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淡隨筆散文
散淡隨筆散文1
看,深山,深樹,白云生處,端然有你。一河清流,藍紫嫣然。而我,彼時,以我的矛傷及我的盾。原是這世上,本沒有你。你是虛渺,無為。如煙,如許。煙也許有形軀,只是你,如此輕輕,足以入畫。成繭。
層林今染。我在黛色靜山里,守望。靜悄,如同一顆石,河上,流水潺潺,流轉的歲月,攏成細沙,于你了望的指尖,穿過。如水,琴聲揚起,如同你的發,柔軟綿長。藝術世界里,應是長發,宛如山林上的松,自語,匯成闌歌。
許多時候,我竟喧囂。內心的藤蔓忽然輾轉迷失,路何其漫長。如何拋舟東去,擺渡于你的岸,停靠楓林,霜葉深紅。
昨夜在輕寒里,醒來。夢竟是不記得。恍惚,有一個你。一個羽扇綸巾,眉目霜意的你。但大都模糊。情節竟像慢慢走來的路,黃昏深重,而我不懂回眸。
于是,會有失落的國度,你未曾知,我卻離離。我像是,從河上漫生肆意的水草,柔綠的肢體,纏繞了點點滴滴。安靜,是美好的。足以傾聽。傳說,有蜻蜓的晴柔的一日,默默守望的女子,忽地會肩生雙翼,匍匐,蹣跚于愛的荊棘里。若是堅韌,足以到達彼岸,自有日月。
只是,我的你,深樹的黃鸝已不復婉轉。清曉蘭馨,心如冰雪,花開月圓,只是甘愿。如同在翻閱一本舊而遠香的書籍,從清代走來,裹了紅淡愁紫,深宵菊影。那日,風吹來的漣漪,我竟是遇見,獨攬入懷,淺淺一席笑意,浸透你水墨的江南。
你看,我又說起你的江南,那有湖畔水柳的地方。綠柳婷婷于湖,本是清絕。不覺你卻拂去。如同醉的菊花酒,涼秋自許。于是,停車,靠林,投入曲院殘荷,風聲在耳。
你卻不知。那漾漾的秋水,訴說的,竟是一夕殘陽。迂回,蜿蜒,流入夢的小村。夜犬嘹吠,我心上的歸人,在深雪里,走入春纖,漫生盛夏流螢。一生竟了。
想如此,一生竟了。近來,心窗里生出許多細細繁花,一徑一徑深淺。一叢一叢疏淡。我只在邊緣的文字,嗅及你。你的遙遠的芬香,以及暗夜里,夢神的翩躚。夜的羽,是天使滑落人間時,偶然植下的一株草么?落入你的目光,為何只是深重?而難以掩映雪冷瑟瑟。
而樣的探以及細詢,想來亦是空。如同春山。請你柔柔地告訴我,山月,是否在清蕭中,隨人歸。
――我的遠及的芬芳。
遙想三月。彼時,蕩漾在花叢中。與蝶翩躚。輕芬滿懷。一縷一縷的風,撩撥著柔軟的時光,笑語,是花尖的蜜露,閃爍著迷人的清恬。
輕紫,微藍,淡粉,淺黃,瑩白,點點如雨,絢爛了孩童似的胸懷。天真的笑靨,伶俐的歡娛,是我案上點綴幽幽的幾枝單梅。失語多時的我,凝眸許久,在恰當的字行間,與你相遇。如同蓬頭稚子側坐莓苔,等待游弋而來的一尾魚。自由而無拘束,飄蕩若風的魚。
而恰恰,又一身嫣紅衣裳。我的裙裾泛起荷浪,如同微醺的桃,羞澀清淡。
而你未曾知,我伏在幾案上,幾竿翠竹疏影,一縷暗香縈繞,卻讓人泣良久。不知淚從何處引泉,只圖淋漓。滴滴滾落,忘卻凡塵。與你說起絳珠仙子的故事,而你卻笑說,頗似。怎么讓這凄楚的人兒流落芳冢?幽魂零落。
是否說起,寧靜的遠方小村,是心靈棲息的枝椏?若如此,且展翅如枝上的黃鶯罷,婉轉入云,清歌繞懷。
天天天藍。如同清涼的藍石,鑲嵌在秋日的晴柔里。云作舟,風為漿,潛淵在幽幽深邃里。此時,若是聲音穿云而來,我知道,是你踏雪銜梅而臨了。
是裊裊起舞的炊煙罷。只是佯裝不知。淡淡以琴心先許。你應是笑取,那樣的指尖,應是韻飄揚。而契約與器樂亦該兌現才是。
