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歌中的氣象知識
古詩值得一再賞玩的地方在于,除了詩歌中飽含情感和豐富的意象,還有作者對生活細致的觀察,以及里面的自然科學知識。那么有哪些詩歌是包含了氣象知識的呢?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詩歌中的氣象知識,供大家參閱!
描寫不同氣候帶自然生態環境差異的詩歌
我國疆域遼闊,東西差異和南北緯度差異比較大,氣候差異明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生態環境。廣大西北地區降水稀少,氣候干燥,冬冷夏熱,氣溫變化顯著;長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南部的雷州半島、海南省、臺灣省和云南南部各地,長夏無冬,高溫多雨;北部的黑龍江等地區,冬季嚴寒多雪;西南部的高山峽谷地區,依海拔高度的上升,呈現出從濕熱到高寒的多種不同氣候。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北朝樂府
這首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敕勒歌》,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敕勒是種族名,活動在今甘肅、內蒙古一帶,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陰山就是大青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敕勒歌》通過對大草原自然景色景觀的生動描述,歌唱了游牧民族的生活。
我國溫帶草原面積很大,主要在松遼平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溫帶草原氣候是一種大陸性氣候,是森林到沙漠的過度地帶。氣候呈干旱半干旱狀況,土壤水分僅能供草本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長。溫帶草原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為200~450毫米,集中在夏季,干燥程度遜于沙漠氣候。
唐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王維途中所作《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遼闊壯麗的沙漠風光。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
蕭關是古關名,是關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衢,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燕然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杭愛山,這里代指前線。詩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將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了生動刻畫,歷來為世人所稱道。如《紅樓夢》中,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似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塔里木盆地屬溫帶沙漠氣候。該氣候區冬長夏短,氣候極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雨量200~3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更少或多年無降水。如盛產葡萄干和哈密瓜的吐魯番,年均雨日只有15天,年降水量僅為16.4毫米。夏季炎熱,白晝最高氣溫可達50℃或以上。《西游記》中孫悟空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煽滅火焰山的熊熊大火雖屬虛構,但火焰山的確有,就在當年唐僧取經路過的新疆吐魯番盆地的北緣。現在已開發成為旅游景點。筆者于2010年8月27日慕名前往,當時已是下午6點多,但豎立的巨型溫度表顯示,地面溫度居然還有47.5℃!沙漠和草原,分布在我國的內陸,屬非季風區。江南處季風區,自然景觀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柳永
錢塘(今浙江杭州市),從唐代開始便已十分繁華,到了宋代又有進一步地發展。柳永在這首詞里,以生動的筆墨,把杭州描繪得富麗非凡。西湖的美景,錢塘江潮水的壯觀,杭州市區的繁華富庶,當地上層人物的享樂,下層人民的勞動生活,都一一注于詞人的筆下,涂寫出一幅幅優美壯麗、生動活潑的畫面。相傳金主完顏亮聽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羨慕錢塘的繁華,從而更加強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說完顏亮因受一首詞的影響而萌發南侵之心,原不足信,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由來已久,“錢塘自古繁華”卻也并非溢美之詞。
描寫江南美景的詩詞不計其數,也不乏傳誦千古的名篇,晚唐時期著名詩人杜牧所作《江南春》絕句當為翹楚。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
柳永詞著眼杭州,精堆細砌;杜牧詩放眼千里,凝煉自然,都將江南美景描繪得呼之欲出。人人盡說江南好,難怪南朝詩人謝眺《入朝曲》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之說。
江南為何如此風光秀麗、富庶繁華?應該說與江南一帶的氣候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江南一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主要氣候特點是: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分配均勻。相對我國北部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而言,江南氣候溫暖、降水充沛;相對我國南部地區(這里指海南及南海諸島、臺灣南部、云南南部)的熱帶地區而言,則四季分明且分配均勻,高溫炎熱的夏季沒有那么漫長。
“請到天涯海角來,這里四季春常在……八月來了花正香,十月來了花不敗……”20世紀80年代,一首《請到天涯海角來》,唱得國人對海南心馳神往。但在古代,海南雖然照樣一年四季鳥語花香,但并不見得“宜人”,也并不怎么令人向往,那里是“南荒”之地,是封建帝王貶謫臣子之地。
宋紹圣四年(1097),蘇東坡在62歲高齡被貶謫海南儋州。在謫居海南島的3年時間里,蘇東坡在海南傳播中原文化,開啟民智,并寫下了一百七十多首詩詞。這些詩詞,有些展現了天涯海角的奇異風光,有些描述了當地的自然景觀,有些則反映了當地漢黎百姓的生活。3年后貶歸,北渡瓊州海峽當晚,寫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詩,回顧了在海南這一段九死一生的經歷。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蘇東坡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雖是九死一生,但蘇東坡并不悔恨,在他看來,這次被貶海南,見聞奇絕,是平生所不曾有過的,是一生中挺有意義的一段經歷。
