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人白手起家創業故事
在創業成功的背后總有無盡的付出。那些白手起家的名人你了解了嗎?他們的勵志創業故事值得我們學習。下面陽光網小編已經為你們整理了名人白手起家創業故事,希望可以幫到你。
名人白手起家創業故事(一)
他沒有資本家血統,白手創業,全借個人奮斗,商業頭腦,以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交叉時期的“機遇”建立起了強大的商業帝國,創造了上千個就業機會。
1979年,周福仁是遼寧海城市一個偏遠山村的生產隊長。他和村民趕著兩輛馬車拉腳,一步一個腳印地建立了西洋集團。今年,美國商業雜志《福布斯》推出的“大陸富豪排行榜”,周福仁位列第77位,其個人資產達7.86億元人民幣。
周福仁現在夢想成為中國“鋼鐵大王”。10月1日,周收購了瀕臨破產的海城鋼鐵廠。周福仁對鋼鐵業的定位是:鋼鐵產品質量世界一流,單機單爐規模做到國內第一。為了達到目標,周福仁準備一次性投入35億元巨資。熱點推薦:煤老板團購20輛悍馬車! 煤老板狂言買售車小姐!廢鋼成就了一個億萬富翁188億身家的快速致富秘訣 從放羊娃到鋼鐵總裁的奇跡 千萬富翁不歸路 賺錢走正道
周福仁在資本市場上也加快了腳步。他準備把西洋集團的肥料業務拿到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 鋼鐵雄心
10月1日,一場瓢潑大雨并沒有擾亂西洋集團總經理周福仁的心情。這一天,西洋集團收購了破產的海城鋼鐵廠。整個白天,周福仁笑容可掬忙于應酬。晚上8點,送走賓客,心情不錯的周福仁接受了記者的專訪。周福仁沒有一副億萬富翁的派頭,長相也很樸實,個子不高,黑紅色面龐,一口的東北口音。
周福仁10歲時,父親去世了。周福仁說,幼年時期的貧困,培養了自己的苦干精神和賺錢欲望。西洋集團的所有員工都知道周福仁一句話:“市場不相信眼淚,只鐘情進取。” 現在,周福仁所在的西洋村基本實現了“共產主義”:村民們住進分配的樓房,糧食、水、電、煤氣全免費。這一切都建立在西洋集團鋼鐵產業帝國的基礎上。 進軍鋼鐵
對周福仁來說,收購海城鋼鐵廠是一筆非常劃算的生意。收購成本很低,因為海城鋼鐵廠是一家破產的企業,已經通過法院的破產程序了。西洋集團一位員工透露,收購價格大約只有500萬。對周福仁來說,此舉實現了一個夙愿。“我們對鋼鐵行業非常熱愛,一直等待的是資本積累和切入時間的問題,”周福仁停頓了一下,補充道,“世界上的各大鋼廠我都去過,去的最多的是韓國浦項鋼廠和臺灣重鋼。”
周福仁前兩次試圖進入鋼鐵行業,均無功而返。第一次是在1982年,當時,西洋村還是生產隊形式,“我們做了一個半噸的小電爐,不久就停了。” 第二次在1993年,西洋集團對海城鋼鐵廠做了一些25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買了一些設備。但是,當時國內鋼鐵行業市場狀況不好,企業不景氣。周福仁一看時機不成熟,馬上就撤了。
這一回,周福仁志在必得。“我們現在對鋼鐵的定位是這樣的:鋼鐵生產水平、質量做到世界一流,單機單爐的規模做到國內第一。”
這是一次雄心勃勃的進軍。“我們一次性地投入35億元,讓它超水平。除非將來鋼鐵行業再有飛躍性的進步,只要是在現水平上發展,我們的技術再過十幾年也不落后。”周福仁宣稱,“我們提出的單機單爐水平,比鞍鋼還要大。像我們這么大的單爐水平,全國只有寶鋼一家。”據悉,西洋鋼鐵廠的產品質量設計定位都是由中國鋼鐵設計研究院做的。
35億的改造資金從何而來呢?周福仁的回答是:15億貸款;在鋼鐵廠建設期間,西洋肥廠能贏利10億;另外,周正在積極運作,把肥料業務拿到香港股市,又能解決10個億。無疑,對整個西洋集團的資金鏈條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壓力。但在周福仁眼里,危機只有一個,西洋速度在全國是不是最快的速度。
