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待花開的日子的散文
樣兒,給你寫了兩封電子信,似乎沒見你讀過。和你爸一樣,對于我樂在虛擬空間里“秀”文字,你倆都是極不屑的。昨晚再次邀請你去讀一讀,希望你能給我回復幾句,你卻極不耐煩地丟出一句:“作業都做不完,沒空!”呵,和你爸的回話那真是同出一轍!只是當你背過身去,你爸卻把臉湊了過來,說:“婆,你跟我說說,都寫了些什么?”“一邊去,想知道?自己看啊!”
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寫到:“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我把這句話念給你聽,想知道你的想法,你呢,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反而“咣當”給我一棒:“別沒文化還要裝著有文化的樣子,在上面咬文嚼字。”嘿,你這沒良心的家伙,嘴下還真不留情呢!“你這是在說你媽‘我’呢,還是瞧不起人家大學者、大博士?”你不說話了。呵,太了解你的秉性啦,在家說話時常話鋒太利、還有些小刻薄。唉,孩子,你這是會傷人的呀!世人何其多,不是人人都能像爸爸媽媽這樣護著你、寵著你。一個有思想、有素質的人是不會把一時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對吧!當然,也正因為媽媽了解你,知道你小嘴“口無遮攔”也只是在家里,在面對我和你爸的時候,而在外邊,你還是一個得體大方、溫柔可愛的小女生喲!
中午去學校的路上,騎在摩托車上,我和你有一段談話,還記得嗎?
MM:“如果有一天,媽媽老到不認識你了,即使你站在我的面前,我也喊不出你的名字。到那時,你還會像現在一樣的愛我嗎?”
你停了幾秒,說到:“應該會的,你是我媽呀!可是,你怎么會不認識我呢?”
MM:“你還記得外婆家后門的鄰居項家婆婆嗎?去年冬天回去的時候,她一次一次地見到我問,‘你是誰呀?’‘我是毛毛啊!’‘你是誰的孩子啊!’‘我是***的女兒啊!’‘你從哪里回來啊?’這樣的對話一次次地反復進行著,一天碰上幾回面,就得問上幾次,但每次聽完我的回答,她似乎又能很快想起好像是有這么一個叫毛毛的人來。”
樣兒:“是有這么點印象,我還覺得這婆婆怎么這么有意思,記憶力怎么這么差,老是記不住呢?”
MM:“是啊,人老了,又得了老年癡呆癥。曾經的老熟人她大多都不認得啦,只是心底深處還存有那么一絲記憶,當你的回答,她似曾相識時,她便會和你對上話來!或許,她所對話的,不是別人,而是她自己啊!”
樣兒:“媽媽,你不會的,你整天這么精神抖擻的,再老也能折騰!”
MM:“人是有宿命、有天數的。不同的是,在我們的一生中,是否都能有‘愛’相伴,有至親的人相互攙扶著走過風雨。正如,年青時候的我和你爸照顧襁褓中的你,你什么都不懂,不會說、不會做,你的一切都需要爸爸媽媽去用心去‘讀’!當爸爸媽媽老去的時候,即便曾經的我們很堅強、很有力量,但歲月終究是要把它帶走的,只會留下蒼老的身形、蹣跚的腳步,甚至是一堆嘮嘮叨叨、瑣碎的話語。樣兒,到那時,你還會愛我、會照顧我們嗎?”
樣兒:“可是那時的你,如果把什么都忘了,連我都認不得我了,那怎么辦?那樣的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一會兒,你想想這樣說似乎不妥,又趕緊地補了一句:“我是說我自己啊!如果我真成那樣了,我可真不想活了!”
MM:“若不活著,又該怎樣呢?”
樣兒:“我還真不知道,那樣的活著不是很沒有質量嗎?沒有意義嗎?”
