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與教育》的讀后感范文
今年寒假,我讀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捧讀這本書時,說實話,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蘆笛小學蔣金蘭:《愛心與教育》讀后感。就這樣,我陶醉著、感嘆著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閱讀境界,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
讀了這本書,我不由得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教書?或者說孩子們為什么要上學?從這本書中,我得到了最重要的啟示,首先要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在未來社會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為什么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后仍牽掛著他們--所以他會為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艷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讀后感《蘆笛小學蔣金蘭:《愛心與教育》讀后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么廣闊的胸懷,多么博大的愛啊!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也都曾做過。為什么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后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復,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跡。
真的,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復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會找借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里才有一點平衡。這些可愛的孩子們,不知道是真的原諒我,還是純潔無瑕的心根本就不會去多想,回應我的都是真誠的笑臉。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么單薄!試問自己;對于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年輕、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社會給予孩子更多影響之前,我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積極進取、敢于創新、富有個性、獨立見解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自信自強、永不屈服、愈挫愈奮、樂觀向上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興趣廣泛、身懷特長、善于協調、精于應變的學生。
我喜歡隨意的生活,盡管我工作得也踏實認真。但讀完李老師的書后讓我明白"隨意或許是一種美麗,而執著卻是一片更燦爛的云彩。"反思過去的"隨意"與"從容",越來越覺得我的隨意是低層次的,我的從容包含著更多的惰性。讀了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蕩,讓我漸趨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讓愛心與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愛心與教育》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精選12-09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2-06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09-29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03-24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2-09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范文04-16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范文12-09
關于《愛心與教育》的讀后感12-09
愛心與教育的讀后感范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