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青島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不同地方過清明節都會有不一樣的地方,那么青島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下面就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蕩秋千
清明這天,青島有蕩秋千的習俗,尤其是閨中女子,所以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說法。
秋千蕩得越高,就預示著將來的日子過得越好。于是,女子們便都放下矜持 ,興高采烈地蕩秋千。除此之外,在蕩秋千的過程中,男子們在幫忙推、送秋千時,容易獲得女子的好感 。因此,這個過程也為年輕男女交往創造了好機會。
據了解,秋千又稱“悠千”,是我國北方的一種傳統游戲。唐朝時,蕩秋千逐漸成為女子中流行的游戲娛樂方式。“這都是以前的習俗。”據姜館長介紹,由于當時青島人都住在庭院里,空間比較大,每到清明節來臨之前,都會在家里或者戶外比較寬敞的地方安置秋千,供家里的女士玩耍。但如今,這個活動就被人淡忘了。
吃面燕有種過年的感覺
早時青島就有在清明節做“面燕”的習俗。相傳為了紀念介子推,民間還將面燕稱為“介推燕”。
在過去,婦女們不僅做面燕的技巧嫻熟,而且還能做出各式各樣、神態各異的面燕。姜館長介紹,面燕的種類很多,有單頭的、雙頭的、平翅的、別翅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就是大燕背小燕。
以前人們的生活相對比較困難,平時很難吃到白面,因此吃面燕的時候就有種過年的感覺。除了吃面燕,每年清明期間青島還有做單餅的習俗。所謂單餅,就是一張用面做成的薄薄的小餅,上面放些大蔥、煮雞蛋等,卷起來吃。
放風箏期望除災祛病
據了解,自古以來,清明節前后,青島就有放風箏的習俗。“到了這個季節,村里的青年男女、少年兒童都結伴到山間、田野上,到比較空曠的地方放風箏。”家住滄口公園附近的王老漢今年74歲,回憶起以前清明的習俗,他首先想到了放風箏。
中國的放風箏習俗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據史書記載,我國放風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稱為“紙鳶”。到了五代時,紙鳶乘風上天,鳶上系竹哨升空,迎風哨響,其聲如箏鳴,謂之風箏。沿襲至今,風箏在民間仍有鳶、鷂的稱呼 。有史書說,風箏最早的功能可能是與除災祛病有關。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蹴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清明節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
清明節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清明植樹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青島清明節習俗】相關文章: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清明節習俗大全04-11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04-02
清明節的民間習俗04-20
了解清明節習俗04-21
山西清明節習俗04-21
東北清明節習俗04-07
漢族清明節習俗04-21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04-06
清明節介紹習俗的作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