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元宵節的習俗

時間:2022-11-04 01:04:05 元宵節 我要投稿

元宵節的習俗集合15篇

元宵節的習俗1

  元宵節到了,民間有三個習俗:一吃元宵;二看花燈;三放煙花,今天我就在這兒說一說。

元宵節的習俗集合15篇

  元宵有很多種口味:黑芝麻、藍莓、巧克力等等,其中我最愛吃黑芝麻的了,外皮滑溜溜的(呵呵,聽起來怎么那么像肥皂?)咬一口餡就出來了,不是那么甜得發膩,也沒有那么淡。好吃!嘻……

  我們也去看了花燈。剛入廣場大門,可以看到兩只高抬著頭的鳳凰,下面整齊地站著賣熒光棒的小販,嘴中不停喊著:"走過路過別錯過!""走一走,看一看!"走到中間,看見一個大碗,釉色清晰明朗,真像明代的青花瓷!上面有一個個元宵,誘人啊……碗的下面還有還有"配餐":大蔥、辣椒、彩椒、西紅柿。

  大碗的前面是一個小舞臺,舞臺后有八只張牙舞爪的長龍,威風凜凜。大碗的后面是三座冰雕,全是具有古典風格的房屋,還插了一個牌子:小心有電!大碗的`左面是十二生肖有牛、虎、羊……咦?這是老鼠還是松鼠?我一下看見了兔子,我指著喊"媽媽!"(我媽咪屬兔的)媽媽笑著說:"小壞蛋!"大碗的右面也是小動物造型的燈。

  晚上,我們看了煙花。呵!從鐵人廣場一直排出兩、三千米,這也驗證了一個謎語:世界上最長的車是什么車?答:堵車。我不耐煩了,與媽咪下車看。煙花有紅色、橙色、金黃色、綠色、紫色,那最好看的煙花也是最大的:砰,砰,砰,三個金黃色的煙花,形成了一個金黃色的樹,漂亮極了。還有"黃金瀑布"、"變色花"……

  今年,我們歡歡喜喜的鬧了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2

  20xx年xx月xx日,天氣晴,星期五

  今天早晨和往常一樣,7點鐘我就起床,打水、洗臉、開大門,放鞭炮;然后自己燒了點面條吃罷早飯,閑來寫一下日記。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趕上了“情人節”應該有點意義,電視上叫的特別讓人感動。可是我們家孩子要上班在合肥不能回家,上班是大事,不能影響孩子的工作。對于我來說:元宵節是個黑暗的節日,孩子不能在家談不上合家團圓;老婆又和你嘔氣,哪叫什么“情人節”,到可以叫做“冤家節”一年吵到頭,心里總犯愁。素質問題沒辦法,只能忍著過日子,已經大半生了。

  想到外面和朋友拜訪一下,可是家里老婆“大雨、小雨加地震”鬧得你不敢出門,快60歲的人了,還要這樣沒有自由,他們還把你當做年輕人一樣對待,只看到你的`工資,看不到你的精神生活,和我差不多大的年齡的人已經有好幾個都走了。他們不顧及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只把你當做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一年到頭不就這樣開碼?他們不知道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遇上這樣的環境這是太憋人呀!我是一個失去精神自由的人,怎能安排自己的將來生活。

元宵節的習俗3

  民俗是一種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它是一定的族團和群體在長時間的生活實踐進程中構成的共同的行為模式和思惟模式。風俗之端,始于致微,博之無物,察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與人相接,人與人相續,又踵而行之。及其互成舉國之人習以為然。①民俗就是在這類社會群體場合相互模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續的進程中構成的。雖然說民俗是一定自然地理條件、社會歷史條件、一定心理狀態的產物,然而因各自的自然地理、社會歷史條件、思想形態,又會構成不同的民俗。即便在同一文化區內,如客家文化區內,也會構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奪目。客家山歌早就被譽為客家文化的精華;客家圍龍屋也被贊為客家獨占的偉大建筑。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以外,還有一種不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燈風俗。客家上燈風俗流傳的族群、區域很廣,它以添丁為中心,以燈的情勢而展開的祭祖、慰祖活動。

  一、客家上燈風俗

  1.客家上燈簡介

  上燈(上讀爽、賞,是掛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喪,所以客家人為避諱,上燈又稱升燈,是客家民間風俗。每一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須在祖祠上廳掛上一盞新燈籠(諧新丁)。上燈的日期最早為正月初九,最遲為正月十九,但多為正月十五前后一兩天。上燈意為向祖宗匯報,某家添了新丁。上燈時要辦三牲②、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講求的還辦上燈酒請親友團圓、祝愿。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區,素以興寧為最盛,其禮節也更繁,而且已有所演化,他們在上燈后,中間還要熱燈(是上燈進程中的一項活動,不能說是熱燈節)。最后才敬祖謝天地,非常隆重熱烈,有一家添丁,全屋全村慶賀之氣氛。

