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英語教學中的英美文化知識導入論文
論文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反映其民族的社會風俗和文化。英語教學中注重英美文化知識的導入,能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強學生的語言應用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論文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英美文化知識導入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據報載,互聯網中85%以上的信息,是用英語發布的,作為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在信息時代的作用日益重要。然而,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學生的交際能力不盡如人意,總的說來,就是費力多、收效少,因此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培養學生對所學語言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是對外語教學中英美文化知識的導入內容及其重要性作進一步的探討和論述。
一、外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
一種語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相當廣泛,它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根據中學英語的教學要求、教學時數等實際情況,我認為中學英語教學中應導入以下文化內容。
(一)語義文化
不同的文化賦予詞匯、語句不同的聯想意義。在跨文化交際中,不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就無法成功地進行交際。因此,教師在外語教學中應適當介紹與以下與語義相關的文化內容:(1)表示英語中特有的事物與概念的詞,如Christmas,Thanksgiving,cowboy,hippie,AmericanDrema等。(2)指稱意義或語面意義與漢語相同但文化內涵不同于漢語的詞匯,如英語中的dragon與漢語中的“龍”,“drgon”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惡的象征,而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龍是興云降雨的神異動物,并作為皇帝的象征。又如,在漢語中使用“老”字是對年長者的尊重,如“老爺爺”、“王老先生”,而在英語中的“old”卻表示不中用了、是別人的負擔,需要別人照顧的意思。再如peacock與“孔雀”,individualism與“個人主義”,westwind與“西風”等。(3)體現一定文化內容的定型的習慣用語。有些英語詞匯或句子,對英語學習者來說,語面意思能懂,但對其表達的深層含義卻往往不了解,如“Thatmustbehisswansong.”中的“swansong”不是漢語中的“天鵝之聲”,而是“辭世之作”等。
教師通過對上述文化語義的導入,既能挖掘出詞語句子的深層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又能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二)語用文化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標準和社交禮儀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勢必會影響語言的運用,形成不同文化規約和說話規約。因此,教師在外語教學中應適當介紹以下與語用相關的文化內容。
1.稱呼與稱謂。西方人強調要尊重個性和個性的平等,表現出平等的文化取向。這種文化價值反映在稱呼上就是不分尊卑、長幼都可以直呼其名以表親切。而中國人認為尊老愛幼天經地義,稱呼應禮貌,按上下、貴賤、長幼有別的傳統體現人際交往的社會關系。在中國,下屬對上司、小輩對長輩直呼其名,是不可想象的,被視為不孝、無禮、大不敬。另外,漢語里對有職務的人,不論大小,通常用姓加其職務來稱呼,如某科長、某市長等,以示尊敬,而英語除總統(president)、教授(professor)等為數不多的頭銜可以用于稱呼外,絕大多數職務不能用于稱呼。
2.打招呼與問候。中國人日常打招呼或問候常用“你吃飯了嗎”(Haveyouhadyoursupper?),“你上哪兒去?”(whereareyougoing?)。如果用這兩句話來跟英美人士打招呼,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著嗎?)。因為英語國家的人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及興趣愛好等為打招呼或問候的話題。而中國人不理解,常常會造成誤解。比如,一個來自英國的外教在路上碰見他的一位中國學生手里拿著一把太陽傘,于是他說:“Itisveryhottoday,isn’tit?”當時這個中國學生正撐著一把太陽傘,聽了外教的話,學生誤以為外教看到她的太陽傘并想借過去使用,因此他立即把手中的太陽傘遞向外教,外教覺得很尷尬。
3.恭維與贊揚。在英美文化中,恭維與贊揚他人的外貌或所屬物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女性換了新裝、變了發型等都會收到即時的恭維與贊揚。一位男職員可能對其女上司說“Youlooksoprettywhilesmiling.Youshoulddoitmoreoften.”在同一餐廳就餐的一位男顧客可能會對一位陌生的女顧客說:“Ihavebeenwatchingyouallthroughlunch.Youhaveabeautifulsmile.Itlightsupthewholeroom.”上述恭維與贊揚的話語若發生在中國,則可能被視為犯了禁忌,是無禮的表現,至少不屬于正常的社會期望行為。
英美人士慣用“Thankyou”作為得體的對恭維語和贊揚的應答方式。而“貶己尊人”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謙虛的美德。在接受贊揚、恭維時,中國人一般用“哪里,哪里”、“您過獎了”、“差遠了”、“不好”等說法來拒絕或貶低恭維與贊揚的語義內容。例如:一位外國旅游者對導游小姐說:“YourEnglishisquitefluent.(你英語說得
很流利。)”這位導游小姐謙虛地回答:“MyEnglishispoor.”英美人會誤解為對方對自己的判斷能力表示懷疑。比如,在一次舞會上,一位美國人對一位中國女士說:“Youlookbeautifultoday.”這位中國女士說:“Where,where.”幸虧這位美國人懂一點漢語習慣,非常巧妙地說了一句:“Everywhere.”因此,研究語用失誤對于跨文化交際,對于外語教學都有實際意義。
