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作品集》序經典散文
結識楚歌是在2006年下半年,通過站讀了他一系列的小說散文,漸漸與他熟悉起來。他的散文很厚實,小說則生活化、有質感,不大像出自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之手,與一般所謂“網絡作品”更有云泥之別。只能說,那是“發表在網上的作品”,而非“網絡作品”。矯情、濫情、貧薄這些流行病,他是從來就免疫的。樸實、強健、清新,才是他追求的方向。
最近讀到他的新作《非如此不可》,五萬四千余字,不折不扣是一部中篇了。其情節的巧妙、詞句的精當、意象的點染、人物內心的開掘以及直面社會的勇氣,均有可觀之處。而一些文藝、歷史、景觀、民俗禮儀的有機穿插,又使小說平添明艷流轉的'蘊藉儒雅,和濃厚的人文/文人氣息。
生活閱歷與文化積累向來是寫成好小說的雙翅,少了哪一邊都難以一飛沖天。浮躁的現代工商業社會,靜心閱讀的已然不多,能把知識轉化為寫作資源活用到小說中去,構成文章細密肌理的就更少之又少。許多人大談他經歷的豐富,似乎走遍五湖四海、接觸過各行各業就一定會成為文壇巨匠似的。可是沒有過硬的文學素養作支撐,再怎么見多識廣也是有骨無肉,難達豐潤細致的境界。弄不好還會流于庸俗,把小說寫成了故事大綱。楚歌在這方面,是有他獨到的優勢的。
讓我欣喜的是,《非如此不可》并非孤立的范本,而是作為主打,作為重頭戲,來領銜一部嶄新的小說集的。《候鳥》、《八爺與他的茶壺》等都是《非如此不可》的“兄弟”。此外還有一些作品,風格不盡相同——有的現實干預,有的鄉土田園,有的武俠奇幻——但水準卻都不俗,顯示了一種穩定的創作狀態。楚歌打算把這些小說,連同一個舊瓶裝新酒的劇本《后羿》,合成一個集子。我很榮幸能夠先睹為快,提前看到這本手稿。
出書是文人的盛事,從里到外都是自己的,何況是楚歌這樣堅守園地、默默耕耘的作者。其回報又倍覺豐厚甘甜了。這本21萬多字的冊子不算厚,對作者來說,卻十足是沉甸甸的,是對以往的總結和檢閱,當然更是新的起點。
09年楚歌生命中有兩件大事:一是出書,二是成家。作者自云:“出這個集子是用來紀念我翻開了人生新的篇章。結婚生子,將在今年完成,以后寫東西的角度也會不同,所以將之前的文章結集,以記錄年輕時的心路歷程。”意義因此是雙重的重大。承他信任,邀我作序,我就短短地說上幾句,權當拋磚引玉。相信他的未來,會因家庭這個精神港灣的出現和文學一如既往的潤澤,而愈顯得神采飛揚。
【《楚歌作品集》序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4.《序》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