  在客家宗族社會,凡是男孩都要舉行上燈儀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燈者年齡不分大小,剛誕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齡比較大的,因多種緣由沒有舉行此種儀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燈實是各姓各族為當年新添男孩而舉行的慶祝活動。

  上燈必須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廳舉行。老屋,又稱祖祠,是上燈活動的場所。老屋即祠堂,當今的客家各族的老屋都是依照古代祖宗居住的原始的方位修繕過的。老屋的設計很簡單,呈長方形,基本上是有一扇大門,從大門進是一個15平方米左右的廳堂,俗稱下堂,從下堂進往是一個天井,天井的兩邊是過道,通往下一個廳堂,這個廳堂稱作上堂。上堂正面的墻壁的中間開設了一個壁櫥,祖宗的牌位就擺放在這里。壁櫥下面還有一個小口,供奉的是土地神。一般上堂比下堂高,以顯示上堂的重要性。

  2.客家上燈風俗緣由

  客家,顧名思義,即是旅居他鄉的意思。客家人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是具有明顯特性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移民群體。

  據記載,客家人自秦朝以來,有六次南遷的進程: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份中原居民輾轉遷進閩粵贛邊區。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

  清初時期。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

  粵北一帶的客家人都分別從這六次南遷而來。如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后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進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自趙佗建制以來,龍川分別容納了六次南遷的客家人。

  特定的社會通過自己的文化生產出特定的需要(法蘭克福學派),并且同時設計滿足需要的常規途徑。上燈是為了滿足客家族團的特定需要產生的。

  首先,從客家人六次南遷的時間來看,都發生在戰亂時期。客家人為避烽火或自然災難而南遷。烽火、自然災難在古代經常會奪走無數人的性命,還有可能使整個族群滅盡。客家人闊別故土,客居他鄉。因此客家人的先人們最擔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宗族血液不能長流。

  其次,無情的烽火、沒法猜測的自然災難,個人是沒法克服的,需要一個團結的集體共同奮戰。客家人希看全族人團結在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災難與戰爭。客居他鄉,更需要宗族團結,克服新環境下碰到的新的窘境。

  再次,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作為移民群體這一特殊群體,客家又具有其獨特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以后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和對先人的眷戀。

  最后,客家人性情仁慈、質樸,老實、敦厚。客家先人教育后代要念祖恩,不忘祖宗,愛國愛鄉;講禮節,重倫理,好學問,尚教育,敦親族,敬先人,隆師道;團結奮進,自食其力,艱苦創業。

  燈是客家方言丁的諧音,又是希看、光明的意味。燈燈相續意味種族繁衍的綿綿不盡。因此,為了讓后代不忘記自己的先人;為了本族的團結,共同抵抗窘境;為了讓先人得到安慰宗族血液并未消失;和客家人從小構成的念祖恩,尊祖的優秀品德,借燈來慶祝添丁的祭祖、慰祖活動也因此而誕生了。每一年,將族里添丁的情況通過上燈的情勢上報給先人,讓先人得到安慰。最重要的是,同一宗族的人有機會每一年聚到一起促進了團結,構成了一種以老屋為中心的凝聚氣力,同時還可以保存客家人獨有的傳統文化。

  上燈的風俗最早起源于什么時候已無從稽考,大約是隨著客家人南遷逐步構成的一種民俗。上燈的流傳族群很廣,因每一個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或幾個先人,所以每一個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或幾個上燈活動。上燈散布的地區也很廣,主要集中在粵北地區,如河源,梅州,興寧等地都有自己的上燈活動,其復興寧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隆重。

  3.上燈與元宵節的聯系

  上燈多是元宵節的派生物。元宵節自古有之,每一年正月十五舉行,自古是全國上

  下都舉行的節日,而賞燈是元宵節的一部份。

  從燈的意蘊上看,元宵節又稱燈節,其外表看來,是欣賞花燈的游樂;實在,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上,它帶給人們一種希看添丁,即人丁興旺。因此,以燈來寄托丁,客家上燈風俗與元宵節的賞燈有相同的內涵。

  從日期上看,元宵節在正月十五,而上燈則在正月十五前后舉行。客家人自秦從中原南遷,對元宵節固然熟習。現在的客家人一般不重視元宵節,由于上燈節一樣可以賞燈,還可以同族人一起慶祝添丁的喜悅。

  從燈的制作來看,客家上燈所用的燈與元宵節所制的燈有很大類似的地方,元宵節的燈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客家上燈所用的燈一樣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

