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山水游記散文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一起來看看山水游記散文,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1、《品讀西湖》
夏日的西湖花枝招展,水光瀲滟,山嶺蔥蘢,充滿誘惑。水。駐足湖邊楊柳岸,看美麗在階前流淌,聽小鳥在枝頭歡唱。絲絳曼舞纖腰,錦鱗游戲清波。水蓮迎風吐艷,荷蓋鋪展青霞。掬一捧水盛在手里,輕灑在臉上,讓氤氳的水氣從張開的毛孔滲入每一寸肌膚,隨血液流遍全身,沁入心脾,讓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享受一絲清爽,一份愜意。有船靠岸了。我趕緊抖抖手,隨大流擠入船身,爬上頂層。船頭水花朵朵,四周波光粼粼,一陣清風吹來,撩起衣襟裙帶,感覺真的好爽耶。
西湖。湖不大,幽微靈秀,靜逸柔美。游船載著我們高歌航行。矗立船頭,登高望遠,長堤臥波,小島搖綠。亭臺樓閣點綴其間,藍天碧水相印成趣,薄霧如紗夢迷離。透過這層飄渺的霓裳,你是否瞥見她隱約外瀉的春光,深湖微瀾的美艷?你是否感受到它容納江流的氣度,舉重若輕的成熟?無怪乎人們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眼睛,那是因為他們讀懂了她的靈動深邃;無怪乎蘇軾吟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那是因為他品出了西湖的絕妙韻味。
2、《周莊,夢里水鄉》
正像我平淡的進入,徜徉其中我仍然是無限的淡漠。太陽當空,一街流淌的河水卻抵御不了他的暴躁。岸邊稀疏的植物,也只落下小小的樹陰,擋不著行人的嘈雜。人,到處都是人。流動的人,宛如岸邊的另一條河。于是,岸上流淌的河與水上流淌的河交相輝映。所不同的是,岸上流淌的河有逆流的,也有順流的,蕩起一個一個小小的漩渦,行人的浪花不斷地飛濺。稍不小心,就被他們蕩起的漩渦卷入其中,要么弄壞了你的皮鞋,要么弄臟了你的衣衫。在江南豪富沈萬三的寓所,我的腳就被人流踩疼了幾次。
外婆橋、鑰池橋,富貴橋,平安橋,那么多的橋,因了那么多的名人而蜚聲中外。石條,石階,石欄,水,泛著白光,粼粼然,讓你眼前的一切都因之凝滯。到處都是小橋流水,搞得我個個似曾相識,也就分不出個所以然了。盡管聽導游隨心所欲地侃得天花地墜。不過從張家、沈家的庭院來看,的確看到了明清遺風,倒也開了眼界,長了見識。從感官初步判斷,還是經商的好,經商,比做管更富裕氣派。因為很明顯,富商沈家比官僚張家闊綽得多。看來,熱也沒白熱,腳也沒白踩。不過,終究是抵擋不了那接踵擦肩的人流,只覺得心中煩躁,難得寧靜。
3、《勒巴溝的美麗》
漫步間,不覺來到了勒巴溝,藏語“美麗溝”,自然風光秀美而神奇,迷人。溝口是文成公主廟,溪水相伴,源遠流長傳千古,矗足于此,感觸歷史的變遷,撫摸變遷的痕跡,在那個戰亂的年代,無情的流水帶去的唯有那最美好的回憶,留在指尖那段枯黃的印跡又在說明著什么呢?
