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濃的年味散文
龍是中華民族崇拜的偶像;是千百年來,人們心中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吉祥物。龍的傳人永遠離不開龍的傳說;龍的向往;龍的年味。
過年過節舞龍,在戰國時期就非常廣泛了,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曾經在父母身邊生活時,每當過年,我和弟妹們也會被邀請參加這種隆重的舞龍活動。
父親的祖籍離工作單位不遠,在一個鎮屬的蔬菜大隊,家也一直住在那里。雖然,我們全家都屬工廠,但和那個蔬菜大隊卻有著淵源的關系。
那時,每逢過年,蔬菜大隊總是免不了要舞上十來天的龍燈,作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愿。然而,我們幾個生龍活虎的姊妹們,也常常被一個我們稱為叔叔的隊長請去湊熱鬧。
參加舞龍,雖然沒有報酬,但是,我和弟妹們卻非常喜歡,非常賣力,同時父母親也特別支持這一行動,認為這無形中也是在為自己、為家里祈福,是一種吉祥的活動。
記得第一次參加舞龍,那時我還只有十幾歲,其他的弟妹更小,隊長就只邀了我和大弟、二弟參加,并跟父母說想要我去舞龍珠。
龍珠,是一個比足球小一點的,銀白色的不銹鋼鈴鐺,安裝在一根包著大紅色綢緞的棍棒頂端,鈴鐺下方的四周還系著一圈漂亮的紅纓穗。舞龍時,龍珠走在龍頭的前面,給龍領路。舞龍珠的人只要將棍棒上下聳動,左右搖擺,鈴鐺就會“叮嚨叮嚨”,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
龍珠,一般都是安排孩子來舞。珠是龍的生命,俗話說“龍無珠不活”,龍由珠帶動。生動、活潑是龍的本性,也是孩子的天性。
隊長說舞龍珠的孩子,一定要手腳靈活、眼睛敏銳。當龍暢街過巷時,舞龍珠的人要細心地四處觀望,如見到有人手里拿著鞭炮,門前擺有供品,準備接待時,珠就要迅速地引領著龍奔跑過去,決不能怠慢,并且還要邊跑邊舞,珠到哪里,龍就要跟到哪里。
接龍的主家要先在門口給龍敬酒、掛紅,此時,珠要引著龍在門前不停地搖頭擺尾,寓意“祥龍戲珠”,生龍活虎地給主家祝福,帶來吉祥。
龍掛了紅之后,再由珠領著到主人家的大廳里串一串,當然,這還得要看其主家的禮心厚薄來,不是每家都得去串。說起來,這還是一項挺得罪人的差事。隊長說見我很機靈,所以,就想請我來舞龍珠。
父母聽了隊長的邀請,當然非常高興,從迷信的角度來說,龍珠是幸運之物,舞一舞,會給自己帶來平安、吉祥。但是,又擔心我舞不好,怕引起隊里人的閑言閑語,畢竟我們不是蔬菜隊的人。后來,在隊長的耐心解說下,父母還是欣然同意了。
一天,舞龍隊員們集中在隊長家的大廳里開會,討論人員的分工安排及龍燈行走路線的有關問題。隊長還擺了很多瓜子、花生招待大家,并且說,希望每個人能多多出謀劃策,把這個舞龍活動搞得有聲有色。
隊員們都很擁護這樣的活動,這不僅是開心,更是為了家里、隊里的興旺發達。只見個個暢所欲言,人人各抒己見。不到兩個小時,就把個舞龍活動安排得井井有條,細致周密。
大年初六,一切準備就緒,龍燈就開始出行了,什么長號短簫、小花燈、大排燈、各種彩色旗幟以及鑼鼓、器樂等等,再加上一條長長的祥龍排成一溜,那陣勢壯觀極了,讓人看了真是心曠神怡,遐想連篇。
我的大弟被安排和幾個大點的男孩子舉排燈,我試著舉了一下,啊!好重的,比我的龍珠重到哪里去了,一般都須扛在肩上,因為那全是用木頭做成的四方架子,在外面糊上彩紙,畫上美圖,寫上吉言。人們對來年的風調雨順,仿佛就寄予在那些美圖里、吉言里。同時在排燈的里面還裝有燈座,利于晚上插蠟燭用。
二弟被安排和幾個小點的孩子舉小花燈,那可是輕松不過的差事,一只手就可以舉起來。最費力的算舉龍頭的,那又大又重的龍頭,舉起來就夠吃力的了,何況耍龍時,還要大幅度地擺動。盡管如此,有力氣的`壯年人,都盼望著能舞上龍頭,說那是最旺家的、最吉利的。