  結合上燈的由來與元宵節燈的意蘊,日期,制作來看,上燈節極可能是客家先人繼續了元宵節賞燈的風俗,同時又結合宗族的實際情況,將燈的意蘊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流傳至今。因此,上燈多是元宵節的派生物。

  二、繁瑣熱烈的上燈活動

  每一年,春節前后,熱衷于本族事務的老人,通過打聽,順次記錄從本年正月十三掛燈后至下年正月十三掛燈前的添丁家庭,并將其組織起來,在春節前后每一個家庭各派一個代表召開上燈祭祖的會議,分派任務。比如,上燈活動資金的準備、用處題目,上燈前后誰負責打掃老屋,上燈當天誰負責膳食等題目,在會議中都有具體的分工。

  1.燈的預備

  會議以后,定制燈是必要的一步。客家各個地方所制燈的材料大體相同,一般由竹篾制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紙糊成,都能掛起來。另外,燈外糊都有福、祿、壽一類的吉祥圖案的彩帶。燈中安有固定的油碟,可加油點亮照明。但是它們的外形又有所不同,有舉式的,也有扛式的。如河源龍川縣的燈都用舉式的,而東源縣及興寧市的燈多數用扛式的。以龍川舉式的燈為例,燈一般可以看做有三層。上層經常是一個彩紙糊成的約20多厘米高,直徑約

  1.5米的大圓柱。圓柱的側面一般會寫上風調雨順等寄語。圓柱底面的邊框上,貼上富有傳統剪紙藝術的約1米長的彩帶。燈的第二層是比第一層稍小的、約高0.5米多邊形柱,中凹兩頭鐵場鎮新和村的燈

  大,其中上邊大底邊小,均由彩紙糊成,最底面的邊框是一樣貼滿約0.5米長的彩帶。多邊柱的上側面,可以寫上百子千孫等寄與人丁興旺的詞語。燈的第三層,是一個比第二層稍小的多邊形柱,側面會寫上五谷豐收等吉語,希看來年是個好收獲,日子一年比一年紅火。從整體來看,燈的大小可以說是遵從了3:2:1的格式,上大下小。

  由于上燈這類風俗重視的是丁,而不是燈,所以對燈的制作不講求一概相同、不可更改。不但每一個地方燈的制作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地方不同時間的燈的制作也能夠不同。只要美觀,耐用(要掛到端午節),能體現上燈添丁這類活動的意蘊就是可以的。

  需留意的'是,在當年正月十三到次年正月十三之間,誰家最早誕下男孩,這家就被稱作頭燈;誰家最后誕下男孩,就被稱為尾燈,他們與其他誕下男孩的家庭都被稱為燈子。有的地方有多少燈子就制多少盞燈;有的制兩盞,兩盞外形如出一轍,但頭燈大,尾燈小;有的只制一盞。燈的多少都是可以變化的。

  2.資金的準備

  籌集資金是上燈活動最關鍵的一步,資金是不是充足,直接關系到上燈活動能否順利進行。據客家老人先容,上燈的資金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由封建財主或公眾資產承當;新中國成立以后,由各個添丁家庭均勻承當。固然,村民可以根據自愿原則,自由捐款。據老人先容,捐款的村民每一年都很積極,有時達幾千元。這些錢一般用來買香、紅燭、三牲、鞭炮,條件答應還可以請樂隊、請人在祖祠放電影等,目的是增加喜慶的氛圍。

  另外,依照會議的安排,由燈子承當上燈活動期間的一切事務,如預備上燈日的膳食,接待外來職員等。

  3.上燈的進程

  上燈這天的早上,制燈人會把制好的燈放在離祖祠不遠的地方,為下午接燈做好預備。這時候,在老屋的上堂,已供奉上了三牲,還有各添丁家庭送來的酒及糖果。在擺放祖宗牌位的壁櫥兩旁和下面的土地神位兩旁已貼上了對聯。如鐵場鎮新和村鄒氏的是這樣的,櫥窗兩邊祖德源流芳百世,宗業興盛子孫昌,土地神位兩邊工能生白玉,便可發黃金,橫批是土主神位。其主題,都是希看祖業興榮,子孫興盛的。

  在中午十二點之前,村里的老人會帶領燈子及剛出生的小男孩來到祖屋行跪拜禮,向祖宗匯報祖里添丁的情況。跪拜禮完,三牲中的整豬和糖果撤下,只剩酒和一個盤,盤里裝有小量的三牲,豬被送到老屋側邊的臨時廚房,由燈子負責預備晚上的聚餐。

  上午的活動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實的、最重要的上燈活動。族人吃過午餐后都集聚集到老屋來看熱烈,也能夠到祖宗牌位前燒香,行跪百禮,希看祖宗保佑,自家也能早點添丁。