“我們這樣做,也叫‘超前投資’,錢還掙到手,下一步的計劃就出來了。資金利用率特別高。錢賺到了,馬上投入再生產,不能任何停留。”周福仁說。初中文化的周福仁,立志做全國最大最好的.企業。2000年時,西洋集團提出一個口號,叫做:“進入新世紀,確定新目標,西部大開發,5年進特大”。“特大”是指中國特大型企業的簡稱,是一個年銷售收入50億的概念。
周福仁告訴記者,計劃4年后海城鋼鐵廠改造工程完畢,正式投產。“一投產,我們每年的銷售收入就增加了80多億。我們準備在2005年西洋集團實現200億的銷售收入。” “我不喜歡有壓力的感覺,但馬上讓另一種愉快的感覺抵消了。企業發展快了,我覺得非常興奮。所以我加倍努力去做。”周說。
登陸資本市場進入資本市場,是周福仁處心積慮籌劃的另一件大事。
周福仁告訴記者,香港上市的事情已經差不多了,推薦人是法國里昂證券。受香港證監會的規定限制,周福仁不愿透露更多詳情。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周福仁希望首次發行股票,能夠為他的鋼鐵事業籌集到10億元。
“9月24日,我對里昂證券的人講,不要把西洋看作是很普通的上市公司。西洋能做到全國化肥行業效益最好的企業,我們也要做到全世界化肥行業效益最好的企業。目前,從單噸肥料的效益來看,世界上沒有誰能跟我們比。” 西洋的上市之路一波三折。西洋集團從1995年開始就想在國內A股上市。做了很多工作,但沒有達到目的。原因很簡單,當時,中國的上市規則很復雜,監管部門對民營企業規定的上市門檻很高。此前,周福仁在接受采訪時回憶說,1997年,遼寧省共有四個上市指標,西洋也做了爭取和努力,但沒有撈到其中的一個指標。
1995年,一家美國某投資銀行找到周福仁,鼓動西洋去美國上市,這家投行多次跑到遼寧海城的西洋總部,后來不了了之。周福仁還回憶,1997年,國內一家知名咨詢公司曾為西洋介紹過一家所謂的美國的上市殼公司。反復考慮之后,周福仁沒有掏錢買下這個公司。事后證明,這家殼公司并不是一家上市公司,而是一家發行過股票但沒有上市交易的公司。
另一家企業為購買這個“殼公司”支付了30萬美元,結果血本無歸,落得一場空。回憶起來,周福仁至今仍心跳不已。 2001年12月4日,周福仁與美國萬寶環球資本集團的北京代表長談了7小時,并簽訂了意向性的“上市工作協議”。周福仁冀望于踏上美國那斯達克市場。
但是,周福仁很快就轉而選擇了里昂證券,上市地點也變成了香港。“美國萬寶環球資本集團實力不行”。周福仁的解釋很簡單。里昂證券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董事孟怡說,之所以攬到西洋上市這單生意,“西洋集團很關心股票發行成本,我們提出的承銷傭金的比例相對較低,企業認為可以接受。”
并不輕松
周福仁并不很擔心企業風險,“現在是西洋集團發展正旺的時候,火正旺的時候不會一下滅。”
周最崇拜的商人是李嘉誠。與李嘉誠一樣,周福仁有著不錯的商業直覺。1998年,耐火材料的行業效益嚴重下滑,周福仁急于尋找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收購了瀕臨倒閉的錦州硫酸廠。第一年虧損了250萬,第二年就賺了3000多萬,第三年贏利達5000多萬。 2000年4月22日,西洋集團又收購了貴州化工冶金公司下屬的宏泰化工總廠——一家已停產4、5年的國有化工企業,對國家而言那已是一片廢墟。周福仁又施展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建筑施工改造用去了1年,投產肥料只有1年,按照周福仁的說法,“做到目前,不但有效益,而且在全國化肥行業利潤是最好的。”
這兩起收購破敗國有企業,周福仁都遭到下屬的極力反對,大家認為風險太大。周福仁兩次力排眾議。“沒有一個項目是別人推動我在做,都是我在推著別人去做。” 周福仁承認自己的風格有獨斷專行的味道。“我這人也有一個毛病:我自己看好的事情,很少征求大家意見。”
無疑,周福仁敏銳的商業直覺,是來源于過去20多年摸爬滾打的商業實踐,但這畢竟不是一種特別科學的決策機制。另外,也暴露出西洋集團缺乏高級人才的現實。西洋上市能否根治這一問題?周福仁的兩個兒子都是西洋集團的重要角色。大兒子周偉,擔任貴州西洋肥料公司的總經理;二兒子周超擔任錦州肥料廠的總經理。家族化治理是否在未來對西洋集團的發展構成阻礙?
