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同年代的人們兒童節的不同過法
1、上世紀50年代
聽革命歌曲
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洛江陳先生接受時說,因為家住在農村,消息閉塞,他小時候對兒童節沒有什么概念。“那時家里吃了上頓沒下頓,哪會想到過兒童節呢?兒童節那天就跟往常一樣,放學回家照顧弟弟妹妹和做家務。閑下來時,和小伙伴一起玩跳繩和跳格子游戲。當時村里有個大喇叭里經常放著革命歌曲,我們一邊跟著哼!
2、上世紀60年代
宣誓成為少先隊員
石獅的林先生出生于1963年。據他回憶,每年的兒童節,在學校可以領到幾顆糖果,而且還有一個更隆重的活動,那就是舉行少年先鋒隊隊員入隊儀式。以前家里不富裕,平常穿的衣服都打著補丁,而兒童節這一天,新入隊的隊員都穿著新衣服,排著整齊的隊伍,跟著輔導員莊嚴地宣誓,等待著系上紅領巾。因此,很多人對兒童節的印象是系上紅領巾,心里特興奮。
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做游戲收小禮物
生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小孩,家庭經濟開始好轉,過節時家長會給孩子買衣服或者禮物。家住市區田安北路的“70后”劉小姐說,兒童節幼兒園都有游園活動,還能抽獎,禮品多是本子和鉛筆等。生于“80后”的惠安女孩小桂感慨道,大家會用氣球和彩帶裝扮教室做游戲。那時最流行的游戲就是“貼鼻子”,用布條蒙上眼睛,往一張畫了一個缺了鼻子的小人的紙板上貼鼻子。
4、上世紀90年代
表演節目展示自己
生于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有著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父母也極力培養孩子各方面的特長。因此,兒童節更多的是他們展示自己才華的一個節日。
泉州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小陳說,學校有兒童節演出,班里也會開聯歡會,很多同學會上臺表演,唱歌、跳舞、彈琴……大家紛紛把自己的“看家本領”拿出來。
5、21世紀初
禮物越來越高檔
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家長無暇陪孩子過兒童節,往往會買禮物送給孩子作為彌補,有的甚至會送高科技產品和名牌衣服等,或帶孩子外出旅游。
精明的商家這時候也大打“兒童節牌”,乘這個節日賺個盆滿缽滿,而很多家長,也心甘情愿在這個時候花錢。
【不同年代的人們兒童節的不同過法】相關文章:
關于各國圣誕平安夜的不同過法03-25
中西方平安夜的不同過法03-26
與眾不同的兒童節隨筆04-06
不同國家的兒童節12-09
關于與眾不同的兒童節作文12-09
現在人們自私和貪欲,你同意不同意這種觀點的英語作文03-29
兒童節創意新過法04-15
兒童節別樣新過法04-15
關于兒童節別樣新過法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