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習俗1
走百病
中國古代一些地方還有正月十五"走百病"的習俗。"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走橋"、"摸燈"等,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身著白綾衣裳,在正月十五這天結伴相攜,越走水橋,到郊外旅游,目的就是驅病除災。其時,走在最前面的婦女舉香開道,其他人緊隨其后,依次過橋,謂之"度厄"。
據說,這樣能保一年腰腿無病,健康長壽。過橋后,婦女們還要到各城門洞去摸城門上的.銅釘,謂之"宜男",說是這樣可以多生男孩。
元宵節習俗2
福州元宵節花燈會,始于漢代,至宋代被列為京都燈節的上品。元宵節這天,不僅燈市輝煌,還有擺設鰲山,供人玩賞的。全福州人山人海的,熱鬧非凡。記得去年元宵,我與我朋友一起去五一廣場還有南后街逛,處處都掛著燈籠,還有紙質做的桔燈、菜頭燈、蓮花燈等,形態別致,色澤鮮艷,獨具福州鄉土生活氣息,引人注目。
從春節至元宵前夕,在福州民間都有這樣的一個習俗—送燈。知道為什么嗎?因為 “燈”與“丁”諧音,取添丁之意!疤熨n麟兒繪彩繒,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這首詩就描繪了當時福州人送燈的盛況。
從大年初七就開始鬧元宵花燈,福州的南后街與南臺臺江汛專門出售各種紙質的花燈。分為挑的、扛的、還有其他特別的。如挑的有八角燈、球燈、西瓜燈;扛的有關刀燈、龍搶珠燈,后來還有機燈、戰艦燈等;地上走的有猴騎綿羊燈、牧童騎牛燈、狀元騎馬燈;堂上掛的有宮燈、走馬燈等。那燈市的盛況可用一首詩來概括:“華燈成市將元夕,色色精工費剪裁,幾種寄供新歲玩,清光四壁照銜杯!
除上面介紹之外,福州有的鄉鎮街道會在元宵之夜游燈上街,結合迎神賽會。在迎神隊伍中,都有伴隨著民間文藝活動,如舞龍燈、高蹺、舞獅、地下坪、陸地行舟等。還有的居家百姓見迎神過境,就舉燈放炮,祈求合家平安。再來看看其他各地的'元宵節習俗。
【北京】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農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老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布整個北京城。
【陜西省】
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并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江蘇省】
武進區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鹕渍邽樗t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致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元宵節習俗3
1、北京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老北京叫賣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老XX市民期待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2、河北省
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節習俗有井陘的拉花,井陘拉花是一株古老藝術奇葩。XX縣元宵節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镲等。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
3、安徽省
古城XX縣,蕩秋千、挑燈籠、撂火把等民間習俗,成了元宵佳節的三大習俗。鳳陽民間有“元宵節蕩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說法。每逢元宵佳節,最讓孩子們動心的還是“挑燈籠”。各種花燈早在幾天前就紛紛“搶早”上市,造型各異的花燈將府城鎮夜晚裝點一新。撂火把是一種青少年集體活動。在鳳陽農村,留心的孩子都會早早有意識地收集、準備著一些廢舊掃帚、刷把,以備元宵節撂火把。
4、山西省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大da游行。從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各縣區的都組織大大小小的各種文藝匯演到市里來。
5、山東省
開展游藝活動是元宵節的重要內容。雜耍的形式各種各樣,獅子舞、龍燈舞、高蹺、旱船、花棍、秧歌、趕毛驢……應有盡有,內容以戲曲為主。曲阜城周圍村村玩龍燈,每個村的龍燈都要到孔府中表演?赘}垷舻牡胤皆诙T里大堂前,平時不得入內的孔府,這時也準許外人入內看耍龍燈。耍龍燈時,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在一旁燃放焰火。
6、河南省
長興河南人最獨特的習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紅紙扎上燈籠,點燃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元宵節一般的習俗是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舞獅,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見在祖宗墳前點燈的習俗。
7、陜西省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除大鬧花燈外,還流傳一種“放天燈”的風俗。這種風俗由來已久,據史可查唐時已有此舉!鞍闊麴x”流行于陜西銅川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期間,各家各戶在自己房屋里,設香案點燭焚香,鳴放鞭炮。屋內處處點燈,燈旁放著各式各樣的花饃,稱為“伴燈饃”。
8、江蘇省
元宵節泰州有5大習俗,吃元宵、鬧元宵、猜燈謎、放煙火、送吉祥。送吉祥是泰州部分鄉鎮特有的習俗。在元宵節這天,親戚朋友要給新婚的新娘子送橋樁、送子觀音等,以祝福早生貴子。還有些地方是拉著新娘子走百子橋,同樣是求子。
9、浙江省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XX縣元宵節以精致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于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于元宵節設酒祭床。
10、江西省
萬安百姓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晚飯后,全村老少就會集聚在村中祠堂或者廟宇,手持元宵歌本,對著元宵畫唱歌,當地人稱之為唱元宵歌(也叫唱船)。正月十五晚上除了唱船、贊船、劃船等活動外,還要喝元宵酒、吃元宵羹——這是當晚的壓軸戲。整個祠堂擺滿桌椅,有村民用年數已久的海壺盛滿自己釀造的米酒,給每位來賓倒上滿滿一碗,每張桌子上還盛有一大盆元宵羹供大家享用。
11、湖北省
