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手起家的實戰故事
在創業的路上,我們要堅持,白手起家不容易,那些成功的創業實戰故事你了解了嗎?下面陽光網小編已經為你們整理了白手起家的實戰故事,希望可以幫到你。
廣州塑料軟包裝廠是一家民政福利小廠,全廠100多名職工中,殘疾人占了 54%。1986年的審計結果顯示,27萬元流動資金虧得一干二凈。欠下債務40多萬元,已經到了破產的境地。此時,謝耀臨危受命。上任廠長之后便引進風險機制,逐步把車間集體承包,很快使企業扭虧為盈。1988年,又通過招標實行風險承包,承包人要先交納2萬元的風險抵押金,確保上交廠部的利潤每年遞增 7%,并保證車間職工的收入每年也遞增7%。沒有本錢的創業,風險機制促使承包人在經營中使出渾身解數,盡全力拓展業務盈利。
因為紙盒、紙箱、塑料3個車間都是獨立的產品車間,承包者可以自主經營,使他們擺脫了業務科室的繁瑣機制,能夠調度產、供、銷,用活業務費,業務經營異常活躍。他們在車間內對工人實行按件計工,對供銷人員實行任務承包,體現重獎重罰。一下子調動起了工人的積極性。塑料車間六班的機臺利用率從承包前4%提高到97%。全廠的生產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好兆頭。三年下來,風險承包的風險經營方式使全廠利潤創歷史最高紀錄,1991年。盈利38萬元,是承包前的5倍。職工月均收入比3年前增長84%。此外,他們還增添了8臺機器設備,還清了債務。
沒有本錢的創業?掃地一年賺了40萬元
在深圳,出現了全國第一家掃地公司—日新清潔服務公司。沒有本錢的創業,這個被人不屑一顧的公司,1984年起家時,只有兩輛平板三輪車,而到了1991年,他們用笤帚疙瘩 “掃”出了150萬元的固定資產和每年40萬元的利潤。一些酒樓、賓館、機關、工廠越來越歡迎這個掃地公司,他們認為自己雇清潔工,不光給他個人發工資,還要管住房、醫療、退休等許多問題。還要花錢購買吸塵器之類的掃除專用工具。所以,計算起來還是把衛生包給清潔公司合算。隨著深壩建設事業的發展,掃地公司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白手起家的實戰故事(二):一萬元如何變成100萬元
1987年5月,深圳第一家股票發行公司—深圳發展銀行,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在當時,對絕大多數深圳人來說,股票還是一個新鮮事物,對它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知,甚至抱著懷疑的態度彷徨觀望著。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剛剛離休的老干部在老同志們的再三動員下,本著對黨和國家的熱忱,下決心用自己畢生積累的一萬元錢買下股票,為國家再做一次貢獻。那位老干部做夢也沒想到,沒有本錢的創業,兩年后,他那一萬元轉眼變成了十萬,而且,正在朝100萬元逼進。老干部吃驚之余,羞愧難當。他急忙跑到黨的紀檢部門問這錢是不是非法所得,接待的同志笑著告訴他,這些錢不是非法所得,而是你投資股票的正當收入。 白手起家如何創業?金獎白蘭地
“皇天不負苦心人”。所謂“皇天”,其實正是我們自己精神力量的化身。在命運的顛沛中,最可以看出人們的所愿:風平浪靜的時候,輕如一葉小舟;等到風濤怒作的時候,也會像凌空的天馬。張弼士,別名振勛,廣東潮州大浦人。17歲時家鄉鬧災荒,他告別家人,孤身逃荒,來到了荷屬的巴城(今印尼雅加達)。畢業實習時,張弼士特別注重觀察當地和外地的經濟狀況,研究什么樣的買賣容易獲利。從買酒和稅收發家后,他又拓展到墾殖業、建筑、金融、交通、礦業、商業等各個行業。他人企業全盛時期,資金達白銀七八千萬兩,故有“蘇島富翁”之稱。在張弼士的一生中,最能說明他創業的艱辛和成就的應是張裕釀酒公司的創辦和成功。
