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第五版(謝希仁著)課后習題答案下載
《計算機網絡第5版》是2008年01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謝希仁。以下是陽光網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計算機網絡第五版(謝希仁著)課后答案,供大家參考!
計算機網絡第五版(謝希仁著)課后答案下載
點擊此處下載☞☞☞計算機網絡第五版(謝希仁著)課后答案☜☜☜
計算機網絡第五版(謝希仁著):內容簡介
《計算機網絡(第5版)》[1] 本書全書分為10章,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和原理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運輸層、應用層、網絡安全、因特網上的音頻/視頻服務、無線網絡和下一代因特網等內容。各章均附有練習題。此外,附錄A給出了部分習題的答案和提示。
計算機網絡第五版(謝希仁著):圖書目錄
第1章 概述
1.1 計算機網絡在信息時代中的作用
*1.2 因特網概述
因特網(Internet)是一組全球信息資源的總匯。有一種粗略的說法,認為INTERNET是由于許多小的網絡(子網)互聯而成的一個邏輯網,每個子網中連接著若干臺計算機(主機)。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資源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協議,并通過許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聯網而成,它是一個信息資源和資源共享的集合。
計算機網絡只是傳播信息的載體,而Internet的優越性和實用性則在于本身。因特網最高層域名分為機構性域名和地理性域名兩大類,主要有14 種機構性域名。
它連接著所有的計算機,人們可以從互聯網上找到不同的信息,有數百萬對人們有用的信息,你可以用搜索引擎來找到你所需的信息。搜索引擎幫助我們更快更容易的找到信息,只需輸入一個或幾個關鍵詞,搜索引擎會找到所有符合要求的網頁,你只
需要點擊這些網頁,就可以了。
1.2.1 網絡的網絡
1.2.2 因特網發展的三個階段1.2.3 因特網的標準化工作
*1.3 因特網的組成
1.3.1 因特網的邊緣部分
1.3.2 因特網的核心部分
1.4 計算機網絡在我國的發展
1.5 計算機網絡的類別
1.5.1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按廣義定義
關于計算機網絡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絡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絡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絡它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絡操作系統。有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絡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絡軟件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絡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件、軟件、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絡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按連接定義
計算機網絡就是通過線路互連起來的、資質的計算機集合,確切的說就是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終端及其附屬設備用通信設備和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并配置網絡軟件,以實現計算機資源共享的系統。
按需求定義
計算機網絡就是由大量獨立的、但相互連接起來的計算機來共同完成計算機任務。這些系統稱為計算機網絡(computer networks)
1.5.2 幾種不同類別的網絡
*1.6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
1.6.1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
1.6.2 計算機網絡的非性能特征
*1.7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1.7.1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形成
1.7.2 協議與劃分層次
1.7.3 具有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
1.7.4 實體、協議、服務和服務訪問點
1.7.5 TCP/IP的體系結構
習題
第2章 物理層
*2.1 物理層的基本概念
物理層位于OSI參考模型的最底層,它直接面向實際承擔數據傳輸的物理媒體(即通信通道),物理層的傳輸單位為比特(bit),即一個二進制位(“0”或“1”)。實際的比特傳輸必須依賴于傳輸設備和物理媒體,但是,物理層不是指具體的物理設備,也不是指信號傳輸的物理媒體,而是指在物理媒體之上為上一層(數據鏈路層)提供一個傳輸原始比特流的物理連接。
*2.2 數據通信的基礎知識
2.2.1 數據通信系統的模型
2.2.2 有關信道的幾個基本概念
2.2.3 信道的極限容量
2.3 物理層下面的傳輸媒體
2.3.1 導向傳輸媒體
傳輸媒體包括導向傳輸媒體和非導向傳輸媒體。在導向傳輸媒體中,電磁波被導向沿著固體媒體(銅線或光纖)傳播,而非導向傳輸媒體就是指自由空間,在非導向傳輸媒體中電磁波的傳輸常稱為無線傳輸。
2.3.2 非導向傳輸媒體
*2.4 信道復用技術
“復用”是一種將若干個彼此獨立的信號,合并為一個可在同一信道上同時傳輸的復合信號的方法。比如,傳輸的語音信號的頻譜一般在300~3400Hz內,為了使若干個這種信號能在同一信道上傳輸,可以把它們的頻譜調制到不同的頻段,合并在一起而不致相互影響,并能在接收端彼此分離開來。
2.4.1 頻分復用、時分復用和統計時分復用
2.4.2 波分復用
波分復用(WDM)是將兩種或多種不同波長的光載波信號(攜帶各種信息)在發送端經復用器(亦稱合波器,Multiplexer)匯合在一起,并耦合到光線路的同一根光纖中進行傳輸的技術;在接收端,經解復用器(亦稱分波器或稱去復用器,Demultiplexer)將各種波長的光載波分離,然后由光接收機作進一步處理以恢復原信號。這種在同一根光纖中同時傳輸兩個或眾多不同波長光信號的技術,稱為波分復用。
2.4.3 碼分復用
碼分復用是用一組包含互相正交的碼字的碼組攜帶多路信號。采用同一波長的擴頻序列,頻譜資源利用率高,與WDM結合,可以大大增加系統容量。頻譜展寬是靠與信號本身無關的一種編碼來完成的。稱頻譜展寬碼為特征碼或密鑰,有時也稱為地址碼。
*2.5 數字傳輸系統
*2.6 寬帶接入技術
2.6.1 xDSL技術
2.6.2 光纖同軸混合網(HFC網)
2.6.3 FTTx技術
習題
第3章 數據鏈路層
*3.1 使用點對點信道的數據鏈路層
3.1.1 數據鏈路和幀
3.1.2 三個基本問題
*3.2 點對點協議PPP
3.2.1 PPP協議的特點
3.2.2 PPP協議的幀格式
3.2.3 PPP協議的工作狀態
*3.3 使用廣播信道的數據鏈路層
3.3.1 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
3.3.2 CSMA/CD協議
3.4 使用廣播信道的以太網
*3.4.1 使用集線器的星形拓撲
3.4.2 以太網的信道利用率
*3.4.3 以太網的MAC層
*3.5 擴展的以太網
3.5.1 在物理層擴展以太網
3.5.2 在數據鏈路層擴展以太網
*3.6 高速以太網
3.6.1 100BASE-T以太網
3.6.2 吉比特以太網
3.6.3 10吉比特以太網
3.6.4 使用高速以太網進行寬帶接入
3.7 其他類型的高速局域網或接口
習題
第4章 網絡層
……
看過“計算機網絡第五版(謝希仁著)”的人還看了:
【計算機網絡第五版(謝希仁著)課后習題答案下載】相關文章: