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走在人生邊上是楊先生在96歲高齡寫完的,可見她是多么的勤奮。此書雖然不算太厚,才四萬多字,但是凝結著一代學者在人生暮年對真理、對生與死、對命運、對人生價值的追問和思考。為此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一些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的優秀例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篇1
讀完九十六歲高齡的楊絳女士寫的《走到人生邊上》,除了一陣陣的敬佩,還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九十六歲,許多人已經臥病在床而無心學問了,也有許多人,到了另一個世界享福。而這個經歷了幾乎一個世紀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學問,孜孜不倦,筆耕不輟。是什么,讓她如此高壽,又是什么,讓她如此高齡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實而豐富,看完此書,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存在方式,一是肉體的存在,這是可視的一種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種是以靈魂的方式存在著。這兩種方式在同一個個體中存在著,相互斗爭又相互統一。斗爭是因為人的本性中有懶、貪、色、賭等七惡,這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當在現實生活中這兩者相遇,人便會出現各種煩惱,各種矛盾,如果這些得不到解決,甚至會出現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覺經過生活對肉體進行磨練,從而達到對靈魂的鍛煉,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體上的行為,便可從而形成靈肉統一的和諧狀態。無可否認,這個過程是漫長,要經歷許多身體和心靈上的煎熬。但是,年輕的我們啊,為了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我們不是應該積極接受苦難的磨練,從而使自己的靈魂更高尚,更強大嗎?那么,當我們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楊絳女士那樣仍然不被肉體打敗,執著于靈魂之向往!
日薄西山之年,總免不了會回憶那曾經的旅途,也總免不了會抽象出一些如命運、人的存在之類的哲學命題進行思考。千百年來,這樣的命題長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論,但總無定論。人總說“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運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楊絳女士并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她說:“人的可貴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說,八字怎么規定,一切都由自己選擇。即使選擇錯了又有什么關系呢?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沒有預演的現場直播。有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盡了自己的努力,然后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爾泰所說的:“沒有所謂的命運這個東西,一切無非考驗,懲罰或者補償。”
站在二十歲的風華歲月里,許多事我未曾經歷過,許多道理我也未曾悟出,許多人事我仍不懂處理。許多許多都是未知……但活在當下,勇敢接受鍛煉吧!在鍛煉中成長!這樣,或許當我走到人生邊上也能說,我已經盡力了。然后,把那一生的回憶化作縷縷炊煙……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篇2
大自然的神明,我們已經肯定了。久經公認的科學定律,我們也都肯定了。牛頓在《原理》一書里說:“大自然不做徒勞無功的事。不必要的,就是徒勞無功的。”哲學家從這條原理引導出他們的哲學。楊絳說,她不懂哲學,只用來自問自答的方式,探索一些家常的道理。大自然不做徒勞無功的事,那么,這個由造化小兒操縱的人世,這個讓我們受委屈、受苦難的人世就是必要的了。為什么有必要呢?
有一個明顯的理由。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火里燒,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又淬,再加千錘百煉,才能把頑鐵煉成可鑄寶劍的鋼材。黃金也需經過燒煉,去掉雜質,才成純金。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關于人生實苦這個話題,這本書中有段話寫得真是極好:“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的。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御。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
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你總有知心的人、友好的人。一旦看到他們受欺侮、吃虧受氣,你能不同情氣憤,而要盡力相幫相助嗎?如果看到善良的人受苦受害,能無動于衷嗎?如果看到公家受到損害,奸人在私肥,能視而不見嗎? ”
修身——鍛煉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萬物的目的,該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惡雜糅,還需鍛煉出純正的品色來,才有價值。這個苦惱的人世,恰好是鍛煉人的處所,好比煉鋼的工廠,或教練運動員的操場,或教育學生的教室。這也說明,人生實苦確是有緣故的。
楊絳認為人生的目的應該是在層層苦難中不斷修煉自身,以求靈魂的進步與完美。這跟英國靈媒所著的《接觸靈魂世界》中提到的人間是靈魂用以不斷學習成長的最有效途徑一點非常相似,同時也跟佛教的自我修行一說異曲同工。
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中說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自我修煉算“小乘”,在自我修煉的基礎上對他人進行啟發、幫助,“普渡眾生”,是謂“大乘”。因此不
管是科學、文學還是藝術,穿越人間的種種苦難,歸根結底,除了自身的進步與完善,更上一層則是為了啟迪——父母啟發孩子,老師啟迪學生,哪怕只幫一個人打開眼界與心靈也都功德無量。最終,靈魂的修煉是為了共同探索宇宙最終的真相,為了真理。
在2014年第9期的《人民文摘》里,楊絳發表過一篇文章,叫《錢鐘書生命中的楊絳》。文中說:“我做過各種工作:大學教授,中學校長兼高中三年級的英語教師,為闊小姐補習功課,還是喜劇、散文及短篇小說作者等等。但每項工作都是暫時的,只有一件事終身不改,我一生是錢鐘書生命中的楊絳。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人生實苦。但苦雖苦,也很有意思,錢鐘書承認他婚姻美滿,可見我的終身大事業很成功,雖然耗去了我不少心力體力,不算冤枉,錢鐘書的天性,沒受壓迫,沒受損傷,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氣和癡氣,這是不容易的。實話實說,我不僅對錢鐘書個人,我對全世界所有喜讀他作品的人,功莫大焉!”
