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那些玩具散文
童年的世界到處都充滿著新奇,懵懂的心理對好多事與物都會感到好奇。
記得媽媽曾經告訴我,說我剛剛會爬時,會突然停下,呆呆地望著地面。原來是發現地面上有幾只螞蟻在不停地忙碌著,有時會聽任它們爬行,好像此時是螞蟻的綠燈;有時會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指去觸碰它們,當螞蟻“人仰馬翻”后又鯉魚打挺般的爬起、慌忙逃竄時,又會發出咯咯的笑聲。
沒有想到的是僅有的幾顆乳牙擋不住小嘴里口水,水滴般懸掛嘴唇后,滴滴答答地滴落面前的塵土,自己也感到好玩地再次伸手去攪拌一下,那泥巴就粘著指上,本能地用另一只去清除,結果雙手的手指上都黏上了泥巴。唯一的辦法就是將泥巴揩在自己的衣袖上,或者伸進嘴里去嘗一嘗泥巴的味道。
就這樣,在無知中與泥巴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約二歲時,我才開始會走路了,父母看得緊,整天似牽牛一樣,不讓我到河邊等一些危險的地方玩。大人們帶著孩子往往會聚集在一起嘮嗑,都是一些張家長、李家短的那些雞毛蒜皮的事兒。孩子當然聽不懂他們的話語,聽膩后孩童就會到一邊去玩耍。高一點孩子從人家的水缸里拿過水瓢,不停地舀水使得地面成為了“小溪”,在溪中用細碎的泥土筑“壩”,嘻嘻哈哈地觀看水漫過堤壩成“簾”若“瀑”。
當大人發現呵斥時,便若無其事地離開那里。大人的屁股還沒有坐定,孩童們很快又折回來,伸出小手,開始搓揉其泥巴。泥巴對兒童好像有著一定磁性,搓揉的泥巴變軟變黏后又開始變硬,可以隨心所欲地捏出自己喜愛小動物,雞鴨成行,貓狗列隊,有時還會捏出貌似的小人騎上四不像的馬上,這些都是“天才”之作,純屬按照兒童自己的想象力去做的,所以顯得特別的開心。
有一年,從山東來了一些野貨郎,在他們的獨輪車上排放的都是五顏六色的用泥巴做的“塤”,外形都是一些小動物的形狀,外表被涂上顏料,可以吹奏一些簡單的旋律,就是不懂音符的孩子,只要用力吹,也會發出相應動物的叫聲,價格也很低廉,只要一、二分錢,一時間深深地受到孩童的喜歡。不同的孩子喜歡不同的動物,一群孩子到一起玩就是動物世界里的一次音樂會。可是這些泥巴做的玩具沒有經過窯里燒制,不要幾天,不是被口水泡壞了吹氣孔,變成為“啞巴”,就是小雞發出鴨子的聲音,鴨子又會變成為狗叫,甚至一不小心就會摔壞。因為這樣往往使好多游戲終止,如果再向父母要錢賣一般是得不到同意的,就是首肯了,也要得到野貨郎再次光臨村莊,是件焦心的事。
不知道誰想出一個辦法,將自己好的塤用鋼鋸條鋸開,然后用泥巴做了模子,開始模仿制作起來。經過幾次試驗終于成功了,于是小伙伴們紛紛效仿。而且后來制作的外形比也貨郎更顯得惟妙惟肖,聲音也更圓韻響亮。因為我們孩童不僅給小動物雕上羽、毛,還從家里偷來各種顏料和姐妹和嫂子們的指甲油、胭脂、口紅等,把它們涂得五顏六色。最重要的是克服了泥巴玩具遇到水易壞和干燥后易裂開的毛病。首先是將制作好的坯子放到樹蔭下去晾干一些,可那不是一天就可以干的,有時會被雨水浸泡成為泥,前功盡棄。