荊州元宵節當天,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荊州人在這里玩龍燈,劃采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鬧騰得紅紅火火。而耍龍的小伙子們都要先到關帝廟內拜拜關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龍。另外,元宵節也是荊州人的“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
日子。十堰人特重視元宵節,要舉行玩燈會,比如舞龍、玩獅子、劃彩蓮船、舞蚌殼、踩高蹺等。其中以十堰XX縣的.“火龍”燈會最出名。
12、湖南省
常德元宵節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XX縣游完龍燈后,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13、四川省
四川元宵節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背送登嗍菫榱藦娚硗,其馀皆為求子的習俗。XX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14、福建省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添丁!遍}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燈節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燈節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龍燈長數十尺,有頭有尾。燈節中還有一種燈猜頗受歡迎,燈猜也叫“猜燈謎”或“出燈猜”。
15、廣東省
廣東的元宵節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以求吉祥;XX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16、云南省
XX縣于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
元宵節習俗4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后,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
踩高蹺、舞獅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明清時,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婦女夜間約齊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導,且須去橋。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又稱“走橋”。江南蘇州一帶稱為“走三橋”。
在現在的天津,還保留著“走百病”的習俗。因為是在農歷正月十六進行,當地稱作“溜百病”。但由于條件改變現在多是婦女在這一天帶著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撮一頓。
偷菜節
流行于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
元宵節習俗5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在這一天,孩子們都跑去看耍龍燈和舞獅,在人群中蹦蹦跳跳;姐姐妹妹拉著手一起去觀燈,拍了不少美景;哥哥弟弟在一盞盞燈前駐足思考,競猜燈謎;父親母親在家做花燈,其樂融融;最后,一家人再聚一堂,喝下一碗暖暖的湯圓。
元宵節的傳統至今每一年都還在延續,那么這些傳統又從何而來呢?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于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
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于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的唯一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并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
當晚,城門大開,宮外燈火通明直通進宮內,元宵姑娘因此終于見到家人。此后,每到正月十五,為了保平安,便形成了吃元宵的風俗。
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以后這種節日的佛教禮儀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拼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胡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
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氣,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
頭尖身細白如銀。
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北忝叶∪尰簦跎倜μ羝鸹,笑嘻嘻地說:“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么是對你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說的是你呢?”
笑面虎一想,只好氣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事傳開后,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效仿,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
舞龍燈
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云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大怒,降旨斬龍王。龍王死后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
于是他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其中有人提議,將竹木和彩紙炸成龍的模樣,并在每節柱內燃起火光,由十來個人拿著舞動,龍就像活了一樣,也可讓龍王解了心頭的心愿。
后來,龍王果然沒有擾鬧皇宮,每年到了這一天,民間就會舞龍燈,以此氣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早在西漢時期,武帝派張騫打通了西域,制服了匈奴。從那以后,西域許多國家都年年給漢朝進貢。
東漢章帝時,大月氏國給漢朝送來一頭獅子,讓漢朝在一年時間內馴服。如果馴服了,他們就年年進貢,永遠歸順漢朝。如果馴不服它,就從此斷絕往來。
