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永在記憶里的西港渠散文

時間:2019-11-26 12:10:27 我要投稿

永在記憶里的西港渠散文

  1961年夏天,我初涉北大荒來到了黑龍江畔,我一下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因為那條沒有堤岸的大江,在莽莽的原野上無拘無束地滾滾東流,我的心立刻熱乎起來,想起來家鄉的西港渠,西港渠也沒有堤岸,也流水滾滾。于是,在這條像家鄉西港渠的大江旁,我心甘情愿地住扎下來,傍著這條江,就像傍著家鄉的西港渠,我就有了心中的第二故鄉。

永在記憶里的西港渠散文

  其實,西港渠只是一條穿村而過的小河下游的一段,全長不過10里,可它在我們村的地位很重要,一來是漲潮時它可引來海水,使那片寸草不生的鹽堿地成為以海水曬鹽的鹽場,養活了以曬鹽為生的人們;二來是它漲滿了潮水成為一條交通運輸線,鹽民們曬出的咸鹽,由此裝船通海運到全國各地;三是西港渠生長許多海鮮,是村人改善生活的供應地。有此三條,別村人都羨慕我村人占了這么好的風水寶地。

  最初留在記憶中的西港渠大約是我5歲時,那是1941年,日本侵占了膠東地區,一次反“掃蕩”中,母親帶領我們兄弟和村人一起跑到西港渠那片鹽場躲避災難。鹽場內每一組曬鹽池的周邊,都是儲存海水的壕溝,密如蛛網的壕溝使生人進入像走進了迷魂陣,很難找到出路。那天我們藏在鹽堆的苫草內,很成功地躲過了鬼子的搜查,可停在西港渠的一艘木殼運輸船卻遭了秧,被鬼子一把火燒得濃煙沖天。那情景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海邊居住的孩子,都有趕海的記憶。趕海,就是乘船由西港渠去遠海,趁大海退潮之際,在裸露出的海灘上摳蛤蜊,拾海螺等。而我小時候最多的是趕“小海”,就是就近到西港渠趕海,港渠也是各種海物繁衍生息的地方,如兩岸有密密麻麻的各種灘蟹的洞穴,渠底有多種蛤蜊,坡岸有蚶子、蜆等等。這些都是小時我們趕小海的索取的對象。

  而我最喜歡的是“掏灘蟹”。灘蟹個頭較小,成蟹也只有銅錢大小。灘蟹不僅港渠里有,曬鹽用作儲存海水的壕溝里到處都是。天暖時掏灘蟹,男孩都把上下衣脫個溜光,一個個“光肉子”手提布袋,滾爬在泥塘里,找準蟹洞,伸手進去掏蟹。品質最好的灘蟹叫“石夾楞子”,但這種灘蟹取之不易,因為它的洞都直打在離渠底較遠的兩岸灘地上,這里土質硬,要把銅錢大小的洞,擴大到胳膊能伸進去很不容易,有時還得到溝底搿水做潤化劑,方能擴開。而且這種蟹打洞又深,有的把整個胳膊伸進去,還是夠不著。品質最差的是一種腿上長毛的“毛蟹”,取得也最方便,它的洞都斜打在渠底部的斜坡上,洞淺泥軟,幾乎是伸手可得。灘蟹春、秋較肥,當地有民謠說:“稻子黃了梢,蟹子半拉膘”。當然最肥是冬季,但得來更是不容易,天寒地凍無法掏蟹,只能是挖、鉤,那是小孩子很難操作的。冬季灘蟹不出窩,而且全都用泥巴把洞口封死,挖蟹時只能憑它在洞的四周留下的如芝麻粒般的腳印判斷。找準方位后,先用鐵鍬挖開,蟹洞便露出來了,然后用一種專用工具——蟹鉤,探進洞內,只要碰到洞底的灘蟹,便迅速提鉤,那只灘蟹便皮毛未傷的隨鉤出來了。原來不是鉤出來的,而是灘蟹的螯,鉗住鐵鉤被帶出來的,當然這需要極有挖蟹經驗的'老手才行。像我們這些沒有經驗的小孩,鉤一只灘蟹,得費好大力,等把蟹鉤出來一看,已是腿腳不全的殘廢了。

  夏季的灘蟹瘦成了一把骨頭,得來都被家人用碾子壓細,鹽制成蟹醬,省了買蝦醬的錢。

  但最迷人最有情趣的是照蟹。

  照蟹需在雨后夜晚進行。照蟹人身背鐵桶,手提馬燈,在灘地上游走。那些雨后出窩覓食的灘蟹們,一見燈光就不知所措。有的盲目奔跑,有的干脆裝死不動。可奔跑也好,裝死也罷,最終也逃脫不掉人類的手掌。

  照蟹的夜晚,西港渠的灘地上,蟹燈有上千盞,周圍十里八村都會有人趕到西灘來,加入到這個熱鬧的“蟹市”里。至今我都無法形容出那一片蟹燈的壯觀情景。說蟹燈如流動的火,如天上的星,似乎都不盡然。長大后我曾試圖從古人的詩詞中,找到描寫蟹燈的句子,可找來找去,只找到了諸如“火樹銀花合”、“絳闕珠燈萬樹羅”以及“新放華燈連九陌”等。那都是描寫正月十五觀花燈的句子,豈能與蟹燈相比?

