆風調雨順,民康國泰。

  (1)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與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句用比喻手法寫出詩人和東吳生流離失所,表達了淪落天涯的'感傷之情。

  B.頷聯寫不覺花之美,只好借酒消愁,表達了年華逝去之痛和戰亂流離之苦。

  C.頸聯寫出詩人對身處陋巷貧苦生活的不滿和對權貴豪門奢華生活的期盼。

  D.尾聯用自嘲的口吻寫趁未衰之年應滿懷信心,期望風調雨順,民康國泰。

  (2)詩中主要運用了對比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

  (1)解析:D [D項,“直抒胸臆”分析錯誤,詞的末尾是以景作答,因此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而不是直抒胸臆。注意,下片開頭沒有順著上片的回憶來寫,而直接寫現在的境遇,因此C項中“宕開一筆”分析正確。]

  (2)答案:

  ①結構上,承上啟下。“夢中去”三字承接上面所寫過去都城臨安元宵節的熱鬧與繁華,啟示下文對如今元宵節境況的描寫,由昔而今、由夢境到現實。

  ②情感上,反襯對比。過去元宵節的盛大場面只成回憶,宛如夢境,而現在國破家亡,自己漂泊天涯,反襯出今年元宵節的凄涼,既寫出了詞人對往日元宵節的眷戀和對故國的緬懷與痛悼,也表達了喪亂之苦和亡國之痛。

  2.

  (1)解析:C [“景象極為壯觀”錯,山門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可見此處的荒寂。]

  (2)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手法的賞析。題干中說“全詩運筆委婉,多用暗示手法”,可從用典、象征、借景抒情等角度分析。結合詩下面的注釋“作者在宋亡國以后不久所作”來把握情感。如“金焦”句暗示江防不再存在,南宋曾經的江防要地,而今徹夜開放,江防不復存在。“遺老”句暗示亡國之恨。從遺老口中,談論起上皇,暗示復國的希望已很渺茫。“輸與”句暗示國運難回,江水東流,浸沉過英雄的淚水,而今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難忘的哀思,表明國事已無可挽回。

  答案:①“金焦”句暗示江防不復存在,南宋曾經的江防要地,而今徹夜開放,江防不復存在。②“遺老”句暗示亡國之恨。從遺老口中,談論起上皇,暗示復國的希望已很渺茫。③“輸與”句暗示國運難回,江水東流,浸沉過英雄的淚水,而今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難忘的哀思,表明國事已無可挽回。

  3.

  (1)解析:C [C項“不滿”“期盼”錯,應為揭示當時貧富不公的現狀。]

  (2)答案:①頸聯將“貧”與“貴”,“春偏少”與“月最明”對比,揭示當時貧富不公的社會現象,表達對自己身世遭際的不平和對統治者的不滿。

  ②將“淚滿纓”與“開口笑”對比,表現了詩人雖遭遇十年不尋常之辛苦,但仍然不失對清平治世的渴望。

古代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識記、理解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基本知識及《考試大綱》對該考點的要求。

  2、掌握高考對該考點的考查方式、設題方式。

  3、 培養解答該考點試題的基本能力。

  二、教學重點:①識記、理解基礎知識②掌握設題方式、術語

  三、教學難點:解題能力的培養。

  古代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導學案(教師版)

  【導】概念: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情感時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大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運用。

  【思】一、知識解說

  (一)分類:表達技巧一般分為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結構特點。

  1、表達方式:

  抒情、議論、描寫、記敘、說明,其中抒情和描寫在古詩中最常見,至于議論、說明和記敘,古詩中很少見,

  在現代文(文學類文本)閱讀中會專門提及,在這里指出只是讓同學們知道,如果設問為表達方式就只能答

  這五種,不能答其它手法。當然,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最基本的表達方式是抒情、議論、記敘、說明,把

  描寫歸入記敘當中,但在古詩中,描寫尤為重要。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一般又分為借景抒情(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借物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表現手法中的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修辭手法中的用典)

  描寫:在古詩中,主要是針對寫景而言,前面已學過。

  2、表現手法:常見的有白描、象征、襯托、渲染、對比、抑揚、動靜結合、正側結合、虛實結合等。

  ①白描: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

  ②象征: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

  ③襯托: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古典詩歌中的動靜、虛實、樂景寫哀及哀景寫樂等,都可以落實到襯托的層面。

  ④烘托:是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突出的表現手法。側面描寫即間接描寫,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環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烘托”與“襯托”不同,“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烘托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也可以以人烘托物,如白居易《夜雪》“以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柳宗元《江雪》。