起初,漢章帝認為舉國上下找個人馴服獅子實在是輕而易舉,但幾個先后來馴獅人要么被嚇死要么被咬死。后來,一個馴獸師無意將籠子打開,獅子怒追咬人,旁邊的'武士只好叫人亂棍把獅子打死。
皇帝聽說獅子被打死了十分惱怒,眼看要到大月氏國來觀賞馴獅成果的時間。這時,帶頭打死獅子的武士向皇上稟報,說他可以讓死去的獅子起死回生,求陛下給他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
轉眼到了春天,各國貢使來朝,漢章帝大設宴席招待。漢章帝讓馴獅人領著金毛獅子進入宮中。只見馴獅人手執繡球燈,逗引獅子,獅子時撲、時躍、時打滾、時抖毛、時吼叫,真是百依百順。各國的來使看了,都稱贊漢室大有人才。大月氏國王得知后,不敢藐視漢朝,就按規定,年年進貢,永遠和漢朝合好了。
后來,大家才知道,原來是武士剝下了死獅的皮毛,請了兩個人,披上皮毛,扮演獅子,才得以蒙混過關。不久,這件事便傳到了民間,老百姓們認為耍獅子為國家爭了光,便用木、泥、布做成獅頭,用麻做成獅皮,仿照表演,耍獅子就這樣傳開了。
不知道聽了以上的幾個小故事,大家對元宵節的習俗是不是又有了不一樣的印象呢~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尊重傳統,將流傳下來的美德發揚光大。
元宵節習俗6
民俗是一種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它是一定的族團和群體在長時間的生活實踐進程中構成的共同的行為模式和思惟模式。風俗之端,始于致微,博之無物,察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與人相接,人與人相續,又踵而行之。及其互成舉國之人習以為然。①民俗就是在這類社會群體場合相互模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續的進程中構成的。雖然說民俗是一定自然地理條件、社會歷史條件、一定心理狀態的產物,然而因各自的自然地理、社會歷史條件、思想形態,又會構成不同的民俗。即便在同一文化區內,如客家文化區內,也會構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奪目。客家山歌早就被譽為客家文化的精華;客家圍龍屋也被贊為客家獨占的偉大建筑。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以外,還有一種不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燈風俗。客家上燈風俗流傳的族群、區域很廣,它以添丁為中心,以燈的情勢而展開的祭祖、慰祖活動。
一、客家上燈風俗
1.客家上燈簡介
上燈(上讀爽、賞,是掛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喪,所以客家人為避諱,上燈又稱升燈,是客家民間風俗。每一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須在祖祠上廳掛上一盞新燈籠(諧新丁) 。上燈的日期最早為正月初九,最遲為正月十九,但多為正月十五前后一兩天。上燈意為向祖宗匯報,某家添了新丁。上燈時要辦三牲②、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講求的還辦上燈酒請親友團圓、祝愿。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區,素以興寧為最盛,其禮節也更繁,而且已有所演化,他們在上燈后,中間還要熱燈(是上燈進程中的一項活動,不能說是熱燈節) 。最后才敬祖謝天地,非常隆重熱烈,有一家添丁,全屋全村慶賀之氣氛。
在客家宗族社會,凡是男孩都要舉行上燈儀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燈者年齡不分大小,剛誕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齡比較大的,因多種緣由沒有舉行此種儀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燈實是各姓各族為當年新添男孩而舉行的慶;顒。
上燈必須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廳舉行。老屋,又稱祖祠,是上燈活動的場所。老屋即祠堂,當今的客家各族的老屋都是依照古代祖宗居住的原始的方位修繕過的。老屋的設計很簡單,呈長方形,基本上是有一扇大門,從大門進是一個15平方米左右的廳堂,俗稱下堂,從下堂進往是一個天井,天井的兩邊是過道,通往下一個廳堂,這個廳堂稱作上堂。上堂正面的墻壁的中間開設了一個壁櫥,祖宗的牌位就擺放在這里。壁櫥下面還有一個小口,供奉的是土地神。一般上堂比下堂高,以顯示上堂的重要性。
2.客家上燈風俗緣由
客家,顧名思義,即是旅居他鄉的意思。客家人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是具有明顯特性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移民群體。
據記載,客家人自秦朝以來,有六次南遷的進程: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份中原居民輾轉遷進閩粵贛邊區。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
清初時期。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
粵北一帶的客家人都分別從這六次南遷而來。如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后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進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自趙佗建制以來,龍川分別容納了六次南遷的客家人。
特定的社會通過自己的文化生產出特定的需要(法蘭克福學派),并且同時設計滿足需要的常規途徑。上燈是為了滿足客家族團的特定需要產生的。
首先,從客家人六次南遷的時間來看,都發生在戰亂時期?图胰藶楸芊榛鸹蜃匀粸碾y而南遷。烽火、自然災難在古代經常會奪走無數人的性命,還有可能使整個族群滅盡?图胰碎焺e故土,客居他鄉。因此客家人的先人們最擔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宗族血液不能長流。
其次,無情的烽火、沒法猜測的自然災難,個人是沒法克服的,需要一個團結的集體共同奮戰?图胰讼?慈迦藞F結在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災難與戰爭。客居他鄉,更需要宗族團結,克服新環境下碰到的新的窘境。
再次,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作為移民群體這一特殊群體,客家又具有其獨特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以后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和對先人的眷戀。
最后,客家人性情仁慈、質樸,老實、敦厚?图蚁热私逃蟠钭娑,不忘祖宗,愛國愛鄉;講禮節,重倫理,好學問,尚教育,敦親族,敬先人,隆師道;團結奮進,自食其力,艱苦創業。
