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深處散文精選
記憶的深處散文
在我的記憶中,小街像一條倒扣著的小船,一東一西的兩條馬路猶如兩根鐵鏈,緊緊地束住船頭和船尾。
小街很小,從街頭到街尾,不到十分鐘就走完了。麻雀雖小但肝膽俱全,由東向西,供銷社、糧站、郵政所、醫院、敬老院以及大大小小的個體商鋪一一鋪排開來。小街的南面,派出所、鄉政府、學校一字排開,與小街平行著。作為一個小鎮最基本的社會功能,小街都有了。
小街兩邊商鋪的后面隨意散落著許多農戶的房屋,戶與戶之間寬大葉片的楸樹和梧桐,就像一間間屋子伸出的手臂,它們十指相扣,緊緊地守護著這條方圓百里僅有的小街。緊挨著農戶們房屋的分別是兩片梯級向下的碧綠的稻田。
小街的最南邊是手挽手的一溜青翠小山,它們忠誠地守護在政府和學校之后,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小街的北面是不斷向外拔節的山地,它們持續不斷地延伸著,最后統一形成了連綿不斷的高大的易家山脈和五指山脈,山地里滿是深綠色的玉米林。小山和綿延的山地,用無邊的綠意,為小街織成一個童話般的搖籃,小街有如一個玩夠了的小孩,安靜地酣睡在這溫馨的搖籃里。
我的家在小街北面半坡上樹木覆蓋的村莊里,由村子到學校,要下一段長約700余米的緩坡,然后跨過一座簡易的.石橋,再走300余米就到街中間的糧站下面,穿過小街后,沿著鄉政府前面的馬路走60來米,就到學校了。
學校是一所戴帽初中,分小學部和初中部,共用一棟教學樓。教學樓像一艘輪渡,安靜地停泊著,船頭三層,船體和船尾兩層,總共13個教室。一樓為小學部,一至六年級六個教室;二樓為初中部,每個年級2個班,也是六個教室;三樓只有一個教室,為初三補習班。
讀初中的這棟教學樓,同村上的簡陋小學相比,可以說是鳥槍與炮的區別。教室干凈整潔,下雨天不用擔心被雨淋,冬天只要關上玻璃窗,再也不會害怕如刀的寒風了。
學校操場的北面矗立著十來棵高大松樹,大的松樹雙手才能圍抱,最小的也有大碗口那么粗。尖尖細細的松葉,一束束向上散開著,形成了十來個蒼翠的寶塔。操場的東、西及北面,靜臥著幾間低矮瓦房,這是老師們的宿舍。學校沒有學生宿舍,學生基本上是走讀,只有極個別路途特別遠的借住在學校附近村寨的親戚家。
小學時的課本只有語文和數學,而初中多出了英語、生物、歷史、地理、音樂、美術等,在我們好奇的心靈之上打開了另一扇新奇的窗戶。
我們初一(2)班在二樓由西面往東的第二個教室,全班有60多學生,教室不大,課桌從黑板下一直排到后面的墻根。
每天清晨,我們這些隨意撒在群山中各個村落的孩子們,在薄薄的霧氣里,一個個冒出頭來,由小路到大路,再匯集到公路,朝著這艘滿載希望的輪渡走來。這艘可親的輪渡,載著這群一臉稚氣的農村孩子,收錨起航,在歲月的河流中,徐徐地向另一個我們無法知曉的卻又無限憧憬的人生彼岸駛去。
新的校園、新的同學、新的老師、新的課本……,讓人感到莫名興奮和喜悅,同時也伴隨著絲絲的不安,總是擔心這么多的課本能學好么?這些陌生的同學能相處好么?坐在這個除了一兩人之外,盡是陌生面孔的教室,心里惴惴不安。課堂上,只要老師的講課停了下來,整個教室靜極了,仿佛60多個學生一齊屏住了呼吸。
初中與小學最大的區別是作業多了幾倍,每天晚上,我在昏黃的煤油燈下寫作文、做各科作業,然后是背英語單詞,一直要到深夜,疲倦至極,許多時候,腳也未洗,倒在床上便沉沉地進入夢鄉。
最新奇的課程要算英語了,我們學到了帽子、橘子、汽車、學校等另一種讀法,特別喜歡在放牛的小伙伴中顯耀,有時還夾雜豬呀狗呀等動物的單詞去罵人,并且樂此不疲。
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們漸漸地熟悉起來,只要一到課間休息時間,教室便沸騰起來,有從教室前面跑到后面說話的、有丟粉筆頭打鬧的、有講笑話的……,教室被嗡嗡的聲音充斥著。女生最喜歡幾個窩在一起,有時竊竊私語,捂口微笑,無限矜持;有時開懷大笑,相互捶打,盡顯本真。
課間還有一道奇特的景象,就是上廁所。那時學校只有一個廁所,分男女兩面,每面四五個蹲位,而學校有一千多學生,下課時上廁所的人很多,往往在廁所門口排起長長的隊列,形成每天固有的風景。因為搶上廁所,從而練就了許多短跑高手。有的實在等不及了,就跑到鄉政府下邊的廁所去救急,但是要走較長的一段路,很是費時,所以每天總有那么幾節課,上課鈴聲響后的五、六分鐘,還有學生喊報告進教室來,對于這種現象,老師一般是不會怪罪的。
根據各自的愛好和興趣,班上形成了幾個圈子:有喜歡打籃球的、有喜歡走跳棋的、有喜歡畫畫的、有喜歡逛街的……,于是我們的空間無限熱鬧起來。
起初,我愛走跳棋、畫畫。跳棋規律太過簡單,走來走去就是那么幾步,沒有新意。畫畫呢,因為沒有專業的老師教,只能畫一些簡單的線條,臨摹一下歷史課本上的人物,久而久之興趣索然。
我最喜歡中午時到學校背后的小山上曬太陽。靜臥在草叢或地坎上的玉米草堆里,曬著暖暖的陽光,默默地背誦一些優美的散文篇章和古詩詞。此時,微風拂面而來,閉上眼睛,那些精彩的散文句子和經典的詩詞隨風緩緩地拂進心底里,清晰地映像在記憶的深處,久久難于忘懷。
我不喜歡逛街,也不喜歡打籃球。逛街需要錢的,對于貧困的農村家庭,開學時支付那些書學費已夠吃力的了,哪會再有多余的錢給孩子去閑逛買東西呀。打籃球十分耗費體力,那時家里總是困難,每年總是缺糧,每天只能簡單對付兩頓,至于在球場上蹦蹦跳跳的活動,是絕不敢去想的奢侈事。
平時所讀的閑書中,我很喜歡古龍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的阿飛。他有著超出常人的毅力,隱忍寒冷和孤獨,吃一次飯可管幾日。書中這樣描寫他——“……他知道食物得來不易,所以份外珍惜食物,他把走路當作休息。……他在別人自以為是陶醉在自己想法里的時候總是可以一針見血得說出客觀真相。”,“……他的人就像是鐵打的,冰雪、嚴寒、疲倦、勞累、饑餓,都不能令他屈服,沒有任何事能令他屈服!”。于是我學著阿飛忍耐饑餓、隱忍一切困苦,學著如何去準確把握事物的關節。
【記憶的深處散文精選】相關文章:
6.記憶的深處
7.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