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文章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紅色經典文章讀后感
作為生處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應該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后繼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捐軀的革命先輩。下面就有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紅色經典文章讀后感的相關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紅色經典文章讀后感篇(一)
上周六,我在家里讀了《紅色經典》這本書,感觸很深。
這本書里面講的是戰爭時期的烈士們為了保衛國家,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例如:黃繼光、邱少云、趙一曼、董存瑞、楊靖宇、方志敏……小英雄雨來、王二小等許許多多為新中國而犧牲的英雄們。但是,最令我敬佩的還是黃繼光。他為了拿下敵人的火力點,義無反顧的用胸口堵住了敵人的槍口,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讀完這本書后,我懂得了一些道理:我們現在美好的辛福生活,全都是千千萬萬個革命烈士們的功勞。要不是他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去保衛國家,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我還得到了一些收獲:我知道了保家衛國的英雄們,還知道了他們是怎樣保家衛國的。我以后也要向他們一樣,努力學習,長大了也要保衛國家,維護和平,讓中國變得更強大、更富繞、更美麗;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和諧、更輝煌。
努力吧!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紅色經典文章讀后感篇(二)
7月17日,學校組織團員青年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太行山上》,影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影片真實地記錄了發生在山西的平型關、忻口等重要戰役,塑造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獨臂將軍賀炳炎、愛國將領郝夢齡等革命家的光輝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崔隊長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軍勇戰日寇的壯烈場面,再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
影片給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氣勢磅礴來形容,伴隨著我們耳熟能詳的歌聲,用簡潔的直升機俯拍開門見山地給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蕩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題,并用很好的過度手法銜接到國民黨陣地,并引出電影的主要人物——朱德。電影的層次分明,結構清晰,按照歷史順序將八路軍如何殲滅敵人的戰役一一列出,并適當地帶出部分愛國將領的名字,講述了老百姓與八路軍同仇敵愾,共同抗戰的歷史事實。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軍民魚水情是該劇的一個閃光點。從外國記者的視角看到中國勞動婦女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八路軍;而擅長標槍的崔隊長則是投身到戰爭當中。一位國民黨軍官的一句話讓我們感到好笑又覺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還要我們軍隊干嗎?然而歷史恰恰證明了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
影片中八路軍高級將領愛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畫得生動而又鮮明。大雪紛飛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崗。上前噓寒問暖,還把小兵凍僵的手放進自己的懷里全暖,最后還是自己替小兵站崗,讓小兵跑步熱身。這種鏡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看了讓人感動,從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偉人的高風亮節。
在這部電影中,我領會到什么是真正的“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我們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對他們而言卻是不畏犧牲。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對無數個鐵血戰士宣布戰役勝利后,他們不約而同舉起手由衷的發出“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烈激昂的吶喊。朱德的演講是那么的振奮人心,簡短而又鏗鏘有力,戰士們的呼聲更是響徹山崗,這種怎樣的一種豪情壯志,有著這樣的熱血兒女,日寇的罪惡念頭想都不要想,有著這種鋼鐵脊梁,任何妄圖入侵的敵人都會受到正義的懲罰。在這發自肺腑的聲音里我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我確確實實被感動了,同時也激發了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一名基層團干部,更感覺自己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重溫那段歷史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中國的和平解放不惜犧牲一切的抗戰精神。作為生處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應該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后繼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捐軀的革命先輩。那段抗戰史是中華民族的豐碑,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魂。
紅色經典文章讀后感篇(三)
宋代理學家程頤說過:“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
回顧20世紀的中國小說,50、60年代的小說多以反映民主革命為主,描寫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的各個歷史階段。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吳強的《紅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就是四部反映解放戰爭不同側面的長篇小說。
其中,《保衛延安》以西北戰場為背景,通過描寫沙家店等著名戰役,真實地再現了人民解放軍粉碎數十萬敵軍的圍剿,從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的態勢;《紅日》以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為中心,反映了華東戰場上我軍由弱到強、反守為攻的戰局轉折;《林海雪原》和《紅巖》沒有像上述兩部作品那樣展開正規部隊大兵團作戰的畫面,而是別出心裁。前者描寫一只智勇精悍的小分隊剿滅東北山林土匪的斗爭,后者描寫重慶渣滓洞、白公館地下工作者,為保衛山城重慶、迎接紅色黎明而進行的一場嚴酷、復雜的獄中斗爭。 建國初期,許多作家以抗日戰爭和20世紀20、30年代的革命斗爭作為長篇小說的題材,使民主革命時期的斗爭生活得到充分的反映。孫犁的《風云初記》用抒情的筆調,再現了滹沱河畔的抗日風云;知俠的《鐵道游擊隊》、馮志的《敵后武工隊》、馮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分別反映魯南、冀中、膠東、保定等地區復雜的敵后斗爭,情節曲折,富有傳奇色彩。 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創業史》,是作家柳青文學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一部探索中國農民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的長篇小說。作者以強烈的歷史意識和鮮明的階級意識,通過描寫梁家父子兩代人不同的創業道路及其結局,概括了中國農民的生活歷程,反映了他們要求改變苦難命運的強烈愿望,指出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體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農民才能真正的“創業”成功。 在《創業史》所有的矛盾斗爭和各種人物關系中,梁生寶始終處于軸心位置。這是一個二十世紀50年代農村社會主義創業者的英雄形象。作為世代貧窮的農民的兒子,梁生寶從父輩血脈中繼承了與窮苦命運抗爭的進取精神,而父輩一次次創業慘敗的事實和個人受窮的生活經歷,使他很快接受黨的教育。質樸的進取精神,在他身上升華為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并且主導人物的全部行為,支配梁生寶拋開個人的一切,把肉體與靈魂毫無保留地獻給集體事業。梁生寶渴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謀求全體農民的幸福,創社會主義的大業,這是他思想性格的核心,也是區別于以梁三老漢為代表的老一代創業者的本質所在。總之,梁生寶是一個完全擺脫了小生產者私有觀念羈絆的新人形象,在他身上體現了作家的社會政治理想和美學觀念。梁生寶的形象帶有明顯的英雄化、理想化傾向,但那個時代作家對藝術追求和對生活的虔誠與執著,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些就是書中的斗爭精神,涓涓細流匯成澎湃江河,點點浪花折射太陽的光輝。
【紅色經典文章讀后感】相關文章:
紅色文章讀后感04-03
學習紅色事跡傳承紅色精神活動總結12-07
高考文章勵志文章04-03
夢想文章勵志文章11-26
銷售文章勵志文章11-26
人生勵志文章-正能量文章勵志文章11-25
松樹文章-描寫松樹的文章-關于松樹的文章11-27
桃花文章-描寫桃花的文章-關于桃花的文章11-27
踏青文章-描寫踏青的文章-關于踏青的文章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