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鄉年鑒》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沙鄉年鑒讀后感范文
沙鄉年鑒讀后感范文一
直到讀到利奧波德在附錄《未發表的序》中說這本書寫的是“土地的倫理和美學問題”,我才意識到《沙鄉年鑒》不是一本散文動植物年鑒。目不暇接的動植物名稱都被作者賦予了感情,這種感情讓我感同身受,我也會跟作者一樣,因為黑頭山雀“65290”沒有在第六年的冬天出現而悲傷,也會因為鱒魚咬住了魚餌而興奮,也會因為80圈年輪的橡樹的倒下而唏噓……
作者帶給我的,不僅是對動植物情感上的羈絆,還有對我們生活的城市環境以及生活的方式思考,這或許是我這個生命科學“門外漢”對土地倫理和美學所能達到的理解。
用10年時間對兩個極為不同地區的野生植物初次開花的時間進行統計和對比后,利奧波德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顯然,邊遠地區的農民的眼睛所得以欣賞的東西,在同一時期里,是大學生和企業家們看到的兩倍。”(P44)一座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可能是一種植物在這個城市遭遇的滅頂之災。但是羈絆在都市生活中的我們,尚沒有閑暇停下腳步嗅嗅春天的槐花香,又怎會去思考必經之路上是不是少了一朵不知名的花。逝去的城市舊跡,尚且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遠在鄉村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植物與動物被城市化不斷侵蝕更不會進入我們的視野。因為我們沉迷于“做地”生財,我們習慣于遺忘歷史,這是向“錢”看齊時代的癥候。大學生和企業家們在追求物質的豐厚和社會的地位的過程中把“生活”生活成了生存,而那些邊遠地區的農民,餓有所食、寒有所衣,采菊東籬下還能見南山的簡單“活著”才真正像生活。
利奧波德在釣魚的序曲中,發現了人類和魚的相似之處:“準備著,并且是急切地抓住那個不論是什么樣的,由周圍的某種風抖落到時間長河上的新事物!而當我們發現那表面上是那樣美妙的佳肴中包含著讓你上當的魚鉤時,我們又是多么后悔自己的魯莽!”(P36)會釣魚的人都知道,釣魚的訣竅只有一個:等待。這種耐心是魚所不具備的,因為食餌對它的誘惑好比在一個轆轆饑腸的人面前放一塊面包,我們就用高其他動植物一等的智商去玩弄它們。這種自以為是的智商成為我們的致命傷。我們砍掉了郁郁蔥蔥的森林用于建筑和裝飾,卻不得不戴上口罩來抵御沙子的逆襲;我們抽掉了尚未污染的地下水用于生活和生產,卻不得不提心吊膽地提防“天坑”的光臨……當我們饑餓的高智商面對涂滿奶酪的面包時,我們扔掉了釣魚時的“唯一的謹慎”,“用來布置一個為了得到,而且可能是難得的機會的場面”。(P36)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但是“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P124)一座山上的狼被獵殺時的嗥叫對村民和羊群來說是勝利的贊歌,而這聲嘶力竭的背后卻藏著這座山即將在未來的幾年里變得“光禿”的預言。利奧波德說,“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P124)的確,正如作者把回憶亞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的隨筆的一小章命名為《像山那樣思考》一樣,我們缺少像山一樣簡單的觀察、辯證的思考,缺少對事物的歷史和未來的考察與預見,缺少山那樣的智慧。我們奮斗的'目標冠冕堂皇,手段天衣無縫,結果皆大歡喜,當我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歡呼雀躍時,一場滅“頂”之災正背負著歷史的使命在嗥叫中萌芽。