后來不知道誰聽到家長說:如果那個把玩具放在窯里燒一下就不會被水浸泡壞了。于是幾個小伙伴就拿起鏟刀和鐵鍬,去河提挖一個“土窯”(就是兩個上下相連龕,上面擺放泥丕,下面用于燒柴火),首先用柴火將窯里燒烤數日,然后在將泥坯放進去烘烤,這樣做出來的塤不僅音域廣,而且音色也美,絕無拖泥帶水的混音。
有一次,天公不作美,剛剛燒完窯,一場大雨瓢潑而下,幾個小伙伴落湯雞似地跑進了附近的一個瓜棚里去躲雨,相互責怪動作太慢,才導致前功盡棄,讓半天的努力全部泡湯。可好多事是禍福相依的,一個小伙伴不死心地再跑去看看,當他扒開窯后,“啊”地大叫了一聲,“你們快來看呀!”只見他一手一個地高舉做塤,我們不顧剛剛下過雨,道路泥濘不堪,爭先恐后的跑了過去,一看,原來應該磚紅的塤變成為烏黑發亮的顏色了,而且表面更為光滑細膩,估計那就是水急劇冷卻的結果。在水中洗凈后,用嘴一吹,意外地增加了重低音的效果,而且聲音特別響、脆。
笛子,可以說是一種極草根而又百姓化的樂器。好多人都喜歡它那清越而悠長的旋律,一根竹子挖上幾個聲孔,就可以演奏出空靈的、讓人蕩氣回腸的樂曲。高手可以不用什么曲譜就可以模仿好多動聽的歌曲和戲曲。可是那個時候,笛子往往是大人們擁有的,一般不會讓我們孩童去觸碰它,被視為珍寶一般。小時候,我特別喜愛聽笛子,一聽到有人吹笛子,就會一路小跑過去,恨不得就在演奏人的下巴下去聽。所以小小年紀就想擁有一支笛子。可當時生活在貧困之中,有時連一日三餐都有問題,是不會有錢去那種笛子的。而且小時候我生活在鹽堿灘涂地區,當地又不生長竹子,所以目光就鎖定在到處都是的蘆葦的身上。
蘆葦是我家鄉生長最多的植物之一。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根生籽出,河岸、溝渠到處都是,農人一不小心,它就會從莊稼地里長出來,短短數日就會高過莊稼,從而危害莊稼的生長和豐收。靠近農田的溝河岸邊,由于陽光充足、得風得雨,往往生長旺盛,高大,節距當然就要長一些,是做笛子的最佳選擇地點。
鐮刀一揮就是一根,去了二頭,保留中間最長的節,然后拿過鉛筆刀慢慢地修刻,最后模仿地做出一把把葦笛。同時也發現蘆葦的不同部位做出的笛子,音色是不同的,根部和梢頭有著天壤之別,根部沉穩,梢頭清越。蘆笛的笛膜則要取自去年的已經完全干燥的蘆葦,因為那樣發出的音色美,音域也廣。當然葦笛無論如何也無法和竹笛相媲美的,但作為兒童玩具是綽綽有余的,可以滿足兒童的需要。同時它是用時制之、用后棄之的一次性“樂器”。不過就是這樣的葦笛還給我們小伙伴和班級、學校帶來過榮譽,因為用它,我們參加參加了縣的小學生演奏比賽,取得了團體第一名,讓葦的風韻飄舞在紅地毯上!
