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冬至養生的文章
冬至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為此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推薦了冬至養生的文章的有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用。
冬至養生的文章篇一
今年冬至是北京時間陽歷12月21日,這一天,餃子成為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桌上餐,至 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據說這一習俗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相傳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告老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的寒冬,看見白河兩岸的鄉親們饑寒交迫、衣不遮體,還有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懷著一顆悲天憫人之心的他老人家就想出了一道名叫“驅寒嬌耳湯”的藥膳,將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冬至前后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因“嬌耳”與“餃子”諧音,以后人們稱“凍耳朵”為“餃子,也有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的。為了紀念仲景“驅寒嬌耳湯”之恩,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捏餃子吃,從此就形成了這種習俗。
1.什么是冬至?
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共360度,耗時1回歸年(365天5小時49分),每隔15度劃分一個節氣,共24個。與清明節一樣,冬至亦有“活節”之稱,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具體日期不定。古代文獻有較多記載,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冬至日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又稱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以后,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向北回歸線轉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正如明·王鏊 《震澤長語·象緯》:“冬至之日,一陽自地而升”,《漢書》還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冬至過后,還有“數九”之說(每九天為一個九),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此時的我國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
2.冬至前后為何要進補?
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北方這一天在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不彰”,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氣血歸于五臟六腑,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民諺講:“冬季進補,上山打虎”也充分說明在此時段進補的重要性。傳統中醫認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冬至時陽氣收藏于至陰之所,而冬天是萬物生機閉藏的季節,腎臟當令,此時陽氣不足的人們容易犯困,有“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之說。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元陰是指陰精,元陽是指元氣),腎中精氣的盛衰直接關系到人的生長發育,乃至衰老的全過程,所以冬至前后對于體質偏頗的人們適當的進補溫熱的食物或藥物益腎助陽最為適宜。
3.冬至前后如何進補?
自古就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 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的不同。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范圍,具體來講:
3.1氣虛:常見癥候有精神倦怠、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補當益氣,可選用人參蜂王漿、補中益氣丸、生脈飲、西洋參、黃芪、黨參、山藥等。
3.2血虛:常見癥候有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當補血為主,選用十全大補丸、歸脾丸、當歸、阿膠、龍眼肉、烏雞等。
3.3陰虛:常見癥候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澀、舌紅少苔等。補當滋陰,可選用大補陰丸、參脈飲、參杞蜂王漿、六味地黃丸、銀耳、鱉甲、麥冬、沙參、黑芝麻等。
3.4陽虛:常見癥候有面色皚白、四肢不溫、陽痿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脈沉微細等。補當助陽,可選用桂附地黃丸、鹿茸口服液、龜齡膏、鹿茸、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牛羊肉等。
另外,服用補藥還須注意脾胃運化功能,如脾胃虛弱、胃納呆滯、胸脘滿悶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胃藥物,如陳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類以健脾助運。進補以自身最大吸收為益,適可而止,不可盲目偏執一方,最好尋求中醫師的具體指導,亦可配合“灸一灸”,將節氣、艾灸和藥物三者結合,更好地溫經散寒,補腎助陽,提高抗寒和抗病能力。總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以平為期,方能“奉生者多”,為來年春天打下堅實的基礎。總之:一個“藏”字了得!
冬至養生的文章篇二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易選用高鈣食品。
在中國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冬至一陽生”說明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節氣。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腦血管病的人易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老年人、女性都應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養生的文章篇三
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氣,我國北方大多有吃餃子的習俗,那么冬至的餃子該怎么吃呢?
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
傳說冬至吃餃子緣起于東漢醫圣張仲景,據說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藥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但不會再包藥物餡的餃子,即使選用溫熱性的食材為餡料,也難以達到防止耳朵受凍的效果。要不凍耳朵,還是給自己戴好圍巾帽子,用衣物給耳朵保暖靠譜一些。
就吃羊肉餡兒的?
餃子餡多種多樣,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喜好。不過在冬至這天吃的餃子,大多數人會選擇羊肉餡的。理由是羊肉性溫熱,冬至吃可起到溫陽作用,幫助機體驅寒,還有溫養臟腑的作用。的確,在大冬天應適當多吃些溫熱性的食物,如韭菜、大蔥、牛羊肉等動物類食物,有助于溫陽保暖,利于養生。不過,若本身就有“上火”的情況,則不宜過度食用溫熱食物。要判斷“上火”與否,一些小癥狀有提示作用,如舌紅、舌苔黃或黃厚、黃膩、口唇干燥、咽干咽痛、口渴、口瘡、鼻流黃涕、便秘、煩躁易怒等,有這些情況時最好少吃或不吃羊肉餡餃子,以免火上澆油。當然,是不是上火還是醫生的診斷最可靠。
一定要蘸醋吃?
醋具有良好的養生功效,可幫助降脂、降血壓,吃餃子蘸醋也可起到調味、解膩的作用,不過患有胃潰瘍或胃酸過多的人則不適合吃醋,以免使胃酸增多,刺激胃腸黏膜,加重潰瘍。另外,有的朋友吃餃子時習慣蘸醬油或辣椒油吃,這則是不大健康的,配醬油會讓人攝入額外的鹽,不利于心腦血管健康;而辣椒雖然能刺激發熱,但屬于辛辣刺激之物,并不適合寒冷干燥的冬季,也不適合陰虛體質的人食用。同理,就生蒜瓣吃餃子雖然過癮,但也屬于辛辣之品,對于有胃病的朋友們來說,還是少吃為妙。
“餃子就酒,越吃越有”?
記住,飲酒請適量,即使配餃子也不例外。過量飲酒不僅會刺激胃腸道產生惡心、嘔吐等癥狀,以及頭痛、無力等身體不適,而且還會對肝臟造成較大的損害,這是因為酒精需要經肝臟代謝解毒,大量的酒精會給肝臟造成負擔,導致酒精肝、脂肪肝甚至肝硬化、肝癌等嚴重后果。飲酒前最好先吃些東西,不要空腹飲酒;飲酒前半小時喝點酸奶或牛奶對保護胃黏膜有益處。
原湯化原食?
餃子湯屬于溶解了淀粉的熱湯,可以促進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從而幫助消化。不過,飯后喝湯難免會導致過量飲食,因此可改為飯前喝湯,一小碗即可;若吃完餃子感覺很飽了,就不必再喝湯,以免加重胃的負擔,導致胃部飽脹、墜脹不適。
【冬至養生的文章】相關文章:
冬季養生文章精選04-03
冬季如何養生的文章04-03
冬季美食養生文章04-03
冬季養生小文章04-03
關于冬季養生的文章04-03
關于冬至的文章04-01
冬至養生句子05-05
冬至養生短信11-24
冬至的養生方法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