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長大了的抒情散文
我是一個傳統的人,對于傳統的禮節非常尊崇,妻子及個別熟悉我的朋友都說我很古,有些呆板。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過的就是全家的團圓和喜慶,所以在每年的春節前后,在祖國的大地上才出現了蜂擁的人口大遷移,出現了春運這個獨特的現象。五十年來,除了一兩個春節是因為工作的原因無法回家之外,我都是在老家陪著父母過春節的。可是,乙未羊年,我卻因為特殊的原因而未能回到老家,我不得不派兒子代表我回老家陪父母過年,畢竟兒子已經長大了,十六歲了,雖然從出生到十六歲他還從來沒有一個人在父母家長久地呆過。我和妻子都有些不放心。
我和妻子對兒子不放心是有原因的。五、六年前,我們全家去爬華山,因為新奇,兒子一路上非常頑皮,一會兒看看這里,一會兒望望那里,全然不知道一點害怕,雖然我和妻都告訴他那樣會非常危險,稍不留意就會掉到山下丟了性命的。我們還給他念了古人的話:“要尋尸首,洛南商州”。但還是不能令他害怕令他安分。為了保證他的安全,我只能讓他走在前面,我緊緊跟在后面。上天梯快到頂時,他面前的崖壁上突然爬過來一只壁虎,他竟然大叫一聲,丟了唯一能夠保證他安全的鐵索,身體向后仰去。去過華山的人都知道,從天梯上跌落的危險性,那可是要粉身碎骨的。我趕緊伸出一只手臂,把他牢牢抓住,叮囑他重新抓牢鐵索。他這才慢慢地爬上了華山頂,看到了他魂牽夢繞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斧頭,看到了華山日出。
可是,不放心又能怎么辦呢?畢竟得有一個人回去陪父母過年的,不然的話,父親是會不快樂的,甚至還會嘮叨罵人的。思來想去,還是得讓兒子回去。一來可以寬慰父親的心,二來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傳統禮儀。
在我們老家,過年的習俗很復雜也很繁瑣。年前既要打掃衛生,蒸饃,炸茶果、馓子,還要蒸囝囝,割肉煮肉,蒸蒸碗,寫對聯或者買對聯。很忙亂。除過打掃衛生和寫或者買對聯外,其他事情基本上都是各家成家了的婦女們相互邀約,相互幫忙,共同完成的。小時候,我的任務就是在她們蒸煮炸的時候,專門燒火。那時候還沒有鼓風機,用的是風箱。我就一邊拉著風箱,一邊讀著借來的閑書,或者看著變化多端的火苗天馬行空地想象著稀奇古怪的事情。等到煮熟了肉,爸爸就會給我一塊撕了肉的骨頭讓我啃。炸好了茶果、馓子,媽媽就會給我撿幾枚茶果或一圈幾圈馓子給我吃。現在想來,等著吃一年到頭吃不了幾次的好吃的就是我踴躍燒火的誘因吧。
大年三十那天基本上就閑了,該準備的基本也就準備好了。但那天的事情也很多,白天再把衛生徹底打掃一次,然后貼對聯。在天將要黑了的時候,父親就會領著我們一眾子弟,帶著香蠟紙炮及酒等祭品去我爺爺奶奶的墳上,請我的先人們回家過年。小時候,我總對這項儀式感到神秘且有微微的恐懼,尤其是一想到在祭奠儀式之后會有一大群鬼魂跟著我們回家過年的時候。來到墳地后,父親等長輩就會先整理好墳前用磚搭建起來的小小的窯洞,然后點燃一根小蠟燭恭敬地豎在窯洞里。隨后在小窯洞外的土地上插上三根點燃了的線香。這才在墳前擺好祭品,在祭品前用隨手撿起的樹枝畫一個圈,把提前虛印上了銅錢或者大團結的麻紙虔誠地打散,放在圓圈里,然后就跪下來點燃。我們小輩就隨著長輩們跪在后面,看著那些麻紙在父親的撥弄下熱烈地燃燒,然后變成火紅的蝴蝶在墳前飛舞。那飛舞的火苗在我眼里心里就是我們先人的一個個的靈魂,既神秘又令人害怕。等到麻紙在父親手里的樹枝下一點點變成了火蝴蝶的之后,父親就會拿起酒壺酒杯,斟滿酒,虔誠地在火灰前橫著灑下三杯酒,成三條直直的酒線。他一邊灑著酒,還一邊念叨著:“明天就要過年了,今天是大年三十。大,爺爺奶奶,各位李家的列祖列宗,今天就跟著我們回家過年吧。”然后就把壺里的殘酒順著他剛才劃的圓圈全部灑下去。這才磕了三個大頭,起身,拍掉膝蓋上的浮土,收拾東西,向回走去。我們一眾子弟就都跟在父親的身后,依樣磕頭,起身,拍膝蓋上的浮土,隨著他回家。之后,另一位長輩就打開事先準備好的鞭炮,點燃,然后拉著噼噼啪啪爆響的鞭炮隨著我們向前走,直到鞭炮快要燃至手指的時候,他才不慌不忙地扔掉鞭炮,讓它在地上完成它應有的使命。看到他那么鎮定,那么瀟灑,完全不害怕鞭炮震耳欲聾的聲音和炸到身上的疼痛,我不禁暗暗地把他看成了英雄,看成了我心中的偶像。他就是我的二叔,堂姑入贅的女婿。這是我們還沒有移回大荔縣時每年要做的事,回到大荔縣后,因為爺爺奶奶的墳在百十里外的澄城縣醍醐鄉,沒法去祭奠迎接,這項議程就省略掉了,只剩下打掃衛生,貼對聯,打掃衛生和響鞭炮了。響鞭炮和全國各地的朋友一樣,都是在除夕夜凌晨十二點準時在門外響。其實,按照我們渭北旱塬上的人家的風俗來說,響鞭炮可不是那么隨隨便便地在門口點燃聽響聲那么簡單,而是要拖著點燃的鞭炮從門口一直走到后院,引領著先人們回家過年的。想來孩子能夠做好的,雖然他并不怎么喜歡響炮,但他已經十六歲了,可以不再那么害怕響炮的巨響了。