長號一吹,人心振奮,一溜長長的舞龍隊伍,在熱鬧的鞭炮聲、鑼鼓聲以及人們的歡歌笑語中出發了。
興致勃勃的我,聳著龍珠高興地走在龍頭的前面。我時不時抬起頭來,看著棍棒頂端那閃閃發亮的龍珠;瞅著那隨風飄揚的紅纓穗;聽著那悠揚婉轉的鈴聲,真是覺得耳目生輝,開心極了。
那天,我們大隊人馬舞著龍,打著鑼鼓,串村走巷,轉了好多地方。首先,我以為舞龍很好玩、很輕松,后來才知道是那么的辛苦。特別是我和那些舉龍的人員,鞭炮灰都不知道吃了多少。
我們除了走那么多路不說,還要在每戶接龍的人家坪里搖頭擺尾地耍一通,別人如果鞭炮不斷,你就甭好意思停下來,然后,還要到接龍人家的大廳里串一遍出來。
這樣,我們整整走了一天,串了不知多少家,真是感到腳酸手軟,辛苦極了。那天的中飯、晚飯都是由接龍燈的人家請吃的,直到天黑以后才回到家里。
這樣年復一年,我在那個蔬菜隊里幫忙舞了幾個春節的龍珠。
進入了七十年代的中期,我成家了,幾個弟妹們也都長大了,由于丈夫不在身邊,我吃住還是在娘家,每到春節,我們家就更熱鬧了。
三個弟弟長得高高大大、儀表堂堂,兩個妹妹也長得漂漂亮亮、神采奕奕。蔬菜隊里每次的舞龍活動,都少不了邀上我家幾姊妹,于是,我們姐弟六人齊上陣,都成了那個舞龍隊的骨干。
弟弟們大了,安排負責的項目也不同了。他們經常被安排敲的敲鼓,打的打镲。后來,舞龍隊添加了新花樣,成立了腰鼓隊,并請了一個專業老師來指導。于是,我舞龍珠的任務就交給了其他的孩子,便和兩個妹妹一塊都參加了腰鼓隊的表演。
舞龍的隊伍增加了腰鼓隊的新花樣,其龍氣更盛了;年味更濃了,舞龍隊伍每到一處,都是熱鬧非凡,大人小孩蜂擁而至,擠得水泄不通。龍隊不僅贏來了很多鞭炮聲,更接到了各廠礦企業的不少紅包。
舞龍燈,不僅增加了濃濃的年味,在孩子們看來更是一件樂趣無窮的活動。大人們出于歷來對龍的崇拜,往往不會去體會其中的樂趣,而只是謹小慎微,虔誠地去對待,唯恐觸怒神靈。
特別是到了元宵節,我們叫“散燈”的那一天,更是慎重其事。大人們會時刻叮囑孩子,不該說的不要說,不該看的不要看等等,有很多很多的忌諱。總之,在孩子們心中,那是個神秘莫測的夜晚。
我依稀記得,“散燈”的那天,舞龍的隊員從早到晚屁股都別想落座,除了白天要到每個廠礦、村落去串一遍之外,到了晚飯后,更是竭盡全力,在屬于自己的地盤上“串燈”,這是更熱鬧的時候,其聲勢更加振憾人心。那浩浩蕩蕩的隊伍,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鑼鼓聲中,圍著各家各戶的院落,里里外外,前前后后,角頭角尾都要仔仔細細地串個遍。
有的房門太小,龍頭進不去,在主家的極力要求下,削尖腦袋都要鉆進去串一遍出來才放心。可以說,人們都把來年的幸福希望,全都寄托在了那個“串燈”的晚上,寄托在那千百年來,令人崇敬的龍的身上。
串完燈之后,大家統統都要到一個河邊去“散燈”,就是把本年度已完成了使命的,除了“龍被”(即制作龍身的布)和一些硬件之外,其他的東西就要燒掉,寓意消除晦氣,迎接來年新的輝煌。
在舞龍結束之前,父母早就千叮萬囑過,要我們在“散燈”的現場,不要互相叫名字;回來時像大家一樣,不要忘記在一面鏡子上照一下。還說要徑直往家走,不能扭頭往后看。那些忌諱不知是什么意思,我也沒向母親詳細詢問,反正覺得大人說的自有大人的道理,照做不誤就行了。
“散燈”后,“龍被”就由那些家里沒生男丁的男人申請保管,以求來年得子。
在高科技發達的今天,每當過年,雖然不斷涌現出豐富多彩的新鮮花樣,讓人目不暇接,給人帶來新的享受,為人增加新的樂趣。但是,過去那千百年遺留下來的,古色古韻的,龍濃的年味,如今回憶起來,仍然是那么親切,那么趣味橫生,郁郁濃濃……
【龍濃的年味散文】相關文章:
3.曾經的年味散文
4.年味飄香散文
5.濃與淡散文
8.致逝去的年味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