燈是客家方言丁的諧音,又是希看、光明的意味。燈燈相續意味種族繁衍的綿綿不盡。因此,為了讓后代不忘記自己的先人;為了本族的團結,共同抵抗窘境;為了讓先人得到安慰宗族血液并未消失;和客家人從小構成的念祖恩,尊祖的優秀品德,借燈來慶祝添丁的祭祖、慰祖活動也因此而誕生了。每一年,將族里添丁的情況通過上燈的情勢上報給先人,讓先人得到安慰。最重要的是,同一宗族的人有機會每一年聚到一起促進了團結,構成了一種以老屋為中心的凝聚氣力,同時還可以保存客家人獨有的傳統文化。
上燈的風俗最早起源于什么時候已無從稽考,大約是隨著客家人南遷逐步構成的一種民俗。上燈的流傳族群很廣,因每一個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或幾個先人,所以每一個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或幾個上燈活動。上燈散布的地區也很廣,主要集中在粵北地區,如河源,梅州,興寧等地都有自己的上燈活動,其復興寧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隆重。
3.上燈與元宵節的聯系
上燈多是元宵節的派生物。元宵節自古有之,每一年正月十五舉行,自古是全國上
下都舉行的節日,而賞燈是元宵節的一部份。
從燈的意蘊上看,元宵節又稱燈節,其外表看來,是欣賞花燈的游樂;實在,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上,它帶給人們一種希看添丁,即人丁興旺。因此,以燈來寄托丁,客家上燈風俗與元宵節的賞燈有相同的內涵。
從日期上看,元宵節在正月十五,而上燈則在正月十五前后舉行?图胰俗郧貜闹性线w,對元宵節固然熟習,F在的客家人一般不重視元宵節,由于上燈節一樣可以賞燈,還可以同族人一起慶祝添丁的喜悅。
從燈的制作來看,客家上燈所用的燈與元宵節所制的燈有很大類似的地方,元宵節的燈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客家上燈所用的燈一樣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
結合上燈的由來與元宵節燈的意蘊,日期,制作來看,上燈節極可能是客家先人繼續了元宵節賞燈的風俗,同時又結合宗族的實際情況,將燈的意蘊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流傳至今。因此,上燈多是元宵節的派生物。
二、繁瑣熱烈的上燈活動
每一年,春節前后,熱衷于本族事務的老人,通過打聽,順次記錄從本年正月十三掛燈后至下年正月十三掛燈前的添丁家庭,并將其組織起來,在春節前后每一個家庭各派一個代表召開上燈祭祖的會議,分派任務。比如,上燈活動資金的準備、用處題目,上燈前后誰負責打掃老屋,上燈當天誰負責膳食等題目,在會議中都有具體的分工。
1.燈的預備
會議以后,定制燈是必要的一步。客家各個地方所制燈的材料大體相同,一般由竹篾制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紙糊成,都能掛起來。另外,燈外糊都有福、祿、壽一類的吉祥圖案的彩帶。燈中安有固定的油碟,可加油點亮照明。但是它們的外形又有所不同,有舉式的,也有扛式的。如河源龍川縣的燈都用舉式的,而東源縣及興寧市的燈多數用扛式的。以龍川舉式的燈為例,燈一般可以看做有三層。上層經常是一個彩紙糊成的約20多厘米高,直徑約
1.5米的大圓柱。圓柱的側面一般會寫上風調雨順等寄語。圓柱底面的邊框上,貼上富有傳統剪紙藝術的約1米長的彩帶。燈的第二層是比第一層稍小的、約高0.5米多邊形柱,中凹兩頭鐵場鎮新和村的燈
大,其中上邊大底邊小,均由彩紙糊成,最底面的邊框是一樣貼滿約0.5米長的彩帶。多邊柱的上側面,可以寫上百子千孫等寄與人丁興旺的詞語。燈的第三層,是一個比第二層稍小的多邊形柱,側面會寫上五谷豐收等吉語,?磥砟晔莻好收獲,日子一年比一年紅火。從整體來看,燈的大小可以說是遵從了3:2:1的格式,上大下小。
由于上燈這類風俗重視的是丁,而不是燈,所以對燈的制作不講求一概相同、不可更改。不但每一個地方燈的制作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地方不同時間的燈的制作也能夠不同。只要美觀,耐用(要掛到端午節),能體現上燈添丁這類活動的意蘊就是可以的。
需留意的是,在當年正月十三到次年正月十三之間,誰家最早誕下男孩,這家就被稱作頭燈;誰家最后誕下男孩,就被稱為尾燈,他們與其他誕下男孩的家庭都被稱為燈子。有的地方有多少燈子就制多少盞燈;有的制兩盞,兩盞外形如出一轍,但頭燈大,尾燈小;有的只制一盞。燈的多少都是可以變化的。
2.資金的準備
籌集資金是上燈活動最關鍵的一步,資金是不是充足,直接關系到上燈活動能否順利進行。據客家老人先容,上燈的資金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由封建財主或公眾資產承當;新中國成立以后,由各個添丁家庭均勻承當。固然,村民可以根據自愿原則,自由捐款。據老人先容,捐款的村民每一年都很積極,有時達幾千元。這些錢一般用來買香、紅燭、三牲、鞭炮,條件答應還可以請樂隊、請人在祖祠放電影等,目的是增加喜慶的氛圍。
另外,依照會議的安排,由燈子承當上燈活動期間的一切事務,如預備上燈日的膳食,接待外來職員等。
3.上燈的進程
上燈這天的早上,制燈人會把制好的燈放在離祖祠不遠的地方,為下午接燈做好預備。這時候,在老屋的上堂,已供奉上了三牲,還有各添丁家庭送來的酒及糖果。在擺放祖宗牌位的壁櫥兩旁和下面的土地神位兩旁已貼上了對聯。如鐵場鎮新和村鄒氏的是這樣的,櫥窗兩邊祖德源流芳百世,宗業興盛子孫昌,土地神位兩邊工能生白玉,便可發黃金,橫批是土主神位。其主題,都是希看祖業興榮,子孫興盛的。
在中午十二點之前,村里的老人會帶領燈子及剛出生的小男孩來到祖屋行跪拜禮,向祖宗匯報祖里添丁的情況。跪拜禮完,三牲中的整豬和糖果撤下,只剩酒和一個盤,盤里裝有小量的三牲,豬被送到老屋側邊的臨時廚房,由燈子負責預備晚上的聚餐。
上午的活動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實的、最重要的上燈活動。族人吃過午餐后都集聚集到老屋來看熱烈,也能夠到祖宗牌位前燒香,行跪百禮,希看祖宗保佑,自家也能早點添丁。
到了下午三、四點就是接燈的時刻了。據鐵場鎮新和村的老人先容,接燈的時間比較靈活,沒有固定的時間,一般取決當天的天氣。天氣晴朗,宜四點左右接燈;陰雨天氣可以早點,但都集中在三四點左右。這時候,以舞獅和鑼鼓在前面帶路,村中一老人提著祖宗牌位前供奉著的小盤三牲,帶領燈子及小男孩向不遠處的燈進發,道路的兩旁早已擺滿了鞭炮。
到了燈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倒滿三杯酒,在地上燒好香和紅燭,并把香給每一個燈子分發一支。預備終了,老人一聲令下,接燈開始,獅子舞動,鑼鼓、鞭炮齊叫震耳,所有燈子向燈行跪拜禮。禮畢,頭燈取燈迎回。這時候,其余燈子跟隨頭燈在后,老人、舞獅、鑼鼓緊隨其后。到了祖祠大門前,舞獅先上前拜三拜,燈這才迎進門。所有燈子隨燈進進了祖祠上堂。這時候,還要在燈最上層的圓柱的底面邊框上,貼上幾幅字,如添福添壽添貴子,燈前映出仙佢子;曰福曰貴曰榮華,竹后結出狀元郎,接著點著油燈(條件許可可以放一個電燈泡) 。然后,把早已掛在房梁上的繩索與燈頂端綁好。預備終了,老人一聲令下,燈緩緩升起,所有燈子跪下行禮。這時候鑼鼓、鞭炮再一次齊叫。需特別留意的是,在燈進進祖祠時,女人決不能比燈或比男人先到上堂,否則將惹來不好的兆頭,懼怕明年生女多。
燈掛上,上燈活動就進進尾聲了。族里每家派一個代表,就在老屋聚餐了。晚飯的食品,是白天供奉祖宗的三牲及燈子送來的酒等?图胰艘詾椋粤诉@些供品,能夠得到祖宗的保佑,自家早生男孩。