不由輕顰淺笑。我的目光已流失。隨涼月轉入溪,春山空。
散淡隨筆散文2
在我們那兒,有一種搬魚的工具叫“罾”。罾與網是捕魚工具這個大家族里的兩兄妹。
網是小妹,大家都很熟悉。它好像是一朵交際花,嬌小玲瓏,體態輕盈,沒有矜持,沒有羞澀,非常的開放,非常活躍,舞女般的善解人意。當她即將躍入粼粼江面的懷抱時,她在空中的翩翩舞姿是那樣的婀娜多姿,風情萬種,江面上好似綻開了一朵碩大而美麗的花。她的美是一種陷阱,它犧牲自己的色相是為了能捕獲河里的魚。所以我們在美色面前得清醒,理智,不然就會毀了你的身前身后名。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只聽說有許許多多的婦女守貞節立牌坊的,卻從沒聽說有男人能在美色面前把持得住的。“男人不是好東西”,不知是不是把男人骨子里的那幅德性描畫了出來。確實,妲己、褒姒、西施、貂嬋,她們的美色不是讓那幫男人丟了國,喪了命嗎?無怪乎后人哀嘆:“英雄難過美人關。”
罾是大哥。它憨厚老實,性格內向,木訥口拙,寡言少語,沉默如山。我們常常把具有這種品質的人稱為“老黃牛”。過去,把這種稱謂看作是褒揚,有些人還甘當老黃牛。其實,這種稱謂是有著先天的缺陷。因為把人稱之為牛,客觀上帶有輕蔑和污辱的色彩。我們平時是怎么說牛的,“畜牲”,是這么說的吧。你把人家說成牛,不就是說人家是畜牲了嗎?還有這牛,犁田耙地拉磨,被人吆五喝六的,辛勞一輩子,它也沒弄明白這是為的啥,它從來沒去也不會去思考的,更不會像哲人,想出一些抽象空洞的哲理來折磨人。有位圣人就說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可能有人聽了心里憋悶得慌,如同張大嘴時被狂風一灌,只差沒背過氣去了。不過,你摸到良心想,這老黃牛在你心里究竟有幾斤幾兩。興許你為它們抱屈目的還是為了自己,為了好利用和掌控這些人。
而罾,就像老黃牛,成天呆在家里,默默無聞,鮮有人識。只有在漲洪水天,它才蹣跚的來到河邊,那露出水面的罾爪爪與罾桿,像一只碩大的螃蟹伏在水面上,靜默無言的等待。
罾是由麻線織成的四方形的大網,每個角留有粗大的綱繩。它的骨架是由四根罾爪爪和一根罾桿組成。這些都是來自鄉親們自家的竹林。那四根罾爪爪,需得身材勻稱頎長,有二至三年的年輕后生,因為它們堅韌頑強,不易折斷。如果年輕后生不夠,用四至五年的年富力強者也行。
接下來把兩根竹子的底端重疊幾十公分,用較粗的麻繩把重疊部分捆牢實,這樣四根就成二根了,再把二根罾爪爪捆成個十字,當然做成這樣,不是為了要向那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祈禱。其實,當時的鄉親并不知道有這么一位外國老兒,就是知道了他們也會覺得與自己無關。因為他們連自己的祖宗都還孝敬不過來,那來那些閑工夫去管這位外國老兒呢。是以他們在做這十字時,是心無旁鶩的。他們把罾桿的一頭綁在十字交叉處。罾桿得用一根非常粗壯篤實的竹子,最好是用一種叫“硬頭簧”的竹子,這種竹子皮厚肉也厚,很敦篤的,承受得起重量的。罾桿是罾的脊梁,它能否挺得直,關系到罾的骨氣問題。是以在選罾桿時,需得要慎重,切不可以為小事一樁,就隨便敷衍。