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李嘉誠市值管理術的成功勵志故事

時間:2024-10-20 13:53:05 勵志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李嘉誠市值管理術的成功勵志故事

  也正因如此,格雷厄姆及其信徒們倡導“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要向公司的所有者們學習。絕大多數企業主也確實堪稱價值投資者學習的楷模:他們埋頭于公司的價值創造,對公司市值的日常波動則置若罔聞。

李嘉誠市值管理術的成功勵志故事

  但有著“李超人”之稱、多年來占據華人首富地位的李嘉誠卻顯然有異于這絕大多數人。近日,處于撤資輿論風波中的李嘉誠,透過南方報業旗下數家媒體的專訪,讓人得以一窺他的辦公場景—里面放著一臺布隆伯格終端機,實時顯示自己公司的股價。

  這一場景并非是李嘉誠重視市值的唯一證據,事實上,無論從李嘉誠本人深入骨髓的市值管理意識、長實系的并購歷程還是其對企業及個人品牌的呵護哪個角度看,李嘉誠的李氏企業發展史都可謂一部市值管理史。

  市值意識

  李氏企業對市值管理的重視,源于李嘉誠深入骨髓的市值意識和風險意識。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后,李嘉誠曾專門花了8000美元,去印了四張AIG股票裝裱起來,其中一張就放在他的辦公室內。上面用中文寫著“以此為鑒,可惕未來。這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保險(放心保)公司AIG.在2007年5月11日每股為72.97美元,總市值1895.76億美元;2008年9月16日兩者分別為1.23美元和167.78億元美元,市值跌幅逾91%.”

  接近李嘉誠的人士說,他是想以此來告誡后輩“風險是怎么回事”。市值的巨大變化中蘊藏風險—李嘉誠早在長江實業上市之日就已悟出。

  1972年11月1日,長江實業股票獲準掛牌,上市后24小時不到,股票升值就超過一倍,這也就意味著,在一天之內,長江實業的市值就實現翻番。

  這樣的股市表現令長江實業上下一片歡騰,作為領軍人物的李嘉誠在當時內心掀起怎樣的波瀾難以蠡測。不過,其留給外界的印象卻是出奇的冷靜。

  根據相關報章的描述,李嘉誠明白,“股票升值如此神速,那么縮水也就是瞬間之事。證券市場變幻急速且無常,風險會遠遠大于其他市場”。

  證券市場的大起大落除了受市場環境及情緒的影響,還受制于資本市場特有的“乘數效應”,即業績的微小變化會通過市盈率倍數在股價上得以放大。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嘉誠表現出對公司業績數據的“錙銖必較”。

  在這方面,最廣為人知的是2006年李嘉誠在北京期間的一則軼聞。

  彼時,李嘉誠在北京東方君悅酒店設宴招待部分長江商學院總裁班學員。這頓飯吃了2萬塊錢,席畢,李嘉誠自掏腰包買單,并特意強調:“這頓飯是我個人掏錢,不是長江實業或和記黃埔請大家吃飯。”

  眾人不解:這兩者有什么差別?

  李嘉誠解釋道:“表面上看沒什么,我是大股東,兜里有錢。但是從市值角度完全不一樣。我個人角度兩萬就是兩萬,如果是公司請吃飯,花掉兩萬塊,如果公司市盈率是30倍,一乘就是60萬,意味著公司市值有可能損失60萬。因為公司利潤下降了多少,一放大,公司市值就要損失多少。”

  市值控制

  小文章要做,大手筆更不可或缺。就市值管理而言,大手筆就是通過不斷地并購做大市值、控制更多的市值。縱觀李嘉誠企業的擴展史,正是一段攻城略地的企業吞并史。

  長江實業上市初期,最為成功的一役就是并購和記黃埔。和記黃埔是當時香港的第二大洋行,因經營不善陷入財政危機。匯豐銀行于1975年8月出手解救,并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并物色有“公司醫生”之稱的韋理主政,但仍未見起色,這給了李嘉誠乘虛而入的機會。

  李嘉誠對和記黃埔覬覦已久,并對形勢作了深入的分析:作為銀行,匯豐受相關法規限制,不會控制和黃太久,要想接手其所持和黃股份,必須和匯豐搞好關系;經過數次變遷,和記黃埔公眾公司的特征顯著,不會有家族勢力狙擊收購;控股結構未理順,各股東間存在分歧,期待一個強有力的整合者。

  基于以上分析,李嘉誠對癥下藥,終于抓住了匯豐售股的時機,最終以7.1港元的價格,購買匯豐銀行手中持有22.4%的9000萬股和記黃埔普通股,而且暫時只付全部股價的20%即1.278億港元。

  這也就意味著,李嘉誠用1.278億港元作訂金,便成功控制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而彼時的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僅6.93億港元,可謂以蛇吞象。

  當然,李嘉誠并不只是一個巨大機會的把握者。根據公司治理學者郎咸平的分析,長江實業一直都保持穩健的財務狀況,而且集團各子公司的財務狀況都比同行業公司要好。正因為如此,當好的投資機會來臨時,集團便比潛在競爭對手更有能力去把握機會。

  對和記黃埔的收購,至今仍讓李嘉誠受益良多。如今,長江實業持有和記黃埔49.97%股權。截至2010年度,和記黃埔經審核營業額約為港幣3260億港元,核心業務計有港口及相關服務、地產及酒店、零售、能源、基建、投資、電訊等業務。2012年,和記黃埔列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362位。

  此后的收購,雖有小異但皆有大同:通過并購,不斷強化現有業務或擴展業務范圍;設計多種形式的控股架構,利用控股架構底層上市公司市值變動給上層公司產生的乘數放大效應,擴張以市值為計量形式的財富帝國。截至2012年4月30日,長江集團旗下在香港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已達8230億港元。

  聲譽無價

  除了不斷強化市值控制這樣的硬實力,李嘉誠對公司信譽和形象這樣的影響市值的“軟實力”也頗為重視,有時甚至不惜以減少利潤的方式獲得。

  這一點,在其參與地鐵遮打站、金鐘站的上蓋興建權競標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那是在1977年,李嘉誠以地產為主業的長江實業剛上市沒幾年,在公眾的心目中,長江實業的形象不過是“在偏僻的市區和荒涼的鄉村買地蓋房的房地產公司”。

  李嘉誠暗下決心,必須改變這種形象,改變形象的方法就是進軍中區地塊—當時世界地價最貴的地方。

  對于長江實業來說,競標地鐵物業將令其背上沉重的現金負擔,預期的收益也將低于地產高潮時地產業的平均利潤。但李嘉誠依然果斷出手并最終奪標,奪標意義重大,以致輿論界都稱,此次中標是“長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李嘉誠市值管理術的成功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李嘉誠勵志故事11-23

減法成功術紀實故事12-09

成功在于學習的李嘉誠創業故事12-09

李嘉誠的生意之道勵志故事03-09

過河之術勵志故事11-30

天價促銷術勵志故事12-09

李嘉誠小時候勵志故事12-08

李嘉誠的成功秘訣12-09

成功的經典勵志故事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