晚飯結束,上燈活動進進最后階段。請來的電影將在此放映;請來的禮炮、樂隊將在此作最后的出色表演;買來的鞭炮將在此階段全部放完至此,上燈活動就算美滿結束了。
從上燈活動整個活動來看,上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客家獨有的民俗活動。燈的制作體現了我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這類手工藝通過上燈活動一代傳一代,得到了很好的繼續。通過這類活動,讓同一族人更加團結,讓族人永久記住自己的先人,永久也不要忘記先人們跋山涉水遷移到此的艱巨歷程。
三、客家上燈風俗折射出的客家精神
1.上燈折射出客家人的尊祖意識
前面談到,從秦代以來,客家先人經歷了六次大范圍的南遷進程?图蚁热藗兓蚴嵌惚芊榛,或是躲避自然災難,或由于當地人口過于稠密沒法生存而南遷。從這六次南遷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客家先人所遭受的艱巨歷程,和生存的險境與不幸。但是,生存的不幸并沒有壓垮客家先人。也正是由于客家先人在很長一段漂泊流離的經歷中及到達定居地以后所面臨的種種窘境,錘煉出客家先人堅忍不拔的意志、勇于開辟的精神、勤勞樸實的品格。正是由于他們在不斷遷徙進程中求得了生路,尋覓到了新的發展機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出了人唔辭路,虎唔辭山、命長唔怕路遠、樹挪就死,人挪就活的價值觀念。
客家先人們以頑強的求生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屢次輾轉遷移,使自己的血液得以延續;自己的族群得以擴大,自己的傳統品德、價值觀念、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图业暮蟠鸁o不為有這樣的.先人而感到自豪,同時,對他們表示深深的尊敬和愛戴?图业募易V里詳載著先人在文學、藝術、戰功、政界領域中的經歷和業績,并還有對先人的諸如仁愛,美德之類的個人性情的稱贊。可以看出,客家人對先人的深深尊敬與愛戴。祭奠先人,成為客家人代代相傳的神圣使命。客家是一個移民族群,千年、百年背井離鄉,因此最擔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民俗文化得不到繼續。而客家先人又以溫順、仁慈的性情和尊老的優秀品德影響后代。因而,后代以某種方式告慰先人,成了一種當仁不讓的責任。
客家上燈風俗既是一種祭祖活動,又是一種告慰先人的方式。從上燈的預備,進程等無不體現了客家人愛戴先人,尊敬先人的優秀傳統,F代的客家人,很多離開故土,在外打拼,在外定居成家到添丁,春節可以不回故鄉,但只要上燈,都會回鄉參加,給祖宗行跪拜禮。這些都表現了客家人對先人的尊敬與崇拜。
上燈風俗中的村民向祖宗行跪拜禮,看起來帶有濃重的封建迷信色采,有其庸俗的一面,但是把它上升為一種對先人的尊敬、崇拜之情,這類禮節又是多么的通情達理。
2.上燈風俗體現了客家人強烈的宗族意識
梁漱溟曾概括地說,中國事倫理本位的社會,在中國式的家庭中,外則相和答,內則相體念,心里共叫,神形相依以為慰①由是家庭與宗族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極重要的位置。上燈是客家人強烈宗族意識的最好體現。通過這類儀式,同族人能夠周期性地和子侄族眾歡聚一堂,不管各安閑何方,上燈這天一定是一家人。
客家人先人都希看自己的血脈死后還生生不已,族眾都相信,自己身上的血源于炎黃或其他先人,已流淌數千年,并將通過自己傳給子孫,永無止境。梅縣約亭村《劉氏族譜序詞》說:溯我劉氏,系出炎黃,中原華胄,兩漢帝王!睹分菀κ献遄V譜序》:吾姚始自舜帝,歷載四千,繁衍百三十余世,源遠流長。每一年舉行的上燈節就是客家宗族意識的最好證明。燈子就是宗族的血脈,就是宗族源遠流長的紐帶。
3.上燈風俗折射出客家人的團結意識
客家精神內涵豐富多彩,其核心在于團結互助和拼搏奮進。這些在客家南遷的歷史和客家文化風俗中可以看到。團結就是氣力?图蚁热嗽谀线w的進程中遭受到苦難和險境是必定,然而沒有一個團結的集體是沒法克服不幸的遭受的?图胰讼热思捌浜笕松朴谟醚、親緣、地緣等各種條件建立同宗、同鄉、同一文化內相互合作關系的團體主義精神。由于這些,都是為了確保本身的生存與發展,實現由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轉變需要。
客家上燈活動正體現了客家人的團結互助的良好傳統。通過上燈本族客家人能夠聚集到一起,為本族謀發展,同時又促進族人的感情。上燈活動即是維護團結的重要舉措,又是體現客家人團結的重要情勢。比如鐵場鎮茅畬村,在十年前,利用上燈活動村人聚到一起的機會,商討在村里修水泥路的假想。果然全村捐款,有錢的出錢,沒有錢的可以出力,終究村里通了水泥路,成為鐵場鎮較早實現通水泥路的村落。可以說這是一條團結之路。
4.上燈活動體現了客家人優秀的文化繼續意識
客家上燈風俗歷史悠久,有的幾百年,有的上千年。這類風俗假如沒有良好的文化繼續意識,那末就會走向邊沿化,終究被歷史所吞噬?图疑蠠麸L俗不但沒有被吞噬,而且還更加豐富多彩,深入的體現了客家人的優秀文化繼續意識。比如燈的制作,是從一代又一代繼續下來的。另外,上燈出現了很多對聯,有寄語好年景的,有寄語人丁興旺的等等。上燈的這些情勢很好的體現了客家人有些的文化繼續意識。
從燈的制作上看,客家人能夠結合時代的發展變化,靈活多變,不斷豐富燈的外形以精美為動身點,自由制作,只要不偏離框架、能夠反映上燈風俗內蘊就行。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愈來愈富裕,上燈風俗中必要的的鑼鼓已不能滿足人們對添丁的喜悅之情。因而,請樂隊,請人在祖屋播放電影等現代文化在近幾年也加進了上燈風俗的行列,既增加了上燈的喜慶氣氛,同時是上燈風俗內容的豐富,也讓上燈風俗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從上燈的內容和情勢的變化,我們就能夠看出客家人具有對傳統文化既繼續又豐富的意識。
四、客家上燈風俗反映了客家人重男輕女的落后思想
固然,客家上燈風俗也反映了客家人重男輕女的落后思想。上燈,燈字與丁都是客家化的同音,顧名思義,上燈這個風俗,看重的不是燈,而是丁,是客家人借助燈的情勢,來表達添丁的喜悅及?。
因此,不但能從字義上看出上燈風俗的重丁現象,從上燈活動的整個進程來看,客家人重男輕女的思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暴露。比如,在迎燈,接燈的隊伍中,只有男人,女人只是路邊看熱烈的閑人;另外,燈在被迎進祖祠時,女人不準到上堂。由于客家人看來,男人先到上堂意味著下年會添更多的丁,大吉;而女人假如這時候到了上堂多是個阻礙添丁的隱患,是不吉祥的。這些禮節規定,明顯具有重男輕女的落后思想。
在客家人看來,生女叫加口,生男才叫添丁,所謂人丁興旺,只是指男丁興旺。多男丁才是福,即便是生活困難也會覺得家族繁華強大。反過來,家族男丁少,則意味著家族有可能衰落,即便現在生活很富裕,男丁少是本家族的最嚴重的災難。為了不使本家族有缺陷,計劃生養這項國策在有些客家地區顯得無能為力。
就如鐵場鎮茅畬村來講,第一胎或第二胎生男則好,假如幾胎都沒有男孩,村民會一直生到男孩為止。村里一曾氏家庭,一共生了九個,第九個就是男孩。有很多家庭有五六個孩子,都是第五或第六個才是男孩。即便是傾家蕩產,為了生男孩,村民也樂此不彼。
自家在老屋添一燈,那是何等光榮,何等揚眉吐氣的事。
在客家人從古就有一個誤區,女孩是潑出往的水,男孩才是家族的棟梁。上燈風俗深入暴露了有些客家地區的重男輕女的的落后思想。