劉玄德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最后把罾的四角與四根罾爪爪的尖端綁在一起,四根罾爪爪就被繃得彎曲起來,像是四腳朝天的一個大怪物,那罾懸垂在空中,像張極大的蜘蛛網,也像古時的車頂上的華蓋。這做成的罾,彰顯出大氣磅礴,雄健豪邁,然而,它的性格使得它只能蜷縮在積滿灰塵而陰暗的角落里,做作瑟瑟的夢,不能成為叱咤風云的人物。性格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這罾很是笨重,有好幾十斤甚至上百斤。扛在肩頭上,像一只張牙舞爪的大螃蟹,也像皇帝出宮乘坐的鑾輿。這罾扛起來是很難把握住平衡的,加之山道狹窄,行走起來甚是不便。我看到父親或者是哥哥拿著這罾行走在山道上時,我的心都是懸著的,我怕他們稍有不慎,會跌下山崖的。
搬魚是要講季節性。需得在夏天漲洪水的時候。因為漲洪水,那水變渾渾濁濁的,魚在水中,看到什么都是黃色的了,也就看不出水里那要命的陷阱了。當它渾然不覺的成了人們的手中之物時,它只能哀嘆:“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不是在漲洪水的天,你是搬不到魚的,因為魚在那清澈見底的水里,能清清楚楚看見你的那張大網的,它不會像有些人,會自投羅網的。我們不知平時說“水清則無魚”是不是這個意思。
在一個漲水天,我的小哥和三哥扛起罾,來到一個叫麻雀巖的地方搬魚。
麻雀巖,顧名思義,是麻雀聚居的地方。麻雀模仿人,把這兒建造成了一座繁華富庶的城市,就像柳永寫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侖美奐的了。
傍晚時分,麻雀歸巢了,這時,麻雀巖上的麻雀密密麻麻的,像是在蜂箱里的蜂子。麻雀在這兒的人口密度,是我們人類無法比的。
麻雀們棲居的高樓大廈是山崖上長的巖胡子草。這種草,纖細柔長,遠遠的望去,就像是人嘴上的胡子,是以人們稱其為巖胡子草。鄉親們給一些東西取名是講求象形的,這是一門很純樸很古老的'藝術,它只存在于民間,為學者們所不屑。不知我們的學者躲在象牙塔里研究象形文字時,是否想到了到民間去探聽民意去。
麻雀在這高樓大廈里鉆進鉆出,忙忙碌碌,不知它們是在忙家務活,還是在串門子,或者是互相通知開什么社員大會。我們村子里那時就是這樣一個樣板。
其它還有很多的麻雀,散落到周圍的芭茅上和地上的草叢里。像游牧民族和吉普賽人,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讓人驚嘆。
麻雀嘰嘰喳喳的喧嚷聲,像決堤的水,向著四外漫延,能淹沒幾里遠。
那時候,我們那兒,麻雀是鳥部落里的望族。它們棲息在屋檐、竹林、樹林、山崖等地方。后來,我在讀“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時,我就想,這啼鳥肯定就是麻雀的叫聲了。因為我們每天起來,能聽的鳥鳴聲,就是麻雀的叫聲。我們常常上樹或竹子去掏麻雀蛋,有鵪鶉蛋大,煮著吃還挺好吃的呢。只是大人們不讓我們去掏,怕我們從樹上或竹子上摔下來。如果讓大人們知道了,我們就會挨揍,就像我們下河洗澡被發現了一樣。
