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地震知識競賽題
2017年的地震災害連連,最近的有四川九寨溝的地震,所幸傷亡率目前較低。那么有哪些地震知識競賽可能用得上的知識呢?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17年地震知識競賽題,供大家參閱!
2017年地震預測知識競賽題
中國地域遼闊,多地處在地震帶,是地震多發的國家。所以,了解一些地震常識有助于提高我們對地震的認識。
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也就是說,每天要發生上萬次地震。不過,它們之中絕大多數太小或離我們太遠,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這樣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每年大約有一兩次。
問題一:為何同一地震不同機構說的震級不一樣?
世界各國對地震震級的參數標準有一定差異。當前,最基本的震級標度有4種:地方性震級ML、體波震級(mb和mB)、面波震級MS和矩震級MW。比如尼泊爾地震,我國測得8.1級是面波震級,而美國測得7.9級是矩震級。
問題二:什么是地震烈度,它與震級有什么不同?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響和破壞程度的一把“尺子”。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而烈度反映的則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點烈度不同。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地不同。一般而言,震中地區烈度最高,隨著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漸減小。
問題三:世界上有幾個主要地震帶?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這里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后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海嶺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地區(海底山脈)。
問題四:什么叫地震活動的周期性?
通過對歷史地震和現今地震大量資料的.統計,發現地震活動在時間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多,震級較大,稱為地震活躍期;另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少,震級較小,稱為地震活動平靜期。每個活躍期均可能發生多次7級以上地震,甚至8級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動周期可分為幾百年的長周期和幾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帶活動周期也不盡相同。
問題五:地震能預報嗎?
地震預報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在國內外都處于探索階段,大約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開始進行研究。我國地震預報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經過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進展,曾經不同程度地預報過一些破壞性地震。
實踐表明,目前所觀測到的各種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現象,都呈現出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作出的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主要是經驗性的。
當前我國地震預報的水平和現狀是:對地震前兆現象有所了解,但遠遠沒有達到規律性的認識;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對中長期預報有一定的認識,但短臨預報成功率還很低。
問題六:地震預報由誰發布?
地震預報的社會影響是很大的,為了不致造成混亂,我國政府于1998年發布了《地震預報管理條例》,明確指出,地震預報只能由各級政府發布,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因此,大家千萬不要聽信謠傳,一定要相信政府,相信科學。
2017年地震衍生災害知識競賽題
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災害?
答:地震直接災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現象,如地震斷層錯動,大范圍地面傾斜、升降和變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動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包括:
——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破壞或倒塌;
——地面破壞,如地裂縫、地基沉陷、噴水冒砂等;
——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水體的振蕩,如海嘯、湖震等;
——其他如地光燒傷人畜等。
以上破壞是造成震后人員傷亡、生命線工程毀壞、社會經濟受損等災害后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什么是地震的次生災害?
答:地震災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狀態或社會正常秩序從而導致的災害,稱為地震次生災害。如地震引起的火災、水災,有毒容器破壞后毒氣、毒液或放射性物質等泄漏造成的災害等。
地震后還會引發種種社會性災害,如瘟疫與饑荒。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還帶來新的繼發性災害,如通信事故、計算機事故等。這些災害是否發生或災害大小,往往與社會條件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地震火災是怎樣引起的?
答:地震火災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由于震后消防系統受損,社會秩序混亂,火勢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釀成大災。例如,1923年9月1日的日本關東地震發生在中午人們做飯之時,加之城內民居多為木質構造,震后立即引燃大火;而震裂的煤氣管道和油庫開裂溢出大量燃油,更助長了火勢蔓延;由于消防設施癱瘓,大火竟燃燒了數天之久,燒毀房屋44萬多座,造成10多萬人死于地震火災。
地震水災是怎樣造成的?
答:地震引起水庫、江湖決堤,或是由于山體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體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災。例如,1786年6月1日,我國四川省康定南發生7級地震,大渡河沿岸出現大規模山崩,引起河流壅塞,形成堰塞湖;斷流10日后,河道潰決,高數十丈的洪水洶涌而下,造成嚴重水患。
震后疫病為什么容易流行?
答:強烈地震發生后,災區水源、供水系統等遭到破壞或受到污染,災區生活環境嚴重惡化,故極易造成疫病流行。社會條件的`優劣與災后疫病是否流行,關系極為密切。例如,1556年1月23日中國陜西省華縣發生8級地震,史載,死亡人數“奏報有名者”達83萬之眾;實則直接死于地震的只有十數萬人,其余70余萬人均死于瘟疫和饑荒。而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震后瘟疫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1976年唐山7.8級地震發生時正值炎熱的夏季,但卻創造了“大災之后無大疫”的人間奇跡,次年春季流行傳染病發病率比常年還低。
地震海嘯是怎樣形成的,它對我國有危害嗎?