  到了下午三、四點就是接燈的時刻了。據鐵場鎮新和村的老人先容,接燈的時間比較靈活,沒有固定的時間,一般取決當天的天氣。天氣晴朗,宜四點左右接燈;陰雨天氣可以早點,但都集中在三四點左右。這時候,以舞獅和鑼鼓在前面帶路,村中一老人提著祖宗牌位前供奉著的小盤三牲,帶領燈子及小男孩向不遠處的燈進發,道路的兩旁早已擺滿了鞭炮。

  到了燈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倒滿三杯酒,在地上燒好香和紅燭,并把香給每一個燈子分發一支。預備終了,老人一聲令下,接燈開始,獅子舞動,鑼鼓、鞭炮齊叫震耳,所有燈子向燈行跪拜禮。禮畢,頭燈取燈迎回。這時候,其余燈子跟隨頭燈在后,老人、舞獅、鑼鼓緊隨其后。到了祖祠大門前,舞獅先上前拜三拜,燈這才迎進門。所有燈子隨燈進進了祖祠上堂。這時候,還要在燈最上層的圓柱的底面邊框上,貼上幾幅字,如添福添壽添貴子,燈前映出仙佢子;曰福曰貴曰榮華,竹后結出狀元郎,接著點著油燈(條件許可可以放一個電燈泡)。然后,把早已掛在房梁上的繩索與燈頂端綁好。預備終了,老人一聲令下,燈緩緩升起,所有燈子跪下行禮。這時候鑼鼓、鞭炮再一次齊叫。

  需特別留意的是,在燈進進祖祠時,女人決不能比燈或比男人先到上堂,否則將惹來不好的兆頭,懼怕明年生女多。

  燈掛上,上燈活動就進進尾聲了。族里每家派一個代表,就在老屋聚餐了。晚飯的食品,是白天供奉祖宗的三牲及燈子送來的酒等。客家人以為,吃了這些供品,能夠得到祖宗的保佑,自家早生男孩。

  晚飯結束,上燈活動進進最后階段。請來的電影將在此放映;請來的禮炮、樂隊將在此作最后的出色表演;買來的鞭炮將在此階段全部放完至此,上燈活動就算美滿結束了。

  從上燈活動整個活動來看,上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客家獨有的民俗活動。燈的制作體現了我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這類手工藝通過上燈活動一代傳一代,得到了很好的繼續。通過這類活動,讓同一族人更加團結,讓族人永久記住自己的先人,永久也不要忘記先人們跋山涉水遷移到此的艱巨歷程。

  三、客家上燈風俗折射出的客家精神

  1.上燈折射出客家人的尊祖意識

  前面談到,從秦代以來,客家先人經歷了六次大范圍的南遷進程。客家先人們或是躲避烽火,或是躲避自然災難,或由于當地人口過于稠密沒法生存而南遷。從這六次南遷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客家先人所遭受的艱巨歷程,和生存的險境與不幸。但是,生存的不幸并沒有壓垮客家先人。也正是由于客家先人在很長一段漂泊流離的經歷中及到達定居地以后所面臨的種種窘境,錘煉出客家先人堅忍不拔的意志、勇于開辟的精神、勤勞樸實的品格。正是由于他們在不斷遷徙進程中求得了生路,尋覓到了新的發展機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出了人唔辭路,虎唔辭山、命長唔怕路遠、樹挪就死,人挪就活的價值觀念。

  客家先人們以頑強的求生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屢次輾轉遷移,使自己的血液得以延續;自己的族群得以擴大,自己的傳統品德、價值觀念、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客家的后代無不為有這樣的先人而感到自豪,同時,對他們表示深深的尊敬和愛戴。客家的家譜里詳載著先人在文學、藝術、戰功、政界領域中的經歷和業績,并還有對先人的諸如仁愛,美德之類的個人性情的稱贊。可以看出,客家人對先人的深深尊敬與愛戴。祭奠先人,成為客家人代代相傳的神圣使命。客家是一個移民族群,千年、百年背井離鄉,因此最擔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民俗文化得不到繼續。而客家先人又以溫順、仁慈的性情和尊老的優秀品德影響后代。因而,后代以某種方式告慰先人,成了一種當仁不讓的責任。

  客家上燈風俗既是一種祭祖活動,又是一種告慰先人的方式。從上燈的預備,進程等無不體現了客家人愛戴先人,尊敬先人的優秀傳統。現代的客家人,很多離開故土,在外打拼,在外定居成家到添丁,春節可以不回故鄉,但只要上燈,都會回鄉參加,給祖宗行跪拜禮。這些都表現了客家人對先人的尊敬與崇拜。