不知什么原因,麻雀一下子就從我們視線里銷聲匿跡了,現在我們是一個麻雀也看不見了,那時,聽人說麻雀坐火車走了,我們覺得那是在講笑話。麻雀長有翅膀,會飛的,怎么會坐你的火車呢。現在想來還真有這么回事了。看來這麻雀也是極有靈性的鳥兒,它知道運用人類創造發明的東西來為自己服務,這很像是魯迅先生所提倡的“拿來主義”。不知為什么,沒有了這嘰嘰喳喳的麻雀,我們的心里卻感到很失落,難道真的像有的人說的那樣:“失去了的東西才會珍惜。”可這時來珍惜又有什么意義呢,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現在來了些比麻雀小的鳥兒,但我們對它很是漠然,與這些鳥兒在情感上有著很長很長的陌生的距離,我們似乎要把麻雀消失這筆帳算到它們的頭上。現在我們知道了它們是無辜者,可它不來當替罪羊,誰又來當呢。
小哥和三哥到麻雀巖搬魚時,那時這麻雀巖還有麻雀。只是當年的繁華不在,顯得凋敝、蕭條,冷寂的了。就像劉禹錫在“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詩中唏噓感嘆王謝家族一樣。
當時,人們把麻雀巖開辟成了石廠。為了人類的利益,麻雀只能犧牲自己的幸福了。叮叮當當的鏨子手錘聲,替代了嘰嘰喳喳的麻雀聲,只是這鋼性的聲音,讓人聽了心里直打顫,有種被震得麻木的感覺。麻雀們自然是受不了了,它們無奈的放棄自己世世代代生活的故土,遷徒他方。只剩下些年老力衰的死守著殘破的家園,他們反正時日不多了,死在這里,總算是落葉歸根的了。就像是三峽移民中那些死也不想搬家的安土重遷的老頭子老婆子。
小哥和三哥搬魚的具體地點是在麻雀巖的對面的山崖腳下。這一道突兀的山崖上生長著許多的雜樹,雜樹上有青藤纏繞,顯得蓊蓊郁郁的,綠色的生命在極力的張揚,反而透露出了荒涼。巖石上長出了碧綠的苔蘚,地衣,滲透出點點冷色,凝重沉滯。而裸露的巖石呈青黑色,與那些蓬蓬勃勃生長的植物不同,這荒蕪之地,蒼老暗淡,凝固冷澀,讓人想到它的堅硬和永恒,頑強與不屈。山崖下是一片荒地,長滿了鋸齒形葉片的芭茅。芭茅是我們家鄉最低賤,生命力最頑強的植物。莊稼無法生存的地方,那就是芭茅的天堂。不過芭茅們從來都不會說:“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它們樂觀開朗的活著。
小哥和三哥找了個適合搬魚的地方,把罾放進渾黃的河水里,然后立定在河岸上,開始了搬魚。
天空還在飄灑著小雨點,天上的黑云匆匆忙忙的奔跑著,像是去趕宴會。因為只有去吃香的喝辣的他才會跑得這么快。我們那兒有句話就是:“當官莫在前,做客莫在后。”
小哥看了一下跑著的云,說道:“還要下雨。”
三哥問是他怎么知道的。小哥說:“你看那云不是在往南跑嗎?這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南,打爛船;云往北,好曬麥。三弟,你把膠口袋墊到地上,隔隔濕氣,把蓑衣放到膠紙上,好坐。”
三哥照小哥說的做了。這膠口袋,就是尿素口袋。這口袋挺厚實的,把一邊理破了,可以當雨衣用的。在下雨天,你可以看到集市上,許多農人頭上頂著白亮亮的東西,那就是用尿素口袋做的雨衣。我們貧窮善良的鄉親,他們還是極有創造力的,只不過這種創造力透出了鄉親們的辛酸、無奈和窮愁。
搬魚是粗重活,力氣小了是不行的。是武術里面的硬氣功,那些投機取巧像四兩撥千斤這些雜耍的玩意兒你得拋到一邊去。
小哥作為勞動人民中的一員,全靠力氣吃飯,他們的身子好像一架發動機,能供給源源不斷的能量。所以在小哥的眼里,這搬魚,就像是我們小孩玩家家樣。
