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散文:君自故鄉來
故鄉的文字寫了不少,但無論寫多少,總是覺得無法完整寫就心里的那份故鄉情。特別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對故鄉的依戀就更加濃烈,總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
讀賈平凹先生《鶴夢不離云》:“商洛雖然是山區,站在這里,北京很偏遠,上海很偏遠。雖然比較貧窮,山和水以及陽光空氣卻純凈充裕。”更增添了對故鄉這個話題更多的思考。其實我也有同樣的感受。
離開老家,在縣城碰見同村人,哪怕平時從沒搭話,但卻覺得親切如常。搭上訕,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誰家蓋新房了,誰家娶媳婦了,誰家添丁添口了……而離開縣城去外地,在地鐵站碰見從不搭嘎的熟悉面孔,同樣會像老熟人那般打招呼寒暄,甚至不自覺地請人家幫忙或者幫對方提東扛西。我是有親身經歷的。一次是在烏魯木齊,檢票進入候機室才發覺手機掉了,而此時想起必須給家里打個電話,但卻沒有一個相熟的人。突然間,發現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便走過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兄!什么時候過來的?”聽見家鄉話,對方轉過聲也親切地說,“嗨!這么遠都碰見老鄉,真是緣分!”……自然,借了他的電話用了。另一次是在漢口地鐵站排隊購票,等到我購票的時候,不知是誰拍了我一下,嚇了一跳。轉過身發現一大高個站在旁邊的隔離帶外,他說:“我等了十多分鐘,終于碰上了面熟的,我不會自動購票,所以就站在旁邊等熟人。請幫我買張到洪山廣場的票。”之后,我們一路向武昌,在地鐵里聊得非常開心。到了洪山廣場站,他意猶未盡地留了我的電話,第二天約我去喝酒聊了很久,之后回到縣城經常聯系,成了朋友。
賈先生還說,他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有故鄉——商洛的影子和痕跡。其實人從生下來那天開始,就已經打上了故鄉的烙印,只是有些人不愿承認罷了。而作為著名作家的賈先生毫不掩飾他對故鄉的那種依戀的情懷。要是你在網上搜索,關于故鄉題材的文章千千萬萬,但每一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依戀、牽掛,深深地根植于作者的心里。而最為大家所熟悉的莫過于沈從文先生的散文《鳳凰》,將鳳凰的人文歷史鐫刻在字里行間,散發出對故鄉濃濃的愛意。因為是自己的故鄉,所以沈先生才那么熟悉,古今歷史、人情風物娓娓道來……鳳凰能夠成為當今中國一大旅游熱點,恐與沈先生的散文不無關系吧。無獨有偶,余光中先生通過詩歌《鄉愁》不僅表達了對故土的思念,而且“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逼鋵,《鄉愁》詩里的每一句、每個字,都是對故鄉用情深意濃的無聲的思念和牽絆,令人加深早日回歸故鄉的渴盼。
賈先生還這樣寫道,“人應該是從地里冒出來的一股氣,從什么地方冒出來活人,死后再從什么地方遁去而成墳。一般的情況都是,從哪里出來就生著活著在哪里的附近,也有特別的,生于此地而死于彼地或生于彼地而死于此地,那便是從彼地冒出的氣,飄蕩到此地投生,或此地冒出的氣飄蕩于彼地投生!蔽铱吹竭@里,百思不得其解,似有佛語的味道,前后讀了十余遍,但仍然似懂非懂。我想,賈先生應該是把自己對家鄉的熱愛用他特有的認知和方式表達吧。每次出差的歸途,途徑宜昌之后,不知不覺就有了一種輕松的'感覺,而到達恩施火車站,心情就格外輕松,看見身邊匆匆而過的人,即使不認得,也有一種實實在在的親切感。也許這就是賈先生說的那股氣飄回來吧。
故鄉是游子前行的燈塔,是迷失方向時的北斗星。有人或許會說,那是矯情,很俗,人應該入鄉隨俗的,何必糾結出生地呢?其實,在我們的心里都有這樣“俗”的一面!肮释岭y離”“月是故鄉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些描寫故鄉的佳句,何嘗不勾起遠行游子對故鄉的思念?十多年前,一位從臺灣返鄉的遠房伯伯已不能行走,一路飛機、火車、汽車,然后親戚朋友用擔架將他抬到故居前,老屋雖已不在但屋基尚存,離開故土六十年的他老淚縱橫,像個小孩子似的,讓人從地上給他捧起一抔土,用衣角包好后緊緊地捧在手里,深情地說,“我終于回來了!六十年來,日日夜夜都想著這個地方啊!回臺灣可以瞑目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堂兄突然調回瀕臨倒閉的縣印刷廠。八十年代中期從部隊轉業到山西一大型知名國有企業,不僅效益好,而且地處晉中繁華之地,回來后的薪資不及原來的五分之一,在大多數人眼里,堂兄真是莫名其妙,傻得可愛?膳c其交談,一句話就讓我理解了他的選擇:葉落歸根。簡單的四個字,心中那種故鄉情懷淋漓盡致,令人感動。其實,在我們的身邊,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即使在動亂或者戰亂年代,多少人拋棄蒸蒸日上的事業回到祖國、回到故鄉,為故鄉發展獻策,為故鄉建設出力。我想,不能全說他們心靈有多高尚、思想多偉大,其中最難以釋懷恐怕還是深藏于骨子里的故鄉情吧。
“莫恨明月暗淡缺,只因家鄉月明圓!辈还艹鞘、鄉村,無數的人為了生計外出打工謀職,但到了春節前后,億萬人返鄉造就中國特有的“春運文化”,讓世人驚艷,讓國人習以為常。即使家鄉再窮再偏僻再落后,大家總是風塵仆仆、義無反顧地在大年三十前趕回家,追尋的不僅僅是與家人團聚、共度春節,更深層的總是那份割舍不掉的對故土的依戀,對故鄉的濃情。在遠離故土的人看來,家鄉的一抔土、一棵樹、一根草、一片樹葉、一滴水,都是那么地在意,那么地富有親情,那么地記憶深刻。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經典散文:君自故鄉來】相關文章:
5.淡出故鄉經典散文
6.故鄉小河經典散文
7.故鄉經典心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