讓人幸喜的是,在有的客家地區,開始拋棄了重男輕女的落后思想,女孩也能像男孩一樣,成為上燈活動的主角。如梅州的一些客家地區,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贊美和學習的現象,既保存了上燈風俗,又打破了重男輕女的陋習。但是,這類現象還不普遍,向完全改變客家人重男輕女的陋習任重道遠。?雌渌图业貐^能夠跟上時代的脈搏,找出一條既可以保存上燈風俗、宏揚客家文化又可以往弊楊利的好方法,讓上燈風俗發揚光大,源遠流長。
結語
客家上燈風俗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上燈活動有其獨特的由來和重要的文化內涵。從上燈風俗中我們可以看到客家人所具有的尊祖意識,團結意識及優秀的文化繼續意識。但上燈風俗也暴露了有些客家地區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劣根。找出一條既可以保存上燈風俗、宏揚客家文化又可以往弊楊利的好方法,讓上燈風俗發揚光大,跟上時代的脈搏,源遠流長。
元宵節習俗7
我家住在寶雞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是非常熱鬧的。
這天,人們都要鬧元宵,整個小鎮一片歡騰,大家興高采烈,氣氛熱鬧極了。
元宵佳節的風俗是晚上全家人圍在桌旁吃元宵,因為元宵表示團團圓圓,吃完元宵大家就應該“鬧元宵”。
大家都歡天喜地地來到各自所在的院壩,開始放煙花。我和佳佳表妹也拿出所有的煙花,表妹興致勃勃地點燃一個煙花的引線,頓時,五顏六色的火花迸出來,像一個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繽紛,漂亮極了。“別得意,看我的‘金鳳凰’!”我說完,立刻點燃了引線!班薄彪S著一聲刺耳的響聲,一只只金黃的東西飛快地沖上了天,“嘣”的一聲爆炸了。接著,許多小金點撒滿了天空,發出“嘣嘣”的爆炸聲,突然,這些到處亂飛的'小東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只金鳳凰。
“有趣!你們在這比賽煙花?加我一個!”原來是爸爸來了,他手里還抱著一個大禮炮。爸爸慢慢地點燃了禮炮,一下子,天空上綴滿了美麗的“花朵”,紅的,綠的,藍的,黃的……是那樣漂亮,它寄托著我們的快樂在天空中綻開……
這就是我們這邊元宵佳節的習俗了。元宵佳節真熱鬧,真開心。
元宵節習俗8
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節習俗9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鬧花燈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劃旱船
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
元宵養生方法
1、早餐不宜吃元宵
元宵屬于高熱量、高糖分的食品,還含有油脂,但卻缺乏營養素,除了熱量和糖外并沒有太多其它營養。這樣的食品不適合當早餐吃,除了缺乏營養外,還因為人早起時胃腸道功能是弱,而元宵外皮的部分多是糯米,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消化不良,出現泛酸、燒心等情況,影響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2、元宵不能多吃
除了早餐不適合吃元宵外,好也別把元宵當正餐,上午早飯后九、十點鐘或者下午加餐的時候吃點元宵還可以,但每次吃個一、二兩也就足夠了。在吃元宵的'同時,不能再吃其它含糖高的食品;還要減少其它主食的攝入,一般來說是吃三個元宵就要減去半兩主食。夜宵如果和睡覺的時間離得比較近,好也別吃元宵,否則如前面所說,這類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吃過元宵后好活動兩小時以上再睡覺。
3、吃元宵別忘喝湯
經水煮,元宵中的不少營養成分如微量元素、營養素就溶在湯里。因此吃元宵不能忘喝湯。喝湯可以促進消化吸收,即民間常說的“原湯化原食”。不過喝湯一定要注意別在湯里再加糖。如果吃的是咸元宵,可以在湯里放些小蝦米及蔬菜,補充營養,但好不要再放油脂或調味料。
4、吃元宵防燙傷
吃元宵還要注意不能太燙,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吃,否則很可能燙傷口腔和食管的黏膜。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食物灼傷很可能引起食管癌、胃癌等相關疾病。吃元宵時,可分為小塊食用,細細咀嚼有利于消化。家長在兒童哭泣和跑鬧的時候,不要喂食元宵。
一旦發生意外,可用雙手抱住孩子腹部,有節奏向上、向內推壓,直至其排出,如果情況嚴重,要盡快到醫院救治。由于熱元宵柔軟潤滑,十分有口感,所以很多人喜歡吃剛出鍋的熱元宵,這樣更容易燙傷。
因為元宵餡料較之外皮更熱,一旦將元宵囫圇入口咬破時,餡料可能燙傷口腔黏膜甚至食道。有的人吃元宵時一被燙就很快把元宵咽下去,這種習慣危害更大。
5、元宵不宜與肉類或酸性食物同食
由于元宵的餡料多以糖及果料為主,再加上在制作的過程中加入不少的植物油或動物油,因此含有很高的熱量。在吃元宵的時候可以適當吃一些維生素含量相對豐富的水果、蔬菜等來均衡營養。一些酸性食物以及肉類則不適合與元宵同吃。
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征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御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后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制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熱,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適用于脾胃虛寒者。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據糯米湯圓外型圓圓的,里面帶餡或實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則叫湯圓。元宵湯圓可以有很多花樣。尤其帶餡的品種最多。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餡一般有鮮肉丁、蝦米等。還有菜餡元宵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稱“五味元宵”,寓意勤勞、長久、向上。
傳統的制作方法,南方做湯圓,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后將餡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餡捏成均勻的小球狀,放在鋪有干糯米粉的籮筐里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
