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走筆華山的前世今生的散文
巍巍華山,奇險冠天下。
善于思索的人,在他們游覽華山之前、游山之中或游山之后,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奇險的華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前世今生又是怎么回事兒呢?
在《水經注》、古代詩詞和民間傳說中,都有“巨靈擘兩山”而形成華山之類的說法。傳說情節雖然優美動人,但卻不是華山形成的真諦。那么,華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追根究源,還得從地質科學上去分析、去尋找答案。
眾所周知,秦嶺是橫亙于我國中部的一條東西向山脈,它西接昆侖,東延潛入平原之下。在地質科學上,對秦嶺有“秦嶺地槽”“秦嶺褶皺帶”“秦嶺-昆侖緯向構造帶”“秦嶺板塊”等等的稱呼。
秦嶺山脈的主體部分位處陜西境內,陜西簡稱“秦”,故該山脈就以秦嶺命名。
秦嶺在陜西境內自西向東綿延,到了華縣、華陰、潼關一帶,形成一條支脈,這就是華山山脈(又名小秦嶺),華山主峰部分就位于這條支脈的北側。
華山主峰為花崗巖構成,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花崗巖的絕對年齡值約在1.3億年左右;而華山主峰花崗巖的周圍,為片麻巖構成的古老變質巖系,其絕對年齡值達20億年左右。這就是華山地區巖石構成的概貌。
我們假若從華山向北,跨過關中平原,直至北山,南北向地切過一刀,發現這樣切過的斷面上,華山、關中平原和北山地區的地層結構是不一樣的,地層的形成時代也是不同的.。我們通過這樣的地層結構所得到的地質信息,并結合更大范圍的地質資料,就可以追溯華山的“前世”和它的演化過程。
大約在距今20億年的時候,秦嶺、華山與之北的關中平原、北山及更大地區是連在一起的,這些地區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經歷了共同的地質變化過程。
到了距今約5.7—4億年時,因受加里東構造運動的影響,秦嶺地區上升隆起,形成一東西向延伸的長條狀陸地。之后,秦嶺地區經受了漫長時間的風化剝蝕。
秦嶺之北地區,在漫長的地質時代里,雖然滄海桑田、千變萬化,但總趨勢是處于相對下降的狀態中。在這里,有的地質時代沉沒海底,有的地質時代海陸交替,有的地質時代上升為陸,有的地質時代演變成為或大或小的湖泊,有的地質時代又成為干旱的荒漠草原……在這些不同環境的地質時代沉浮中,在這里形成了不同巖性的巨厚沉積巖層;而秦嶺地區則是這些巨厚沉積巖層形成時的原料“制造場”和原料“倉庫”。秦嶺地區的古老片麻巖等,風化剝蝕后形成的土石物質源源不斷地輸送給了北部地區。
地質歷史進入到距今約1.3—0.7億年的白堊紀時,發生了奠定今天我國山川地勢大體輪廓的燕山運動。燕山運動使我國許多地區的地殼,因為受到強有力的擠壓而隆起為綿亙的山脈。這一運動對于秦嶺來說也同樣重要,在燕山運動的影響下,秦嶺地區有大量的巖漿侵入活動,火山爆發、驚天動地!巖漿侵入沖破古老的片麻巖,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花崗巖“巖株”,這個巖株就構成了完整的華山山體。這個地質時代—白堊紀,這次地質構造運動—燕山運動,它們是塑造華山的一個關鍵時代,是確立華山奇險形象的一次重要運動。在這次構造運動中,華山與關中平原之間發生了大的斷裂,南部的山區再次隆升抬高,使與關中平原之間的高差更為懸殊,華山的高拔、奇險形象得以確立。
在距今約0.7億年的白堊紀末,由于受后期燕山運動的再次影響,華山北側的斷層再度復活,華山繼續抬升,與關中盆地的高差更大。自此以后,高高升起的華山地區,一直遭受強烈的侵蝕和風化剝蝕。在侵蝕和風化剝蝕中,華山花崗巖上的一些古老片麻巖被破壞殆盡,使構成華山的花崗巖“巖株”昂然兀立。花崗巖“巖株”周圍的片麻巖,因時代久遠、“老朽”松軟,易被破壞為水流帶走,所以較花崗巖形成的山峰低了“一頭”,高峻挺拔的華山山峰就高高在上了。
地質歷史進入新生代后,華山隨同秦嶺一直處于不斷地隆升中,而關中盆地在秦嶺和北山的夾持下,處于不斷地陷落中,成為巨厚新生代地層的沉積區。
在新生代這個最新的地質歷史時期中,華山的地形地貌得到了進一步的雕塑,大自然的鋒利“魔刀”精雕細刻了華山的山山水水。
偉大的地質構造力量不但影響了華山的“前世”,而且仍然對華山的“今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根據有關測量和觀測資料,華山現在依然處在不斷地上升中,華山北側的斷層依然處在活動中……
【大地走筆華山的前世今生的散文】相關文章:
1.前世今生
2.前世今生的作文
5.元旦的前世與今生
6.黃金輪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