小哥把罾放進河里,用赤足在地上蹬了兩個呈八字形的腳窩窩,這是為了便于在拉罾時腳站在窩窩里不至于會打滑,也好使得上力氣。
雖說這時候是夏天,下了雨,地面的潮濕,加上芭茅上的水打濕了衣服,微風一吹,還是感到有點涼颼颼的,加濃了對干燥與溫暖成了渴望。
守候搬魚的過程是無聊的。希望涌起莫名的興奮,把無聊壓了下去。
小哥過一段時間就去拉罾,他腳站成八字,雙手拉著似纖繩般粗大的繩子,身子向后倒著,想借助自己身子的重量來減輕拉罾的力氣。
小哥一把一把的把罾拉離水面,有時罾里有幾尾小魚,它們在離水后,本能的感覺到了自身處境的危險,就在罾里拼命的蹦高,像跳蹦床運動員。而在三哥眼里,覺得它們是在高興的蹦達呢。三哥把罾往身邊拉,夠得著魚了,就用手把魚逮住,扔到空地上,然后放開罾,把在地上作垂死掙扎的魚捉進笆簍里,又把笆簍浸在河水里,這不是慈悲為懷,是不讓魚死掉。
下午的魚少,大部分是些小魚,連鯽魚都很少。有時,拉起一罾來,連蝦蝦兒都沒有,小哥拉罾也沒有什么心胸的了,三哥也無精打采的,坐在蓑衣上,困乏得直打瞌睡。
下雨天,天黑得早,河對岸麻雀巖麻雀的叫聲異常響亮的傳來,吵得人心煩。不過,麻雀的叫聲卻分明的提醒著人們,天很快就要黑下來了。俗話說:“麻雀嘰嘰嘰,走路走不到十五里。”
小哥叫三哥回去吃晚飯,順便把飯菜和電筒帶來。因為下午沒搬到什么魚,小哥想晚上繼續搬,也許晚上魚會多些。人嘛,凡事都會往好處想的。再說,反正也是耍,在這里還能多搬幾個魚,能改善生活。
天很快就黑下來了,麻雀的叫聲稀稀落落的了,這是睡不安穩的麻雀發出抱怨聲,“鳥鳴山更幽”,這里就更加的幽靜。
小哥不在搬了,他已餓得沒甚力氣了,他要等三哥來后,吃了飯再搬。
三哥把飯和電筒帶來了,還帶了一瓶白開水。這飯是用小麥粉做的巴巴,這巴巴因為少油的緣故,煎得有點發黑,小哥早就餓得不行的了,他拿起巴巴,就著白開水,三兩口就是一個,一陣風卷殘云后,那幾個巴巴就全進了小哥的肚里了。吃了點東西,肚子里有了點貨了,精神又來了,小哥就去拉罾了。
這時候的魚比起傍晚時要稍多一點。偶爾還有一兩個鯽魚。三哥用電筒照到鯽魚,都要高興地跟小哥說。好像是在向小哥報喜訊。
天完全黑下來了,小哥與三哥相隔一步遠都看不清對方。人們怕黑,已成了習慣。因為有黑的掩蔽,什么見不得人的事都紛紛出來,蠢蠢欲動。這時,他倆聽到背后的芭茅,一會兒,唿的一聲,都往左邊倒去,一會兒,唿的一聲,又往右邊倒過去。就好像是有一群人在芭茅里按過去按過來的。小哥和三哥一直都以為是風,因為只有風才會把芭茅吹得東倒西歪的。而人,除了他倆個外,連個活物都找不到了。麻雀巖的麻雀都進入了夢鄉了,不知它們在夢中夢見了什么,有兩行清淚打濕了面頰。后來,小哥和三哥在回想當時的情景時,才發覺,當時,根本就沒有風,那會是什么把芭茅弄得來倒過去倒過來的呢。這讓小哥和三哥都很是困惑不解的。還有就是他倆明明感覺到沒有風,為什么會認為是風在吹呢。可能是認為只有風才會這樣,所以也就沒去多想的了。這時,魚也多了起來。小哥對三哥說:“老三,好得我說晚上繼續搬,不然還搬不倒魚呢。”三哥很贊同。