但為什么蘇東坡說海南是南荒之地呢?古代把遠離中原政治、文化、經濟的南方廣大地區稱為蠻夷之地。海南遠離中原,且地處熱帶,四面環海,為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氣候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2~26℃之間,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在16℃以上)潮濕多雨(年均降水量為1500~2000毫米),四處都是毒蟲和瘴氣(古代指南方山林間濕熱蒸郁致人疾病的氣體),“海外炎荒,非人所居”,這種炎熱多雨的氣候,北方人多不習慣。
如今的海南自是不可同日而語,充足的熱量資源使海南四季溫暖,草木不凋,花果飄香,成為全國最大的熱帶作物基地,冬季果菜基地和全國著名的冬泳、避寒度假旅游區。海角天涯、鹿回頭,椰林、海浪、白帆,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旅游島,實在是令人流連忘返。
我國還有比較特殊的一類氣候——高山峽谷氣候。
1935年10月,毛澤東主席滿懷豪情寫下了氣壯山河的《七律·長征》。
七律 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毛澤東
紅軍長征在四川走過的地方屬川西高原,現大渡河邊、夾金山脊、大雪山、千里岷山、紅原草地都留下了不少紅軍長征遺跡。川西高原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海拔從數百米到數千米,地勢起伏大。高原上群山爭雄、江河奔騰,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特的高山峽谷氣候,從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現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和寒帶。如大渡河谷,海拔1000米左右,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亞熱帶;夾金山、大雪山、岷山,海拔4000米以上,氣候寒冷,山頂終年積雪,為寒帶;紅原草地在川西北若爾蓋地區的高原濕地,海拔3400~3800米,植被主要是藏嵩草、烏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狀同草地,為亞寒帶。
此外,我國還有高寒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等多種具體氣候。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有“世界屋脊”之稱,年平均氣溫低是其主要氣候特征,屬高寒氣候,這里不但有高寒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還兼有沙漠、濕地及多種森林類型自然生態系統。熱帶雨林氣候以云南的西雙版納為代表,優越的地理區位和氣候使這里保留了豐富的生物物種資源,被譽為“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物種基因庫”。
詩詞中關于氣候方面的描述還有許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探幽徑。
描寫氣候差異的詩歌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膾炙人口: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
詩的大意是:黃河從遼闊的高原奔騰而下,遠遠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外這苦寒之地的!
為什么“春風不度玉門關”呢?這就涉及到氣候與氣候帶的知識了。
玉門關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其故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千米的戈壁灘上(它與酒泉的玉門關是兩個地方)。相傳“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玉門關一帶地處內陸腹地,受高山阻隔,遠離溫暖潮濕的海洋氣流,是典型的干旱性溫帶大陸性氣候。干旱性溫帶大陸性氣候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干燥少雨,蒸發量大;二是日照時間長;三是四季分明,冬長于夏,晝夜溫差大。如敦煌年均降雨量只有約40毫米,年蒸發量卻達2400多毫米;每年的日照時數超過3200小時;年平均氣溫為9.4℃,1月平均氣溫為-9.3℃,7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4.9℃。
詩人抓住當地的氣候特征,借景抒情,將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并用“春風不度玉門關”表達了對戍邊士兵深深的同情。
對氣候差異描述的詩詞還有很多,如清代徐蘭所作《出居庸關》。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影翻飛見戍樓。
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這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皇帝統兵親征噶爾丹時,徐蘭隨安郡王由居庸關至歸化城,隨軍出塞時所作。居庸關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馬后桃花”,意謂關內正當春天,溫暖美好;“馬前雪”,是說關外猶是冬日,嚴寒可怖。“桃花”與“雪”,一春一冬,前后所見,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突,說明了關內關外氣候迥異。
描寫不同氣候帶之間溫度差異的詩歌
在氣候帶間溫度差異上,唐詩《鸚鵡》《寒食》作了形象的描述。
鸚鵡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羅隱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孟云卿
“隴西”是指隴山(六盤山南段別稱,延伸于陜西、甘肅邊境)以西,舊傳為鸚鵡產地。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只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里,所以用“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這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江南這個地方畢竟比你老家隴西暖和多了。
孟云卿是陜西關西人,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后流寓荊州一帶,在一個寒食節前夕寫下了《寒食》這首絕句。寒食節時,江南正值花滿枝頭春意融融,而作者的'家鄉還十分寒冷。作者“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且其時處于窮困潦倒之際,不由悲從心來。
隴西與關西同屬中溫帶,江南則屬亞熱帶,一寒一暖,氣溫差異十分明顯。
溫度之間的差異,一生游歷大半個中國的的“詩仙”李白感觸頗為深刻——“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農歷五月江城(武漢)正值仲夏,梅花花期將過,而地處西北邊塞的天山仍舊積雪覆蓋,由此可以看出內地與塞外溫度差異之大。
看過“詩歌中的氣象知識”的人還看了:
1.消防安全知識詩歌
【詩歌中的氣象知識】相關文章:
生活中的氣象知識05-09
諺語中的氣象知識05-09
生活中的防氣象災害知識05-09
氣象知識精選05-09
愛情氣象詩歌05-12
氣象知識大全05-09
氣象知識科普05-09
實用的氣象知識05-09
氣象知識的文章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