元宵節習俗10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XX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XX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山東省〕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XX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XX縣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XX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郲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陜西省〕XX縣于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并送燈、送油,稱之“添油”!步K省〕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于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鹕渍邽樗,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XX縣元宵節以精致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于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于元宵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XX縣民于元宵掃墓插竹為燈。XX縣城各鄉均于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XX縣(今之江漢)老農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XX縣游完龍燈后,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背送登嗍菫榱藦娚硗,其余皆為求子的習俗。XX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泉州花燈別具特色,
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XX縣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云南省〕XX縣于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
元宵節習俗11
說起蘇州的節日,除了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節,最熱鬧的就屬于元宵節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農歷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皡侵酗L俗,尤競上元!痹澥翘K州人尤為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想體驗“原汁原味”的蘇式元宵燈會到山塘街是個不錯的選擇。
山塘街的元宵燈會十分熱鬧,整條街充滿了歡樂和喜慶的氣氛。山塘街的民居都掛上了燈籠,給山塘街的'夜色增添了幾分亮色。民居旁邊的石路上擠滿了人,一排排各式各樣的花燈,有紗燈、宮燈、紙燈、走馬燈……五顏六色,裝飾精美,讓人賞心悅目。河面上也很熱鬧,一艘艘小船來來往往,船上也掛著紅色的燈籠,尤為喜慶。兩岸的倒映在水面,使得整條河都亮堂起來了。橫跨這河面的一座座橋,橋上人來人往,尤顯得這個節日的熱鬧。
山塘街元宵燈會的活動豐富多彩,在元宵夜,蘇州婦女早有“走三橋”的習俗。她們一般會挑名字吉祥的橋來走,如壽星橋、吉利橋、太平橋……我走過了紋祥精致的壽星橋,飽經風霜的吉利橋,后又走上了太平橋,望著遠處,心里也祝愿一切都平平安安的。走完三橋,我來到一處擺放很多花燈的地方,正看著一個走馬燈,燈的四面畫著山塘街的水墨畫,畫的很好,就像把這里的景色全搬進這幅畫里。燈的下面還掛這個一個紙條,上面下著一個燈謎“社會在發展(打一個《水滸傳》里的人名)”我立馬想到了,是“九紋龍”史進,就這樣邊走邊看邊猜謎,樂在其中。
月亮升空,猶如白玉盤。這時,遠處煙花四起,在上空綻放,絢爛多姿,美極了?粗饲榇司,心中喜悅。
元宵節不僅營造了團圓喜慶的氛圍,更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元宵節習俗12
元宵節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習俗
話燈聯: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吹礁吲d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了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隨同的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么也猜不出來,最后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賞燈詩:“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食俗: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南宋詩人宋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宋時的浮圈子,亦名湯團。到南宋,僅臨安的上元節食品,便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桔水團、澄粉水團和湯圓等。那么,這類似米粉為料的“圓子”為什么能成為上元的應節食品呢?原來,元宵節必吃元宵,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
觀燈: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舞獅: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于軍隊,后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痹娙税拙右住段鳑黾俊吩娭袑Υ擞猩鷦拥拿枥L:“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元宵節習俗13
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以求吉祥;
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東莞過元宵節,按照傳統習俗一般有:舞麒麟、 猜燈謎、賞花燈、看焰火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又到了張燈結彩龍獅齊舞的元宵佳節啦!元宵節自古以來就是個團圓浪漫、歡樂祥和的節日,今天各鎮街都將舉行各式各樣的慶;顒,形式包括粵劇、雜耍、舞龍、舞獅、燈會、燈謎賽、焰火表演等。
這是龍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大伙兒別忘了煮湯圓食“香丸”,還要抓緊最后時間“逗利是”,一起來過個熱熱鬧鬧的元宵節吧!