楊絳于96歲高齡完成這本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她首次坦陳自己對于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隨筆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書的前一半自問自答的部分是老人家在參透生死的意義,
生而為人是為了什么,人世間最寶貴是什么,折磨這一生會得到什么...人究竟有沒有靈魂?
這些糾纏我們許多尋常少年、青年的問題,到我們老的時候,會怎么自問自答?還是渾渾噩噩蹬腿去了就算?我們又有幾人,能夠這么坦白又詼諧得出她這樣的結論?她不是信徒,只是秉承一顆赤子之心,明亮的眼睛直視自己的軟弱和不足。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內容概要:此書共分為兩部分,在書中楊絳先生關注了神和鬼的問題,人的靈魂、個性、本性,靈與肉的斗爭和統一,命與天命以及人類的文明等問題。融會了文學、哲學、倫理學精神分析等學科的知識,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讀后感,來自卓越網的網友:自己對楊絳先生,一直很敬重,老先生有著很好的人格素養。但是,知道在文字的世界里,“文不如其人”相對于“文如其人”更為成立:寫出好作品的人未必好,做人足夠好的又未必寫得出好的作品,楊先生就屬于后者;其實本來,也就不該將人和作品混為一談,況且,好壞的標準在各人心里并不一。說實話,楊先生的這本書,讓我比較失望。之前是偶爾看到周國平先生薦辭里的高度評價,才十萬火急的要買來看的。周先生的評論顯得夸張。書實為一般,前面思考的部分,說實話,思想性較低,我沒有得到任何啟發,在我看來都是很平凡的見解(當然不排除本人悟性較低以致未能理解楊先生的深層意圖);后面注釋部分,亦實為平凡無趣,一回想,其實那個時代的多例文人,寫出的散文,都是帶了矯情的筆調,沒有出奇,只是自顧自的憐喜,是真正的起“雅興”來“把玩”文字(這類文人一般具有殷實的經濟基礎,故能起雅興,例如林語堂、周作人、蘇雪林、凌叔華;而蕭紅、魯迅等則是另一類;張愛則是獨一例),楊先生此書雖出在當世,但其行文思路依舊沿用了那個時代的特色。每個人的思想基礎不一樣,對同一事物的評價也千差萬別。我只是覺得,好的可讀的書愈加的少了……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的讀后感,來自當當網的網友:因為文化革命的迫害,楊絳先生在幾乎是在一個女人最美好的時期吃了很多苦,到了可以安享晚年時,又不得不“我一個人想念我們仨”,盡管如此,她卻從未在書中抱怨過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就算是寫回憶性質的文章,也只是淡淡地,以客觀得近乎旁觀的視角來記錄所經歷的一切,這種淡然和超脫反而教人覺得可憐——需要有多么堅韌的心,才能經得起碰撞時代的瘋狂?這本書是07年初版的,今年她已97歲高齡。在正篇中陳列對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坦言內心的迷茫。楊提到自然不可理解的親身見聞。必須指出的是,這和迷信是不同的。從教育影響便可得知。書中記敘他父親在當時傳統的民國家庭居然能做到不請回灶神:“吃了人家的糖瓜,就說人家的好話,這種打小報告的神送走了正好,還接來干嘛?”楊舉此例是以說明她家里幾十年沒有所謂的灶神也是很平安的。只是和他父親堅定的“不信”大相徑庭的是,她能夠坦言不明白所親見的非自然現象,而她自己本人是本來對這些事不感興趣的:“以上所說,都屬‘怪、力、亂、神’之類,我原并不想談……我原是舊社會過來的‘老先生’——這是客氣的稱呼。實際上我是老朽了。老物陳人,思想落后是難免的。我還是晚清末代的遺老呢!”可到了96歲,她不得不談了:“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邊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我想不明白。我對想不明白的事,往往就擱下不想了。可是我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問問人,而我可以問的人都已經走了……”“我認為,身后的事,無由得知,我的自問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而書名的小標題,就是《自問自答》。丈夫死去了,女兒也過世,她活得太久太久,這境地,本該是何等的寂寞和蒼涼,然而這個老太太,仍舊費盡最后的氣力去解開一些謎語,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勇氣。其實這些都是早年的一些收集,真正落力的是序文,花了楊2年半時間才塵埃落定。最為感動的反倒是正篇之后的……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篇3
1.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
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
2. 在這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
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3. 我們如果反思一生的經歷,都是當時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關鍵時刻,做主的
還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運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還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擱淺或傾覆的時候,船里還有個“我”在做主,也可說是這人的個性做主。這就是所謂個性決定命運了。
4. 我們鏡子中的"鏡中人",總是自己心目中的"意中人".
5. 每個人天生有個性,個性一輩子不變,這是可以證實的。天地生人,人多得
不可勝數。但所有的人指紋不同,筆跡不同,也是個性不同的旁證。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相關文章: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范文12-09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12-21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范文12-03
寫在埃及邊上作文01-13
行走在路上人生哲理美文12-05
走在路上02-02
行走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人生感悟12-02
寫在父親節的邊上隨感03-24
行走在芳菲的四月里人生感悟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