小時候參加看過《蔡文姬》的電影,那時候無法領略《胡笳十八拍》的旋律和底蘊,也不知道同情蔡文姬的坎坷一生,更不知道為蔡文姬的才情去喝彩,但,在那部電影里卻迷上了左賢王肩膀上的弓箭。一把彎弓、數支雕翎箭,把左賢王的英雄形象點綴得呼之欲出。挖空心思的揣摩后,選擇了曾經作為網架的竹片去制作弓,但如果用力過猛,就會斷為二截。后來就在竹片的弓內加了一種叫做辣條的柳條,而弓弦則用自行車的舊內膽剪成為細條后,擰成為繩子做成,這樣,在“玩打架”游戲時可以將點燃的炮仗射到半空,作為“總攻”的信號彈,或者將燃燒的蘸有煤油的棉球作為“流星”……
最簡單也最省事的玩具,就是一根線,玩起來也省事。就是將線兩頭一結,伸出十指鉤、挑成為對稱的形狀,然后讓對方去改變成為另一種形狀,如果對方想不出來變化的圖案就認輸。當時我們都叫它為“翻單被”,起源何時,何人發明,真的無法考證。可它是一種開發智力的游戲,不僅孩子喜歡,就是大人高興時也會玩這種游戲。一邊玩,一邊嘴里還唱著“翻單被、拉大鋸,姥姥門前唱大戲……”等兒歌。
這個世界上的好多事情是相對的,別看那個時代相對的貧困一些,但同樣存在著幸福,兒童同樣擁有一些充滿樂趣的玩具,這些玩具大多是自己或者是在家長的幫助下制作的,更可以鍛煉兒童的智力和動手能力。有時候順手拈來就是鍛煉身體和智力的玩具。比如在女孩子沉迷千紙鶴時,男孩子則喜歡將舊紙折疊成為“紙鱉”。所謂的“紙鱉”,就是將兩張紙對折成條后,十字交叉,再沿邊緣對角壓平,然后按順序相互壓住,最后的參在起始的下面。這樣正面形成x的圖案,反面則沒有圖案。玩耍時,一方將厚厚的紙鱉放在地面上,對方“啪”的一聲摔向地面的紙鱉,要么死壓對方,讓對方彈起,要么在對方的邊緣,利用自己紙鱉煽起的風,掀翻對方,只要對方的翻過來就算自己贏,對方的紙鱉就歸他。這是一種鍛煉臂力和觀察力的玩具,玩的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仔細觀察,充分地利用地勢和風向,偷機的人還會用自己的衣袖去扇風“助陣”。
記得我當時往往贏得本滿缽滿,但也有一次輸得精光,竟然將自己的語文書撕下數張來做“本錢”,當時我撕下的都是我背的“滾瓜爛熟”的,就是不要也無妨。可我的這種做法,卻害苦了一個小伙伴。有一天那個小伙伴也輸光了,向我借,我不首肯。急了眼的他立刻向我學習,不管三七二十一,閉上眼睛就撕書,撕兩張輸一只,結果一本語文書就只有封底和封面了。到晚上做作業時才傻了眼,被父母二皮捶青后,和母親一道來央求我,說了一大堆好話后我才給了他。他媽媽小心翼翼地將紙鱉解開,在黏貼好,不過那書永遠合不上的課本,好歹將那個學期將就過去了。經過那個事件后,他以后特別地愛惜課本,每個學期下來,他的課本如同新的一樣,老師本來應該表揚我的事卻成為他的專利了。
疊一個紙船到河、塘去放飛心愿,是好多地方孩子喜歡玩的事。如同他們一樣,我們小時候也喜歡去放心愿,不過用的不是紙張,而是取之不盡的蘆葦的葉子,它不會因為水的'浸泡而很快沉沒,如果不遇到大風和大雨,往往會在河水里自由自在地漂泊好些時日。不過,在河邊玩往往要背著大人,因為河邊玩耍是很不安全的事。
從上學開始,我們的書包里總會藏著一塊大約五公分左右見方的小木塊,表面光滑,或輕或重,沒有什么特殊的之處,只是名字叫“碑”罷了。玩碑,就是在地面上用老師用過的粉筆頭畫上兩行并列著五格的圖案,將碑拋在第一格,單腿跳行,用腳將碑從一逐一踢到十,只要中途不停留在線上就為一個輪回,再從二開始……一旦停留線上,或者提起的腳著地,就為敗,等對方再敗后,才能夠再次上場。又是一種鍛煉體力和智力的玩具。