  我第一次參加照蟹大約只有7歲,那時的激動不亞于盼來了大年。父親背桶提燈居中,我和哥哥分列兩旁,當我抓到第一只灘蟹時,高興得幾乎要喊叫起來!但我知道,照蟹是不能出聲的,否則就把前面的灘蟹嚇跑了。那天的灘蟹實在很多,大約3個時辰,我們就捉了大半桶。

  那時,純樸的鄉人大都商品意識淡薄,盡管生活并不寬裕,也很少有人把照來的灘蟹拿到集市上叫賣,而是把蟹煮熟,東家一碗,西家一碗,讓那些沒去照蟹的四鄰分而食之。

  我的照蟹歷史不長,1956年,考入初中后,我就再也沒有涉足西灘了。但那神秘的蟹燈,以及照蟹時的感受,都在我心里形成一種美好的記憶,以至若干年后,我在北大荒已安家立業,還常常向同事們“演繹”照蟹情景。

  新世紀的春天,我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最盼望的是再去照一次蟹。可天不作美,在老家的時間.天天紅日高照。根本沒有雨天的影子。想想自己是古稀之年,再回故鄉的機會不多了,便決定親去西港渠看望久違了的“蟹友”們,也不枉回故鄉一場。

  那時,夕陽正慢慢沉落,晚霞把西灘映照得一片輝煌,在那條通往大海的港渠旁,我終于見到一個個蟹窩洞開。窩旁泥濘的灘涂上,蟹爪留下的密密的印痕,如繁星布滿蒼穹,給這個世界增添了無限生機與美感。雖然那些精明的灘蟹們只留其蹤,不現其身,讓我吃了閉門羹,可知道它們仍在故鄉的土地上存活著,我就感到無限欣慰。

  我為人為家庭掙的第一筆“錢”也是在西港渠完成的.那是我上高小時一年暑假,生產隊派一名老船工,載著我們一些放了假的孩子和婦女,到西港渠接近大海的一段摸一種小蛤蜊,回來碾碎,拌土發酵作肥料。這種小蛤都生長在渠底的爛泥中,不能一個一個地摸,那一潮也摸不了多少。要連渠底的稀泥一起扒進筐里,在海水里不住晃動洗涮,稀泥隨水流出,筐里就剩下“小蛤”了,倒在岸邊堆放,然后再扒再洗。我每天都能摸一大筐,可記5、6個工分。現在想想,那只是毛八分錢的收入,那時卻覺得自已掙大錢了。

  這種蛤雖小,但其味道鮮美,每回趕海歸來,我都要留一些拿回家來洗凈,煮熟,湯可做菜,小蛤盛出,閑來無事,一邊嘮著嗑,一邊扒蛤吃,在那時很貧困的農村,不能不說是一種享受。倘若要獲取蛤肉,將煮熟的“小蛤”拿一部分盛在笊籬內,在煮蛤的湯鍋里不住地旋轉,煮熟張口的小蛤,就把肉“吐”了出來,蛤殼被旋到鍋里去。用獲取的蛤肉和原湯做打鹵面,那是最美的飯食。

  就在這段入海的港渠里,我差點命喪黃泉。

  那是1956年夏天,對我來說,是個喜慶的一年,我小學畢業后,以高分數考取了膠東文登五中(后改為文登四中)。在那個階級斗爭天天講的時代,像我這樣出身不好的學生,在只有10%左右升學率的考試中,能夠金榜題名,在當地一時成為新聞。在等待開學的一天,我閑來無事便隨同村人去“趕小海”。來到西港渠入海處,雖然海潮已退,對面露出一片金黃的海灘。可要登灘,必須跨過面前這條仍水深沒頂的海溝,識水的趕海者,早已游過海溝在海灘上忙活開了,只剩下我們幾個“旱鴨子”眼睜睜坐等海溝撤水,才能涉水登灘。那種等待是難耐的,望著灘上的趕海人,總覺得人家已發了大財,看他們哈腰揀拾海物,就像從自己兜里掏走了東西似的難受。我終于忍耐不住,不顧同伴地勸解,把衣服一脫,連筐交給同伴,只穿著三角褲頭,只身跳進海溝,想憑著幾下不成熟的“狗刨兒”,游過海溝。

  一下水我便后悔了,海溝里流很大,一下把我沖出幾丈遠,我那幾下狗刨兒根本對付不了激流的沖擊,可礙于面子又不肯回頭,只好硬挺著向對岸撲騰。游程不到一半,我已徹底熊了,渾身已沒有了半點力氣。心想:完了!定死無疑了。可這時腦子里沒想爹沒想娘,只想到了一個問題:白瞎了,再有幾天就開學了,可沒等進中學校門就死了!當我聽天由命地停止了撲騰,雙腿一順,奇跡出現了,雙腳竟觸到了溝底!那是一種死后余生的感覺,我沒命地奔上海灘,一攤爛泥似的仰面躺在灘上,動也不想動了。

  那次趕海,我幾乎空筐而歸,卻留下了一次深刻的教訓:干任何事情都不能自以為是冒險而為。這教訓是刻骨銘心的,以至若干年后,我來到黑龍江邊,在江上當了8年漁工,再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情。

【永在記憶里的西港渠散文】相關文章:

1.石泉港的優美散文

2.尋味港南的散文

3.雨后的皖西散文

4.記憶里的流年優美散文

5.記憶里的夏夜優美散文

6.記憶里愛情的味道散文

7.記憶里父親經典散文

8.我永在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