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的讀后感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后,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為此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一些目送的讀后感的優秀例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目送的讀后感篇1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是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里找到你的影子,這里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奶奶撩著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著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后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的讀后感篇2
印象當中,臺灣文學如臺灣電影一般,于世俗之中透出一股小清新之風,也許這就是所謂取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龍應臺的這部散文集也屬于這一類吧,通篇都只是些生活瑣事,寫父親的病、死,寫母親的愛美、衰老,寫兒子們的生長、疏遠,寫日常所思所想,甚至寫一只在海島別墅外日日夜夜啼叫的杜鵑……最是平常,卻最是能觸及靈魂中最柔軟的一隅。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全書第一篇散文——《目送》里的一段話,也是全書最抒情的一段話,將矯情發揮到了一定境界,多少人因思慮這段話而黯然神傷……時間是世上最尖銳的利器,饒你如何風華絕代,饒你的家庭如何美滿幸福,終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老凋零。龍應臺也已步入中年,往日的鋒芒畢露在經歷家庭變遷后漸漸轉為柔軟,筆觸也漸漸由針砭時弊轉向思考生死大問,文中亦不乏世事洞達的精彩文筆。
書的扉頁上在這段文字邊上赫然印著:“二十一世紀的《背影》,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初看不禁讓人產生“口氣太大”的感覺,然而閱讀完全書,也稍許認可了這看似夸大的宣傳語。同是以背影為感情集中點,兩人的文章都包含深情,然而在我看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語言樸素,僅僅只是平靜地敘述父親的`一系列行動,卻在那之中讓人看到了父子間的真情。真正撼動心靈、引人落淚的文字,往往不是那最矯情的,而是在細微之中真情流露的,因此,我認為在表達情感方面,《背影》更勝一籌。但我仍欣賞龍應臺先生的《目送》,《背影》講述的是父子兩代的情感,而《目送》卻牽系三代:往上看,也往下看,看兒子們的青春,回憶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態,也審視自己即將邁入的老年。我覺得更大的不同,還在于朱先生的文字中,透著憂傷,而龍應臺在說“不必追”三個字的時候,卻有一種毅然的勇氣在,我實在欣賞這種勇氣。人間之情,因為敢于放手,才更加心心相印吧?
除卻《目送》一文,書中還有不少引人深思之作。應該說這本書是龍應臺人生一個階段的心靈狀態。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在父親去世前,50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跟她臺灣“外省人”的身份有關。作為從大陸到臺灣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時候的龍應臺沒有其他家族親人,因為這一背景,她對許多“人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有著嚴重的時間上的延遲。而此時,寫父親,父親已經走了;寫母親,也即將目送母親離去;寫與孩子的關系,看到的是他們用背影對著自己。龍應臺說:“人生走到這樣的年齡階段,是四顧蒼茫,唯有目送。”
也許是因為年紀大了,對生命的感悟越來越深,龍應臺近期的幾本書不再有當年銳氣逼人的氣勢,卻多了一種讓人低徊不已的情懷,開始專注于生活的細膩體會。從來不敞開自己的龍應臺,這次選擇最美的漢字,挑戰思考中的“生死大問”。因為這本書的私密性以及它的情感的濃度,龍應臺誠實地表示:無法在大庭廣眾之下暢談這本書。但是,讀龍應臺溫情的文字,很佩服她的冷靜和細心,留下這些日后難以回憶的感受,這大約是我讀龍文最多感嘆之處。
當然,溫情的文字里面,不僅只有溫情。龍應臺說兒子即使同路,也不愿搭自己的車,這當然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而作為母親,龍應臺能做的,是把自己一路上看見的風光、經歷的風雨,統統告訴兒子,不是作為經驗教訓,只是為了給他看一看。《親愛的安德烈》如此,《目送》同樣如此。于是我們在看到父女母子的溫情同時,不可避免地,也讀到了一段風雨人生。
目送的讀后感篇3
看了龍應臺女士的《野火集》,當時我的心很沉重也很受震動。而且我以為這位臺灣作家和柏楊先生一樣,是以揭露社會的黑暗面為寫作任務的,是憤世嫉俗敢于針砭時弊而筆鋒毫不留情犀利無比的。但是事隔將近二十年的今年暑假,拜讀完她的《目送》,我卻熱淚盈眶,酸楚了整整一個暑假!想不到我一直敬重的這位作家也可以溫婉如許!
關于父親,關于母親,關于兒子,關于兄弟姐妹,關于朋友,關于自己;
關于生,關于死;
關于同存于這個世間的另一個國度人們的苦難,關于戰爭……
懷揣滿腹的柔情,龍應臺用一枝飽含深情的筆,寫滿愛與沉思。喜歡這樣的寫作風格,像午后在斑駁竹影中品茗清茶,有微風拂面,有清香襲人,有苦甜交融,淡,卻韻味悠長,令人深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段文字基本上表現的就是這本書的基調,也讓我怵然一驚!年近四十,正是父母已年邁稚子尚繞膝,工作上也是挑重擔的時候,驀然回首,那個梔子花開時滿山轉悠摘花覓果的孩子呢?那個傲笑春風情竇初開的少女呢?那個大紅棉襖做事利索紅潤潤的母親呢?那個朗笑聲聲英氣勃勃充滿干勁的父親呢?
漸行漸遠,漸行漸遠……
人生如棋,世事難料!十五歲即只身去省城求學,每次背滿母親的叮嚀,在沉甸甸的母親的目送中離開家鄉,遠遠地回首還見母親身影。在長沙工作后卻是心情復雜的看著母親探望我離別時背影離我越來越遠。就這樣不斷重逢不斷分離,我由懵懂無知的少年漸入中年,成熟而冷靜。父母的臉溝壑縱橫滿是滄桑,走路不再矯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大概就是這樣吧,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只是淡淡如水,卻綿延悠長,它就藏滿在每次長久的`目送中。
而我的櫻子,正在我身邊酣睡的櫻子。我又該如何面對這個上帝賜予我的最美的天使?
“你的孩子并不屬于你,他們是生命延續的代表。”“他們經你而來但非為你而生,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心。”“你可以給孩子一個家,但這不是他心靈的住所,因為他們的心早已飛到他明天的家。”
也就是說,我必須像我的父母所曾經經歷的那樣,接受孩子每一次短暫的離別,接受孩子將來也許長久的離開,接受孩子離開我們精心為他安排的這個家飛向自己的小窩。也就在我的注視中,在一次次的送別與重逢中接受孩子的——
漸行漸遠
父母子女如此,兄弟姐妹如此,朋友亦如此,大至這個世界,何嘗不如此!我愿我深情的目光,看著所有的親人朋友,隨意自然,開心忙活,平靜到老。
【目送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目送12-09
目送的作文01-21
目送優秀作文03-02
《目送》經典語錄04-03
目送初中作文03-26
目送讀后感精選04-05
目送的讀后感04-01
目送的讀后感04-01
目送的讀后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