  ⑤渲染: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詩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⑥對比: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⑦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

  ⑧褒貶:[似貶實褒]:對值得歌頌的對象不正面褒揚,而寓褒于貶,正話反說,用貶抑的語氣來褒揚,看似貶抑實為褒揚。 [似褒實貶]:對應該貶抑的對象不直接貶抑,而寓貶于褒,反話正說,用褒揚的語氣來貶抑,看似褒揚實為貶抑。

  ⑨動靜結合動靜結合是指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⑩正側結合: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

  ⑾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虛”是想象的情景。

  ⑿主客移位: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寫法,也稱“對寫”。明明是主人公對對方有所舉動,作者卻不直接描述,而從對方下筆,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婉曲含蓄。

  ⒀借古諷(喻)今: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或勸喻。

  ⒁點面結合:所謂“點”,指的是最能顯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狀態特征的詳細描寫;所謂“面”,指的是對人事景物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

  3:修辭手法 [幾種必須掌握的主要修辭格]

  ①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形象生動地寫盡了江南女子的美麗與溫柔。

  ②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③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形象。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形象生動地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以上三類一般用形象生動作答。

  ④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⑤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如: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上句寫昭君離開漢室,下句寫死葬青冢不得歸故土,對仗工整,寫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⑥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⑦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如:“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以設問做結,以實寫虛,一問一答,將一腔愁思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

  ⑧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如:“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使用反問句式,表達了詩人豁達的胸懷、抱負。

  [幾種需要了解的修辭格]

  ①雙關:包括通過音近造成雙重語意的諧音雙關,和別有弦外之音的語義雙關良種形式。詩人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如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與“情”同音,以天氣的晴雨暗示戀人貌似無情中的有情。

  ②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見義”,指詩文相鄰的句子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

  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主人下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③重疊:作用是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有些疊音詞能使詩歌更生動形象。如: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④列錦: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九組名詞組合,但見一片蕭疏景象。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六組名詞,宏偉樓船,飛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鐵駿馬,瑟瑟秋風,大散關——概括征戰的辛苦,語言凝練,意境開闊。

  ⑤反語: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此意,卻含有否定、諷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⑥用典:典故是文化積累深厚的表現,宋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歷,無一句無出處。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對鑒賞詩歌十分必要。 [常見典故]

  折腰:源自陶淵明,原意為躬身拜揖,后來喻指屈身事人。

  化碧:源自《莊子》。后來形容剛直的人為正義事業而犧牲,血化碧玉。

  鴻雁:源自《漢書蘇武傳》。后用“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

  青鸞:源自《山海經》。后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

  雙鯉;源自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后用作書信的代稱。

  五柳:源自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后來成了隱者的代稱。

  東籬:源自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

  三徑:源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

  陽關:源自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渭城曲”“陽關”。

  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杜宇、望帝。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

  鷓鴣;鷓鴣的鳴叫聲似說“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

  黍離:源自《詩經黍離》,東周大夫經過故都,看到昔日宮殿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后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桑榆:源自《淮南子》。后比喻垂老之年。

  杜康:古代杜康(也叫少康)發明制作了高粱酒。后用“杜康”作為酒的代稱。

  雞黍:源自《論語》。后用“雞黍”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4:結構特點

  A:詩句整體結構提問的術語:先景后情、先情后景、對比、照應、以小見大、抑揚、點明題旨

  B:就詩句開頭提問的術語:

  比興、統領全詩、伏筆鋪墊、重章疊句、對比、抑揚、照應、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

  C:就詩句中間提問的術語:伏筆鋪墊、承上啟下

  D:就詩句結尾提問的術語:以景結情、卒章顯志、以景結情、卒章顯志、以小見大、抑揚、照應。

  (二):答題步驟

  1、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類

  ①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②結合詩句作具體闡釋。③用此手法有什么效果(意境上、情感上)。

  例題:20xx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3分)

  【答案】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步驟一)詩人借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步驟二)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步驟三)(從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如20xx年高考山東卷: 出關① 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②影風翻見戍樓。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馬后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馬前桃花馬后雪”詩句巧妙地以“馬”勾連“桃花”與“雪”二個事物,采用借代手法,(步驟一)以桃花代家鄉溫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嚴寒的生活,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二)描寫生動,對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讀之令人心酸(三)。

  2、分析構思(結構思路)型

  ①概述詩句的內容。 ②揭示詩句之間的聯系。 ③指出這種構思傳達出什么思想感情。

  例題20xx年四川卷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①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云,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②。