初一能閑一些,因為初一忌諱掃地,怕把錢財掃丟,雖然院子里里外外都是厚厚的炮屑,但也不能打掃。初一祭奠祖先的儀式也很簡單,就是早飯午飯前把家里人要吃的熬菜和餃子先端上祭桌,讓自家的先人先吃。這個儀式由家里的`男人負責實施。小時候是父親領了我們對著奶奶的遺像磕三個頭,然后他再奠三杯酒,嘴里念叨著:“李家的先人們,在的都吃啊。”然后就再領著我們磕一個頭,站起來,深深地作一個揖,就結束儀式,可以吃飯了。后來,父親年齡大了,這項儀式就改由我和弟弟來做。再后來,弟弟分家另過了,他就派小侄兒禾禾過來和我一起祭奠。今年,我不能回家,就該由兒子和他堂哥來祭奠了,不知道他是否能做好。
往年,吃完早飯,弟弟就會帶著弟媳和兩個侄兒過來,另兩位堂弟也會帶著妻兒過來,匯在一起由我和弟弟帶著前往大村挨家挨戶給各個自家屋的長輩拜年。這時候,村子里都是穿著花花綠綠的很時尚的年輕媳婦們帶著蹦蹦跳跳,擎著各種玩具,吃著糖果,放著火柴炮、摔炮及鞭炮的孩子,跟著自己的丈夫或者哥哥嫂子說說笑笑地穿梭于村莊,進出著一家家屋門,很是熱鬧。所以,與其說這是傳統禮儀的展現,還不如說是年輕女人們在進行著選美比賽,比賽著誰更美麗,誰的衣服更加時尚。
從初二開始,就是去親戚家拜年或者招呼拜年來的親戚的時間。有些人家親戚多,即使每天連跑幾家,也得好幾天時間。我家的親戚少,一般到初五那天就基本上跑完了。初三是我家招待親戚的時間。那天,我姑姑一家,妹妹幾家及其他恰好趕到的親戚基本上能坐三席,大約二三十人。往年每到這天,我和妻子都會忙著招呼客人的。妻子還要和幾個妹妹去廚房幫媽媽炒菜、出菜,非常忙碌。這是費神費力的活,不知道兒子是否愿意干且能干好?
初五是破屋的日子,是要把除夕夜請進家的先人們的靈魂趕出家門的。每到初五的早晨,都要由家里的男人點燃了鞭炮,拖著從院子后面一直響到門外,把不愿意離去的先人們趕出家門。這意味著年里要有的祭奠儀式就要結束了,剩下的就是為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的狂歡做充分準備的日子和那三天正式狂歡的日子。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們每年都是在初四那天早早離開家,去岳母家拜年的,初五破屋的儀式以及正月十五的狂歡我們都無緣參與。因而,不用管兒子是否能夠勝任。
雖然擔心著兒子能否擔負起獨自過年要擔負的責任,但他還必須代我回家陪他爺爺奶奶過年的,一是能夠消解他爺爺奶奶想兒孫圖家庭團圓的心愿,二來也能讓兒子熟悉且學習到農村過年的傳統習俗和禮儀,至于能不能擔負起作為李家的男人應該負起的責任,那就退而為其次了。但根據兒子平日的表現,想來他應該能夠擔負起這個責任的。
臘月二十八,兒子終于隨著妻子回了大荔。初一,妻子在大荔家里和她的閨蜜們去華山拜祭山神了,兒子則在除夕那天下午,被他二爸接回了老家。后來,據父母的描述和兒子在日記里的記述,我大概了解了他在家里的表現,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合格。我和妻子都很高興,都說兒子長大了。
后來,我終于看到了他的日記。他寫到:“爸爸媽媽沒有回家過年,作為男子漢,我要替爸爸媽媽做到他們應該做的一切。……除夕夜,雖然我很困,但我還是堅持到了凌晨,在爺爺的幫助下點燃了鞭炮。初一,我協助我二爸帶領著李家的子孫,挨家挨戶去自家屋拜年。初三,……”他詳細描述了那幾天的事情,完全可以看出一個男子漢應有的擔當。
兒子終于長大了,我很高興也很欣慰。
【兒子長大了的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3.你長大了
4.我長大了
5.長大了的感覺作文
6.小紅長大了文章
7.長大了初中作文
8.《我長大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