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勵志故事
成功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它需要步步為營,那么有關李嘉誠勵志故事 的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嘉誠勵志故事 ,一起來看看吧!
李嘉誠勵志故事 篇一
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廣東省潮州市。剛讀初中的李嘉誠便與家人一起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家里。可惜不久父親因病去世。身為長子的李嘉誠,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為了養家糊口,且不愿意去依賴別人,決定輟學。他剛開始在舅父的鐘表公司里當學徒,之后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于他特別刻苦,業績突出,兩年時間便被老板賞識,升為總經理,那時,18歲的李嘉誠在生活的磨礪下逐漸成熟起來。
1950年他自己籌集到五萬港幣創辦了長江塑膠廠,以生產塑料花打開了市場,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美譽之時,他卻急流勇退,轉做塑膠玩具。兩年后其他的塑膠花企業產品嚴重滯銷的時候,李嘉誠的塑膠玩具生意卻在國際市場大展宏圖。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正遭遇著嚴重房地產危機,房地產價格一瀉千里。當別人都不看好香港房地產,遠離的時候,李嘉誠慧眼獨具,認為香港商業地產潛力無窮,并堅持“人棄我取”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三年內,香港經濟復蘇,大批當年離港商家逐漸回流,房產價格**,于是,李嘉誠趁機高價拋售。他憑借出色的經營和不斷嘗試發展壯大,早已成為香港最大的地產發展商和物業擁有者。
李嘉誠勵志故事 篇二
李嘉誠
年齡:81歲
創業時間:1950年創立長江塑料廠
第一桶金:塑膠花生意
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身處逆境時,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條件,因為我勤力,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譽。
李嘉誠:塑膠花傳奇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為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1940年秋,李嘉誠一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表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后一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
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為生存帶來了壓力,一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必須搬開家具與其他伙計挨著入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誠的母親只好帶著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貧困抑郁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親過世前一天,并沒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問他有什么話說。“我安慰父親,告訴他‘我們一定都會過得很好’。”14歲的李嘉誠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彷佛一瞬間被迫長大”。歷經家道中落、少年失學、父親過世、孤獨的流落異鄉,迫使李嘉誠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為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李嘉誠的機會終于來臨。1945年,二戰結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板亟需發信,但是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板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為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為總經理。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于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因為業務關系,李嘉誠一直訂閱英文塑料專業雜志,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著二戰后經濟復蘇,塑料制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
1957年,李嘉誠從行業雜志中得到啟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轉產塑膠花。得益于當時的消費環境,業務迅速發展,由于產品能不斷創新,李嘉誠繼而成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這已成為李嘉誠財富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之后,李嘉誠又瞅準地產業機會,從而開始了成為“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
李嘉誠勵志故事 篇三
《孫子兵法》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意思是說善于打仗的人,只有先保證自己不被打敗,才能等待機會去戰勝敵人。
在拳擊訓練初期,一位出色的教官往往并不急于教學員怎樣去擊倒對方,而是讓他們先學會如何不被對方擊倒。在這個世界上,哪怕是超一流的拳擊高手,他想要自己不被對手擊倒的唯一辦法只有一個字——讓。
李嘉誠在談完生意簽合同前總是“若有所思”。有人問他:你的頭腦如電腦,你在“算”什么?李嘉誠回答,我在“算”對方的利潤。如果這筆生意他掙得比較少,我就要讓利。
做生意掙錢總是多多益善,李嘉誠如此為他人著想,不是吃虧了嗎?其實,李嘉誠真是具有大智慧,最終他是不會吃虧的,他有很高的共情能力,懂得“換位思考”,否則他不會成為亞洲首富。
有人問李澤楷:“你的父親李嘉誠究竟教會了你怎樣的賺錢秘訣?”李澤楷說:“父親從沒告訴我賺錢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處世的道理。父親叮囑過,你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細想一下就知道,李嘉誠總是讓別人多賺兩分,所以,每個人都知道和他合作會占便宜,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如此一來,雖然他只拿六分,生意卻多了一百個,假如拿八分的話,一百個會變成五個。
到底哪個更賺呢?奧秘就在其中。有些人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過于精明,不會“換位思考”,總是千方百計地從對方身上多賺錢,以為賺得越多,就越成功,結果是,多賺了眼前,輸掉了未來。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成名后,一次,為競標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臥車合約,他與商界對頭布爾門的鐵路公司掰上了手腕。雙方為了投標成功,不斷削價比拼,結果已到了無利可圖的地步,彼此還咽不下這口氣。真是冤家路窄,這天卡耐基在旅館門口邂逅了布爾門,他微笑著伸出手,主動向布爾門招呼說:“我們兩家如此惡性競爭,真是兩敗俱傷啊!”
卡耐基接著坦誠地主動表示愿意盡釋前嫌,合作奮進。布爾門被卡耐基的誠摯所感動,氣消了一半,不過對合作缺乏興趣。卡耐基對布爾門不肯合作的態度感到納悶,一再追問原因,布爾門沉默片刻,狡黠地問:“合作的新公司叫什么名字?”哦,布爾門在為“誰當老大”而處心積慮!卡耐基沒有猶豫,脫口而出:“當然叫布爾門臥車公司啦!”后面合作可以想象,非常愉快,互利雙贏,都賺了個缽滿盆滿。
卡耐基不愧是位優秀的企業家,為了大的目標和利益,他自己退一步讓三分,讓別人先得一點名利,然后獲得最終的勝利、贏得雙贏的良好局面。
在與周圍人相處時,也應以“讓”作為為人處世的態度。比如:公司里分東西不夠時少分些,一些榮譽稱號多讓給即將退休的老同事,與其他人共同分享一筆獎金或是一項殊榮等等,這種豁達的處世態度無疑會贏得人們的好感,也會增添我們的人格魅力,會帶來更多的“回報”。
有一些人與周圍的人關系處不好,就是因為過于計較自己的利益,老是爭求種種的“好處”,時間長了難免引起他人的反感,無法得到大家的尊重,同時總在有意或無意之中傷害了他人,最后使自己變得孤立。
事實上,“利”未必就能給我們帶來多少好處,反而會弄得自己身心疲憊,并失去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可謂得不償失。
談判中多讓一分,可以讓你全身而退;搏擊中多讓一分,可以讓你伺機反攻;生意上多讓一分,可以讓你財源廣進;人際中多讓一分,可以讓你左右逢源……古人云: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讓,是一種哲學;讓,更是一種智慧。在最關鍵的時候,哪怕是只多讓一分就會讓你成為真正的贏家。
【李嘉誠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李嘉誠小時候勵志故事12-08
李嘉誠勵志的語錄11-19
李嘉誠勵志語錄11-20
李嘉誠的勵志語錄12-09
李嘉誠的經典勵志語錄04-04
李嘉誠的經典勵志名言12-09
李嘉誠勵志語錄04-02
李嘉誠的勵志名言02-02
李嘉誠經典勵志演講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