元宵節的習俗4

  其實閩南元宵的習俗也大體上是和其它地方相似,大體是新年伊始,人民群眾表達美好愿望的心情。元宵燈節在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那一年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著綠,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婦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說吉利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一展風采。其所以這樣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鄉親介紹新媳婦。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于告慰祖宗。

  吃元宵

  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謂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圓滿吉慶。元宵節前后,若有親友來訪,也常以元宵待客。

  敬神明

  元宵節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潤餅菜,寓意團圓美滿、包金包銀之吉兆。

  “請替身”

  舊時泉郡元宵節有“請替身”之俗,“替身”又稱“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紙人,其數目應與自家人口數相同。晚上“請替身”時,需擺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婦先焚香,斟酒,少頃,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觸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時口中念道:“吃肉緊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災。”然后把“替身”送到戶外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可在新的一年消災弭禍,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準備好一只一寸長的小紅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結伴到廁所內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綆(織),教阮紡。教阮綆布好布邊,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舉大針、補大求;舉針仔,挑繡球。舉剪刀,剪花樣,剪得照人照人樣。”祀畢,焚化小紅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來日心靈手巧,精于女紅。

  “聽香”

  “聽香”者一般為小姑娘或青年婦女,主要是預卜姻緣,或祝福夫婿出門做工、討海、“過番”平安賺大錢。“聽香”者先在自家廳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點迷津,然后手執一炷香,按占卜準許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戶人家門邊和窗下,以聽到屋里人家說的.一句話,去圓析所問之事的結果。過去泉州有“正月十五聽香小仙夢”之俗語,如果元宵夜聽得不過癮,耐心等到中秋夜,還有機會再聽聽。

  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傳統藝術形式,有人們熟悉的“貢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籠吹、龍x斗、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獅、弄龍、閣車、高腳戲、歌仔戲、裝人、紙塑巨像、“旗鑼鼓槍”等。

  “裝人”(妝人)

  即化裝成古戲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稱“裝人”。前導持一面卷書牌,上書表演單位(境、村)名稱,繼以五音鑼鼓開路,表演節目有人們喜聞樂見的“陳三五娘”、“鄭元和”、“親姆打”、“西游記”、“白蛇傳”、“打鐵記”、“騎驢探親”、“公背婆”、歌仔戲等等。

  錢鼓舞

  一種傳統古典舞蹈。表演者各執皮制錢鼓按音樂節奏起舞,形式多樣,有彩女錢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遼人錢鼓舞等。

  馬隊閣

  以兒童著嶄新古裝,各飾戲中角色,騎在盛裝的馬背上參加游行。閣,采用古代的閣棚,如床狀故又稱“閣床”,上面架起長方形的棚子,分“粗閣”和“細閣”兩種。上有彩綢或布景,兒童1至3人,妝成戲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

  由4人扛閣游行,這是“粗閣”。“細閣”則是閣中有一個古裝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形象古樸優雅。

  獵戶陣

  獵戶陣全陣成員數十人,各披“獵裝”,分別手執各種兵器(十八般武藝齊全),為首者披掛戎裝騎馬開路,陣中還有若干人扛著禽獸及虎皮隨行,頗有架勢。不時還打出各種套路,十分壯觀。

  元宵燈會

  元宵花燈象征子嗣繁衍、人丁興旺。元宵燈節形成后,人們又根據燈與“丁”同部首的關系,將元宵花燈與生男聯系起來,認為花燈具有使婦女生男的神力。在閩南、粵東方言中,“丁”與“燈”諧音,兩地人們則據此認為花燈有預兆生男的吉祥意義。因此,元宵節掛燈、送燈、婦女觀燈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義。

元宵節的習俗5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新年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的習俗6

  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農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布整個北京城。

  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北京叫賣、皇帝觀燈儀仗等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北京市民期待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

  傳統的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前門一帶自明清時期就盛行舉辦上元燈會,還為此留下乾隆皇帝每逢此日奉母觀燈、大行孝道、與民同樂的歷史傳說。“前門上元燈會”已被列入北京市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北京市每年元宵節的保留項目。節日當天,這里的花燈展示、傳統民族手工藝表演展給百姓帶去了濃厚的年味。今年前門的燈會規模將超過去年,點燈儀式、賞燈游藝、走街表演將同時上演。游客還可以參與猜燈謎活動,體驗一把“摸門釘”的老習俗,為新的一年討個好彩頭。

  在北京其他地區,元宵節的活動同樣精彩。

  元宵節來歷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習俗7

  元宵節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西漢漢文帝(前179--前157年)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西漢漢武帝(前140--前135年)時,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西漢前104年司馬遷建議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東漢漢明帝(58--75年)時,下令點燈敬佛,百姓掛燈,是賞花燈的創始人。