興趣和熱愛是一切研究的前提。利奧波德在《結論》中寫道:“我不能想象,在沒有對土地的熱愛、尊敬和贊美,以及高度認識它的價值的情況下,能有一種對土地的倫理關系。”(P212)我們曾經或者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已經或者正在消逝。如果,我們對這塊土地沒有一丁點兒的愛,那么他們就消失得靜悄悄的。反之,我們可能可以把他們留在記憶里,甚至存活在現實中。
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關系的學問并不僅僅是觀察土地及土地上的現象所得,而是被他觀察后的體驗和實踐所驗。這正是恩格斯在《神靈世界中的自然科學》所闡明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我們要尋找極端的幻想、盲從和迷信時……到那種單純吹捧經驗、非常蔑視思維、實際上走到了極端缺乏思想的地步的相反的派別中去尋找,那我們是不至于犯下什么樣錯誤的。”從始祖弗蘭西斯·培根想要返老還童開始,“神靈”被賦予了假熱愛的使命。功勛卓著的動物學家兼植物學家阿爾弗勒德·拉塞爾·華萊土,以及化學元素鉈的發現者和輻射計的發明者英國自然科學家威廉克魯克斯先生都變成了“神靈”的追隨者自吹自捧,甚至連晚年的牛頓也埋頭于注釋約翰啟示錄。
然而不管是催眠術、神靈的照片還是神靈小姐的降臨表演,這些學術大牛們都陷入了經驗觀察后想證明自我的正確而再造經驗觀察的死循環。自我膨脹在其中也起到了巨大的蠱惑自我的作用,而當騙術被揭穿,“用赫胥黎的話說:我認為證明唯靈論是真理這件事當中所能得到的唯一好處,就是給反對自殺提供一個新的論據。”
土地也好,神靈也罷,我們都需要像山一樣思考,思考土地的喜與悲,思考神靈的真與假,才不會被物質沖昏了頭腦,也不因神秘失去了理性。
沙鄉年鑒讀后感范文二
現在,浮木后面暖和了,因為風兒已經跟著大雁走遠了。我也想跟著大雁飛走,要是我也能變成風兒該多好。蘇醒在春天,自由、快樂、漂泊。
我帶動云彩飛舞,像是在空中伴著小野麗莎的歌兒跳了支舞。云彩里飛出一群大鳥,拍打著翅膀飛翔,姿勢之優雅,在云彩里忽隱忽現,像一面旗幟,忽上忽下,一切都吸引著我。我與他們嬉戲玩耍,朝遠方飛行,最后一聲大雁的鳴叫消失時,夏天的影子就不見了。秋天的脾氣總不大好,夾著灰塵呼嘯而過,或在森林里拍打樹葉發出沙沙響聲,最后像山一樣靜下來思考生命。
十一月是樹木倒下的季節,遠遠地,我就聽到了松樹的呻吟,他是大自然進化幾千年的物種,是古老的生命。 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幫助他,我一鼓作氣,鉆進伐木工的脖子,冬天的我是冷冰冰的,他已經在松樹的主干上劃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觸目驚心。我帶動枝葉搖擺,制造更大的風浪,終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伐木工懊惱地離去,放棄了今天的作業。一天天如此,我的能力卻在一點點減弱,守護了一個冬天的松樹林終于等來了春天,而我卻要永遠沉睡在這里,等下一縷風來喚醒。
如果我是風,我不后悔。不后悔對自然的愛,對綠色的`向往。
小時候,我的故鄉還是個小山城,四面環山,山是青黑偏綠的,江南也是一片荒草地,晚上有繁星,江水碧綠。我常去探訪山林,與溪水游戲,享受這閑來之樂,山川之美。我拂過柳芽兒,濺起水波瀾,輕巧地唱出美妙的音韻。漸漸地,工業愈加發達,人們走上了社會發展新道路,大荒地被改建成高樓,隱約有難以觸及的威嚴,我無心再歌唱舞蹈。飄蕩了很久,我也從清純的晚風變成了污濁的臭氣,我不再去樹林游戲,我會抹黑了溪水,我會給綠樹帶去煙塵,一切都變了。
如果我還是風,我也不后悔,看到綠色猶在,山川猶美,自然猶存,這就是我的精魂。
沙鄉年鑒讀后感范文三
平日里,我們習慣了用眼睛感知事物,包括在書店里選購書籍的時候。看一看那些新出版物的名字和推薦詞也許你就知道,一切都是為了誘惑你的眼睛。我也會受到這種影響。因此,我很晚才了解到這本名字不起眼的書。
眼睛時代的基礎是消費主義的不斷膨脹。不論是在過分充斥商品的城市,還是在清一色種植經濟作物的鄉村,或是在產品如垃圾一樣堆積的沿海工廠,你都會感到有一個東西像蛆蟲一樣啃噬著你的身心。
這個東西就叫:欲望。
如果給欲望一個形容詞,那就是:過渡虛榮。