  茅苫三間廈③,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注]①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為歸隱前后所作。②趲:趕快。③苫:用草覆蓋。

  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案】(步驟①)——寫了兩個層次。(步驟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主要寫向往歸隱的理由。(步驟③)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陰如箭之嘆,由鳥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步驟②)后幾句為第二層次,主要寫向往中的隱居生活。其中又分為兩層,“留下”句至“秧肥”句為第一層,(步驟③)寫歸隱后的物質生活:“床邊”之后的幾句為第二層,(步驟③)寫歸隱后的精神生活。

  【思】【議】【展】【評】

  二、合作演練 20xx(新課標卷II)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題目。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注]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吳越等地。8.韋莊在詩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現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韋莊在詩中用虛實相生的方法來表現自己的感情。詩的首聯先寫“實”,寫自己“等閑揮袂”“別家”“客天涯”的豪邁和瀟灑;詩的第二聯寫“虛”,虛寫自己的“燈前一覺”所做的夢。這“夢”是“江南夢”,即思家夢。詩人將離家的苦悶轉入到夢境,以此寄寓自己現實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襯自己的“惆悵”和孤獨,“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詩人的感傷表露無遺。【解析】解答此題,要學會運用一些賞析詩詞的術語來概括,比如,對抒情詩,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對說理詩,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還有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等。

  【檢】三、課堂檢測20xx(新課標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題目。

  阮郎歸 無名氏①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②。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觀。②諱愁:隱瞞內心的痛苦。③劫:圍棋術語。

  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起了什么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

  【參考答案】奠定了詞的情感基調。春風吹雨,殘紅滿地,詞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來寫風雨雖停,紅日卻已西沉,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暗淡的暮色。【考點】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結構作用【解析】詞的上闋主要在寫景,描寫的是凄涼的景象場面:絲絲細雨被和暖的春風吹送著,飄灑在繁花落盡的樹枝上。滿地落花被雨水澆濕,再也飛舞不起來了。池塘里碧綠的水面上隨風蕩起微微的波紋。雨晴了,一輪斜陽依舊出現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發的是一種“哀”情,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

  四、課后練習

  1、(20xx湖南卷)10.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8分)桃夭(《詩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③。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①歸: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實繁盛碩大的樣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樣子。

  (1)本詩在章法結構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參考答案】重章疊句【解析】樂曲演奏一遍為一章,《詩經》中的詩是合樂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猶如今天歌詞的分段,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一章法叫做重章疊句。

  (2)請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

  【參考答案】以“桃之夭夭”起興,通過鋪墊和渲染,熱烈真摯地表達了對新娘的贊美和祝福,以桃設比,通過對桃花、桃實、桃葉的描寫,在贊美新娘美麗賢淑的同時,從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興旺;聯想巧妙,形象鮮明,意趣盎然。【解析】這是一首賀婚詩。詩的三章都以桃樹起興,以嫩紅的桃花、碩大的桃實、密綠成蔭的桃葉比興新娘的美麗容貌、多子多福、人丁興旺,表達對女子新婚之喜和對新娘的美好祝福。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20xx天津卷) 閱讀下面這首詞,按要求作答。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①[宋]辛棄疾

  白苧②新袍入嫩涼,春蠶食雖響回廊。禹門③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注】①秋試:科舉時代秋秀舉行的考試。②白苧(zhù):用白色苧麻織成的布。③禹門:即龍門,古時以“魚躍龍門”喻指考試得中。

  請舉一例分析本詞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3分)

  【參考答案】例:“白苧新袍入涼”“春蠶食葉響回廊”是實寫,點明進令和環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間舉子忙”是虛寫,想象金榜題名后輕松愉悅的心情。虛實相生,表達對應考者的良好祝愿。

  3、20xx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變做:縱使。

  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

  【參考答案】共同點:都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將滿腔愁緒比作湯湯江水,都抒發了愁緒之多,之盛,之綿延。(2分)不同點:李詞運用明喻和擬人手法,秦詞運用暗喻;李詞抒發的是亡國之痛,秦詞抒發的是離別之苦,可見手法和內容不同。(2分)

【古代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教案】相關文章:

古代詩歌閱讀鑒賞技巧12-09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的技巧12-09

古代詩歌鑒賞答題技巧解析12-09

古代詩歌鑒賞03-01

古代詩歌鑒賞12-09

古代詩歌鑒賞12-09

古代經典詩歌鑒賞12-09

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教案11-07

古代詩歌鑒賞步驟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