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氣象方面的諺語

時間:2022-12-09 18:35:08 災害防范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氣象方面的諺語

  精彩的諺語都包含了很多科學知識,比如對氣象方面的預測,雖然并沒有如現今的科學理論解釋,但是在實用方面毫不遜色。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包含氣象知識的古諺語,供大家參閱!

  氣象方面的古諺語

  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

  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

  十霧九晴。

  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

  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

  夜星繁,大晴天。

  河里魚打花,天天有雨下。

  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冷得早,暖得早。

  久晴鵲噪雨,久雨鵲噪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棉花云,雨快淋。

  空山回聲響,天氣晴又朗。

  早晨下雨當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云交云,雨淋淋。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東北風,雨太公。

  雷聲繞圈轉,有雨不久遠。

  東邊日出西邊雨,陣雨過后又天晴。

  南風頭,北風尾。

  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

  雞早宿窩天必晴,雞晚進籠天必雨。

  晝霧陰,夜霧晴。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溲溲。

  風靜天熱人又悶,有風有雨不用問。

  瓦塊云,曬死人。

  有雨山戴帽,無雨云攔腰。

  旱刮東南不下雨,澇刮東南不晴天。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煙囪不冒煙,一定是陰天。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將有大雨到。

  一日南風,三日關門

  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東風下雨,西風晴。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先下牛毛沒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饅頭云,天氣晴(淡積云)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燕子低飛蛇過道,螞蟻搬家山戴帽。

  一場春雨一場暖。

  早怕東南黑,晚怕北云推。

  日落西山一點紅,半夜起來搭雨蓬。

  七月北風及時雨。

  早晨地罩霧,盡管曬稻谷。

  早陰陰,晚陰晴,半夜陰天不到明。

  螞蟻壘窩要下雨。

  四季東風四季晴,只怕東風起響聲。

  東虹日頭西虹雨。

  久雨西風晴,久晴西風雨。

  云行東,雨無終;云行西,雨凄凄。

  星星眨眼天要變。

  早上朵朵云,下午曬死人。

  南風暖,北風寒,東風潮濕西風干。

  蜘蛛結網天放晴。

  早晚煙撲地,蒼天有雨意。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處暑有雨十八江、處暑無雨干斷江。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落雨落得慢,近日雨不散。

  天上灰布云,下雨定連綿(雨層云)

  雨打五更,日曬水坑。

  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

  黑豬過河,大雨滂沱(大塊碎雨云)

  炮臺云,雨淋淋(堡狀高積云)

  處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云行北,好曬谷;云行南,大水漂起船。

  早上紅云照,不是大風便是雹。

  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風雨。

  古代對濕度的觀測

  西漢戴圣的《禮記·月令》記載有用土和炭測濕。測濕的方法就是把土和炭分別掛在天平兩側,以觀測掛炭一端因吸濕天平失去平衡的程度。《淮南子》中有記載,炭比土吸濕性強,隨著空氣濕度含量的多少,天平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失衡,由此便可以用來觀測空氣濕度。這種方法比15世紀歐洲的濕度計要早一千多年。

  漢代發現琴弦對大氣濕度反應敏感,于是就根據這個特點用來感知空氣濕度。《淮南子》中說:“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之。”就是根據大氣濕度影響琴瑟發音的程度,從而推知未來天氣變化。東漢王充的'《論衡·變動篇》中說:“天且雨,琴弦緩。”說明那時已經知道了空氣濕度與琴弦脹力變化的關系,奠定了發明毛發濕度計的基礎。清代便有人依據弦線隨濕度伸縮的原理,研制出測量空氣濕度的驗燥濕器,該儀器內裝有因濕度而伸縮弦,弦牽動著指針,能左右旋轉,指針轉向左,則空氣干燥,指針轉向右,則空氣潮濕。

  還有對天氣冷暖的觀測。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說:“其臥酪待冷暖之節,溫溫小暖于人體,為合宜適。熱臥則酪醋,傷冷則難成”“大率常欲令溫如腋下為佳”“一日再入,以手刺豆堆中候看:如人腋下暖,便須翻之”“若熱湯人手者,即為失節傷熱矣。”都是以人的體溫為測溫度標準,判定待測對象的冷熱程度。人體溫度變化幅度不大,人體腋下比各部位的溫度更穩定,所以賈思勰提出以腋下體溫為標準。《呂氏春秋》中說:“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通過水的物態變化粗略判定天氣冷暖變化。

  古代對雷電的觀測

  從猿到人對火的感知到對火的駕馭使用,天空中的雷電功不可沒。古代文獻中,有關雷電的記載比較多,殷殷其雷、冬雷、無云而雷、雷震宮殿、雷震城門、祭祀聞雷、吉慶響雷等多有記述。

  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內侍李舜舉家曾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間出,赫然出檐。人以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墻壁窗紙皆黔。有一木格,其中雜貯諸器,其漆器銀扣者,銀悉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寶刀,極堅鋼,就刀室中溶為汁,而室亦儼然。人必謂火當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鑠,而草木無一毀者,非人情所測也。”沈括記敘的雷擊現象,古人不可思議。由于雷擊屬于高壓放電,而高壓放電可產生高頻交變磁場,處于磁場內的導體因受磁場作用而在導體內產生渦旋電流,渦流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將導體熔化,而非導體卻能安然無恙。

  《漢書·西域傳》里記載,姑句家矛端生火,其妻股紫陬對姑句說:“矛端生火,此兵器也,利于用兵。”這是金屬矛尖在一定條件下的放電現象,矛豎立在露天,矛尖在上,碰到空氣中的帶電電流,就會因金屬尖端放電而產生火花,這是金屬尖端放電現象。

  古代還有對氣壓的觀測。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就是對氣壓的.觀測,發生在1640年10月的意大利,而不是在黃河流域的中原,此后便有了氣壓表。自從有了氣壓表、溫度計、濕度表、風向風速計、雨量器、蒸發皿、日射表等氣象儀器,為逐步組建比較完善的地面氣象觀打下了基礎,并為繪制天氣圖和氣候圖,開創近代天氣分析和天氣預報等的研究創造了條件。

【氣象方面的諺語】相關文章:

氣象方面的諺語04-10

氣象方面的諺語大全05-10

谷雨的氣象諺語04-24

氣象民間諺語05-02

云的氣象諺語05-07

天氣象諺語05-07

氣象諺語摘錄05-04

有關氣象的諺語05-07

氣象有關的諺語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