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秋瑾散文精選
難忘秋瑾
又是一場雨!雨水打在了杭州西湖西泠橋畔的一尊白玉雕像上,秋瑾的雕像凝視著祖國大好河山。遠遠的,似乎傳來了孫中山的語音:“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
山風哭了,所以化為淚水,想洗去那往日的沉痛;湖水癡了,帶起陣陣血浪,述說著往日的離合;綠草醉了,輕輕地搖晃頭顱,沉浸在昔日的夢中;驚雷怒了,霹靂震天響徹云霄,只為那一段千古冤情。
休言女子非英物
秋瑾雖為女兒身,但一句“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便表現出了她那憂國憂民的性格。一首《滿江紅》,一句“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更是將她的豪情壯志展現得淋漓盡致。她時時反抗命運加給自己的性別身份,她恨蒼天“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可她仍努力參加革命,報效祖國。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夜深風露也寒凄
1907年春,秋瑾回到紹興主持大通學堂,同徐錫麟秘密組織“光復軍”,準備相繼在安慶與紹興舉行武裝起義。同年7月10,秋瑾得知消息,明白清政府要來抓捕,她安排所有同志離開,唯自己獨自一人,孤守在大通學堂,用行動實現自己加入“同盟會”時許下的諾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
共產國際女領導人盧森堡說過:“當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個革命者,這個革命者必定是女性。”果然,大通學堂剩下的最后一個革命者是女兒身的秋瑾。只可惜,7月15日時,這位革命者光榮犧牲。
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凄。
猶是依依遠送人
秋瑾的`頭顱擱在劊子手的刀下前,向著世界最后的一瞥,那種目光,一定是母性的,柔情的。“琴瑟異趣,伉儷不甚相得”,倘若得遇知己,秋瑾血液里鐵馬冰河的濃度是否得以稀釋?這種暢想,令人心驚,我們無法想象,庸碌在脂粉堆的秋瑾。革命前的秋瑾,冷下心腸,與夫兒劃清界限;為了引領女同胞走向高處,她抵制脂粉、嗜著男裝……而在生命的倒計時,她恢復成兒女情長的女人本色,作書別親友,秋瑾的親情含量從未因革命而銳減;臨刑不脫衣帶,可見,她的性別意識,并未完全泯滅在男性化的著裝與行動中,從頭至尾,她都是一位女人,一位美麗的、高貴的女性……
多情不若堤邊柳,猶是依依遠送人。
秋風秋雨愁煞人
秋瑾被捕后,未作任何口供,僅揮毫書下“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表達一位女革命家憂國憂民,壯志未酬,面對死亡的悲憤心情。詩人陶澹如的詩句成為了秋瑾留給世界最后的回憶。
“秋風秋雨愁煞人”總令我想到《紅樓夢》中的那份凄婉: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以及秋瑾本人的句子:平生不借春光力,幾度開來引晚風?
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
一輪蟾魄凈娟娟,萬里長空現晶奩。照地凝霜珠結露,浸樓似水玉含煙。
莫思回首,明月當頭。只是晚風不識愁,無語寄風流。
葉綠痕按:
壯志詩情,宛然如畫。
這一篇寫得相當瀟灑。摒棄冗沓的連續敘事,單單截取幾個經典片段來寫,這正是我以前說過的“離散敘事”。
分析全文,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
“休言女子非英物”寫秋(秋即秋瑾,秋瑾即秋)之聲,“夜深風露也寒凄”寫秋之影,“猶是依依遠送人”寫的是秋之眸,“秋風秋雨愁煞人”寫的是秋之神!
如此構思,既合各句詩意,又能提升文章層次感。
【難忘秋瑾散文精選】相關文章:
1.秋瑾經典名言名句
2.秋瑾的讀后感
3.秋瑾經典詩詞八篇
8.精選散文難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