……
一個“為何生、為何死”的問題對你這個花季的孩子來說確實顯得深奧,也很難回答。什么樣的回答是合乎情理的?或許只能讓時間來告訴我們。
而今天,我想和你聊聊“中考”的問題。
這周二傍晚,學校安排第一次市質檢考試中學校前200名的學生、家長參加座談會,會議的主題無外乎就是搞好成績,爭取讓孩子考上“一、三、附”。針對這個目標,學校著重強調了三點:“分數、排名、心態。”前兩者很好理解啦,擺在明面上的'東西,一眼就能瞧見。而后者--“心態”,則是大家都明白,都想要做好,卻因各自所站的角度、立場不同,其認識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就難怪各個學校、家庭、父母和孩子會表現出迥異的狀況來。
面對中考,許多家庭已是嚴陣以待,氣氛是相當緊張啦!當然,這種“緊張”也表現出多種形式,或劍拔弩張、或寒氣逼人,父母說話也變得咬文嚼字、小心翼翼,生怕打擾了孩子的心境。而親愛的你,全然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吧!即便是這樣,咱們也還得自查自糾,找出薄弱點進行改進。基于平日里對你的了解和觀察,我先談談幾點看法:1、要確保基礎部分扎實、嚴謹;2、薄弱點要逐一擊破(尤其是錯題本要重視);3、時間若有贏余則做些提高題、精英題(以形成優勢);4、要養成良好的考試習慣(你做題速度偏慢,難易題型的節奏掌握不太好,看錯題或是想“東”寫“西”的毛病要改);5、保持良好的應試心態。其實這些方面,媽媽倒不太擔心,相信你自己能處理好。我只是希望你無論功課多忙多累,都要抽出一些時間到戶外走走、運動運動,畢竟有個好身體才能有好的未來。
中考的來臨,對人的一生來說,是一道分水嶺、一具小小的里程碑。目前福州最好的高中應該是一中、三中和附中吧,這也是你現階段要奔的方向。一所好的學校,它們之間的區別不應只表現在錄取分數的差異上,更多的是生源的素質、學習的氛圍以及校園文化等等。你想讓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向往什么樣的校園環境,這可不是你向它拋出橄欖枝那么簡單,還得看你的努力,看你是否具備這所學校想要的人才資質喲!
人的一生,每一次的選擇總是牽動著下一次的選擇,如象棋中的“卒”,一旦過河,便沒有了回頭的路。人的一生又似一出戲,卻只能是正式演出,沒有彩排、沒有oncemore的機會,把握好自己的每一次選擇并為此付出全部的努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每一次的慎重都是我們對自己人生的交待,路怎么走、日子怎么過,只能靠自己。對媽媽而言,無論你做出什么的選擇,我在乎的是它能否給你帶來快樂、帶來幸福,如同前一封信中所說的:“我只在乎你飛得穩不穩,飛得累不累。”人的一生總是不斷往前,去追求自己想象中的成功,只是“成功”對每個人而言,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答案,有人追求名,有人追求利,也有人追求心靈上的快樂與從容。
中國近現代最有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就對“最高成就”有過這樣一番表述:“內圣外王”。內圣,是指修養的高度;外王,說的是人的社會功用。只有具備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才最適合為王。而站在我們平凡個體的角度來說,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感很是重要。假如你將來所從事的工作是你喜歡的、是你認為有意義的,是不以綁架你的時間為代價的,是容許你有尊嚴的生活的,那么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就容易獲得相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這就是小我的成就,一個平凡人生的成就!當然,希望將來能夠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就需要我們在現今求學的階段、成長的階段多涉及方方面面的學習,多汲取,豐富自己、提高自己。這些,不也是為了讓我們在未來的歲月里更富有智慧地去體驗幸福的所在嗎?
當然,咱們還很有必要地認識到,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前方的路可能是山高險峻,也可能是激流涌動。在你所經歷的、所走過的那些日子里,生活中、課堂上,你可能聽到更多的是如何追求卓越、如何成功沖刺,卻極少有人告訴你前行的路上會有怎樣坎坷,我們跌倒時怎樣才能跌得有尊嚴,當我們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樣去清洗傷口、怎樣來包扎?當我們心痛得無法忍受時,該怎樣治療內心淌血的傷痛,怎樣獲得心靈的平靜,并把它變成遠行的力量?而接下來的中考,正是你要面對的人生中的第一次“挑戰”----理想的目標,百分之百的努力,還要學會接受最壞的結果。一顆平常心真得很重要,就讓我們盡情去“享受”“沖刺”的過程,只要努力過,便是無悔!
樣兒,媽媽還要請你記住一句話:“生活沒有永遠的終點,任何一個終點都將是下一次遠航的起點!”即便我會看著你跌倒,我也只能讓你跌倒,只是希望你會從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抖落身上的塵土,勇敢地繼續向前。相信前方會有一縷陽光照過來,既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還照亮你前方看不見盡頭的路!加油吧,我親愛的孩子!
【靜待花開的日子的散文】相關文章:
4.靜待花開經典美文
7.靜待花開說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