這時,他倆又聽到好像有什么東西從后面高高的懸崖上跳了下來,還能聽到落地的聲音,接著像是在往前奔跑,弄得芭茅嘩啦啦的響。當跑到他倆的背后時,那聲響就消失了。突然他倆聽到河里“咚”的一聲,就像是有人扔了一砣石頭在河里,這么晚了,自然不會有人扔石頭的,于是,他倆都以為是魚在罾里跳,小哥與三哥心里一陣驚喜,這回要搬到一個大魚了。三哥把電筒按亮,小哥走到拉罾的地方,他照平時那樣的用力一拉,奇怪,這罾怎么拉不動了呢,小哥又用更大的力來拉,結果還是拉不動。小哥想,這罾怕是網到樹子上了,這樣可就麻煩了,這罾拉不起來,魚又搬不到,未必兄弟倆今晚上就在這里干守著。小哥把罾放下去,僥幸的想讓河水把罾和樹子網起的地方沖脫,那樣就可以把罾拉起來了。
這次比往回等得稍久一些,小哥才站起來,重新走到拉罾的地方,這回他準備把自己所有的力氣都使出來,好把罾一下子拉起來。誰知,那罾竟輕飄飄的,一下子就被拉了起來,小哥吃了個坐墩肉。那罾庚即向小哥壓了下來。小哥一見,慌忙站起來,三哥也趕緊上前去把罾桿掌住。待把罾重新放進河水里,小哥對三哥說:“老三,你看好日怪呢,剛才我怎么拉都沒拉起來,這下我用力拉,卻輕飄飄就拉了起來。你說日怪不日怪!”
三哥聽小哥這么說,心里就有點害怕。在農村,大家都說沒有鬼,大家又都說見到了鬼,而且說起來是繪聲繪色的,有鼻子有眼的,其實究竟有沒有鬼,看在眼里來只有鬼才知道的了。
我在小的時候,聽了這些鬼故事,不敢走夜路。父親和小哥的膽子大,不怕走夜路,我很佩服。有時晚上跟小哥走夜路,我不敢走前面,只敢走后面,還要用手把小哥的衣服拉著,小哥見我這么膽小,就逗我說:“前頭騎洋馬,后頭遭鬼打。”我聽小哥這么一說,嚇得不敢走后面了,要走前面,這時,小哥又會說:“后頭騎洋馬,前頭遭鬼打。”這下子,我嚇得不敢走了。小哥見我這樣,就對我說:“老弟,這世上哪里有鬼,你是自己嚇自己。”我仍是怯怯的,并叫小哥不要說那些話來嚇我,小哥答應不說了,我才敢拉著小哥的衣服并排著跟他走。不知什么原因,小孩最怕死,老人最不怕死。
三哥心里一害怕,就不想在這里搬魚了,他催小哥回去。小哥說:“這時候的魚多,趁機會多搬點魚,明天又可吃魚了。有我在這里,你莫要害怕。”三哥見小哥不走,也沒法,他一個人是不敢走回去的。
就這樣,又搬一段時間。后來,可能要到半夜了。三哥有點犯困,小哥每次拉罾,都要喊一聲三哥。這時,小哥和三哥又聽到后面的好像是垮崖了,有一塊巨石從懸崖上砸了下來。那巨石砸在地面上,地面發出了一聲悶哼,好像是無法承受巨大痛苦時發出的聲音。同時小哥與三哥又感到這地面劇烈的顫抖了一下。這下子,連小哥這么大膽子的人,都有點害怕了。因為小哥對這一帶懸崖挺熟悉的,他常來這些地方割喂牛草。他知道這一道山崖沒有石塊裂開,怎么會有巨石從懸崖上摔下來呢。加上前面出現的怪現象,小哥知道,這是鬼在提醒他,不要在這兒搬了,可能他在這兒搬,妨礙了鬼做事了。于是小哥就對三哥說:“老三,不搬了,回去了。”小哥把罾拉起來,也不把罾解散,就原封不動的扛起罾就走了。
第二天,小哥割牛草,他特意到這一帶懸崖來看了一下,他發現,咋天晚上,這一帶懸崖根本就沒有掉一塊石頭,連一塊小石頭都沒有。
當小哥把這些事講述給我聽時,我更加感到害怕。我相信這世上有鬼的存在。
現在,我長大了,已不相信有什么鬼神之事。但小哥和三哥搬魚遇到的這奇怪的事,我不知該作何解釋。也許大自然中神奇怪異的事,還需得留待后人們去解釋吧。
散淡隨筆散文3
我覺得這個日子可以用兩個字形容,散淡。假設再多點修飾的話那就是慢慢淌過的時間和陽光有了肌膚之親。