  元宵節正值農產品收獲之后、農閑時段、春節末期。廣大農民辦燈展、猜燈謎、舞龍耍獅、踩高蹺、敲鼓扭秧歌,等等,同時,還流傳著一些有關正月十五的俗語。

  1.“過大年,老少歡,好吃又好玩,一直樂到正月半。”是說,過年快樂,樂到正月十五,就該結束了。正月十五過后,應當準備春耕了。

  2.“元宵走一走,病災遠遠溜。”說的是,元宵節有一信仰性活動: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到郊外去,或走墻邊,或過橋,或渡危,直到夜半歸。目的是驅病除災。認為“走一走”能夠祛病延年。此活動俗稱“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等等。

  3.“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是說,如果上年八月十五“云遮月”(即陰天),預兆來年的正月十五“雪打燈”(即下雪)。“云遮月”和“雪打燈”,都是預兆風調雨順,有好的年景。

  4.“正月十五貼門神----晚半月啦。”是指責一些人辦事拖延的歇后語。

  5.“不怕十五下,就怕十六陰。”是天氣諺語。說的'是,農歷的十五下雨、下雪沒有多大關系,如果農歷的十六日下雨、下雪,將會有10天、半個月的連續陰雨天。

  6.“正月十五日要‘看好燈’”。是封建迷信行為。說的是,正月十五日是“燈節”,新媳婦結婚3年內,忌“看亂燈”:正月十五日這一天,新媳婦,在娘家過,就每年都在娘家;在婆家過,就每年都在婆家,結婚3年內不能亂,不能有時在娘家、有時在婆家。有“看錯燈,死公公;看錯火,死婆婆”之說。

  吃元宵、提燈籠、射燈謎等民俗都是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大家通過這些習俗來慶祝這一重要的節日。

元宵節的習俗8

  正月十五是農歷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元夜,夜與宵同義,便稱元宵。元宵節最初由祭祀而起,漸演為隆重熱烈異彩紛呈的娛樂節慶。古時為一日,唐代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節一下延長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燈。食品也由食豆粥,改為品嘗元宵(湯圓),南京有“上燈元宵,落燈面”之俗。

  明清兩代,南京元宵燈會有玩龍燈和掛紗燈之俗。玩龍燈不但老百姓玩,軍人也玩,長度也為他處所不及,短的十余丈,長的百余節,玩起來多則上百人。紗燈有楮練紗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畫,愈是高手價值愈高。

  商家屆時也在店前舉辦猜燈謎活動,吸引眾多游客,猜中者即獎所售物品。有一種由南京人首創的.“走馬燈”,外罩燈籠,內點蠟燭,利用空氣熱脹上升的原理,帶動燈面轉動,燈面上畫著各種姿勢的駿馬疾馳,宛如萬馬奔騰。英國學者李約瑟稱之為中國古代人的一項發明。

  龍燈氣勢磅礴,紗燈精美絕倫,五光十色,萬象爭輝,引得長居逗客傾城出,歡歌笑語動地來,“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近幾十年來夫子廟元宵燈會越辦越紅火,利用新工藝、新材料,聲光電控,五花八門,維妙維肖,斑斕奪目。燈會自春節起,為期一月。期間,每天吸引四方游客達二三十萬人之多。

元宵節的習俗9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今年的元宵節媽媽讓我獨自購買湯圓。我興奮地來到了超市,看著冰柜中琳瑯滿目的湯圓,我從中精挑細選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湯圓。

  回到家,媽媽將湯圓片刻煮熟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湯圓,邊欣賞仲秋節晚會。

  團圓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爸爸媽媽帶著我出門看禮花。

  我們來到樓區花園中心,抬頭仰望天空,天空中接連不斷的禮花給無邊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個個彩燈在我眼前閃過,我定睛仔細看,許多人家門口都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元宵節為什么要掛彩燈籠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網上閱覽了元宵節相關的資料。

  原來元宵節掛彩燈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啊。

  以前,有一只神鳥因迷路而迫降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冒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過了好久,有個老人想出了辦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中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積極響應。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驅邪避鬼神。

  看來元宵節還有這么多的.習俗與傳說呀,真令我大開眼界。元宵節這一天讓我懂得了很多課外知識與文化習俗,中國是個文化古國,還有更多的奧秘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它,探究它,把祖國傳統的文明的文化習俗傳承下去。

元宵節的習俗10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點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另有一說是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還有在潮汕等嶺南地區,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當天,家家戶戶都要點燈,而如果去年元宵以后家中生有男孩,則要到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掛上燈籠,以昭告鄉里加重添了丁,接受來自鄉親的祝賀。廣州過去在正月十二這天有替“床頭婆”開燈之俗,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長大。而正月十三要在廚房“點灶燈”,直點到元宵夜。

