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1000字
1949年,徐遲翻譯了《瓦爾登湖》在中國的第一個譯本,開啟了《瓦爾登湖》在中國大陸傳播的五十多年傳播歷程。《瓦爾登湖》在來到中國的最初一段時間中,并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隨著社會的變遷、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它的讀者,甚至將其奉為自己的生活“圣經”。瓦爾登湖讀后感1000字怎么寫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后感1000字資料,歡迎閱讀。
篇1:瓦爾登湖讀后感1000字
一邊讀《瓦爾登湖》,會一邊在腦海里刻畫梭羅的樣子:一雙深邃的眸子,堅毅的面孔,滄桑的胡子。不禁會好奇,生命中怎樣的經歷,造就了這樣深刻的一個人??
梭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對這寂寞樂在其中。梭羅曾說:“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
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后,他認為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愛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僅45歲。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然地等待了一個世紀,依然不倦怠的孤獨的不緊不慢的對每一個讀者敘說著一個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陰。
梭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生機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里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落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他就這樣“活過每一個季節;呼吸空氣,喝水,品嘗水果,讓自己感受它們對你的影響”。《瓦爾登湖》記載著他在小木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味道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艷陽天和夏日”。
梭羅的一生是智慧的。隱逸的生活中,梭羅總沉心思索。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并不排斥,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著它去城里消磨時光。”但是,梭羅對社會的意義并非僅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御今天這個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復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多余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瓦爾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見解獨特,耐人尋味。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復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么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時至今日,在物欲橫流的大千社會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梭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尋覓內心的平和與從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樂,如何從雜亂的人際網中脫身,重新審視自己,也許從《瓦爾登湖》中,你會得到啟發??
瓦爾登湖已不單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諦,追尋簡單的人們夢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正如梭羅所說:“一本真正的好書教給我的遠不止只是閱讀它。我必須很快將它放在一邊,然后按照它來生活。我始于閱讀,終于行動”。相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
篇2:瓦爾登湖讀后感1000字
瓦爾登湖讀后感 任大衛 啟開《瓦爾登湖》淡淡書香的扉頁,即能感到一股新鮮富有鮮活力量的氣息。 作者梭羅幽居于湖畔的一個小木屋中,著得此書。