另外,周福仁在鋼鐵業的宏圖能否實現?不但要看資金鏈是否堅實,能否聚集起一大批鋼鐵行業的高級專業人才也是一大關鍵點。
周福仁這一次還能“化腐朽為神奇”嗎?
名人白手起家創業故事(二)
俞敏洪,1962年生,江蘇江陰人,民盟成員。北京大學西語系畢業,大學學歷。
1985年任北京大學外語系教師,1993年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2003年成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現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民盟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
俞敏洪領導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目前在全球擁有二十所新東方學校,兩家專業研究機構,五家子公司及北美分公司,業務涵蓋教育培訓、教育研發、圖書雜志音像出版、出國留學服務、職業教育、在線教育、教育軟件研發等多個領域。截至2005年5月,已累計培訓學員達250萬人次。據不完全統計,在海外各大名校就讀的中國留學生中有70%來自新東方。
俞敏洪及其領導的新東方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新東方自創立至今已在全國舉辦免費英語培訓講座數千場,聽眾累計近1000萬人次,同時為眾多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提供免費培訓。新東方還積極參與社會救助行動,多年來各項捐款捐物總計近千萬元。
俞敏洪的優秀事跡被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美國《時代》周刊等眾多中外媒體關注和報道,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從高考三次落榜到70%的哈佛、耶魯的中國留學生見面后叫一聲俞老師;從一次次留學申請失敗到指點莘莘學子遠渡重洋;從唱獨角戲的創業者到成為擁有4000員工的企業掌舵人;俞敏洪的事業經過了一次次的峰回路轉。在他看來,把握自己就是把握機遇。
逾矩 偏離別人設計的軌跡
俞敏洪有過三次高考落榜的經歷、留學的宿愿未能實現,以及后來當老師的種種不如意,但是他從不曾妥協。他認為這是生活在讓他懂得如何在“絕望中去尋找希望”,從而主動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軌跡。
“如果我當年落榜、留學失敗、被北大處罰后接受大家的勸說安靜地過日子,現在我可能是個農民,可能是個外語系副教授,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樣過著單位、社會為你設計的被動生活。”對此,俞敏洪認為,被動的生活一旦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習慣,我們像磨上的驢一樣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牽著鼻子在原地轉圈子,但由于被牽得太久了就忘了我們是被牽著鼻子在生活,有時候不被牽著還感覺不舒服。但誰也無法預測未來。比如王強兩度飛越重洋并定居美國,經過超常的努力,成為貝爾實驗室的高級電腦工程師,現在成為國內最著名的口語教師;被朋友們懷疑其不食人間煙火的哲學家包凡一,在北美的現實壓迫下,讀完傳播學碩士之后,再熬出一個mba,居然成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會計師……每個人都偏離了專業為他們設計的發展軌跡。所以要主動地把握未來。把握未來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有勇氣走出這種生活,而走出這種生活又需要你放棄原來的既得利益和習慣。人最壞的習慣之一就是抱住已經擁有的東西不放,其實一個人只要舍得放下自己的那點小天地,就很容易海闊天空。
當然,主動把握自己并不等于盲目出擊,根據自己的專長和興趣選擇一條發展道路,也許前景暫時不算明朗,但興趣推動下的努力最終會幫助自己撥得云開見月明。
敏感 以同情心尋找機遇
當大學生、研究生甚至海歸越來越多,懷才不遇的嘆息聲也越來越常見。作為國內最著名的培訓機構新東方的創造者,俞敏洪認為機遇其實就在自己不斷仔細觀察所屬的社會環境,認真思考、歸納總結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面臨著得與失、取與舍、成與敗,是一次次順流逆流中痛并快樂的自我更生。
在創辦新東方學校以前,身為北大教師的俞敏洪為其他培訓機構打工。工作中冷眼旁觀,俞敏洪發現大量的培訓學校對學生的態度、管理和理念上有缺陷。“我也是從學生走來,而且為了高考還參加過輔導班。我就想,如果我來管的話,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吸引學生。”12年后俞敏洪回憶當年創辦新東方的初衷,在他看來,之所以選擇進入民辦英語培訓領域,是因為自己作為一個曾經接受過補習的學生,所以了解學生渴望幫助的迫切心理;因為自己是一個外語老師,所以有機會接觸到外語培訓的領域,從而了解外語培訓領域的新動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找到市場的需求,并不斷思考改進的方式,每一步都在困難中尋找新的希望,機遇就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寬宏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職場中的每一次升遷都意味自己角色的轉換,如何更好地在新崗位中扮演新角色對于很多人而言,是一個痛苦的轉變,尤其是由技術崗位轉向管理崗位的過程中,很多人不知所措。對此,一直認為自己是由教書匠轉化為職業經理人的俞敏洪表示,任何轉變都意味著獲得與失去并存,在獲得的同時,必須學會放下。所謂放下就是在學會發現他人的'優點的過程中認可他人,并適當地把可能屬于自己的權力、榮耀讓更多人和你一起分享.