柳絮依舊在夕陽的殘暉中隨風無奈的飄呀飄,留在天空的孤寂,誰又能體會?時間的定格,眼球的回轉,心靈的追尋,尋尋覓覓的尋找,驀然回首的心酸,誰懂你的脆弱,誰懂你的心痛,誰懂你酸甜苦樂,誰懂你。
舍己情懷心系大家,感懷歷史大家心系。順著溝內有十多處巖畫,勒巴溝巖畫主要以佛像、菩薩、香客、勒巴溝獸等為主。形象生動使人陶醉在這藝術的殿堂,不覺的心存感激起來,是誰在這書寫了這美好的一切,或許,莫須求證。
4、《留在仰韶大峽谷的遺憾》
一進那明亮寬敞的邃洞,如同走到了海底的神話世界。兩排淡淡泛著藍光的頂燈,把你的視線和想象引向更為深遠處,前邊看不見洞口,只是直直的長,長長的遠。車行5公里,洞子突然變得開闊。兩邊是高高的修竹野樹,底下是綠盈盈的青草鋪地。燈光也突然大開,如同到了地上的某一處休閑公園,讓你疲憊的身心為之一爽。
近前一看,卻都是些人造的景觀。大約只是為了減輕司機的視覺疲勞,就這樣5公里一處,交替出現,把長長的邃洞分割成一片片風景。
別有洞天。那一刻,我在想象著聳立在頭頂的巖石、古柏、蒼松;想象著那些活躍在青竹、碧草間的野羊、猿類、以及各種珍禽;它們可以安然無恙,依舊過著它們千百年來無驚無擾的生活。
5、《水墨曲江》
駐足池邊,向南望去,但見一池春水,波光瀲滟,浩渺無涯,風乍起,吹動盛唐氣象。舉目遠眺,湖心一島,荷葉田田,有野鴨浮游其間。沿江南行,綠柳拂堤,雕塑林立,游人如蟻,黃發垂髫,怡然自樂。古松桃林掩映下,入得一院落,曰“疏林人家”,有閣樓九幢,不施斗拱,灰瓦,白墻,系唐風民間建筑。名字別致,以詞牌取名,依次曰:風入松、浣溪沙、浪淘沙、滿庭芳、水調歌頭、臨江仙、念奴嬌、憶秦娥、水龍吟。
進門,可看到鳳翔的泥塑、華縣的皮影、戶縣的農民畫等陜西民俗,其中一小型博物館內,展示有考古發掘出土的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文物,它們一一見證著曲江兩千多年來的盛衰。
跨“江灘跌水”、過“蘆蕩棧橋”、越“柳堤春曉”,便來到“閱江樓”。登斯樓也,春可看柳,夏可賞荷,秋夜可望月,冬日可品雪,四時景色,盡收眼底。
6、《麗江的景》
納西院子里的原木,散發著淡淡的松香;天井里漏下來的疏落的陽光,干凈而溫暖;客棧門前的招牌,有如“順洲府”、“月半彎”、“清逸居”、“正福草堂”等,典雅卻無絲毫距離;酒吧街門前的納西小妹和摩梭女子,大方而素美。納西院子完全是一個小小的自然,院子里的幾叢翠竹幾株櫻桃,屋檐下掛著的幾串風干的玉米與辣椒,房間里的紅木家具以及家具上的瓷器,都會讓你覺得和自然是如此接近。在院子里,聽得到流水的輕輕細語,聞得見風里面藏掖著的歲月的馨香。
走進麗江古城,便走進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沉醉于絲竹,毫無利益相爭,就像在院子里看天上的云,始終深藍,沒有雜質;就像離四方街不遠的普賢寺寺院里的齋飯,無絲毫油膩,清淡味香。在那里,看得見家族式藝術精神的延續,一家人精心經營一門藝術,保留著麗江這個舞臺上最原始的生活元素。那里有舞蹈世家,造紙世家,雕刻世家,銅匠世家,幾乎每個家庭都是一門藝術的延伸,或是其中的一個分枝。
7、《走進西塘》
西塘人在廊下擺張小竹椅,一盤煮青豆,一壺菊花茶。盛夏就點點滴滴沁入心扉,化作波波漣漪,縷縷茶香。男人女人,坐在陰影里搖扇子。扇子的形狀五花八門,羽毛扇、芭蕉扇、竹扇、綢扇……還有的,在幾根竹節上綁幾片花布,搖起來也一樣帶來風。有孤坐的,更多的是三五個人圍在一起嘮家常,或者聊什么逸聞舊事。老人們的身邊,都擱著一個舊式的茶壺,聊一陣,端起悠悠地喝。貓或狗,或臥在樹根下,或躺在主人腳旁。它們張開嘴喘氣的時候,主人就端起茶壺給樹根下的碗和碟里倒一點。貓或狗就直起腰過去舔干凈。
廊棚下的店家多數為客棧或者是小吃店。我喜歡的`是油炸的那種“羅記紹興臭豆腐”,外脆內嫩,品嘗起來有一種閱讀美文的感覺。店主是一位老翁,模仿了舊式的翻牌吃法,把所有的小吃寫在小牌上,供人們自由選擇。冰鎮綠豆湯、銀耳羹、臭豆腐,都是純手工制作,價格也合理。沒有生意時,老頭點一支煙,靠在廊亭的圍欄上,廊頂上的紅色燈籠,映照出他臉上的溝塹。西塘的風吹散了他吐出的煙,似乎與這位老人調著情,說著愛。纏綿悱惻,清新雋永。
8、《紗帽山》
紗帽山,青青的紗帽山,青的連水都被感染。很高興有機會這么近地看你,踩著沾露的草葉和潮潤的泥土,看著滿山郁郁蔥蔥的林木,悄然開放的野花,寂然的云海在氤氳中環環抱抱,我不能不說那些有如夢幻的感覺真的很好。我是一個容易感動的人,無論是瞬間的發現,還是為誰的一聲嘆息,我都會讓心海泛起漣漪。然而,我同樣有些黯然,覺得惋惜,不知道是誰為你取了這樣的名字——紗帽山,為什么非要用古代的烏紗?那名字顯得機會主義,烏紗帽向來都是黑色,而你卻是綠的,這又多么像一個巨大的諷刺!