這書給我的感覺不是一般的散文集,而更像是本日記,一本記錄下了生活和思緒的日記。 作者文筆清新真摯,思趣超然。細讀后,更會驚異于作者廣博的學識。投身字里行間,我并沒像預期那樣從高空俯瞰瓦爾登湖,而是無比酣暢的暢游在了廣闊的充滿漣漪的湖中。書中并沒有空談大道理,而飽含著幽野生活的點滴瑣碎。其中時常閃現出珠璣妙語“她測量的只是我的身材,而不是我的性格我有時近乎絕望,在這個塵世有哪一件簡單的事不是由別人
出手相助辦成的”,更有霹靂般忠告迎頭砸來“人類已經變成了自己的工具的工具了”。 作者將瓦爾登湖形容為“遁世之所,終古常新而未被褻瀆的宇宙一角”。然而并非像個遁世的隱者,書中多見他對國家民族狀況的關切。但為什么偏要在隱居的狀態下探討桎梏世間的因果呢,難道是想“旁觀者清”嗎?正如梭羅寫到,與他人“隔湖交談”比相對而語更要輕松,作者躲到瓦爾登湖的身后,實則是想與塵世“隔湖交談”。他極力贊美簡樸自足的生活,他忠實虔誠的追求真理,他呼吁我們多授人以勇氣而非憐憫,他警醒愚昧的世人區分財富與包袱。我自然多了份膜拜和佩服梭羅的舉動,但是現代人有多少人愿意為自己的精神世界非常的負責呢?大多都行尸走肉而已,精神或許早就枯竭了,物質的追求占據了人類所有的靈魂。世人不斷致力于占有更多的東西和財產。梭羅也另有一種奇特的占有,世人紛紛地購進賣出,梭羅也另有一種奇特的`購買方式。在他看來,如果你喜歡某處的莊園,喜歡某處的風景,你不必用金錢買下它,在它里面居住,而要經常在心里想著它,經常到它哪里兜圈子,你去的次數越多,你就越喜歡它,你就越可以說是它的主人,就像一個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的最珍貴部分之后就揚長而去,那莊園主還以為他拿走了的僅只是幾枚野蘋果,詩人卻把他的田園押了韻腳,他拿走了精華,而只把撇掉了奶油的奶水留給了莊園主人。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們,卻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這無疑給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一股原始自然的沖動。我們的節奏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我們在悠閑中停不住來欣賞美麗的自然和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心靈皈依。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后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物質的追求,帶給我們太多的快感,渴望的享樂主義在身邊橫流,嚴重的污染使我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和健康的身體!我特別想念書中的瓦爾登湖,梭羅說,“這個湖很少被船玷污,因為里面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吸引漁夫來此,它獨自欣欣向榮,遠離人類居住的城鎮。談什么天堂!你們玷污了大地!”我真的很震撼,一百多年前的梭羅好像預言到人的自我膨脹和大地的無奈!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破碎到無法像瓦爾登湖那個時候的寧靜,是我更懷念那個時代!
()梭羅不是買下瓦爾登湖,他付出了一個摯熱的心,還有體力,它得到的自然更珍貴,這種占有是不為物役對的占有,也是一種不妨礙他人占有的占有! 合上《瓦爾登湖》,一股清涼的湖水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我沒去過瓦爾登湖,不知道是怎樣的一個湖,但我知道《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盡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山林生活,盡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里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而當讀到其卒篇時,我恍然:瓦爾登乃梭羅之心。
篇3:瓦爾登湖讀后感1000字
初次聽說《瓦爾登湖》這本書,應該是高二那個時候,偶然看到有同學在宿舍里翻閱,當時并不是很在意,也許就是這個不在意,讓我錯過了很多美麗的風景和邂逅吧。只知道是一本很靜很靜的書,靜到,仿佛可以聽到銀針墜地的聲音。 上了大學之后,曾經好多次地去找過這本書,但是都沒有找到,可能,我浮躁的心態也讀不下去。半個月以來,我終于完成了多年的心愿,把這本書看完了,想來也不容易。這是一本孤獨的書,更像一本日記,獵狗、田園、土地、融雪、汽笛、栗色的馬、斑鳩讀《瓦爾登湖》,感受到更多的乃是生命的厚重。孤獨是一種難得的境界,梭羅以一種圓融的姿態,向我們闡釋了他對自我、對自然、對萬物的思考。閱讀它,我感覺自己向一艘馳騁于大洋的戰艦,沿著未知的航道,去尋找海灣上的燈塔,到最后卻發現自己一直禁錮在想象的監獄之中。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梭羅則是一種厚重,他們都是旅人,在尋找一塊鏡子,從而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們所未曾擁有和永遠不會擁有的是何等的多,只有永遠滲透現實,發覺圍繞我們的現實,在寧靜的時候,哪怕片刻安靜,放下靈魂所有沉重的東西,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與命運交叉的城堡里,我們才能明白什么是崇高。