俞敏洪表示,過去自己一個人演獨角戲時各種成功與榮耀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自己也可以一言九鼎。但是當組織結構不斷擴大,僅靠一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整個機構的運轉時,吸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成為管理成功的關鍵。在現代化的管理組織機構建立的過程中,自己的決策能力必然會被越來越多的智囊所淡化,同事們的直言甚至可能傷害自己的尊嚴。那么,作為一個管理者,應該加強與團隊中所有人員的相互了解。只有對每個人的個性、道德品格、缺點非常了解后,大家才可能一起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而且是毫不留情面。了解方式可以是工作中的互相切磋,可以是哥們似的促膝談心,根據不同同事的性格制造增進了解的機會非常必要。當你知道了對方的缺點,也同時知道對方優點的時候,做一件事情要學的就是盡可能使用對方的優點,避開對方的缺點。對任何一個人的優點弘揚,可以使自己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應用自己的長處做事。同時作為一個管理者只有看到大家的長處,并認可長處,才有可能心服口服地把曾經屬于自己的權力、榮譽逐漸讓渡。每個管理者都希望成功,任何一個優秀的同事也渴望成功,讓更多的優秀同事享受你讓渡的榮耀是團隊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名人白手起家創業故事(三)
王寶強出生于河北省南和縣大會塔村,6歲時開始練習武術,8歲—14歲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之后來到北京闖天下,在各個劇組當武行做群眾演 員。命運似乎很眷顧這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孩子,16歲時,王寶強被導演李揚挑中,主演獨立電影《盲井》,這部電影讓他一夜之間從武行變成金馬獎最佳新人。
王寶強憑《盲井》獲得了法國第五屆杜威爾電影節“最佳男主演獎”、第四十屆臺灣金馬獎“最佳新人獎”以及第二屆曼谷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在“傻根”、“阿炳”、“許三多”之后,王寶強的成名經歷讓很多向往演藝圈的年輕人羨慕不已。但王寶強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世界上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呢?我8歲就開始準備當演員了。”
為了成名,14歲那年,王寶強決定北漂:“我發現少林寺是個習武修行的`地方,能成名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他揣著500元去了北京,下了火車便問北影 廠怎么走。“到了那里一看,好多人啊!”那時,他個子小,只能在邊上看劇組拍戲。為吸引劇組注意,他常常不蹲在馬路邊,而是選擇坐在樹上。MSN理財綜合
王寶強在北京住在農村的大院,每月120元的屋子住10多個人。做一天群眾演員15-20元,不過給7元他也肯做:“幾乎存不下錢,有時候為了見導演,我會步行10公里。”
但是,王寶強始終沒有放棄成名的念頭,他一直堅信自己能成為明星。終于,他能夠正式露臉了,那部電影的名字叫《大腕》。他演了一個只有幾句臺詞的小角色。
從跑龍套到男一號,王寶強花費了將近10年的時間。在北京闖蕩初期,為了填飽肚子,他靠著腿腳功夫混進了劇組,干些特技替身、群眾演員的零活。
【名人白手起家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12-09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12-09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12-09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12-09
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04-07
白手起家真實創業故事12-09
富豪白手起家創業故事04-08
90創業故事白手起家04-08
女性白手起家創業故事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