4.致謝與道歉。在致謝方面,英美人士使用“謝謝”要比中國人普遍得多,在親朋好友、家庭成員之間也常說“Thankyou”,而在中國,親朋好友、家庭成員之間很少聽“謝”字。英美人士在受到贊揚、邀請時,會表示謝意,而中國人往往使用否認或推讓的方式。另外,在英美文化中,道歉的使用頻率和范圍都高于漢語文化。這是由于對西方文化來說社會結構是平等取向。由于個人自主至高無上,即使上級對下級,只要冒犯了對方,就等于侵犯了別人的個人自主或個人利益,就應該道歉,否則就會被視為違反了社會的禮貌規范。但在漢語文化中道歉頻率低、范圍小的原因跟中國社會結構中的“上尊下卑”的人際關系有關。對中國人來說,上級或長輩冒犯了下級或晚輩無需道歉,這是“權威與地位”的標志,是“權勢關系”的具體表現。
5.客套語。英語中有些常用客套語常令中國學生感到費解。如:“I’mnotsureifI’dliketodoit.”從表面看來是對此事的確定,實際上是拒絕對方要求的委婉語。“Ithinkwecoulddoallwithagoodnight’ssleep.”其實是“Iwanttosleep.”。客套語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中國商人說“歡迎光臨”,使用如此華麗的辭藻,實際是想讓顧客多買東西而已。又如按照中國文化,分手不說“祝你平安”,而說“慢走”,這其實是“Takecare.”或“Mindyourstep.”之類關照的話。
另外,還有“體語態”、“禁語態”等語用文化的導入。在外語教學中結合適當的文化內容的導入,教師完全可以做到既傳授語言知識,又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充分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傳統的英語教學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主要來自課堂,而課堂教學基本上是采用“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主要是被動地接受語言知識,缺少必要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更談不上交際能力的培養了。在教學時如果能結合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來理解課文,或將文中的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進行比較,必將會改變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充實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能從各種渠道搜集真實有效的教學資料以補充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從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接觸和學習英語,從而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英語素養。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教學中,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對一篇生詞較多、句子較長、語法知識較難的文章,能立即理解其內容,并能較正確地完成其有關的練習,而在閱讀一篇生詞不多、句子不難、語法結構較簡單的文章時卻茫然不知所云。仔細思考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前者的題材很可能是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因此他不難理解,而后者的題材是學生較生疏的,加上又缺少必要的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理解起來當然有一定的困難。同時,英語語言中屢見不鮮的文化習語、諺語、文化典故,從字面上看似簡單,大家都能認識,但事實上,由于所涉及的面很廣,從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到宗教信仰、生活習慣、衣食住行等,這也是造成學生理解障礙的一個方面。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就無法明白諸如“havenineliveslikeacat”(富有生命力的)、“meetone’sWaterloo”(一敗涂地)、“raincatsanddogs”(傾盆大雨)等常用典故的確切含義。只有掌握了必要的文化知識,才能避免閱讀時的望文生義,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有助于學生實現跨文化交流
所謂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文化上的差異會讓不同文化之間的人在交流時產生一定的困難,使人煩惱與苦悶。阻礙學生交流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英語功底不扎實;二是不熟悉交流對方的文化習慣和興趣愛好而找不出共同話題,或害怕因為文化差異導致說出來的話不小心冒犯了對方。因此,只有適當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了解跨文化交際的本質,才能避免交際中產生的障礙、沖突。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系統完善地了解文化背景知識,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外語教學的最高目標:培養和提高外語學習者的外語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
[2]胡文仲.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C].文化與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霍爾.無聲的語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6]汪榕培.英語詞匯的國別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6):27-31.
[7]薛晨紅.中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教學的探索[J].上海教育,2000.11.
【中學英語教學中的英美文化知識導入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的改革文學論文03-27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與英美文化的輸入淺探論文03-27
大學英語教育中英美文學類課程改革措施論文03-29
大學非專業英語教學中現代教育觀的運用論文12-09
習俗議論文高中高一中學作文11-12
遍地紅英美文摘抄04-01
英美文學欣賞:John Keats12-09
英美文學與英語教育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