梭羅通過自身的實踐,告訴了我們一些生活快樂豐盈的秘籍:對物質的要求盡可能的簡單,簡單得猶如湖邊的一片樹葉;對精神上的追求永不停歇,最大地豐富自我的靈魂。瓦爾登湖邊的生活是那么輕松愜意:“一年只要工作六個星期,就可承擔所有的生活費用。整個冬天,以及大半個夏天,我都自由而安靜地讀書。”“如果我們只尊重不可避免的事和有權利生存的事,那么詩歌和音樂就會在街頭回蕩。如果我們生活悠閑,辦事聰明,我們就會看出,只有偉大和優秀的事物才能永久而絕對地生存,——而小小的恐懼和小小的樂趣不過是現實影子。現實永遠使人振奮,令人崇敬。安然坐下,馳騁在精神世界的領域之中,這就是書給我帶來的好處。我們應該踮起腳尖,將我們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閱讀。” 他說“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兒,即使是最好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啊,反觀現在這個社會的大環境,尤其是今天的大學生,浮躁、功利、速度和效率。人們承受孤獨的'能力越來越差,離開了大眾,便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寂寞在大肆蔓延,熟不知,這正是鍛煉個人獨立思考和獨立人格的絕佳機會。在他的行走中,體會自然給予的神力。寂寞在他的觀察和思考里充盈并變得很有質感,閃爍美的光輝。《瓦爾登湖》給我們講述的更是一個靈魂自由行走的歷程,是一種沒有羈絆的意識做著無規則的流動。在這本書中,梭羅似乎是站在了一個超然的高處――巨大的工業機器消失了,龐雜的社會也已隱去,“滿面塵灰煙火色”的人群彷佛原就不存在。只有一個手持一柄斧頭的靈魂,在這在最純凈的大自然里采擷精神的詩篇,然后把它們化成清冽的泉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一個至純至凈的深處-只有靈魂可以觸及的地方。這讓我想到了千年之前陶淵明筆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另外一個國度重現了,是不是每個文明都是需要一個用以升華的場所來凸現現實的壓力和丑陋,無論是農業文明下的艱難世事,還是工業社會的轟轟吵鳴。都需要一個桃花源或是一個瓦爾登湖來盛放一顆顆渴望孤靜的心。
在這個商業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追求這樣的生活方式似乎有些逆潮流而行之;可是,在強勢商業的滾滾浪潮席卷現代生活每一個空間時,有多少時刻,我們感到家園的缺失、迷惑不已?日漸枯萎的精神世界,又怎么可能支撐一生漫長的歲月呢?
從生態的角度來說,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從古至今很多仁人志士的共同理想,人類的文明進步不應該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發展前提,如果舍本逐末,將對人類子孫后代是一個毀滅性的傷害。即使,我們做不到像梭羅一樣清心寡欲,歸隱山泉,也要隨時注意遏制自己過度膨脹的欲望,珍惜資源,堅持合理、綠色、健康、節能的生活方式,同時更要加強內心世界的改造,充實頭腦。內心寧靜了,人也就寧靜了。
無法拒絕物質,又無法融合到追求物質中,是很多人感受痛苦的本源吧!生活在凡塵俗世里,面對的是吃喝玩樂的誘惑,無法拒絕的是生存的壓力。當忙忙碌碌被迫成為一種習慣時,當喧囂浮華成為我們得以生存必須的外在環境時,我們怎么找尋去瓦爾登湖的路,我們是要迷路的。也許此刻的我們在感慨,感慨生活的不易與多艱。但是這不應該成為我們逃避的借口,即使我們前行的背包里充滿了俗世的印記,甩也很難甩掉。瓦爾登湖不是海市蜃樓,它存在于我們的內心,內心的滿足才是我們幸福的來源。當原始的欲望得不到遏制的時候,就算得到世界也是不會罷休的。我們依舊會感嘆,但愿,讓我們感嘆的瓦爾登湖越來越少。 回想我的這些年,也是夠折騰的了;但是我一直沒有想明白,我的人生之所以成為這樣的原動力在哪里?就在這一刻,讀到瓦爾登湖,我豁然開朗。我所不能忍受的是無知的貧瘠,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無聊和虛度。我追求的應是,通過不斷地思考、汲取,不停地超越昨天的自我,感恩生活,達到一種個體生命永恒向上的姿態。
每個人的心中,都應有一個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瓦爾登湖讀后感04-05
《瓦爾登湖》讀后感06-27
瓦爾登湖讀后感03-31
瓦爾登湖讀后感04-02
《瓦爾登湖》讀后感07-02
瓦爾登湖讀后感08-31
瓦爾登湖讀后感11-05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11-27
【精】《瓦爾登湖》讀后感04-06
【薦】《瓦爾登湖》讀后感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