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節不同地區粽子的分類
一:粽子的南北之分:
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采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后沒有竹葉的清香。
而北方人呢,就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一兩公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二: 粽子的種類:
1. 閩南的粽子分堿粽、肉粽和豆粽。堿粽是在糯米中加入堿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軟、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干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于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撲鼻,也有人蘸白糖來吃。
2. 北京的粽子大約可分為3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替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后,只見黃澄澄的黏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曰“黃金裹瑪瑙”。
3.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兩種。咸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為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后,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4. 瑤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臘肉條、綠豆,包“枕頭粽”,形似枕頭,每個約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制成素餡涼粽子。
5. 畬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扎,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堿水,粽子煮好后,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6. 傣族過端午也吃粽子,還要過“粽子節”。據說“粽子節”是為了紀念一對因婚姻遭父母反對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粽子包,與姑娘們相會在大龍潭的芒果樹下,男女圍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伙子吹葉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粽包送給中意的姑娘。
7.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藥節”。過藥節時,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等草藥熬水飲汁,或用這些草藥作餡包粽食用。民間認為端午吃這種包餡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三: 外國的粽子種類:
1. 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陰歷端午節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蝦米、瘦豬肉、紅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堿粽,是用糯米粉加椰絲、蝦米、綠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條肉、蝦米、綠豆和五香調料包成,煮熟剝殼切片而食。
2. 緬甸的粽子
緬甸人愛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節聯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撲鼻,令人陶醉。
3. 柬埔寨的粽子
柬埔寨的粽子稱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葉包裹,而是取一個布袋,將糯米、赤豆、紅棗等一層隔一層地塞滿布袋,然后扎緊口袋蒸熟。食用時剝去布袋,用刀切著吃。
4. 泰國的粽子
潑水節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頭、地瓜,用芭蕉葉包成蒸熟后再吃。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
5. 日本的粽子
在日本,人們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狀也與中國的不同,他們習慣于包錘形粽子。稱粽子為茅卷,在陰歷五月五日吃,是用箬葉或菰葉包米粉,成長圓柱形。
6. 朝鮮的粽子
朝鮮的粽子被稱為“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葉煮后搗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吃時味道可口。
7. 菲律賓的粽子
菲律賓人喜歡包長粽子,風味與中國浙江一帶的粽子不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圣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8. 印度尼西亞的粽子
印度尼西亞人對粽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做粽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9. 哥斯達黎加的粽子
哥斯達黎加的粽子是用經過特別加工的帶粘性的玉米粉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卜、土豆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扁方形。
10. 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習俗,他們把粽子稱為“達瑪爾”。主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餡,用玉米葉子或香蕉葉子包成,別有風味。有“粽子節”以歡慶玉米豐收,在節日中,家家戶戶用芭蕉葉包玉米和牛肉、雞肉、胡蘿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11. 秘魯的粽子
秘魯人是在圣誕節時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歡慶圣誕節,邊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兒也趕回娘家,再嘗娘家粽子的風味。
12. 委內瑞拉的粽子
每逢圣誕來臨,委內瑞拉家家戶戶包裹粽子,這已成了應節一景,屆時,連平日賣點心的店鋪也堆滿了粽子。這種粽子以玉米面為主料,以火腿、臘肉或香腸為餡料,還加進橄欖、葡萄干,用新鮮蕉葉包成長方形,每個重約半公斤,焙干蕉葉,粽子即熟,剝開粽子,清香四溢。吃粽慶節,別有一番情趣。
端午節,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一段歷史文化的延續。
五月五的端午節,粽香四溢、龍舟賽起,插艾蒿、薰蒼術、系香囊、喝雄黃,以此來紀念屈原、辟邪祛災。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古老歷史文化的延續,是我們需要緬懷和珍惜的節日。
端午時節,我們懷念屈原,因其高尚的愛國主義思想、因其偉大的浪漫主義情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需要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公民,關心民生、造福社會、促進發展,應該成為我們心中不懈努力的方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如此,不遺余力地去探索真相、追求真理。
端午佳節,一家人圍著圓桌,分享美味的粽子,是多么愜意和溫馨的日子。在外的游子也許會思鄉心切,粽香可能會使你想起童年的生活,想起當年的無憂無慮和歡聲笑語;緬懷過去的同時,要鼓足信心勇敢面對未來,同樣是充滿希望的日子。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向來說法不一。不少人把它當作紀念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也有人說,這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據文獻記載,以及歷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船只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眾說紛紜,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五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習俗有包粽子、賽龍舟、戴香包、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端午節不同地區粽子的分類】相關文章:
中秋節不同地區習俗12-09
不同地區過平安夜的意義12-09
端午節粽子文案02-21
端午節的粽子作文04-02
端午節的粽子作文01-04
不同地區域名所有權承諾書12-07
端午節煮粽子的作文12-01
有關端午節粽子的作文12-01
端午節粽子的初中作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