  因為長期處于農耕社會的中國,家庭的男性勞動力對于家族興旺非常重要,男孩子的出生對于整個家族來說都是一件喜事。古時,生男孩有著添丁一說,而“丁”與“燈” 在許多方言中諧音。因此,元宵夜點燈、吊燈的習俗也有“添丁”的美好祝愿。

元宵節的習俗11

  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節的習俗12

  調查人:黃銘、賴宣琪、饒琳嘉、孫藝冰

  調查目的:為了更好地了解潮州城鄉春節及元宵節的習俗,豐富我們的寒假生活,鍛煉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為此,我們決定對這一課題進行調查。

  調查地點:潮州市牌坊街

  調查對象:牌坊街的街坊鄰居、路人

  調查時間:2XXX年1月31日 星期二

  調查方式:我們幾位同學是以對牌坊街的街坊鄰居、路人進行個別詢問的方式來進行了解。

  調查過程:我們分為兩組,每組兩人,每組負責牌坊街的一段,對牌坊街的街坊鄰居、路人進行個別詢問,根據被詢問人的身份,來確定詢問的問題,例如:在賣春聯的店鋪里,我們詢問店主“人們一般在什么時候貼春聯?”“春聯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在調查過程中,人們的態度各所不同,有的人積極配合我們的調查,把自己所知道的都一一講給我們聽;有的人的態度很不好,不回答我們的問題,給我們的調查增加了難度。

  調查結果:通過調查,我們了解了潮州城鄉春節及元宵節的習俗。

  春節的習俗主要有:

  貼春聯,一般是在臘月二十四“神上天”的時候或者在除夕那天,春聯的內容根據人們的喜好,有的是關于花草樹木,有的是關于“福”、“財”等等,這些都體現了人們盼望新年新氣象,圖個好兆頭的愿望;

  祭拜祖先,貢品主要有:雞、鴨、鵝、魚、豬肉、水果、茶葉、酒、白果、粉絲等等;

  吃年夜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寓意著團團圓圓,吃魚寓意著年年有余(魚),吃芹菜、蒜,寓意著有錢藏;

  放煙花爆竹,營造一個熱鬧的氛圍;

  迎老爺,每個村莊都會按慣例舉辦游神,各村落的迎老爺活動都會延續到二月。節日當天,各家各戶都會擺上香案,在香案上放小一點的.香燭,擺上祭品,一般都是豬、雞、魚之類的,再擺上用甜糯米做的糕、壽桃之類的面制品。隨后還要集中起來擺上一個代表該群體的香案,擺上供品和大量的糕點、水果。點上三根大概兩米的貢香,同時還要擺上一個總的祭壇,祭壇上的供品也是非常豐盛的。在舉行儀式的大宮殿入口處,還要供奉整頭豬、牛、羊,還有用甜糯米糕做的一些壽桃,擺成一座小山的樣子層層疊放著;

  拜年,每家每戶都會準備大桔和一些橄欖,寓意著大吉大利。人們會去親戚朋友家拜年,長輩會分發壓歲錢給晚輩;

  7.初七吃“七樣羹”,“七樣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藍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春)發(蒜)大財(大菜),久(韭)合(厚合)各人(芥藍)”。

  元宵節的習俗主要有:

  吃甘蔗,寓意著新年不蛀牙;

  吃團圓飯,寓意著一家人團團圓圓;

  迎花燈,小孩子會請長輩或自己制作一個可愛的花燈,等到元宵節晚上,孩子們就會三五成群地到街上去展示自己的花燈,有:蘿卜燈、桔子燈、紙花燈等等。

  調查體會:通過這次調查,我們鍛煉了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膽量,知道了在調查的時候要有禮貌,熱情大方,不能猶豫不決,這樣才能成功。了解了潮州城鄉春節及元宵節的習俗,明白了我們應該將這些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元宵節的習俗13

  “正月十五鬧元宵”,每年新年過后的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元宵節,又叫“燈節”和“上元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在民間流傳的另一個已有20xx多年歷史的傳統佳節。

  元宵節起源于西漢王朝。相傳漢惠帝死后飛揚跋扈的呂后篡權,任用了大量呂氏親信,宦官當權。呂后死后,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在老忠臣協助下登基,博采眾議,在正月十五這天,一舉掃除了諸呂殘余勢力。因古代“夜”與“宵”同義。正月又叫“元月”,為了紀念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就將此日定為“元宵節”。從此,經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時,為顯示大唐興盛,國泰民安,逐沿用舊俗,每到“元宵節”這天,張燈結彩,歡慶狂歡,“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使這一節日更加興盛。