眼睛時代,下面是我們不愿過多思考的事情:過渡消費引發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包括外界生態環境問題和內部情感環境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是全球性的。每天早晨,我們這些驕傲的地球人睜開眼睛看到的都是可占有的對象:食物、房子、車輛、衣服、權利,甚至我們一直用占有的眼神打量著每一塊本可以長滿植物的土地。
在土地上出生入死的我們,不愿過多思考我們與土地的關系。似乎一切理所當然:占有與被占有。由此,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同樣的戰爭。
這本書正是誕生在戰火連天的年月。像手術刀刺破病人的身體,它來的正是時候。
關于土地和環境問題離我最近的事情有三次,三次都發生在生我養我的小村莊。
第一次是我村與鄰村之間一場持續十年的土地戰爭,最后的結果是土地的荒蕪和情感的淪喪。
第二次是一幫黑勢力在河的上游非法建了一個化學提煉廠,經過一系列斗爭,村民保住了干凈的河道卻留下一座高高的工廠建筑,也留下一些同謀者的罪證和人性的倒影。
第三次是一群地痞在村頭非法建了一個磚窯廠,這一次我那可愛的鄉親們不僅損失了肥沃的良田更丟掉了人類對于土地那份基本的尊重和依戀的感情。這次事件,我曾大力反對,但聰明的人們給我算了一筆目光短淺的小賬:那幫地痞給的租金高于種地所能產出的價值。如今只剩下滿目瘡痍的一塊土地和沉默不語的村民。我佩服我的同胞總是善于計算與忍耐。
在土地面前,我們的伎倆顯得多么可笑又可悲。
然而,早已存在一種聲音,在對抗著我們自私的靈魂。《沙鄉年鑒》不僅代表了這種聲音,更給了我們一次史無前例的思考。基于這個思考,我們的知識體系是多么的需要重建。
書中把這個重建稱為:土地倫理。
我想,即便是在我們這個重視倫理綱常的國度,土地倫理的.提出也令我們耳目一新。我們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其實質是“天地人合一”。順著這樣一個思考,或許在城市化不可逆轉的今天,我們能在城市這些丑陋的建筑物間找到一種安慰。
人最大的事情是如何處理他跟自我和外界的關系,這里存在兩面可靠的鏡子:你如何對待外物決定了你如何對待自己,反之亦然。我們常常問:生命有何意義?我們在天地間的位置是怎樣的?以后我們要先問一聲:天地在我心中的位置是怎樣的?
這一切思考仿佛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是那么的遙遠,但是,這本書再次提醒我們,正是缺乏思考而依賴于眼睛才導致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問題:擁擠不堪的交通,堆積如山的郊外垃圾,莫名奇妙的疾病,令人心寒的教育,虛無縹緲的心靈,充斥媒體的無聊娛樂,空無人居的城市豪宅-------
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消費主義最為泛濫的美國發出一種聲音:
“人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野生生物就像和風和日出日落一樣,自生自滅,直到他們在我們面前慢慢地消失。現在我們面臨地問題是高質量的生活是否要在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生物身上花費錢財。我們人類對于整個生物界來說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那么能夠真真正正看到自然界中的鵝群的機會比在電視上看更重要,有機會發現一只白頭翁就像我們有權利說話一樣神圣不可侵犯。”
【沙鄉年鑒讀后感】相關文章:
沙之聚經典美文05-05
沙與路的故事作文05-11
海邊沙小學作文03-23
堆沙堡作文12-05
沙雕可愛的句子11-05
搞笑的沙雕句子11-05
沙·窗寒假征文05-04
打沙仗作文02-17
學年鑒定表個人總結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