在名譽與地位之間,有多少人不問顏色而只要烏紗?并且格外地珍惜,似乎只要擁有就可以一切忽略不計!
世界啊,如果我們什么都可以丟掉,心靈將可以在哪里棲息!
9、《蒙山寫意》
極目遠望,尋覓著孟良崮的影子。這是因為,對小說《紅日》的膜拜。那種英雄的氣概,在我童年的心靈里,有著深深的烙印。如果撇開是與非的界限,敵對雙方的男子漢氣節,令我扼腕長嘆。是的,生當作豪杰,死亦為鬼雄。數十萬中國的男子漢,在蒙山的一座山頭,演繹了一場經典的戰爭。那樣的場面,那樣的壯烈,在今后的戰爭中無疑絕無僅有。懷著如此的念想,我為山西作家喬忠延拍了一幅照,鄭重其事地說道:你身后的背景,就是孟良崮。其實,我們彼此心照不宣。孟良崮雖然屬于蒙山的脈息,卻并不在平邑境內。它屬于蒙陰的管轄范圍。
乘大巴上山,可以節省體力。可是下山,我們選擇了徒步。一座山,如果不用腳步丈量它,就不會用登山的感覺。山路經過了修整,鋪開的石階,在我的腳下蔓延。不用擔心腳下,可以盡情地享受目光。峰回路轉間的雅致,好像都是因了我的到來而設置的。突然而至的幾聲婉轉清亮的鳥鳴,擾亂了我的思索。還不到有蟬的時候,否則,它們的啼叫,會給這座山增添一些禪意。
10、《蒙山小調》
漫步于枝繁葉茂、落葉松下的天下第一步游道,呼吸著天然氧吧的新鮮空氣,忽然一陣清新的山風吹過,透著松香的味道,泥土的芬芳。我張開大嘴,大口的深呼吸,像極了初生的嬰兒,依戀母親的乳汁。
閱讀一座山,需要漫長的過程。一個下午,對于它只不過是九牛一毛啊。因此,盡可能地瀏覽它的精華,是我唯一的抉擇。在幾位文友的陪同下,我一直從蒙山頂走回下榻的沂蒙人家大酒店。據我的估算,行程大約十五公里。這樣的距離,對我來說不是第一次,可是,由于目光的勞累,心靈的蔓延,雙腿便酸痛無力。看著身旁駛過的電瓶車,屢次動搖過下山的意志。然而,到了酒店門前,我才幡然醒悟:用腳步丈量了一座山,這是何等愉悅、何等完整的體驗啊。
11、《沂水情懷》
山是靜止的,水是靈動的,人的情緒可以隨波逐流。河流,適宜于思想的馳騁,因之被思想家反復詠頌。古希臘哲人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和母腹。“水生萬物,萬物復歸于水”。泰勒斯是第一個用抽象的哲學語言提出萬物的根源問題,并給予解答的人。在黑格爾那里,水又具備了思想的要素。在他眼里,人的思想猶如一條河。唯有不斷變化,才能跳出浪花。
在臨沂市新區,我看到了沂河。沂河在此處的寬闊,完全可以和黃河、長江比美。一座闖世界記錄的橡膠攔河大壩,將沂水形成了一片浩大的湖面。正是傍晚,迷蒙的水氣,將一座城市滋潤得如同蒙著細紗的神秘女郎。濕潤的目光,讓眼前的景物具備了詩的氣象。城市的噪雜和喧嘩,讓一條河隔斷了。壩下的大人和孩子,不知在彎腰撿拾著什么。這是大海邊的閑情。聚集在臨沂這樣擁擠的城市里,有如此的閑適,也就夠了。
行走在沂蒙湖的邊緣時,晚風正在驅散白晝的炎熱。沿著河水行走,兩岸芳草鮮美,綠樹成茵。文人筆下的碧水青山,天光云影,在這里得到了驗證。
【名家山水游記散文】相關文章:
1.矛盾名家散文
2.周圍名家散文
3.日落名家散文
4.名家優美散文
5.名家朗誦散文
6.生日名家散文
7.賠名家散文
8.匆匆名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