上班以照常的模樣面見每一天的光,從窗戶外開始,也從窗戶外結束,刮風下雨,或許是以前的大雪紛飛,都不會亂了節奏。
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夏天,那好像是春天快要過完的時候,也許是受了小說的影響,轟烈的戀愛、曖昧的感情、生命的張揚、還有一種似乎是可以和溫度一起痛徹心扉的疼痛。我那時候覺得這個挺好的,于是在春末之時開始算算夏天究竟會什么時候到來,果然盛夏也毫不保留地浩浩蕩蕩過來,我又開始討厭,熱得讓人倍感憔悴。
秋風刮起的時候,還是遺留了夏的性格,壓根沒有那種蕭瑟或者是淡如菊花的自然韻味。梧桐葉子倒是稀稀疏疏地落了好久,每天下班之后地面被打掃得干干凈凈,到了第二天上班的時候,又是一簇一簇的疊在一起,像是打亂的拼圖,粗一看顯得雜亂無章,但總覺得亂也有凌亂的美感。
不過欠缺的是,秋天已經失去了秋的味道,既不濃厚,也無細膩,要說淫雨霏霏的,倒是徒增了發霉的厭煩,而秋陽揮灑,又顯得熱浪襲人,換做是陰天,也有一種濕悶的躁動。
感到確確實實存在秋的氣息和那一種頹唐的心情似乎是在多年前。畢業不多時,總喜歡一個人在家邊不遠的榕堤上徘徊。榕堤很長,沿著甌江修筑,形成淺淺的弧形,干凈整潔的地面和著江上長長的斜陽投下錦緞讓人留戀往返。江岸行人三三兩兩,都是些老夫老妻或者是小情侶,要么緩步竊竊私語,要么牽手呢喃,獨我一個人拍遍了榕堤上的所有欄桿,然后待得燈火闌珊后,又默默回家,關門,洗漱,做夢。那段時間,我確實感到一種蕭瑟、孤獨的逼人感,再加上秋風颯颯,頗有寂寥的歲月滄桑之意。
時光荏苒,有些東西總是以無聲的姿態詮釋失去的意義。
中午下班的時候,不再以急匆匆的腳步趕往飯店,也不催同事加快速度整理,我倒選擇了緩慢的調子。走到陽光底下的時候,就抬起頭看看遠遠的高山,和近處田野上勞作的鄉親,偶爾還有雜草被點起的依依煙霧。
簡樸到極致的美。
這是一處很大的田野,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蔬菜,有在大棚里的,有在藤上結果實的,有埋在土地的,成熟的時日也大不相同。看到的勞作人兒,除草、收割、播種都有,隔著瘦長的田埂路,就是鄉村田園的畫卷。
這時候按時節算,應該剛好是中冬差不多,有了太陽也不會像前些日子那么地燙人,雨水也少了去,潮濕悶熱的天氣也躲了去,剩下了暖陽,撓醒了懶散。
在單位和飯店的那一段距離,我不忍走得太快,索性就將腳步慢一點,再慢一點,南北方向不斷地回望,總想捻著某一處的冬日陽光珍藏,找個時間精雕細刻。
散淡隨筆散文4
越是有大才華的人,孤獨感和寂寞感越是強烈。
這不是小子胡說,有根據。一方面,凡是才華橫溢的人,一生中有兩種人不可或缺,就是伯樂和知音。都有固然好,二者取其一,恐怕要先選伯樂。當然,如果換個說法,伯樂也當得起知音的稱呼。如果都沒有,對于他們來說,那種“把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感覺,實在是很難受。另一方面,就算沒人能賞識,哪怕有一個足以抗衡自己的能人也行。就像金庸小說中的獨孤求敗,終其一生,苦苦找尋對手,欲求一敗而已。他們的想法,普通人是很難理解的,普通人更享受“問天下豪雄誰能敵”的自得之意。也許,這就是賢才與庸才最大的差別。