答: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除了地震以外,海底火山爆發或海底塌陷、滑坡等也能引起海嘯。
由深海地震引起的海嘯稱為地震海嘯。地震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就是地震海嘯。海嘯形成后,大約以每小時數百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海域傳播,一旦進入大陸架,由于海水深度急劇變淺,使波浪高度驟然增加,有時可達二三十米,從而會對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災難。
從歷史記錄和科學分析來看,遠洋海嘯對我國大陸沿海影響較小。但我國臺灣沿海,尤其是臺灣東部沿海,地震海嘯的威脅不容忽視,尤其是由近海地震引起的局部海嘯,應給予高度關注。
2017年我國地震基礎知識競賽題
什么是地震?
答:廣義地說,地震是地球表層的震動;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可分為三類:
天然地震 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
人工地震 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
脈動 由于大氣活動、海浪沖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
層的經常性微動。
狹義而言,人們平時所說的地震是指能夠形成災害的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有幾種類型?
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種類型:
構造地震 由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占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響范圍一般較小,發生得也較少,約占全球地震數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巖洞或礦山采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地震。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
的破壞也較小。
構造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答:通常,我們所說的地震是指構造地震。它是怎樣發生的呢?這就要從地球的內部構造說起。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約為6370千米的多層球體,最外層的地殼相當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它與地幔(厚約2900千米)的最上層共同形成了厚約100千米的巖石圈。
在構造力的作用下,當巖石圈某處巖層發生突然破裂、錯動時,便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在瞬間急劇釋放出來,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該處向四面八方傳播出
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動,便造成地震。
什么是地震帶,世界上有幾個主要地震帶?
答: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 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這里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 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后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海嶺地震帶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地區(海底山脈)。
什么是板塊構造,它與地震活動有關嗎?
答:地球最上層包括地殼在內的約100千米范圍的巖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連在一起的.雞蛋殼,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巖石層稱為板塊,它們各自在上地幔內的軟流層上“漂浮”、運移,有的板塊會俯沖到地幔內數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塊有六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另外還有一些較小的板塊,如菲律賓板塊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與全球板塊分布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非常吻合。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系不那么明顯。這就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板緣地震?什么是板內地震?
答:發生在板塊邊界上的地震叫板緣地震,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絕大多數地震屬于此類;發生在板塊內部的地震叫板內地震,如歐亞大陸內部(包括我國)的地震多屬此類。板內地震除與板塊運動有關,還要受局部地質環境的影響,其發震的原因與規律比板緣地震更復雜。
我國為什么是多地震的國家?
答: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有些地區本身就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作用,我國地質構造復雜,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地震活動的范圍廣、強度大、頻率高。在全球大陸地區的大地震中,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發生在我國。自1900年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生4 級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級地震460余次,7~7.9級地震99次, 8級以上地震9次。
22.我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答: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5個地區是:
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什么是“南北地震帶”?
答:從我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帶,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強烈地震,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該帶中南段。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
什么叫地震活動的周期性?
答:通過對歷史地震和現今地震大量資料的統計,發現地震活動在時間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多,震級較大,稱為地震活躍期;另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少,震級較小,稱為地震活動平靜期;表現出地震活動的周期性。每個活躍期均可能發生多次7級以上地震,甚至8級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動周期可分為幾百年的長周期和幾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帶活動周期也不盡相同。
我國地震災害為什么嚴重?
答: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本身并不是災害,但當它達到一定強度,發生在有人類生存的空間,且人們對它沒有足夠的抵御能力時,便可造成災害。地震越強,人口越密,抗御能力越低,災害越重。
我國恰恰在以上三方面都十分不利。首先,我國地震頻繁,強度大,而且絕大多數是發生在大陸地區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幾至幾十千米。其次,我國許多人口稠密地區,如臺灣、福建、四川、云南等,都處于地震的多發地區,約有一半城市處于地震多發區或強震波及區,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十分慘重。第三,我國經濟不夠發達,廣大農村和相當一部分城鎮,建筑物質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
所以,我國地震災害十分嚴重。20世紀內,我國已有50多萬人死于地震,約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數的一半。
【地震知識競賽題】相關文章:
地震知識競賽題目05-09
小學生地震知識競賽題05-09
臺風知識競賽題05-09
火災知識競賽題目05-09
全國氣象知識競賽題05-09
火災知識搶答競賽題05-09
火災知識搶答競賽題05-09
地質災害知識競賽題05-09
交通安全知識競賽題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