煮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是眾所周知的節日食俗,寓意“團團圓圓”。
食香丸
而除了湯圓,在東莞還有一種元宵必吃的食物——香丸。
香丸圓圓的,直徑約一厘米,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7天后形成的冬至粉制作而成,空心,入嘴即化。在東莞,朋友親戚相互串門時,總會接到主人家的幾粒香丸,吃過表示與人結緣。
逗利是
除了食俗,廣東地區另一個獨特的過節習俗就是“逗利是”。按習俗,從大年初一到元宵節前,未婚人士都可向已婚人士“逗利是”,今天可是討要利是的最后一天了,大家可要抓緊時間哦!
猜燈謎
“一加一(打一字)”“西游記人物大集合(打一成語)”……這些寫在燈籠上面的字謎是不是讓你回想起童年牽著爸媽的手逛燈會的美好情景?自古以來,游燈市、猜燈謎就是元宵夜必備節目。今年元宵夜,東莞不少鎮街都會開燈會,其中最盛大的莫過于上周六在洪梅鎮文化體育廣場開幕的廣東省首屆花燈文化節,來自全省多個地區的16個代表隊2萬多盞花燈作品參加了聯展,今天是聯展的最后一天。
看焰火
除了燈會,另一個大家不容錯過的.精彩就是各鎮街將舉辦的元宵夜焰火表演了。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元宵節是個極浪漫的節日,是未婚男女相遇相識的絕佳機遇,到了現代,一樣是交友聯誼的好時機。
結良緣
今年的元宵節,趁著“花市燈如晝”的良辰美景,有伴兒的不如“人約黃昏后”,沒伴兒的就更得抓住良機,出門晃悠晃悠了,說不定驀然回首,那個你尋了千百度的人,就在那燈火闌珊處喲!
元宵節習俗14
一、吃元宵
吃元宵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傳統節日習俗,多在元宵節吃,也有當點心吃,一般有多種餡料,其中豆沙餡的最為多,元宵除了一般的,還有酒釀小圓子等種類。意喻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二、觀燈
觀燈是元宵節期間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漢族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三、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漢族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漢族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耍龍燈
耍龍燈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中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漢族舞蹈。
五、舞獅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元宵節習俗15
元宵節的由來
介紹一
有一只神鳥被獵人射死。天帝知道震怒,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天帝的女兒通知人間,有個老人家出法子: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天兵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介紹二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介紹三
元宵節的由來有兩種,一是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另一個說法是漢文帝登基以后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介紹四
元宵節,想必大多數的中國人都并不陌生,正月十五鬧元宵,也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民間過元宵的習俗有很多種,元宵節的那天,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不同地區的人都會齊歡樂,慶元宵。元宵必不可少的當然就是吃元宵(湯圓)了,還有就是各種各樣有趣的慶祝方式,不同的民族過元宵的方式也會有所不一。
元宵節的禁忌
元宵節作為一個和家團圓和和美美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里,是不可以殺生的,如果見血的話,代表的是一個非常不詳的征兆,所以大家一定要禁忌殺生,才不會有破財及病災的發生。
禁忌二:不洗頭發
因為"發"如同發財的發是同一個字,所以說,如果在元宵節當天洗頭發的話,容易造成一年里都存不下什么積蓄。
禁忌三:不要把自己的衣服弄破
在元宵節當天,大家都是開開心心的,所以在當天最好不要把自己的衣服弄破,民間傳說這樣造成的后果是你接下來的一年里霉運纏身。
禁忌四:不要把錢借給別人
元宵節當日,我們提倡大家不要把錢借給別人,因為如果把錢借給別人的話,會把你的運氣給借走,這樣來年運氣不好,做什么事情都不順利。
禁忌五:元宵并非人人皆宜
在元宵節吃元宵是一個重要的節日習俗,并且由于元宵甜膩、軟、好入口的特點,深受很多小孩子和老人的喜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元宵并非人人皆宜,特別是老人、嬰幼兒、病患者應少吃,因為湯圓不宜消化,吃多了可能會引發胃痛、胃脹、燒心、腹瀉等癥。
元宵節的傳說是什么?
關于元宵節的傳說有很多,而不同的傳說所流傳下來的寓意習俗也有很多不一樣的。
點彩燈來歷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習俗】相關文章:
元宵節的習俗11-05
元宵節習俗精選12-07
元宵節的習俗12-07
貴州元宵節習俗12-02
★元宵節習俗作文12-07
元宵節的習俗知識12-02
元宵節習俗介紹11-02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11-04
元宵節習俗作文11-03
元宵節習俗習慣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