殷商末年,年邁的姜子牙以一根針垂釣于渭水,不屑于漁者的質疑,傲然答曰:愿者上鉤,終于等到了周文王。文王被姜尚的才華所折服,親自為他牽馬墜鐙。民間傳說,周文王牽著馬走了很遠,累了,也想上車,這時候聽姜子牙說:你牽馬走了八百步,我保你周朝八百年。但是,姜子牙仍然是寂寞的。因為,不論文王,還是武王,對于他來說,于公是值得施展才能終生服務的君主,于私,他們只是伯樂而不是知音。
秦朝末年,張良懷揣萬里平戎策,幫助劉邦誅暴秦、滅西楚,位列漢初三杰之首。然而,在他的心里,劉邦只是伯樂,遠遠稱不上知音。所以,當天下既定,張良毅然急流勇退,納了象簡從赤松子游。征戰一生的張良是寂寞的,世上諸多英才如蕭何、范增,盡管都是才華滿腹,卻當不起自己的知音。
東漢末年,劉玄德三顧茅廬,終于感動諸葛亮出山。在他的輔佐下,劉備從一個連像樣的地盤都沒有的“赤貧”,十幾年的功夫,躋身于三鼎之列。從下山之日起,諸葛亮一生閱人無數,然而無一可稱知音。
古人講究投桃報李,既然有人賞識自己,那就要竭盡所能回報這種賞識。與其說,周文王、漢高祖、劉玄德是幸運的,遇見了姜尚、張良和孔明。不如說,能得到賢主的賞識信任,是三位大才的幸運。因為,才華再高,也要有施展的舞臺,如果沒有舞臺,他們的感覺就不僅僅是寂寞,而是孤獨抑郁了。
誰敢說孔圣人不孤獨?如果不是,何至于發出:“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這樣的感慨;
誰敢說韓非子不孤獨?如果不是,他的《八奸》《五蠹》何至于被束之高閣而蒙塵;
誰敢說屈原、賈誼不孤獨?如果不是,屈子何至于歌罷《離騷》投汨羅,賈誼何至于自傷自憐而郁郁。
有人講,既然“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何不縱情山水,臨滄海而忘憂,觀層云而抒懷?但是,孤獨是才子骨髓深處的病,心病須得心藥醫,如何能借助于外物?君不見,太白自稱酒中仙,卻嘆:“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唐寅自稱桃花仙,慨嘆:“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做田。”
才華橫溢的人,骨子里都很驕傲,寧愿孑孓獨行,寧愿避世隱居,也不愿意隨波逐流,以附和他人求得賞識。竹林七賢中的嵇康,昔日的知己山濤舉薦他擔任朝廷的小官職,讓嵇康很生氣,甚至覺得受到了侮辱,于是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明確告訴山濤:原以為你是我的知己,現在看來,我認錯人了。直到面對刀斧加身,嵇康仍不為所動,一曲《廣陵散》罷,從容引頸就戮。
小子是個凡人,也許讀不懂大才的寂寞孤獨,但他們卻依然能時時觸動自己心弦,蕭蕭秋雨中,耳邊恍惚聽到他們的喃喃自語:我本是臥龍崗上散淡的人,憑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閑無事在敵樓我亮一亮琴音,我面前缺少個知音的人。
【散淡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2.知白守黑散隨筆
3.淡抒情隨筆
5.國慶散想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