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經典散文
現如今開會,主辦單位一般會在會議期間,安排會議代表參觀游覽風景名勝的活動。這次重慶開會,會議期間主辦單位安排我們這些代表游覽寶頂山石窟的活動。去前我對游覽寶頂山石窟沒有多大興趣。心想云岡石窟都看過了,就是敦煌莫高窟在電視里也看過,寶頂山石窟還能怎么樣,總不會比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更強更精彩吧!同事說去吧,反正來去有車接送,有人管吃住,就當是旅游。我說那就去看一眼吧,于是隨車去了。
從重慶市到寶頂鎮,汽車足足走了三個小時。過了大足縣城沒多久,汽車就鉆進了山。愈往里走,山愈沉重,林愈密,路愈陡。路一會兒在山溝,一會兒又甩上山頂。汽車不斷轉著之字形的急彎。有些路段在加寬在鋪水泥路面,加上車輛交會又多,車時走時停,到達寶頂鎮已是上午十點多鐘。從停車場到石窟還有兩公里路程。同車的人,有一小部分人坐三輪車去,我隨了大部分人步行去,一路上我身心懶慵慵的。來到入口處,見游人很旺,心想現在城里人都無聊得尋幽探奇來了……隨了人流,下到山谷,眼前瞬間豁然開朗了。看了幾處造像,聽了導游小姐的生動講解,立刻感到自己先前對寶頂山石窟是真正的不了解。不說石窟的規模,保存完好和內容豐富,含意深邃方面,單說石窟的造像藝術方面,就足以說它是一處極其罕見的石窟藝術瑰寶。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寶頂山石窟,位于四川大足縣寶頂鎮旁邊,藏于野嶺起伏,松柏參天的大叢林之中。據史料記載,寶頂山石窟開鑿于公元1179年宋淳熙六年,成于公元1252年宋淳祐年間,前后七十多年。由僧人趙智鳳一人自始至終組織鑿建的。時間的流逝,朝代的更迭,社會的動亂,風雨的侵蝕,歷經上千年而完好。寶頂山石窟是佛教經緬甸、越南而進入中國云、貴、川的南傳路線而產生的石窟。它比絲綢之路和黃河流域一帶的石窟開鑿年代要晚。寶頂山石窟可以說是中國石窟藝術史上最后一座大型石窟群。其規模宏大,其內容豐富,其保存完好,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和欣賞價值。正如郭相穎在《大足石窟藝術》一書的序言中寫道:“從思想史,美術史,民俗學,宗教學的觀點來看,寶頂山石窟堪稱時代精神的縮影,藝術的典范。”足見寶頂山石窟的作用與價值的極大,是其它石窟無法比擬的。
寶頂山石窟,坐落在青松翠柏環抱的山谷之中,造像鑿龕在懸崖峭壁之上。鳥瞰整個石窟全景,像個馬蹄形。東邊山頭上建有塔、寺、碑等多種建筑物,給古老的石窟更增添了幾分誘人的魅力。
石窟的每個龕有人物有故事,都生動地表達了佛教的教義儀軌和宗教哲學思想。在這三十一龕中最有影響,給人印象最深的,根據黎方銀著《大足石窟藝術》一書中,對這幾龕內容介紹和自己看后的理解,有如下幾龕:第十一龕的釋迦涅槃圣跡圖,是一處最大的神龕。造像為釋迦牟尼側臥半身像和其他人物、景物圖。釋迦牟尼頭北,足南,面西,背東,右脅而臥。他的腳隱藏山中。有人說釋迦牟尼頭在寶頂山,腳在瀘州。工匠們采取雙腳不雕刻,隱藏山中的藝術手法,其目的'一是為了給觀賞者一種無限遐想的空間,二是為了減少雕刻工程量。圖中主要表現了釋迦牟尼“涅槃”時的情景。“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大徹大悟,堅定永恒,能使人從“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滅的彼岸。”
第十二龕的九龍浴太子圖,表現了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右脅生出,剛出生就立于地,無人扶持,前行七步,步步生蓮。并用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時有九龍飛至,吐冷暖二泉為太子洗浴的故事。工匠們非常聰明,利用山上泉水做九龍吐冷暖二泉的水,九龍吐泉常年不息,非常形象生動。