  節日期間,燈月交輝,游人如織,正如唐代詩人張說所描繪的:“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李商隱的詩曰:“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描繪了當時觀燈時車水馬龍的宏大場面。流傳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懸燈歡樂的規模更加盛況空前,花燈的裝飾造型也更精美,燈節帶給人民更多歡樂,更多光明。詩人蘇東坡有詩云:“燈光家之有,笙歌處之樓”;大詞人辛棄疾也曾有著名詞作:“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些詩詞描繪了當時元宵佳節滿城花燈齊放,通宵達旦,歌舞笙樂的壯觀場面。到了清代,據《京都風俗志》記載:清代太平年間每年元宵節都是:“通街委巷,燈光星布珠懸,皎如白晝”,“王孫貴客、士女兒童,傾城出游,謂之逛燈”,由此可見元宵節觀燈的熱鬧場面。

  到近代,這一習俗代代流傳,至今仍經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在門前和屋內懸掛彩燈、大紅燈籠,全家團圓,圍坐一起,觀花賞燈吃元宵,象征著“團圓美滿,豐收和睦”,同時這一天還標志著是新年歡樂的最后一幕,熱熱鬧鬧過完了“元宵節”,才算是真正過完了新年。

  宋代詩人歐陽修詩曰:“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說明在這燈好月明人團圓的喜慶佳節里,親朋好友相約團聚,早已是民間慶新年的重要習俗。如果在團聚時捧去一把鮮花,攜帶上一個花籃,讓美麗嬌艷的鮮花送來一個吉祥幸福的歡樂好運,會給朋友相聚增添無比歡樂的心情,這時應該選用寓意團團美美、如意祥瑞的花材,如火紅的.火鶴花、滿枝懸掛形似紅爆竹的炮仗花、鮮艷的孔雀草、象征明媚春天光明的銀芽柳、閃爍潔白繁星的滿天星等,都會展現出一片祥和安樂的氛圍,為親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愿。

元宵節的習俗14

  正月十五鬧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門賞燈、逛花市、放焰火,載歌載舞歡度元宵佳節。以下一起來看看元宵節的來歷和各地鬧元宵的習俗吧。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放燈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猜燈謎

  猜燈謎活動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吃元宵

  元宵作為節日特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最初稱為"湯圓",后因多在元宵佳節食用,所以也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常見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圓形,餡料豐富多樣,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等,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象征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陜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

  元宵訂情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元宵節的習俗15

  在我的家鄉——汕頭,無論什么節日,我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

  就拿元宵節來說吧。那習俗可真多呀!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游神賽是家鄉元宵節必須舉行的,所謂的游神賽就是有幾個人或者十幾個人抬著一蹲人稱“老爺”的佛像,還有一些人是抬著一蹲人稱“觀音娘娘”的佛像,抬“老爺”的人一般都是比較多的,因為據說抬到“老爺”佛像的,那些結婚還未生子的人明年就會生男孩,抬著這兩蹲佛像的人就會在大街小巷上走一圈,后面還跟著一幫敲鑼打鼓的人,觀看的人也是人山人海,特別熱鬧,等這些人抬到村外后就開始賽跑起來,看看誰先把佛像抬到目的地,所謂的目的地就是在村里的廣場搭好的一個神臺,然后把佛像放進去后,人們就開始在廣場上擺起了各種各樣的祭品,祭拜起來了,祭拜的人特別多。在神臺的對面,有一個戲臺,村里特地請了戲班子來表演給神明看。人們祭拜完后就會放煙火,放鞭炮,熱鬧非凡。

  第二個獨特的風俗是吊喜燈,因汕頭話燈和丁是同音,故點燈與添丁是諧音,所以家鄉人認為點燈是添丁的吉兆,人口暢旺浮現。如果去年結婚的'人或者生了男孩的人,在今年的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就必須提著紅燈籠,拿一張紅紙寫上姓名貼到燈屏上,歡天喜地地掛在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剛結婚的象征著不久就會添丁,生了男孩的象征著家中添了丁。

  元宵節的時候,我們不僅有游神賽與吊喜燈,還有一些好吃的粿品,其中“炸油角”是我們家鄉元宵節必備的粿品之一。據說,“炸”象征著發財,這是我們家鄉人一個美好的愿望,不管這些風俗象征著什么,但“油角”卻是我最喜歡吃的美食之一。

  家鄉的元宵節對我來說是新奇的、熱鬧的,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迫不及待地想到我們的家鄉體驗一下?

【元宵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元宵節的習俗11-05

元宵節習俗精選12-07

元宵節的習俗12-07

元宵節的習俗知識12-02

貴州元宵節習俗12-02

★元宵節習俗作文12-07

元宵節習俗介紹11-02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11-04

元宵節習俗作文11-03

元宵節習俗簡單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