張弼士于1892年開始籌建酒廠,一開始,他就采取穩扎穩打的方針,著手抓好原料基地的建設。幾經周折,公司耗費巨資,終于1906年建成了有124個品種,占地千余畝的葡萄園。我國當時生產葡萄酒系手工操作,設備落后,難以與歐美新的生產技術相抗衡。為提高競爭能力,他注重科學技術,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和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
他到處物色酒師,重金聘用。幾經周折,公司終于掌握了全套設備和關鍵技術。產品出來后,對于如何開拓市場,張弼士曾煞費了苦心,首先,他注重提高產品的信譽,其次,注意研究消費者的心理,講究廣告宣傳的藝術;再次,充分利用海外華僑思念祖國、眷戀故土之情和張氏在南洋華僑中的.影響,開拓國外市場,特意精制張裕酒的宣傳品向華僑廣為贈送。沒有本錢的創業,此外,廣泛結交上層人士,取得各方的支持。最后,別具特色的張裕酒,終于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和注意。康有為曾為張裕公司寫下了“淺飲張裕葡萄酒,移植豐臺芍藥花,更復法華寫新句,欣于所遇即為家”的詩句。1912年,孫中山先生為張裕公司親筆題贈“品香醴泉”四個大字。特別是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商品比賽會上,張裕公司的白蘭地、紅葡萄酒、瓊瑤液和益壽漿獲金質獎章,“金質白蘭地”從此聞名于世。
白手起家的實戰故事(三):賺錢魔術師
1982年,剛剛放下“青苗”或紅十字衛生箱的周潮仁還只是位24歲的青年,“赤腳醫生”失去行醫資格,同時意味著他將回到農民的行列。沒有本錢的創業,在人多地少的潮汕平原,“田里沒有金子”是一句人人都知曉的老行語。一天,在家閑得發慌的周潮仁在鎮上喝早茶時聽人說:上海人愛吃蜜餞,男女老少都愛吃,根本不管這蜜餞腌缸里有蛆蟲。周潮仁是個有心計的人,他想,當地人家家幾乎有口大腌缸,每年水果收獲時,都將吃不了的水果整理后倒入腌制成涼果,吃都吃不完。這些東西若拿到上海去,說不準能賺錢哩。于是周潮仁東拼西湊了70元車馬費,扛上了30公斤蜜餞闖蕩大上海去了。
到了上海,他扛著蜜餞一連到好幾家食品店推銷,得到幾乎相同的回答:“沒有國營集體工商執照,什么生意都不能和你做!”這一晚,他在南京路的屋檐下度過。守著一大袋蜜餞直發愁。天無絕人之路。翌晨,一位潮州同鄉和他相遇,并答應幫他解脫困境,同鄉用自己的營業執照,銀行帳號和批發票,很快將30公斤蜜餞以168元成交。同鄉付給周100元現金后走了。雖然100元對于當時的周潮仁來說不是一筆巨款,但更使他振奮的是同行憑著一張營業執照在10分鐘里賺了68元,賺錢就像魔術師。他暗暗發誓:我也要當賺錢魔術師。
回到家鄉,周潮仁一口氣辦了國營、集體和個體三種營業執照。該年12月,他以平均每公斤0。9元的成本在家鄉收購近1噸的'蜜餞,再次闖蕩上海,由于這次他持有多種“版本”的營業執照,他的蜜餞生意格外紅火,這次他凈賺1500元,是他過去當“赤腳醫生”六年的收入。
這次的成功,使周潮仁的野心更大了。他在家鄉成立了“涼果收購站”,在上海租了一套公寓,每天晚上,他根據上海蜜餞市場的銷售動向,讓自己的秘書編制生產計劃向家鄉電傳。沒有本錢的創業,與此同時,潮州每天發往上海的長途運輸車隊中,有一輛車是他包下的。幾年過去,周潮仁成了響當當的上海蜜餞市場大王。
【白手起家的實戰故事】相關文章:
白手起家點子故事11-25
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04-07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12-09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12-09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12-09
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12-09
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精選11-30
白手起家漢高祖的故事12-09
白手起家餐飲創業故事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