跳繩,是一種古老而新生的玩具,時至今日,還在中、小學里流行,甚至就是體育測試還有它的積分。跳繩時,要么自己雙手舞動繩子,自由自在的去跳什么單插、雙插、大蹦、雙蹦,看起來很輕松,身輕如燕,實際上也是鍛煉大腦和手腳的靈活性;要么讓二人同時舞動一根長長的繩子,讓對方多人一組同時在舞動的繩子中跳,只要一個人出現誤差就為敗陣,讓對方再上陣,這就要求每一個成員都要保持步調一致,并注意舞繩子人的速度快慢。與繩子有關的游戲還有拔河,一根老粗的繩子中間做一個標記,然后人分二組,只要哪組能夠將繩子的標記來過規定的范圍就為贏。筆名看只是一種力量的競爭,實際也不乏智力的拼比。比如有時一方會故意讓對方拉過一下,然后突然一鼓作氣將對方拉過來。也有的會突然一松,在對方還未站穩之際,有突然用力,出其不意地讓對方再驚喜中走進失敗里。
人們形容美好生活像萬花筒,精彩而美麗。的確,萬花筒里的世界千變萬化,色彩艷麗,讓人無法預料而又沒有虛無縹緲的感受。小時候因為好奇,我曾經多次被那聰明的小商販騙走了自己僅有的零花錢。一個長約三十公分的封閉的圓筒子,兩頭各有一個大約二公分的孔,看時,閉上一只眼,另一只眼套上萬花筒迎著陽光望,并不斷地旋轉萬花筒,于是萬花筒里就不斷的盛開出無法用語言形容的花朵,色彩、花形變幻莫測,神奇的變化對兒童具有無窮的魅力,簡直就是一個謎。持續多年的誘惑終于以后的棱鏡原理中得到了解釋,其實萬花筒的世界及其簡單,簡單到二頭是二個打了孔的鏡片,中間夾著三塊等邊的、固定在一起的、由鏡片組成的三棱柱,空間里放了一些細碎的彩色紙屑。就是一粒紙片在萬花筒里經過多次成像,非花即蕾。當我自己動手做了一只后,在心里深深地痛恨過那些小商販。
一根麻繩系上二片竹片,就叫做“竹板”,它是轟動中國曲藝界且經久不衰的山東快書的唯一道具。清脆而響亮的節奏,使得說書人神韻無比,它可以通過不同的節奏表達不同的人的性格和動作,還可以體現不同的場景以及人物的心理,可謂是一板乾坤定,一板風云起,讓聽書的人無法不盯住說書人的竹板。當《武松打虎》扣住全國人的心弦時,我靜靜地鋸下一段竹子,然后一刀破竹,成為對稱的二片,拿過媽媽手中正在燒火做飯的熱火叉,在二篇竹板的上方燙出了對稱的孔,然后拿來媽媽納鞋底的麻繩將竹板系好,就制作出一個簡易的竹板,當然,要想竹板發出更為悅耳的聲音,是要經過不斷的修整。敲打竹板,不是想去學什么快板書,只是為了欣賞那明快的節奏。
有些東西本身不是玩具,由于兒童的好奇卻把它變成了玩具。比如當時家家戶戶都要用火柴點灶頭火、生爐子,是點燃火的用具。好奇心的驅使,卻要將瓶子摔壞,拿來瓶底去聚焦光線,讓火柴頭去自燃,但當時確實不知道什么原因。后來不知道是誰發明了“火柴槍”,他就是用自行車鏈條、鐵絲、橡皮筋等(具體怎么做,因為安全問題,這里就去解釋了),總之,它可以將火柴在發出“啪”的一聲響后,射向遠方……
有些植物的種子也可以成為玩具的,比如:有一種草葉形似竹,我們叫做“小豬草”,它的種子細如芝麻,油光發亮,如果把它們放在紙上,只要在紙邊發出喚豬的聲音,這些草籽就會排起隊來,漸漸地向呼喚人的方向蠕動而來。如果你再到另一個方向去喚,它們又會改變方向而去。具體是什么原因,我很汗顏,說不清、道不明。
兒童的主要事情是玩,在玩中得到一些常識,在玩中逐漸認識世界,也在玩中感到快樂、得到幸福。玩具的多少確實可以從一個方面來說明兒童的幸福度,特別是現在的好多兒童玩具不僅有著亮麗的色彩和靈動的外觀,同時也對兒童的智力有著不可取代的開發作用。適當地為孩子購買一些玩具,能夠提高兒童的智商。但最好能夠啟發和誘導兒童自己動手制作自己喜愛的玩具,那是一舉多得的事。不是玩具最多的孩子就最幸福、最聰明。
【童年的那些玩具散文】相關文章:
8.那些愛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