第十五龕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圖,其構圖分為三層。上層雕刻七佛像,表現了七佛一脈相承,皆有父母。中層雕刻十一圖:投佛祈求嗣息,懷胎守護恩,臨產受苦恩,生子忘憂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濕恩,哺乳養育恩,洗濯不凈恩,偽造惡業恩,遠行憶念恩,究竟憐憫恩。用連環畫式的構圖方法,表現了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子女成為人的整個過程。下層雕刻地獄圖,表現了凡不孝,忘恩負義者,就會遭受地獄種種懲罰。旁邊刻榜題曰:“三千條律令,不孝罪為先。天網無逃處,當應悔在先。非為防孝養,驚戲破家財。未必唯憂患,慈親亦惱懷。”據介紹當地政府把此龕內容,作為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內容。
第十七龕的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圖,是根據《報恩經》中的某些內容雕刻而成的,主要以講孝養故事為主。意在宣揚儒家的忠孝觀和佛教的孝親觀。
第二十龕的地獄變相圖,主要是依據《十惡品經》和《佛說十王經》的內容而雕刻。表現了因果業報,貪愛造業的宗教哲學思想。以“地獄”相恐嚇,意在教人收心斂欲。
第二十九龕的圓覺洞。整個洞是將山挖空形成的,并在洞內預留的巖體上圓雕成佛像。圓覺洞是寶頂山最大的龕。洞內造像主要依據唐佛陀多羅譯《大方廣圓覺修羅了義經》內容而雕刻。正壁并列雕三身佛像:毗盧遮那法身佛,盧舍那報身佛,釋迦牟尼應身佛。左右兩邊各雕刻四尊菩薩。在供臺前圓雕一菩薩面對正壁三身佛像,背向洞口,低手合掌,跪于蓮臺上。以此表示九尊菩薩中其中一尊正在輪流向佛稟明修行經過,乞請佛視說法。洞內四壁上還雕刻有奇峰怪石,云山霧海,祥云繚繞,紫竹茂密。禽飛獸馳,菩提寶樹,楊柳凈瓶等景物,使寧靜的洞窟中顯出勃勃生機。洞內造像雕刻工藝考究,細膩生動,人物形象端莊雅嫻,風度瀟灑,藝術感染力極強。
我漫步在博大精深,獨具風格的石窟里,猶如置身在瑰麗的藝術宮殿之中,讓我在得到美的藝術享受的同時,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一次心靈的凈化。過去我對佛教的認識和了解非常膚淺,遠不如我對土生土長的儒、道教的認識和了解得深。自認為佛教的目的,無非是宣揚因果報應,勸人從善。這次寶頂山石窟的游覽,讓我加深了對佛教的了解和認識。佛教宣揚的內容豐富,含意深邃。有些內容雖然充滿了濃厚的宗教和迷信色彩,但也具有教化人的作用。我慶幸看了石窟,飽了眼福,長了見識,受了教育,是一次非常有意義有收獲的游覽。
離開石窟,時近下午一點,車子就近開進了龍神村荷花莊。荷花莊真不虧是荷花莊,到處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蓮葉無窮碧,荷花別樣紅的田園風光。雖時在深秋季節,但依然碧
荷滿塘,荷花綻放,清香撲鼻,沁人心脾。置身在其中,讓人猶如入了仙境,瞬間忘記了一切人間煩惱。回環曲折的長廊連著一座座亭臺,一棟棟古式典雅的樓房。亭臺、樓房在碧荷紅花的簇擁中更顯得幽靜、雅致。在這樣的樓房中吃著以蓮藕為主菜的午飯,別有一番風味。離開荷花莊時,花十元錢,買了各品種荷花種子十粒,揣入口袋,心里喜滋滋的,因為我帶回來的不光是荷花種子,而且還是一種希望。
【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2.心中的畫經典散文
3.畫經典散文
4.煙雨無聲經典散文
5.經典散文媽媽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